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西欧舆论认为欧安会是新慕尼黑会议
苏联在欧安会纵容下加紧扩军威胁西欧安全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四日讯 新华社记者报道:西欧一些军政界人士和报刊把欧安会比作一九三八年的慕尼黑会议。他们指出:几个月来的事实说明打着“欧洲安全合作”招牌的欧安会是一个“危险的骗局”,欧安会后西欧的安全遭到苏联更大的威胁。执行慕尼黑绥靖政策并不能避免侵略,相反的只会使侵略者得寸进尺,加剧战争的危险。
英国《约克郡邮报》的社论曾说,俄国人想把欧安会搞成“另一次西方的慕尼黑”。“任何协议都阻止不了俄国人进行欺骗,因为欧洲安全合作会议的一些声明是适合于他们的目的的”。意大利《人民报》在一篇评论中写道,欧安会“更象一九三八年九月在慕尼黑宣布的暂短的‘当代和平’”。这家报纸指出,在这次会议上,勃列日涅夫继承沙皇亚历山大扩张政策的结果得到了“正式批准”。意大利《日报》的社论写道:“并不是说,赫尔辛基是慕尼黑闹剧的机械重演。但是,容忍和默认的气氛是一样的。象当年一样,掩饰的做法和粉饰缓和的做法又恢复了”。
西德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特劳斯指出,欧安会及其最后文件“有助于掩盖世界安全形势的真实变化,散布虚幻感”。他说,欧安会散布的虚幻感“总有一天要导致人们大吃一惊”。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英国海军元帅彼得·希尔—诺顿十月二十一日说,“历史本身的一些事例表明,靠绥靖,靠回避,或者把只有表面价值的、表示良好意愿的声明当成是真正有效的东西,是不可能避免一场侵略的。”彼得·希尔—诺顿十一月五日又指出,在芬兰首都举行的欧安会首脑会议使控制东欧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合法化了,并使苏联的扩张可以继续下去。
一些西欧人士和报刊舆论认为,欧安会结束三个多月来,苏联在欧安会的掩护和纵容下,变本加厉地扩军备战,加紧向西欧渗透与扩张。
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议会党团安全政策发言人韦尔纳在谈到欧安会后欧洲的形势时说,“西欧军事安全恶化了。俄国继续不断地在扩军备战”;来自苏联的威胁“与其说是消失了,不如说是增长了”。瑞士军队总参谋长雅各布—菲舍尔十一月六日也说:“世界范围的政治—军事形势的特征是,大国军队的不断加强以及新的紧张和不安全的因素的出现。在赫尔辛基和其他地方发表的关于缓和这个主题的大量言词,丝毫没有改变这一情况。”他指出,“苏联军事实力在最近几年中大为加强”威胁着西欧国家的安全。
法国《震旦报》认为,苏联控制东欧的现状在赫尔辛基会议上得到“确认”以后,苏联“可能已进入一个侵略性扩张主义的新阶段”。奥地利《新自由报》的一篇评论指出,在欧安会后,苏联控制的华沙条约集团部队在加紧推行一项全面的“更换装备”计划。评论说,苏联在欧安会期间和在会议之后大搞扩军备战,使人不禁要问:“欧安会的最后文件究竟有什么价值?”
西欧有的报刊指出,苏联力图通过欧安会制造“缓和”假象,为的是“解除西方的武装”。英国《听众》周刊的文章写道:苏联领导人在欧安会“背后的关键设想”是:在军事上、政治上和心理上“逐渐解除西方的武装”。它指出,现在苏联的战略目的在于“造成表面的军事缓和的气氛,以便使争取西欧政治经济统一的努力停止下来;使共同市场受到削弱;使国防预算被削减……使各个西方国家逐渐分道扬镳”。“莫斯科希望,这样一来的结果将是一个比现在强大得多的苏联集团面对着一个四分五裂的西欧,使西欧能够被一种近似于芬兰化的方式所操纵。”
面对着苏联咄咄逼人的威胁和扩张,越来越多的西欧报刊强调:必须抛弃苏联炮制的关于“缓和”的神话,西欧国家要提高警惕,加强防务,加强联合,以保护西欧的安全。法国《时代价值》周刊写道,“赫尔辛基
(会议)不应使人放松的”,正是西欧“各国人民的防务警惕和决心”。这家周刊要求西欧在军事上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防御”,认为使西欧拥有保卫自己的手段“是当务之急”。芬兰《赫尔辛基新闻》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欧安会召开以来欧洲局势一点也不平静,小国必须加强国防,以对战争突然爆发的危险作好准备。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一篇文章中提醒迷信“缓和”的西欧人士不要上苏联的当。它说,克里姆林宫搞欧安会的真正目的是使“西欧芬兰化”。热衷于为东西方搭桥的人可能发现,在架了桥之后,俄国新的T—72型超级坦克可以更自由地开动了。


