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持队办小学 巩固牧区普及小学教育的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文教局
一九七○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下,中共镶黄旗委大力发动广大贫下中牧民,掀起了群众办学热潮,逐步创办了六十一所多种形式的大队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百分之三十三,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学校由原来的十一所,发展到七十二所。几年来,我们在旗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狠抓了队办小学的巩固发展工作。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抓好办学中的两条路线斗争
队办小学,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普及牧区小学五年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围绕队办小学的巩固提高工作,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一九七二年有一段时间,有些人受到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看待教育质量,曾一度对队办小学和普及牧区小学教育发生怀疑,他们认为:“队办不如公办,巡回教学不如集中教学”。片面强调以公社学校、公办学校、集中办学为主,而否定公办与民办、集中与巡回教学结合的多种办学形式。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队办小学追求“正规”,追求集中,搞“智育第一”。有的学校取消了巡回教学点,有的队解散了队办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下降到百分之七十八。
针对这种错误倾向,旗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如何坚持队办小学的问题。接着我们举办了教师学习班,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批判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社会调查,召开了教育革命座谈会,认真解决办学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学龄儿童入学率又很快上升。
批林批孔运动中,旗委又召开了全旗教育革命会议,组织革命师生和干部,进一步批判林彪、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联系我旗普及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和孔孟之道在教育战线上的表现和影响。大家认识到,否定队办小学这一新生事物,就会把牧区小学教育引入资产阶级的所谓正规化老路,就会否定文化大革命以来普及小学教育的成果。大家决心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为巩固发展队办学校,普及小学教育的成果而努力工作。
采取适合牧区特点的多种办学形式
我旗各大队小学,主要采取巡回、分片、集中三种办学形式。每种形式各有优缺点。一个队往往不能采取单一的办学形式,要根据居住情况、季节变化、年级不同和牧业生产的特点等条件,采取几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
那仁乌拉公社英图大队,一九七二年只搞集中办学,放弃了两个巡回教学点,入学率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一九七三年春,这个队重新整顿了办学形式,坚持集中和巡回相结合的办法,低年级恢复了两个巡回教学点,入学率很快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
文贡乌拉公社耐林陶力盖大队,是我旗第一个创办巡回学校的大队。办学两年中,入学率高,教学质量也很好,是全旗队办小学的先进单位。但由于一度片面地强调集中办学,出现了入学率下降的现象。一九七四年,实行集中和巡回结合教学,入学率又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四以上。
在调整办学形式的实践中,队办小学普遍的做法是:高年级集中,低年级巡回;夏季集中,冬季巡回;大部分集中,小部分巡回。
办学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经常调整。各社、队每年都要研究落实一次办学形式。
一九七三年,旗委根据宝格都乌拉公社额勒斯台大队的办学经验,提出了大队建立中心教学点的办法:一个队在大多数浩特(一个牧业居民点,蒙语叫浩特)的中心处,盖几间房子,儿童就近走读学习。离中心教学点远的个别浩特和个别儿童,采用巡回教学办法。一个队可建二——三个中心教学点。这种办法进一步发展了办学形式。一九七四年,各大队推广了这个好经验,普遍建立了中心教学点。
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巩固队办小学,必须贯彻执行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方针,减轻集体和群众的负担。几年来,我旗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自己办小农场、小牧场,养猪、喂鸡,开展农牧业生产和副业生产,增加学校收入,自己解决教学费用。另一种是学校师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增加大队收入,由大队解决学校的费用。
黄花乌拉公社苏吉高勒大队小学,每年养两口猪。一九七○年卖猪后,买了大队五十只幼畜,建立了小牧场。几年来,除供给学校食堂三十八只羊外,羊群发展到六十多只,剪羊毛收入一千零四十元,三年卖猪共收入六百二十六元。学校还开了五亩荒地,打井两眼,建立了菜园,蔬菜基本自给。他们还组织师生参加大队集体生产劳动,三年来为大队打草十八万六千多斤,剪羊毛一千五百多斤,锄地二百来亩,割地二百多亩,为大队增加了财富。大队帮学校盖起了两排教室,九间宿舍,三间食堂。这个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来,除免收学费,书本、纸张等费用外,学生伙食费已由七元减少到三元,其余部分由勤工俭学收入补助。学校一切公用费也都由勤工俭学开支,减轻了大队和社员的负担。加强民办教师队伍的建设民办小学教师在普及牧区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队办小学不断巩固提高、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突出的矛盾是教师少,有部分教师的政治和文化业务水平赶不上教育革命的要求。我们主要采取了四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1、举办师范班和短训班。
