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长征路上新的长征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四十周年。
整整四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当年红军攀越的陡崖深谷,修起了蜿蜒的盘山公路和层层的大寨田,火车呼啸着穿过隧洞;当年红军抢渡过的汹涌的江河上,飞架了铁桥,流送着木材,满载物资的船只穿梭来往;苍茫的草地上,建设起牛肥马壮的牧场,散布着勘察队的帐篷;古老的山城和偏僻的小镇,清晨响彻着马达的轰鸣;逶迤千里的山岭上,夜晚闪烁着繁星般的矿区灯火……。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在四十年风雨中发了芽,长了叶,开了花,结了果。最近,当我们沿着红军的脚印,对一些地区作短暂访问的时候,当年红军走过千山万水、战胜千难万险的故事,使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各族革命战士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宏伟目标而进行的新的长征,更使我们兴奋和鼓舞。
让革命传统开花结果
红军未来盼红军,
红军来了爱红军,
红军北上送红军,
红军走了想红军……
解放前的漫漫长夜里,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老赤卫队员,凉山和雪山的彝族、藏族农奴,到腊子口外的牧羊人,人人都在深切地、诚挚地怀念毛主席,怀念红军,并且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这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把那些在作战中英勇牺牲,或者由于负伤掉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红军烈士的遗体掩埋起来(我们在一路上就见到许多这样的红军墓);他们把红军留下的宣传品,买粮买草的字据、银元,赠送的衣服、拐杖,甚至一根扁担、一盏马灯、一个瓦盆、一只箩篼,都珍重地藏到最秘密的地方保存着。云南东川市拖布卡公社桔树大队贫农饶顺标、糯友珍家的小院,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渡金沙江时曾经把指挥所设在这里,红军过后,夫妇俩特意栽了一株桔树,年年整修灌溉,一到秋天,满树金黄,映得小院内生意盎然。
如果说,人民在没有得到解放的年月里,只能把对红军的怀念和盼望,寄托在那些红军墓、红军洞、红军树和各种纪念物上;那么,到红旗插遍祖国大地之后,这种深情,就更多地化为讲红军传统、学红军传统的实际行动了。我们在瞻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时,看到墓侧平台上,苍松翠柏下,树立着好几百块工农兵群众和红卫兵小将自动树立的小型墓碑,它们大小不齐,形状各异,上面刻着“继承遗志革命到底”、“悼烈士,永革命”等等字句,表达了人民群众要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红军传统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在娄山关下,赤水河边,夹金山下,延安窑洞里,我们多次听到一些老红军、老干部、老工人、老贫农,激动地回述长征史实,讲说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在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全军。从此,中国革命的历史车轮,便按照毛主席制定的路线滚滚向前,所向无敌。一位现在担任军区副司令员的老红军,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没有遵义会议,哪里有我们的今天?路线,真是太重要了!”
我们在金沙江渡口——云南禄劝县皎西公社皎平渡(又称绞车渡),遇到三位老船工:张朝满、陈月清、李正芳。这三位大爹听说从北京来了人,立刻热情地撑篙摇橹,越过滔滔的激流,送我们到对岸去瞻仰毛主席当年指挥红军渡江时住过的岩洞。眼望夹江高耸的群山,耳听奔腾澎湃的涛声,傣族的李大爹深情地讲述送红军过江的情景:满山的火把,满江的火光,红军战士在山岩下、沙滩上一排排坐定,等候指挥员下命令,依次过江。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对船工都十分亲热,送给他们银元,给他们讲革命道理。张大爹最难忘一九三五年五月二日那天早上,他们把一船红军送到对岸后,一位红军战士握着他的手,低声而又兴奋地说:“带路人过来了,老乡!”事后,他才知道,是毛主席过金沙江了!从此,金沙江才真的象金子一样,在革命人民心坎上闪闪发光……
这万山丛中的皎平渡,如今已成为路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小将串连来访问皎平渡。几只木船,连接了川滇高原,小小的渡口,聚集了千军万马。看着这支比当年红军更年青的新的长征队伍,三位老船工心里乐开了花。他们每天给红卫兵讲长征故事,送革命小将渡金沙江。老船工们兴奋地说:“想起当年的红军,看着这些小老虎似的娃娃,越想,越看,越觉得共产主义有望头,有奔头。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真是好啊!”
