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的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


第1版()
专栏:

中共中央致电朝鲜劳动党中央热烈祝贺朝鲜劳动党成立三十周年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十月九日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十月九日打电报给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热烈祝贺朝鲜劳动党成立三十周年。电报全文如下: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
在朝鲜劳动党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光荣的朝鲜劳动党和英雄的朝鲜人民,致以最亲切的兄弟般的热烈祝贺。
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朝鲜劳动党,是朝鲜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朝鲜人民利益的最坚决的代表者和捍卫者。三十年来,朝鲜劳动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朝鲜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经历了光辉的战斗历程。
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朝鲜历史的新纪元。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世界人民的反帝革命事业树立了光辉榜样。
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人民,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千里马的速度阔步前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辉煌胜利。今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亚洲的东方,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加强同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朝鲜劳动党为祖国的自主和平统一,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决支持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霸占南朝鲜,争取祖国自主和平统一的正义斗争。我们坚信,在金日成同志和朝鲜劳动党的英明领导下,朝鲜人民一定能够排除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实现祖国的统一。
中朝两党、两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这种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上的战斗友谊和革命团结,必将日益巩固和发展。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永远同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我们衷心祝愿金日成同志和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人民,在今后的革命斗争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光荣的朝鲜劳动党万岁!
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岁!
战无不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万岁!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一九七五年十月九日于北京


第1版()
专栏:社论

光辉的战斗历程
今天是朝鲜劳动党成立三十周年。在这个光辉的节日里,我们向光荣的朝鲜劳动党和英雄的朝鲜人民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朝鲜劳动党是朝鲜人民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亲自缔造和领导的。它是朝鲜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指引朝鲜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早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朝鲜共产主义者领导朝鲜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武装斗争,为建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以金日成同志为首的共产主义者经过巨大的努力,建立了朝鲜劳动党。这是朝鲜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朝鲜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十年来,朝鲜劳动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朝鲜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朝鲜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光辉胜利。
在朝鲜劳动党领导下,朝鲜人民坚持反帝革命,在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后,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辟了朝鲜历史的新纪元。共和国成立不久,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祖国解放战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维护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全,捍卫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为世界人民反帝革命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停战以后,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人民贯彻执行金日成同志的革命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气势磅礴的千里马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朝鲜人民积极响应朝鲜劳动党五届十中全会的战斗号召,高举思想、技术、文化三大革命旗帜,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特别令人鼓舞的是,在朝鲜劳动党成立三十周年前夕,朝鲜人民提前完成了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国民经济六年计划的宏伟指标。这是朝鲜人民取得的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把兄弟的朝鲜人民取得的成就,当作自己的成就一样,感到由衷的高兴。
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积极支持各国人民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大力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战斗团结,为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今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威望日益提高。中国人民对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极为钦佩,并为有这样坚强的战友而感到十分自豪。
朝鲜劳动党是领导朝鲜人民为促进祖国统一而斗争的伟大旗手。金日成主席指出,“实现祖国的自主和平统一,这是我们党和共和国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民族任务。”多年来,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了一系列的正确方针和合理主张。金日成主席提出的自主、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三项原则和防止民族分裂、实现祖国统一的五点方针,指明了朝鲜统一的正确途径,得到全体朝鲜人民的坚决拥护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但是南朝鲜统治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纵容和支持下,猖狂推行民族分裂政策,加紧对南朝鲜人民进行法西斯镇压,不断加剧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妄图使朝鲜的分裂局面永久化。朴正熙集团的罪恶行径,遭到了全体朝鲜人民的强烈反对和世界公众舆论的谴责。
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支持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而采取的严正立场,坚决支持南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朝鲜问题应当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所谓“联合国军司令部”必须解散,美国军队必须从南朝鲜撤走。我们深信,朝鲜人民统一祖国的事业必胜,三千里锦绣江山一定能够统一。
中朝两党是马列主义兄弟党,中朝两国人民是并肩战斗、生死相依的亲密战友。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朝鲜人民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亲手缔造和培育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上的,是久经考验、牢不可破的。今年春天,金日成主席亲自率领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我国,给我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为发展中朝两党、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和战斗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朝鲜劳动党成立三十周年前夕,张春桥同志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朝鲜,进一步加强了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我们衷心祝愿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万古常青。


第1版()
专栏:

比耶迪奇主席离开北京抵南京访问
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吴德、王震和首都群众数千人到机场热烈欢送
谭震林等陪同前往江苏省革委会举行宴会热烈欢迎南斯拉夫贵宾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十月九日讯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联邦执行委员会主席杰马尔·比耶迪奇和夫人拉集娅·比耶迪奇及其一行,由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陪同,今天下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南京参观。
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吴德、王震,外贸部长李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何正文,人大常委会委员林巧稚,外经部副部长韩宗正,交通部副部长马耀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贾汀,以及首都群众数千人,到机场热烈欢送南斯拉夫贵宾。
在飘扬着南、中两国国旗的首都机场上,举行了隆重欢送仪式。乐队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比耶迪奇主席由我国领导人陪同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当贵宾们同欢送群众告别时,人们热情地挥动花束,高呼欢送口号,青少年们随着乐曲跳起欢乐的舞蹈,祝贺比耶迪奇主席和夫人等贵宾们的这次访问为进一步增进中南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了贡献。比耶迪奇主席和夫人不断向欢送群众挥手致意。陪同比耶迪奇主席和夫人前往南京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仲曦东,礼宾司司长朱传贤,苏欧司副司长刘锦琳,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张海峰。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米洛伊科·德鲁洛维奇和夫人也同机前往南京参观。到机场送行的,还有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员,在京的南斯拉夫朋友,以及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
比耶迪奇主席和夫人在北京期间还参观了故宫,游览了长城。拉集娅·比耶迪奇夫人还参观了北京工艺美术工厂。
新华社南京一九七五年十月九日电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联邦执行委员会主席杰马尔·比耶迪奇和夫人拉集娅·比耶迪奇及其一行,在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外交部副部长仲曦东陪同下,今天下午乘专机从北京到达南京参观访问。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广立、王敏生、胡宏、韩培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副司令员詹大南,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储江、副主任王楚滨以及两千名群众前往机场热烈欢迎南斯拉夫贵宾。
当比耶迪奇主席和夫人等南斯拉夫贵宾走下飞机时,机场上鼓乐齐鸣,人们挥动花束彩带,跳起迎宾舞,表示热烈欢迎。比耶迪奇主席不断向欢迎群众招手致意。今天晚上,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举行宴会,热烈欢迎比耶迪奇主席和夫人以及随同来访的其他南斯拉夫贵宾。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外交部副部长仲曦东等出席了宴会。
在洋溢着热烈友好气氛的宴会上,杨广立副主任和比耶迪奇主席先后祝酒。杨广立副主任在祝酒时说,这次比耶迪奇主席远道来访,必将进一步增进中南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巩固和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对江苏省人民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也是一个鼓舞和促进。
比耶迪奇主席在祝酒时衷心感谢江苏省人民对他们所表示的真诚友谊。他说,在这次访问中,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在发展工业、农业、教育青年等各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我们对中国人民所取得的所有劳动成果感到由衷的高兴。他祝南、中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加强。今天,比耶迪奇主席和夫人等南斯拉夫贵宾由谭震林副委员长、杨广立副主任等陪同,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