1975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唤醒了沉睡的干旱草原
——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是怎样学大寨、建设社会主义大畜牧业的
深秋的草原,天高云淡,牛羊肥壮。在这黄金季节里,我们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牧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镶黄旗。
这里原是个干旱草原。地势高寒,风大沙多,历来“饲草靠外援,牲畜靠走场”,长期处于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如今,镶黄旗变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社会主义大畜牧业的图景:全旗草原基本做到井网化,除保证人畜用水外,还能灌溉三千多亩饲草饲料基地。社社、队队有了防风林,一道道绿色屏障保护着草场。五百多座“草库伦”(人工围建的基本草牧场)星罗棋布,这一块块人造绿洲,使三十三万多亩荒滩秃岭,变成了丰美的草场,基本上解决了牲畜过冬的饲草问题。一九七二年以来,镶黄旗虽然连续四年遭受风雪、干旱灾害,但畜牧业一直稳定增产,每年平均总增率达百分之二十七点八,纯增率达百分之五点三,牲畜总头数达到近四十万头,比解放初期增长了四倍。牲畜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四年间牧业产值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征购计划。
明确方向 坚持斗争
镶黄旗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共镶黄旗委在草原建设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打击资本主义活动;坚持“以牧为主”的牧区建设方针,从根本上改变牧业条件,保证牧业学大寨运动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断前进。
农业学大寨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镶黄旗委在这个运动中抓阶级斗争不手软,敢斗,敢批,敢干,准确而有力地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弃牧经商”和扩大自留畜等资本主义倾向,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真落实党的政策,不断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大大巩固了牧区的社会主义阵地。
在草原建设中,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人散布什么“牧民不吃亏心粮”的错误论调,一度刮起了一股“以农代牧”的妖风,使牧区生产受到破坏。当时,有些同志看不清问题的实质跟着跑,有的人明知不对也不敢抵制。旗委及时组织干部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有关发展畜牧业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不顾牧区实际情况,背离“以牧为主”的牧区建设方针,滥垦草原搞粮食,必然要破坏社会主义的畜牧业,影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旗委在斗争中统一了思想,端正了牧区建设的方向。一九七一年秋天,旗委领导成员利用两个多月时间,深入基层召开了近百次座谈会,集中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畜牧业的措施,归纳为“三改一化”:一是改良草原,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同时,大搞基本草场建设,把天然草场围起来,种草植树搞水利,解决牲畜冬春饲草问题;二是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牲畜的个体产值和商品率;三是改造落后的牧业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达到稳定、优质、高产。旗委响亮地提出了“高举红旗狠抓纲,以牧为主搞改良,种草植树建基地,誓把镶黄变昔阳”的战斗口号,牧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在全旗逐步深入开展。
冲破靠天养畜的思想
“牧人有玛瑙般的红心,草原才有翡翠般的绿草;牧人有雄鹰般的壮志,草原才有白云般的羊群。”世世代代依附于自然的草原牧民,走上改造草原、建设草原,发展社会主义大畜牧业的道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镶黄旗牧业学大寨初期,运动发展不平衡。当时是少数社队在干,多数社队在看。什么原因呢?旗委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靠天养畜的旧思想、旧习惯在作怪。旗委认为,这种千百年来的旧习惯,是发展社会主义大畜牧业的思想障碍。他们结合批林整风运动,组织广大干部和社员围绕“老天靠住靠不住,走场游牧有没有出路”等问题开展讨论,对比大寨找差距。一九七二年,这个旗遇旱受灾,天然草场几乎无草可打。一些社队由于没有搞草原建设,不得不到几百里外的兄弟旗县去打草,每斤饲草的运费就要八分钱,还集中了一万多头牛到兄弟旗县走场躲灾。相反地,乌兰图格公社宝尔达布苏生产队由于兴建了千亩草、水、林、料四结合的基本草牧场,引种了十二种优良牧草,平均亩产干草六百多斤,基本上做到饲草饲料自给,改变了过去“饲草靠外援,牲畜靠走场”的被动局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靠天养畜靠不住,不搞建设没出路”。通过群众性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草原建设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气象。