野营拉练的解放军战士和工人民兵,开门办学的革命师生……,一次又一次来到皎平渡口,一批又一批渡过金沙江。在金沙江畔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们,决心以红军为榜样,永远把自己前进的脚步迈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红军老前辈。”忘记长征,忘记革命传统,不就是意味着背叛吗?
长征路上还有许多老红军,象经历了无数次风霜的松柏,又发出新枝。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我们访问了固原军分区司令员李凯国同志。他原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曾经当过张国焘的警卫员,在长征路上,立过多次战功。张国焘在黄陵叛变投敌,李凯国同志率领警卫班战士毅然决然地返回延安,回到毛主席身边,表现了对党、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忠诚。一九六○年,他同另外两位老红军胡德清、田有胜,一起来到固原,自力更生办起军垦农场。十几年来,农场一直是一个先进单位。四川小金县有位复员的老红军廖忠文,回乡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当乡干事、乡长,还是当县民政局长,总是把根子扎在群众中;下基层从不乘车,不骑牲口,总是象长征时一样地步行。为了改变雪山面貌,他敢于同错误路线和错误思想斗,同困难斗。不久前,他又申请下放到最艰苦的大队去。七十多岁的廖忠文,是雪山上一棵郁郁葱葱的不老松。
续写艰苦奋斗新篇章
一讲到长征的艰苦,人们必定想起雪山草地。那一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白茫茫天地,那个被阴霾迷雾笼罩六百余里的沼泽,那个曾经无情地吞噬过红军战士生命的荒野,你能想象出它今天的面貌吗?
那时,有多少红军战士在敌人围追堵截、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兴致勃勃地谈论着雪山草地的未来。有的主张把荒坡河谷造成良田;有的想象如果在这里建起农、牧场,会产多少粮食和牲畜。他们走出雪山草地的时候,曾经依恋而豪迈地说:“等着吧!等我们赶走了帝国主义,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那时,我们就来让你翻个身,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
红军的血汗没有白流。红军播下的红色种子——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已经在雪山草地生根开花。我们看到,当年红军的热切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雪山下修起了层层梯田,翻身农奴住进了敞亮的新居。新兴城镇象一朵朵鲜花盛开在草地之中。
当年红军是在没有路的情况下通过草地的。解放后,在毛主席关于“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下,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民战雪山,劈峭壁,跨急流,治沼泽,修筑起二千八百多公里的公路,使全自治州的每个县都通了汽车。奶粉厂、农具厂、水泥厂、制革厂、氮肥厂等地方小工业,象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草原上。沉睡千年的矿藏正在开发。当年曾给红军造成极大困难的纵横交错的河流,乖乖地爬上千仞山梁,滋润着万顷良田;更多的是在为人民发电,电灯的光辉照亮了全州大部分公社,结束了“火塘借光,松脂照明”的历史。“雪山溪流千千万,甩开膀子自己干!”小金县大寨大队的贫下中农,在当年红军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的两河口劈山凿岩,掏沙堵洞。几年工夫,就修了五百多处小型水电站,在雪山草地镶嵌上串串的夜明珠。
我们来到红军战士永远不会忘记的沼泽区——红原县,这里的草地,有三分之一是沼泽区和半沼泽区。这些沼泽区长期被雨水、融雪浸泡,成了大片烂泥潭。多少年来,人们面对着这片沼泽无可奈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下决心要向沼泽夺草场。翻身农牧民豪迈地说:“红军战士能凭着铁脚板战胜大草地,我们今天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有集体的力量,难道还没有办法治服烂泥潭?”十月的草原,寒气逼人。人们带上帐篷,骑上骏马,赶上牦牛,踏着红军的脚印开进工地。只见沼泽地上,全是吸足了水的草皮草根,密密麻麻,好象“橡皮地”。两台履带式拖拉机一前一后地用钢绳串联起来,拉一部开沟犁,每天不知发生多少次车陷,不知有多少条钢绳被拉断。开沟犁所过之处,又大又厚的草饼带着冰块和污泥翻倒两边,年轻的小伙子就抡起十几斤重的铡刀猛力往下砍。大雪封了冻,战斗的人们光着脚板,扎起老羊皮袄,站在冰冷刺骨的雪水里挥锄抡镐。一条条水沟开出来了,沼泽地上的积水顺流而下,乖乖地流入白河。“只见风吹草,不见牛羊跑”的烂泥潭,已经变成了水草丰茂、林木成荫的新牧场。
不久前,有位鬓发斑白的老红军战士,千里迢迢地来到雪山草地。他兴奋地看着满眼生机勃勃的景象,不断地赞叹:“雪山变了,草地变了,变得快,变得好!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靠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今后的变化一定还要快,还要大!”
