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用“穷棒子”精神加速农业机械化
五十年代,在我国农村由个体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时候,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王国藩领导的“穷棒子社”,用自己的努力“从山上取来”大批的生产资料,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当时的“穷棒子社”,被伟大领袖毛主席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进入伟大的七十年代,王国藩担任了遵化县县委书记。他和县委“一班人”,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带领全县人民以大寨为榜样,发扬“穷棒子”精神,正确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向深山索取财富,因地制宜地发展县、社“五小”工业,为购买农业机械积累资金,制造农业机械所需的配套产品,闯出了一条多快好省办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几年来,遵化县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巨大的步伐。现在,全县九十五万亩耕地,已有近一半开始用机器耕作,用机井灌溉。植物保护、脱粒、运输和农副产品的加工,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机器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收到了可观的成效。最近四年,这个县新打机井和大口井四千九百多眼,比一九七○年以前的二十二年打的二千二百多眼还多一倍多;河滩造田,推坡改土,闸沟垫地,大力改变生产条件,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去年,这个县粮食平均亩产继续跨过“黄河”,达到六百多斤。这几年,全县每年向国家交售的粮食都在一亿斤左右。林、牧、副、渔各业,比过去更加兴旺了。
在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中,全县干部和群众开阔了眼界。他们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绝对优胜于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看到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缩小的美好前景,从而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迈开第一步想着第二步
遵化县办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农村实现集体化以后,要不要尽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一九七○年,遵化县委学习毛主席有关农业机械化问题的重要指示时,王国藩尖锐地指出: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这是毛主席亲自制定的我们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现在实现集体化已经十五年了,遵化县农业机械化的步子,为什么迈得这么慢?我们在走第一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想到第二步?
在王国藩的带领下,县委成员们深入社队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从西铺和东铺两个大队的对比中找到了答案。座落在燕山丛中的建明公社西铺大队,是王国藩“穷棒子社”所在地。这个大队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立即动手积极办农业机械化。一九五九年,他们根据治坡改土的需要,办了电,打了机井,还在国家的扶持下和三个邻队办起拖拉机站。正当他们沿着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前进的时候,社会上刮起人民公社“买不起,用不了”农业机械的妖风,机站的全部机具几天之内就被调走了。但是,调走了机器,调不走人们的双手,拆不散人们办机械化的决心。王国藩和社员们发扬“穷棒子”精神,继续坚持斗争。调走了农业机具,他们就搞半机械化农具,搞农具改革。没有资金,他们顶风冒雪,又上了山,睡草棚,啃窝窝,抡大锤,开矿采石。他们说:“当年办合作社,我们没米没柴上山取,没牛没马上山牵;如今办农业机械化,我们也要从山上牵下铁牛来。”可是,同西铺房挨山、地连边的东铺大队,干部们想的却是另一回事。他们认为:“山沟里用不开铁牛,人多地少使不着机器。”有的人甚至不以为然地说:“你搞你的机械化,我赶我的骡和马!”
十年过去了,两条道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东铺大队停滞不前,全队一千多亩耕地只有两眼机井,山没治一坡,沟没闸一条,挂在山上的八百多亩坡田坝地还是老样子。西铺大队的面貌,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驴拉铁轮牛拉犁”变成“骡马成群拖拉机”,各种农机具发展到一百六十台(件),推坡、改土、耕种、排灌、植物保护和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大批增加,使山田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机、畜同时并举,大干苦干,每年改坡田为大寨田二百多亩。昔日的“荒山薄地”变成“林果满山”的米粮川,粮食平均亩产跨过“长江”,林、牧、副各业齐发展,呈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兴旺景象。
这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的同志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他们说:西铺和东铺,原来的条件一样,变化却迥然不同。这是农业机械化问题上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缩影。西铺之所以发生了巨变,是因为那里的干部们在合作化后,思想没停顿,走了上步想下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沿着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大步前进;东铺之所以变化小,是因为那里的干部身在社会主义时期,心还留在民主革命阶段,只看到沟底里的地好种,没看到山坡上的田要改,只顾一家一队吃饱,没想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多作贡献。
通过调查对比,总结历史经验,重温毛主席的指示,遵化县委的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壮大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改造小生产的习惯和心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民使用机器生产,小工业逐步兴办起来,有利于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因此,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尽快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大事,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事。认识提高以后,方向更明确了。遵化县委因势利导,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办农业机械化的宣传教育。他们号召全县人民学大寨、赶西铺,继续发扬“穷棒子”精神,走“从山上取来”之路,自力更生兴办县办“五小”工业和社队工业,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把社会主义农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走“从山上取来”的道路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大办农业机械化的群众运动在遵化县迅速兴起。一场新的斗争,又迎面而来了。斗争的中心,围绕着办农业机械化是向国家伸手,等、靠、要;还是靠自己的双手,干、闯、造。