思想大解放,草原大变样。为了进一步破除靠天养畜的旧习惯,旗委还多次组织社、队干部到学大寨的先进社、队参观学习,用草原建设的实际成效来教育干部和社员。黄花乌拉公社呼布尔生产队境内,有一块“雨天一滩稀牛屎,晴天一张生牛皮”的荒滩,过去只长一些芨芨草。后来这个队将这块荒滩围建成一座七千亩的“草库伦”,当年打草六十二万斤,收料近三万斤,折款一万元,做到当年建设,当年受益。
事实最能教育人。原来认为搞“草库伦”是“劳民伤财”的人,认输了;过去觉得“草库伦”不顶事的人,服气了;已经干起来的人,劲更足了。全旗上下,万众一心干社会主义,形成了队队有工程、处处搞建设的新局面。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开展以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劳动热情更加高涨,草原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半年建成基本草牧场二十万亩,比前三年的总和还多。
自力更生建设草原
编后
镶黄旗面积四千九百六十平方公里,一万五千牧业人口,六千多名整半劳力,平均每个劳力要经营六、七十头(只)大小牲畜。在这种情况下,牧业生产条件能不能尽快改变?大规模的草原建设能不能搞得起来?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很激烈。过去,有些人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看不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总认为“牧民搞建设,一缺资金,二少劳力,三不懂技术,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往往把改变落后面貌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的扶持和支援上。为了改变牧业条件,乌兰图格公社宝尔达布苏生产队,打算把查干淖尔的湖水引到草原上来,发展饲草饲料生产。当时,旗委有些干部担心他们搞不成,便由旗里出钱出技术员,到农区请人来搞。由于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淖尔水引不过去,搞成了一条废渠。面对这种情况,宝尔达布苏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决心学习大寨,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奋战一冬,就建成了一项灌溉工程,使二百亩饲草饲料基地受益。这件事,对旗委领导思想震动很大,使他们看到了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坚定了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建设草原的信心和决心。
旗委把那条废渠留下来作为活教材,经常带领社队干部来这里参观,现场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大搞群众运动的论述,批判刘少奇、林彪鼓吹的“群众落后论”和“天命观”,让群众看到自己的力量,让干部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全旗自力更生精神大发扬,各社队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实干苦干建草原。没有技术,就干中学,学中干。劳力不足就采取牧忙小干,牧闲大干,采取专业队常年建设和发动群众季节性大会战相结合、生产队集中搞和作业组分散搞相结合的办法,充分挖掘了潜力。
广大牧民解放了思想,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源源不断的迸发出来,涌现出许多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一意干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乌兰图格公社哈沙图生产队兴建一座水利工程,没有测量仪器,就用盛满清水的脸盆作土水准仪,没有测量标杆,就用套马杆子代替,奋战一冬,建成四百多米长的拦洪坝和干渠,将乌兰淖尔水提上十五米高的荒滩,建设了五百亩饲草饲料基地。
在镶黄旗,类似这样荒滩变绿洲、秃岭变青山的生动景象,社社、队队都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在广大牧民的心里扎了根。以往一个旗办不到的工程,如今一个公社、一个生产队就搞起来了。宝格都乌拉公社宝格定格勒生产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将一条五十多米宽的干沙河拦腰截断,建成全旗第一座截伏流工程,把地下水引上了山坡。文贡淖尔公社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今年六月,仅用七天时间,就建成了一座约三万亩的“草库伦”。
镶黄旗的广大干部和社员不向天低头,不向上伸手,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在干旱草原上打出机井五十三眼,大口井九十三眼,筒井六百七十眼,兴建水利工程九座;植树造林一万多亩,建成五百多座“草库伦”,达到一畜一亩基本草牧场,使每头牲畜平均储草由过去的几十斤提高到二百斤。镶黄旗草原建设的这些成就,虽然还只是很初步的,但它在广大牧民面前却展现出社会主义大牧业的光辉前景!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镶黄旗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是旗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坚决走自力更生道路的结果;是他们在牧区建设中,坚持进行了一场包括政治、思想、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的思想革命的结果。人的精神面貌变了,草原建设中的种种困难就迎刃而解。牧区劳力少吗?他们从苦干巧干中挖掘潜力;技术力量少吗?他们大破唯心主义的“天才论”,坚持“实践论”,在干中学习。广大牧民主人翁的觉悟提高了,沉睡千万年的干旱草原苏醒了!