第6版()
专栏:

非洲人民敢在新沙皇头上动土
新华社记者述评
最近,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非洲作了一连串的精采表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这个叛徒集团的原形,从而在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在非洲人民面前提供了一篇生动的反面教材:什么叫社会帝国主义?什么是霸权主义?什么是新沙皇的政治特征?
如果问,近年来苏联对待非洲事务的态度有什么特点?那么,它最近在安哥拉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回答。苏联在安哥拉问题上对待一些非洲国家的态度归纳起来,乃是:恫吓威胁,要挟干涉;骄横跋扈,蛮不讲理;赤膊上阵,发号施令。
恩格斯在《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中写道:“……这一帮人(按指沙皇俄国)有多大本领就能干出多大的伤天害理的事情。”恩格斯还多次描述沙皇俄国在外交中一向惯用“外交恫吓”和“恐吓的手段”。
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继承了老沙皇的衣钵,不愧为二十世纪的新沙皇。不管是对某一个国家的内政,还是对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乃至不结盟国家的首脑会议,这个新沙皇都要跳出来大发指示,粗暴地加以干涉,时而怒骂,时而恫吓,指手划脚,教训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苏修在数天内,接连两次就安哥拉局势写信向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和乌干达总统阿明进行“外交恫吓”,杀气腾腾地扬言,“苏联不能对安哥拉的事态发展漠不关心”,而且表示一定要蛮干到底。总之,苏修这个当今霸王继承了当年老沙皇对外扩张的全部本事,一下子把那层所谓“天然盟友”的薄薄面纱撕了下来,在光天化日下露出了一副社会帝国主义的狰狞凶相。
苏联政府粗暴干涉非洲统一组织内部事务、蛮横坚持分裂安哥拉解放运动的行径,激起了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极大愤慨。乌干达总统阿明庄重声明:他本人为解决安哥拉问题所做的工作是根据非洲统一组织的决议和决定进行的,而非洲统一组织对安哥拉问题的方针是承认安哥拉三个解放组织,由安哥拉三个解放组织联合起来组成民族团结政府。阿明总统严正指出,他不能让苏联任意摆布。
乌干达电台广播了扎伊尔外交国务委员曼顿古·布拉揭露苏联干涉安哥拉事务的讲话,他在讲话中着重指出,苏联卷入非洲事务是对所有非洲国家的侮辱。这些话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苏联驻乌干达大使却本末倒置,颠倒是非,反而对乌干达横加指责和威胁。乌干达的领导人严词驳斥了苏联大使的无理攻击,并且指出,不允许这个“抱有社会帝国主义心理的大使”粗暴干涉乌干达的内政。
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种种“外交恫吓”,统统被非洲人民顶了回去。他们对新沙皇的回答是:用不着你们对我们非洲发号施令!我们不是你们可以任意支配的囊中之物!
骄横跋扈、利令智昏的暴发户性格和欺软怕硬、两面三刀的两面派作风,同样都是苏联新沙皇的政治特征。
挨了当头一棒的暴发户,气急败坏,无地自容。只有打肿了脸充胖子。无可奈何的苏联于十一月十一日宣布与乌干达“中断外交关系”。其“理由”是乌干达采取“不友好行动,侮辱苏联和苏联驻乌干达的大使”云云。
到底是谁侮辱了谁?乌干达总统阿明根据非洲统一组织的决定和决议,为促进安哥拉三个解放组织的民族团结而所作的努力,是符合安哥拉人民的利益的,也是符合非洲人民团结战斗的大方向的。但一心要当非洲太上皇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根本不把非洲统一组织放在眼里,对一个非洲主权国家乃至整个非洲统一组织横加指责,粗暴干涉。这难道不是苏联对非洲人民尊严的侮辱吗?!阿明总统在向苏联提出警告时,列举了大量令人发指的事实。他说,乌干达用自己的钱购买苏联的米格飞机,但苏联却拒不提供零件。苏联专家甚至不让合格的乌干达驾驶员驾驶米格飞机,乌干达人驾驶飞机还要得到苏联人的批准。请问,这又是谁侮辱了谁?
新沙皇的手伸得太长了,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它不想去插手。因此,他们就必然丑态百露,越来越显出了原形。他们派出“专家”、“顾问”、飞机、大炮、火箭,说穿了,无非是想当别人的太上皇。一旦觉醒了的人民发现,新沙皇的“所作所为就象他们是在一个占领区那样”肆无忌惮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些“专家”、“顾问”们统统赶回家去。无可奈何的新沙皇只好在自己的报纸上大发雷霆,骂别人“没有良心”、“忘恩负义”……骂完之后,一旦再有机会,还会找上门来,千方百计地还是想当别人的太上皇。
马克思对沙皇俄国的政策宗旨曾有过精辟的结论。他在一八六七年写道:“它的方法、它的策略、它的手段可能改变,但是这一政策的主旨——世界霸权是不会改变的。”
现实经验证明,同苏联打交道的时间越长,就能对新沙皇的本质认识得越清楚。在安哥拉问题上,苏修当了一名很出色的反面教员。经历了长期黑暗殖民统治的非洲大陆已经沸腾起来了,非洲人民已经站起来了。非洲人民同老殖民主义进行了几个世纪的较量,现在正在为实现和捍卫民族独立而斗争,因此他们决不会容忍披着“天然盟友”羊皮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乘虚而入。这次包括乌干达人民在内的非洲人民敢于顶撞新沙皇,不买新沙皇的账,这又一次显示了非洲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第6版()
专栏:

一些非洲国家政府和报纸
祝贺安哥拉独立 呼吁三解放组织团结
新华社突尼斯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三日电 据突尼斯《新闻报》报道,突尼斯外交部十一日发表声明,紧急呼吁安哥拉各解放组织支持民族和解。
声明指出:安哥拉以高昂的代价恢复了国家主权,从而结束了殖民主义几百年来的存在。这个独立是经过英勇的安哥拉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后获得的。声明说:“突尼斯政府紧急呼吁各解放运动支持民族和解。通过结束兄弟残杀斗争,它们将能在和平、稳定和协调中致力于国家的重建和巩固独立的任务。”
声明表示:“突尼斯人民希望看到安哥拉人民团结与和解,并希望他们在经受了战争痛苦之后能重新获得他们有权利从独立中得到的和平、幸福和繁荣。”
新华社雅温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电 喀麦隆国民议会议长萨洛蒙·坦登·穆纳十一月十一日在喀麦隆国民议会一九七五——一九七六年度第二次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援引阿希乔总统的话说,喀麦隆深切希望在安哥拉和平与安哥拉人民团结的情况下移交权力,因为只有和平与团结才能保证安哥拉未来的进步和她在非洲国家中的地位。
这位议长强调:“今天,我们重申这个愿望,并且,我们相信理智必将胜利。”
据新华社讯 非洲国家的一些报纸赞扬安哥拉人民用鲜血取得了独立,要求停止外国的干涉,呼吁三个解放组织解决分歧,组成民族团结政府。
索马里《十月之星报》十一日发表社论,呼吁安哥拉三个解放组织“以和平的兄弟般的方式”解决它们的分歧。社论还呼吁非洲人民“捍卫安哥拉的自由和主权”。
《埃塞俄比亚先驱报》十二日发表社论说:“要求安哥拉兄弟及时消除分歧,建设一个引人自豪和繁荣的安哥拉。”“安哥拉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民族团结政府。”
社论指出,安哥拉“迫在眉睫的威胁是目前的局势会升级为国际性的危险”。社论还要求非洲统一组织在防止这种可能发生的灾难中发挥重大作用。
《尼日利亚观察家报》十二日发表社论强调指出,安哥拉问题完全是安哥拉和非洲的事务,一切殖民主义者都应该停止对它的干涉。社论说:“当我们呼吁安哥拉民族主义者领导人和解的时候,我们也警告所有在非洲的殖民主义罪犯必须停止干涉安哥拉的内部事务。”
社论说,“安哥拉是一个独立的非洲国家,它不依赖外国的利益而生存。”
社论表示,尼日利亚主张安哥拉各解放组织努力协调他们之间的分歧并设法组成一个基础广泛的民族团结政府。
《新尼日利亚人报》同一天的社论也强调说,“必须消除对安哥拉的一切外国干涉”。