当时,在办机械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大多数干部按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带领群众往山上跑,向一切可以发展生产的地方进军,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从资金和物质上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一是有些干部拿着“申请”、带着“账单”,往县委会和信贷部门跑,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物。他们说:“谁不知道铁牛比黄牛有劲,推土机比镐头威力大,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国家不给钱,难办到!”两种情况,反映了两条不同的路线:是发扬“穷棒子”精神,走“从山上取来”的道路;还是伸手向上,走“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的道路。县委认为,如果不从路线上划清界限,就可能把大办农业机械化的群众运动引向邪路。
典型最有说服力,典型最能教育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县委一面继续大张旗鼓地宣传西铺的经验,一面又总结了一批后进变先进的典型经验。团瓢庄公社的周桥子大队,地处遵化县平川地区,村后只有一座光秃秃的小石山,过去谁都不信从这座小山上能取下生产资料来。一九七○年冬,大队党支部书记张玉灿带领干部到西铺登门求教。当时,西铺已有农业机具一百多台(件)。购置这些机具以及这些机具的维修、耗油用费计算起来,已经支出十几万元。这么一大笔款子,是他们自己动手取来的,还是伸手向国家要来的?仔细一了解,才发现西铺大队不仅没有向国家贷一分钱,而且还积存着几万元的现金。过去的穷山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他们在村里村外山前山后留心一转,又发现许多情况和自己那里不一样:这里,劳动力都充分组织起来,种田的,开矿的,编织的,全队一共有十六种行业,男女老少都在自觉地努力劳动,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这里每年拿出上万元购置和使用农业机具,但是在其他方面,钱却一分一厘不轻易往外花,全大队一百头大牲畜钉掌不出村,十八种农机具和上万件小农具基本上修理不出队,甚至连儿童上学用的算盘都是杏核串成的。周桥子大队的干部在西铺看到了“穷棒子”精神的威力,受到了很大教育和鼓舞。回来连春节也没过,就带领群众上山采石,一年从山上取来的生产资料换回三万元,加上其他副业收入,购置农业机具三十台(件),实现了耕地、排灌和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周桥子大队是这样,东新庄子公社东新庄子大队也是这样。这个大队的耕地完全是平原,连一座小山都没有。一提起学西铺,走“从山上取来”之路办机械化,有人就说:“西铺有山,我们没山,怎样‘从山上取来’?”这个大队的干部几次到西铺参观学习,找来了答案:潜力在群众之中,办法靠群众的才智。平原虽然没有山,但是有人,只要人民群众有了“从山上取来”的精神,依靠集体力量,开源节流,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机械化在平原同样可以实现。过去,这个大队的一个六七亩大的坑塘,由于缺乏资金不能购买排灌设备,有坑不能蓄水,有水不能浇地。后来,群众提出用坑塘养鱼的收入,购买农业机械,然后充分利用坑塘蓄水发展农田灌溉。大队采纳了群众意见,不到两年就从坑塘取来二千九百元的资金,加上编织、养猪、烧砖等副业收入,购置了农业机械,实现了耕地、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有了这批先进典型,县委于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象周桥子、东新庄子这样的平川大队能动手取来,为什么那些有山可植树、有矿可开采的大队就不能动手,却偏偏向国家伸手呢?县委领导成员又深入基层,结合批林整风,同社队干部一起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这段光辉论述:“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通过学习,人们自觉地批判了懦夫懒汉思想,振奋了革命精神。在一次大会上,王国藩说:“我们是历史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我们办农业机械化,是为解放我们的双手,更好地改造大自然,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解放双手,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决不能向国家伸手。”“解放双手要靠双手”这一响亮的口号,激励着广大干部和群众决心走“从山上取来”之路,有山的靠山,有矿的采矿,无山无矿的大搞多种经营,开展养殖、种植、编织、加工等副业生产,从多方面为大办农业机械化筹措资金。
先进典型引了路,一批社队赶上来。建明公社穆家庄大队,过去在这个公社的二十个大队中,粮食产量总是倒数第一,人称“老二十”。这个大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不想发动群众干、闯、造。全队四百多人,五百多亩土地,每年向国家贷款几千元。结果,越要志越短,越靠手越懒,一直等到一九七一年,只打了一眼机井。学习了先进经验以后,这个队的干部由伸手变成了动手,带领群众上山掏金采石,栽植果木,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副业,只干了一年,就还清了国家贷款,打了五眼机井,购置了排灌、运输等方面的机械,改变了多年耕地水冲沙压的旧办法,粮食亩产由一九七一年的三百多斤,一跃上升到七百三十多斤,人们高兴地说:“老二十”飞上了天。“飞上天”的还有这个公社的东铺大队。在大办农业机械化的热潮中,这个大队干部的思想开窍了。他们想,远在几十里的周桥子能学好西铺,近在咫尺的东铺为什么不学?从而改变过去“等着瞧”的态度,认真学习西铺的经验,“从山上取来”大批生产资料,大办农业机械化,一九七三年全队粮食平均亩产也过了“长江”。
密切协作下好一盘棋
全县多种经营普遍开展起来,给社队积累了资金,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人们的面前。有些社队只顾抓多种经营,挤了农业;有的社队为了寻找副业门路,盲目派人外出采购,结果使资本主义乘虚而入,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干部又产生了“抓农业保险,抓多种经营危险”的思想,担心继续抓下去会出现资本主义倾向,影响农业生产。于是,他们主张把多种经营一刀砍掉,不再走“从山上取来”之路了。
抓多种经营是否一定会出现资本主义倾向呢?遵化县委在对全县四十四个公社、六百九十个大队的调查中,得出了完全否定的答案。建明公社两万零六百亩耕地,绝大部分在坡岭上,缺水易旱。但是,这个公社在大旱的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一十斤,跨过“黄河”;一九七三年又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亩产增加到八百零二斤,过了“长江”。这个公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多种经营,在发展多种经营中又狠抓两条道路的斗争,并且加强了对多种经营的领导和管理。到一九七三年,这个公社的多种经营发展到五十三项,用多种经营的收入购置各种农业机械两千多台(件)。他们充分利用这些农机具,大干苦干,治山治水,三年动土石三百八十六万方,修建高标准大寨田一万三千亩、园田四千亩,并且使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实现水利化,百分之七十的宜林面积实现绿化。耕作、植物保护、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也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建明公社呈现着一派社会主义农、林、牧、副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经过调查研究,县委更加坚定了走“从山上取来”之路的决心。