迈开团结战斗的步伐
长征的历史,是各路红军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战斗、胜利前进的历史。如今,在红军走过的地方,革命的大团结——汉、苗、瑶、壮、侗、布依、彝、白、藏、回等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军民之间的团结,革命人民之间的团结,象鲜艳的红花,盛开在千山万水之间。
地处罗霄山南段和五岭北麓的湖南汝城县,红军曾经踏遍大半个县境,在这里冲破了敌人最初的封锁线。汝城县委的领导班子,多次沿着红军走过的山涧小径,请老红军战士、老赤卫队员讲述红军路过时的一篇篇史诗,焕发革命精神,紧紧团结在一起,带领全县人民大批修正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现在人们来到汝城,很难在县委机关里找到他们。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深入到蹲点的社队或工矿去了:有的在基层和群众一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有的翻山越岭去搞调查研究;有的正同社员一起大战三秋。汝城县的群众称赞这个领导班子说:“红军精神鼓舞着县委前进啊!”
一九三六年五月,在滇西石鼓渡过金沙江的红二方面军,沿着玉龙雪山西麓、金沙江东岸来到如今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红军热爱藏族兄弟,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红二方面军领导同志,亲笔书写的题词,表达了党对边疆兄弟民族的关怀,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打倒共同敌人的心愿,它一直深深地铭刻在迪庆藏族人民的心里。这个愿望早就开始成为现实。矫健的“雪山雄鹰”——中甸县东旺公社新联大队党支部书记七林旺丹同志,带领藏、汉各族人民,同天斗,同地斗,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斗。他们学习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紧密团结,拧成一股绳,让大寨红花盛开在雪山峡谷中。七林旺丹刚担任中甸县委书记,就带着参观团到大寨学习,回来后把县委“一班人”带动起来,齐心同穷山恶水斗。在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的风口浪尖,在战天斗地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刻,是什么在这个藏族年青共产党员心头闪着光芒、鼓起他斗争的勇气呢?是毛主席的亲切教导,是老红军过雪山草地时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他常想:毛主席领导老红军和今天的“金珠玛米”,砸碎了套在农奴身上的枷锁,翻了身的农奴,不是应该起来改变山河面貌吗?
雪山草地上,民族团结友爱的事迹多么感人。在玉带般的介水河两岸,住着两个兄弟民族:黑水县瓦介梁子乡的藏族和茂汶羌族自治县雅都乡的羌族。多少年来,反动统治者实行恶毒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制造民族纠纷,挑动一水之隔的两个乡械斗不止。小小的介水河象万丈鸿沟,割断了兄弟民族的来往。河上的木桥朽坏了,只剩得两根腐烂的木桩。红军长征到雪山,走村串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从此,团结闹革命的红色火焰,在两族人民心中燃烧起来。他们从雪山上伐来坚硬的青?树,在河上架起新桥,命名“团结桥”。团结桥就象金色的彩带,把藏、羌兄弟紧紧连在一起。阶级斗争中,他们同仇敌忾,斗反动的土司头人,批判修正主义;重大节日,他们一起饮酒跳“歌庄”;改造山河中,他们同心协力,谱写一曲曲团结战斗的颂歌。
誓做红军的好后代
大江东去,后浪滚滚推前浪;征途万里,擎旗自有后来人。从南到北,从云贵川到陕甘宁,我们见到许许多多一代新人,他们朝气勃勃,热气腾腾,象鲜艳的杜鹃花,明丽的山丹丹,绽开在长征路上。
我们先从一个红小兵的故事说起吧。遵义铁合金厂子弟学校十二岁的黄永林,从小就爱红军,学红军。红军长征的故事他最爱听,影片《闪闪的红星》他连看了三遍。清明节扫烈士墓,黄永林和大家步行十多里,到红军烈士陵园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今年四月二十七日,黄永林和几个红小兵利用假日为国家拾废钢铁。暴雨后的河水野马似地奔腾,过河时,一年级小同学张革一脚踩在青苔上,滑下汹涌的河水。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黄永林顾不得喊人,“哗”地撕开扣着的上衣,纵身跳进洪流。他用全身力气把张革顶出水面,张革脱险了,黄永林——这个工人的儿子,毛主席的红小兵,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生前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影片里小红军潘冬子的誓言,也是黄永林和长征路上广大青少年最崇高的心愿。
秋天的六盘山上,羊群如同朵朵白云,庄稼好似层层锦绣。在这里,我们遇到许多立志当红军接班人的红卫兵。他们象六盘山巅的劲松那样,迎着疾风骤雨,在群众中深深扎根。