第6版()
专栏:

法国《红色人道报》和《人民日报》发表评论
苏联应对造成安哥拉分裂局势负责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四日电 法国《红色人道报》十一月十三日发表社论,谴责苏联干涉安哥拉事务。
社论说:“要对造成安哥拉分裂的严重局势负责的那些罪犯,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被全体非洲人民所认识:它们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苏联没有停止过在那里施展阴谋,想在非洲土地上取得一个牢固的立足点。”
社论指出,“但是,在非洲,拒绝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干涉,帮助安哥拉人民解决困难,使他们在团结中建设一个繁荣、进步和独立的国家,这种意志已经明确地表示出来。非洲统一组织的大多数国家已经明白表示,它们不愿意承担支持一个运动反对其他运动的义务,它们要为团结而积极努力。”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三日电 法国报纸《人民日报》十二日发表评论,谴责苏联“破坏(安哥拉)各解放运动之间的团结”,指出这个超级大国“对安哥拉的内战要负主要责任”。
评论说:“苏联在安哥拉进行粗暴的干涉”。评论接着指出:“克里姆林宫感兴趣的并不是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而是要建立它的控制地位”。
评论在谈到苏联中断同乌干达的外交关系一事时指出,苏联反对作为非洲统一组织主席的乌干达总统要求安哥拉各解放运动实行停火的正确立场。
评论说:这就是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政策,“它在世界分割完毕之后才来,所以正在加紧对非洲这个对它的美国对手来说是(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干涉”。


第6版()
专栏:国际资料

西萨摩亚
西萨摩亚是南太平洋上一个美丽富饶的岛国,位于斐济的东北面。全境由乌波卢岛、萨瓦伊岛和另外七个小岛组成。面积二千九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十五万七千,其中萨摩亚人占百分之九十,还有混血种人、欧洲人、华裔和其他太平洋岛民。百分之八十的居民信基督教,其他信天主教。通用英语和萨摩亚语。首都阿皮亚,位于乌波卢岛北海岸中部,是一个重要海港。
西萨摩亚各岛山峦起伏,多火山,因此又有“火山群岛”之称。除了萨瓦伊岛尚有火山熔岩流经的地区外,大部分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这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二千五百毫米以上,年平均温度为摄氏二十五度左右,常受飓风袭击。
西萨摩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由于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均可种植,盛产椰子、可可和香蕉。其中可可的质量很高,在世界市场上素负盛名。渔业资源也很丰富。在首都阿皮亚,有一些中、小型轻工业企业,如锯木厂、轮胎修理厂等。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生产也较普遍。主要出口商品是椰干、可可和香蕉。
萨摩亚群岛本是大洋洲的独立王国。它的古老文化传说可以追溯到五世纪。一七二一年至一七二二年,荷兰航海家雅各布·罗捷文曾到达萨摩亚。一七六八年,法国航海家路易斯·德·布根维尔曾把萨摩亚群岛命名为“航海者群岛”。十九世纪中叶,英、美、德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和争夺萨摩亚群岛。一八八九年,英、美、德三国签订了共同统治萨摩亚群岛的条约。一八九九年三国另订新约,萨摩亚群岛被分为两半,英国为了和德国交换其他殖民地而把英国统治的西萨摩亚转让给德国,西萨摩亚沦为德国的殖民地,东萨摩亚沦为美国的殖民地。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新西兰对德宣战,占领了西萨摩亚。一九二○年,国际联盟把西萨摩亚交给新西兰“管理”。一九二○年至一九三六年,西萨摩亚人民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运动,提出了“萨摩亚人的萨摩亚”的斗争口号。此后几年,群众示威游行和反抗行动不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九四六年联合国又把西萨摩亚作为新西兰的托管地。由于西萨摩亚人民反殖民统治的斗争不断高涨,终于在一九六二年一月一日获得独立。一九七○年八月,成为英联邦成员国。独立以来,西萨摩亚政府和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九六二年西萨摩亚独立时,我国周恩来总理曾打电报表示祝贺。今年九月,西萨摩亚总理图普亚·塔马塞塞·利洛菲第四在参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庆典期间,会见了我国政府代表、我国驻新西兰大使裴坚章。今年十一月五日至九日,我国政府代表、我国驻新西兰大使裴坚章应西萨摩亚总理邀请,访问了西萨摩亚,并就中、西建交达成了协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