他们认为,问题不在于抓不抓多种经营,关键是各级党组织是否在多种经营中抓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于各级党组织是否加强了对多种经营的领导和管理。县委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一方面发动群众联系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解决多种经营的方向道路问题;一方面组织干部认真总结经验,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县委领导成员还带领大批干部,深入基层,帮助一些社队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布局,具体解决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争劳动力、争土地、争资金的问题。方向对了头,上下齐努力,全县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到一百多项,生产的产品达一千六百多种。一九七四年,全县多种经营的收入共三千九百多万元,比一九七○年增加二点八倍。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四年,全县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三千四百多万元,其中社队自筹的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遵化县人民发扬“穷棒子”精神,“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生产资料,换回资金,购置了大量的农业机械。但是,这些机械需要配上各种农机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怎样解决?遵化县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兴办“五小”工业,自力更生地解决修配农机具所需要的原材料,制造配套农机具。几年来,他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穷办苦干,先后办起一批小矿山、小钢铁、小煤炭、小机械、小五金、小水泥等企业,建成了一批以修配为主的社队企业。这些企业急农业之所急,想农业之所想,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生产原料,修造设备。他们根据遵化县三山两川、沙河如网的特点,主动为拖拉机配上推土铲、铲运斗、开沟犁、筑埂器、拖车等机具,使拖拉机做到一机多用,由“半年闲”变成了全年忙,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同时,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加紧成批生产电动机、水泵、打井机、脱粒机、播种机、铡草机、饲料粉碎机、碾米机等最常用的农业机械,使大中型农机具真正在农村安家落户。这些县办工厂在支援农业中,又创造了“厂外加工,以专带副”的办法。就是说,把一些适合农村搞的产品放到生产大队去加工,企业给以技术帮助和指导。这样做,企业既不增加工人,又发展了生产;生产大队既搞了副业,又增加了收入。现在,全县有二十个企业、五十八种产品或半成品,分别由三十二个大队加工生产,一九七四年收入二十一万元,这对农业是个很大的支援。
遵化县的县社工业企业,已由一九七○年的七十六个增加到一百八十六个,一九七四年的总产值达到四千四百万元,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二百六十六。一九七一年以来,这些企业在完成修配农业机械的同时,生产农机配件和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半机械化农机具三万九千多台(件),马车轴承十八万二千多套,小农具一百多万件,改制新式农具四十八种、三千六百多台(件)。这些农机具的成批生产,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遵化县委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中,既注意大力帮助社队发展多种经营和办好企业,也十分重视发展县办“五小”工业。他们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组织各行各业紧密配合,共同下好一盘棋。他们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责成县里的工业、商业、外贸、运输、基建等有关部门,对口组织安排“五小”工业、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的供产销,并且成立了专门机构,从县到区、公社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这样,既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又坚持在“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前提下,把全县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纳入社会主义计划轨道,在支援农业机械化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河北日报》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解放双手要靠双手”
  郭大江
遵化县用“穷棒子”精神实现农业集体化,又靠“穷棒子”精神,闯出一条多快好省办农业机械化的路子。用他们的话说,“解放双手要靠双手”。这个经验是很可贵的。
在我国完成了反封建的土地改革以后,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我们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第一步和第二步,是互相联系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发展过程。在我国,必须首先实现集体化,才能为实现机械化创造条件;只有实现机械化,集体化才能更加巩固和发展。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用革命化统帅机械化。
毛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遵化县的实践证明,集体化后,在一切可以采用机械的地方,尽快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不仅可以大大改变原有的生产条件,解放农业劳动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且有利于改造小生产的传统习惯,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巩固工农联盟。因此,实现农业机械化,绝不是个技术问题、方法问题,而是路线问题、方向问题,是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办农业机械化,是向上伸手,等、靠、要,还是自力更生,干、闯、造,这也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国家支援,需要工业支援,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首先而且主要的,要靠集体经济的力量,要象遵化那样走“从山上取来”的道路,绝不能走那种“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的道路。只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以自力更生为主,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完全可能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我们要作更大的努力,为在一九八○年前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为把我国尽快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