镶黄旗的事实说明,牧区人民只要认认真真学大寨的根本经验,发扬敢想敢干的英雄气概,建设社会主义大畜牧业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3版()
专栏:

大寨道路越走越宽广
——记中共福建省长泰县委带领群众学大寨的事迹
中共福建省长泰县委认真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使全县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九七一年以来,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年年超千斤,甘蔗、花生、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相比,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四年来,新造林十四万亩,种果树二万六千多亩,超过文化大革命前十六年造林、种果树保存面积的总和。四年中,全县平均每户向国家交售粮食二千七百斤、食糖四百七十斤,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长泰县早在一九六五年粮食亩产就跨过了《纲要》,可是此后三年间,仅仅增加二十一斤,多种经营也发展缓慢。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上,昔阳三年建成大寨县的事迹的传播,给长泰县委很大鼓舞和启示,他们决心学习大寨、昔阳的经验,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县委领导成员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的教导,深入社队,向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作调查,探索改变长泰面貌的途径。他们着重解剖了岩溪公社湖珠大队和陈巷公社美彭大队这两个典型。湖珠大队自然条件差,人们形容它是“山高超千米,地是斗笠田。全队跑一圈,要跑三、四天”。可是,就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干部、社员团结一致,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在三年时间里,盘山筑路,引水造田,开山造林,使粮食平均亩产从四、五百斤上升到九百多斤,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美彭大队自然条件比湖珠好得多,而且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曾经户卖万斤粮,后来却逐年下降。根本的原因是这个大队一度资本主义倾向严重,方向偏,人心散,学大寨迈不开步,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县委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认识到:大寨的道路,是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坚持继续革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唯一正确道路。要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就必须象大寨、湖珠大队那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
认识提高后,县委积极推广湖珠学大寨的经验,从县、社抽调了六百多名干部,深入到后进社、队,发动群众批判修正主义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在学大寨运动中,长泰县委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岩溪公社珪前大队有的干部为了赚钱,一九七一年,把八十多亩稻田改种了收入大的经济作物,春耕大忙时把四百多个劳力抽上山抚育果树,贻误了插秧季节,以后又一下子添置了三十多部牛车搞运输。结果,造成粮食减产,多种经营也未搞上去。县委发现这个问题后,深入这个大队发动干部和贫下中农忆苦思甜,激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和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把人力、物力集中到农业上来,大家一鼓作气大干了一年,第二年粮食亩产就由一千一百多斤上升到一千四百多斤。多种经营收入也增加了两成半。
长泰县委从一九七○年以来,始终把搞好各级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县委从调查中发现,农村中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在他们中间小生产的传统影响还存在。要他们带领群众学大寨,首先必须帮助他们改造世界观,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于是,长泰县委把组织党员、干部看书学习作为一项主要任务。除在县委党校举办学习班以外,每年抽调大批机关干部深入农村,采用抓三分之一的办法,对社、队领导班子进行整顿。
长泰县委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中,十分强调抓好自身的革命化。他们常说:县委能不能象大寨党支部那样,反修防修,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为社、队领导作出表率,是一个县能否学好大寨的关键。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除了抓好县委“一班人”的看书学习外,每年都开门整风,发动群众,评议县委工作,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平时,县委有一名常委在机关主持日常工作,其他领导成员都分别深入到不同类型的社、队蹲点参加劳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长泰县境内山峦起伏,全县二十万亩耕地有十三万亩分布在大小山垄里,只有七万亩平川田地。长期以来是山垄田缺肥产量不高;部分平川田易旱易涝,产量不稳。县委领导成员分别深入社、队进行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分析、研究,制定了一个“山田改土去酸,平川治涝灭旱”的规划,在全县打响了重新安排长泰河山的战斗。