一九六八年八月,一群在秀丽的西湖边长大的青年,怀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崇高理想,从江南奔向塞北。七、八年间,他们以辛勤的汗水,写下新的万里长征的序篇。出身贫苦家庭的张玉勇,一到六盘山,就到什字公社条件最差的一个生产队安了家。他把自己赤诚的心全掏给贫下中农,大爷大娘们把他当作知心人,推选他当了生产队长。他带领群众苦干两年,使这个队甩掉了后进帽子,成了全公社的“尖子”队。如今,他入了党,当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依然和贫下中农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继续老老实实地改造世界观。他那红堂堂的脸上露出只有经过风吹雨淋的青年才有的笑纹,真象山坡上迎风点头的红高粱。可是当我们问起他具体事迹的时候,他却一再推荐另一个知识青年詹雪儿。詹雪儿是八年前同张玉勇一起来六盘山扎根的杭州姑娘。那时她才十八岁。在党和贫下中农的关怀教育下,她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风暴中迅速成长起来。三年前贫下中农把她送进大学。今年八月,大学毕业了,她决心回到六盘山继续当农民。这件事轰动了全公社、全县。贫下中农赞美说:“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就是伟大!真是祖祖辈辈没有过的事呵!”学校原打算要她留校工作,她不同意。有人说她是犯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病”,她却引毛主席的话响亮地回答:“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一花引来万花开。八月十八日,一件鼓舞人心的消息在宁夏传开:本届高中毕业生纳志军等三位青年,从银川出发,徒步八百里,来到六盘山下。纳志军是市红代会的负责人之一,今年“五四”青年节时,向学校领导递交了决心书,坚决要求到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经过的六盘山区插队落户。银川市三中高二班的学生何建中和九中初二年级学生马杰,积极响应这个革命倡议,他们找到纳志军,同他一起长征到六盘山区锻炼。有人说他们是“想当官”、“想出名”。他们严肃地回答:“‘官’太小了,我们早就成了‘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是革命小将。现在我们要做敢于同旧观念彻底决裂、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革命闯将。名,当然要出,就是要让帝修反知道,新中国的青年是大有作为的,是不可战胜的!”
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伟大的志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后代,擎起红旗,接过接力棒,老红军开创的革命事业才后继有人,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才会不摇不晃!你听,他们的诗写得多好:
六盘路呀毛主席开,
大路两旁栽松柏,
松柏长成擎天柱,
风里雨里春长在。
如今再踏上松柏路,
歌满山啊情满怀,
万里征途无所惧,
誓做红军的好后代!
四十年前,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出于对毛主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无限崇敬和无限热爱,专门拍电报给党中央表示祝贺。鲁迅热情洋溢地说: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
我们在访问的过程中,更加深切地感到鲁迅贺电的深远意义。你看,这长征路上,银发雪鬓的老一辈革命家,焕发了革命青春,吟诵着“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诗句,战斗不止;英姿飒爽的新一辈战士,正大踏步跟上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来自五湖四海的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团结一致,肩负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意气风发地沿着红军的脚印,跨上新的万里征途。是的,前面仍然有千山万水,险滩暗礁,仍然有狂风暴雨,迷雾浓霜,也仍然会有纷飞的战火。但是,只要我们步步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时时保持老红军的革命精神,在今后的长征路上,就没有渡不过的金沙江,没有夺不了的泸定桥,没有突不破的腊子口,没有跨不过的雪山草地!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成都部队某部指战员,到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夹金山进行野营拉练,亲身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决心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永不停步。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退休的老红军战士周文锦,在遵义红军山上烈士墓前,向青少年讲长征故事,讲红军传统。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