山区的广大干部、社员集中力量改造低产田。四年来,全县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工日达一千八百多万个,改造低产田一万八千多亩,粮食产量普遍提高。在平川地区,首先抓了活盘水库配套工程的建设。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用两个冬春建成了总长八十四里的两条干渠,使水库灌溉面积一举扩大到三万多亩。接着,他们又兴建了排灌渠道和排涝站,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由过去的七万五千亩扩大到十一万多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在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长泰县委还认真抓了农业机械化。全县机耕面积达到百分之四十四点五,排灌、植物保护、运输、农产品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如今长泰山河,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荒山秃岭已开始披上绿装。全县每个大队都通了汽车。社员们高兴地说:学大寨使长泰山河变了样,大寨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华社稿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满腔热情帮后进
江苏省丹阳县河阳公社党委积极帮助穷队改变面貌。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这个公社的九个后进大队有两个跃入先进行列,五个改变面貌,还有两个大队正在改变中。全公社七十五个后进生产队,已有三分之二达到先进水平。由于后进队的转化,缩小了农村中贫富之间的差距,加快了农业学大寨的步伐。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全公社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一百三十万斤,集体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阳公社自然条件较差。解放前,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二百斤。解放后,生产逐步发展,一批大队、生产队粮食连年增产。而另一些大队、生产队的生产却发展缓慢。有些党委成员认为,这部分后进队拖了全公社的后腿,是个包袱。他们提出了“抓后进,卸包袱,促平衡”的口号。可是“抓”了几年,不仅没有“促”成平衡,相反,先进的队越来越富,后进的队越来越穷。
这是什么原因呢?公社党委检查了对待后进队的态度:经常是批评多,指斥多,埋怨多;帮助少,鼓励少,支持少。公社领导干部下乡都爱下先进队。对后进队具体领导就比较少,认为去这些地方“吃力不讨好”。因此,后进队的工作长期上不去,群众不满意,他们说:“公社干部光顾锦上添花,不搞雪中送炭,这是图名怕苦!”公社党委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作了认真的研究。认识到,抓典型不是图好看,而是为了迅速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作为领导,只抓先进一头,放松后进一头的做法是片面的。
认识提高以后,这个公社的党委领导成员带头到后进队去。党委一位副书记先在比较落后的前河阳大队蹲点;这个大队面貌改变了,又到前马陵大队蹲点。在将近五年时间里,他蹲了三个大队,使这三个大队的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公社领导成员不但到后进队蹲点,还到后进队任职,加强后进队的领导力量。几年来,公社六名党委委员中有四名长期在后进队蹲点,长年有四十多名公社干部驻在后进生产队,促进了后进队的转化。
河阳公社党委在帮助后进队改变面貌的过程中,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采取以下几项有效的措施:
一、从政治上整顿后进队。后进队所以后进,有各种原因,主要原因是这些队的领导班子不得力,政治路线不端正,干部不齐心。根据这种情况,公社党委把基层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建设当作改造后进队的关键一环来抓。陈巷大队是个穷队。在这个大队蹲点的公社干部经过调查,发现这个队落后的原因,主要是阶级敌人利用宗族观念挑拨干部之间的关系,造成大队干部不团结,生产长期上不去。他就帮助大队领导成员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从此,这个大队的领导干部团结战斗,狠抓阶级斗争,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经过几年努力,这个大队由后进队一跃成为先进大队,粮食平均亩产年年超千斤,社员收入年年增加。
二、从思想上鼓励后进队。河阳公社党委在实践中认识到,后进队中有先进因素,越是后进的地方,群众要求改变面貌的愿望越加迫切,只要领导干部善于引导,充分调动这种积极性,穷队的面貌是不难改变的。公社党委对穷队的任何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有个生产队一九七三年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五百七十二斤,是全公社最低的,但是却比上一年增加了二十斤。公社党委满腔热情地在大会上表扬他们,使这个队的干部、群众受到鼓舞。他们一鼓作气,跨大步往前赶,一九七四年,粮食平均亩产比上一年增加了一百多斤。
三、从经济上扶持后进队。有些后进队经济基础薄弱,进一步发展生产有一定的困难。公社党委在教育这些后进队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的同时,对他们给予必要的支持。全公社数五龙大队最穷,一九七一年以来,公社优先支援他们一些农业机械,帮助他们筹建队办工厂,壮大集体经济,使五龙大队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甩掉了穷队的帽子,逐步地富裕起来。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