我们将旗中学的一个高中班改为师范班,已毕业的三十多名学生,分配到各大队担任教员。我们每年举办二至四期师训班,几年来,共培训教师一百七十人次,有效地提高了民办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教学业务能力。
2、建立教师辅导站,提倡教师自学。
各公社小学都建立了教师辅导站,教师就近到辅导站解决教学中的困难问题。许多教师一边自学,一边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公办、民办教师配合教学。
通过公社和大队的协商,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公办小学教师和民办小学教师轮换教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现在已有二十多名公办小学教师下到大队,充实队办学校的教师队伍。
4、加强思想教育。
每年利用寒假,组织教师学习,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自觉性。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民办小学教师的管理工作,保持相对稳定。调整和调换民办小学教师,要经过公社党委批准。民办小学教师男女同工同酬,和社员一样参加大队的分配。
批林批孔以来,全国教育革命出现一派大好形势,大大鼓舞着全旗人民,我们决心把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的工作做得更好,巩固和发展教育革命的伟大成果。


第3版()
专栏:

批判孔孟之道 促进普及小学教育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江西德兴县占才公社浅港大队党支部和学校师生,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批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宣扬的“男尊女卑”等谬论。半年来,动员适龄女孩子全部上了学,促进了普及小学教育。
过去,由于孔孟之道的毒害,浅港大队女孩子读书的很少。全大队六十名适龄女孩只有十四名上学,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大队党支部认识到,不清除孔孟之道的流毒,女孩不能上学读书,普及教育将是一句空话。于是,党支部组织干部、群众和师生,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教导,利用黑板报、大批判专栏,专题批判会、干部会等多种形式,狠批林彪、孔孟宣扬的“男尊女卑”的反动谬论。同时,学校贫宣队和教师走村串户,宣传妇女学政治、学文化的意义。贫下中农纷纷把女孩子送进学校。在办学中遇到了困难,群众主动帮助解决。一九七四年,大队全日制小学的女学生由一九七三年的四名增加到二十四名,还有三名女学生上了中学。
浅港大队过去女孩子上学少,除了“男尊女卑”思想在作怪外,还有不少贫下中农因子女多,家务重,要留下女孩子做家务。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学校从实际出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去年四月以来,大队先后办起了五个夜校扫盲班,使那些女牧童、弟弟妹妹多的适龄女孩都有了读书的机会。
师生同心协力,积极办好夜校扫盲班,他们采取了如下办法:
(一)让小学高年级的红小兵担任扫盲班的小教员。半年来,扫盲班的多数学生能写会认七百多字,小教员在教学实践中也增长了才干。
(二)分片包干,加强对小教员的辅导。浅港小学的教师,热情支持扫盲班的工作,每星期二、四、五晚上,都分工到五个扫盲班辅导,提高小教员的教学能力。
为了巩固普及教育成果,大队决定拨给小学二亩二分田,作为生产基地,进行科学实验;拨给二十四亩山地,种茶叶和其它经济作物。鼓励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面学习,一面参加生产,增强劳动观点。学校搞起勤工俭学,也为进一步减轻集体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创造了条件。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扎根在布依山寨的女教师
贵州省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丛山峻岭中,有个布依族、汉族聚居的小寨,名叫九盘寨。
解放前,这里的布依族、汉族贫下中农,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上学读书,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解放后,这里的贫下中农翻了身,曾多次提出办学的要求。但是,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和干扰下,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八年,九盘寨办起了小学。李洪英调来担任教师。一位布依族老大爷告诉她:队里年终分配,得专门去外面请人搞决算。有一年请不到人,就用黄豆粒和苞谷籽算账。队里迫切需要培养一些热爱集体的好管家。另一位布依族老妈妈拉着李洪英的手说:“姑娘,你就在这里扎根,教娃娃读书识字,长大了跟毛主席干革命。”贫下中农的话,使李洪英深受感动。
在贫下中农帮助下,李洪英带着二十多个布依族、汉族的儿童,上山砍来一捆捆竹子,编成了一块块壁笆;又抬了一筐筐石头,砌成了一道道石墙,一个简易的校舍落成了。同学们从家里搬来了凳子,扛来了饭桌,李洪英把自己用的一张小漆桌临时作黑板。她在上面写字,教学生学文化,第一课就这样开始了。
开始,布依族小同学不懂汉话,听李洪英讲课有困难。李洪英便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布依话,逐步做到能用布依话讲课,布依族小学生也学会了用汉语回答问题。
这里是山区,贫下中农到田间劳动,得走十几里山路,而且都是早出晚归。大孩子上学去了,不到学龄的小孩放在家中无人照应。许多孩子往往因为照料弟弟妹妹不能上学。为克服这个困难,李洪英在学校里建立了“幼儿班”,让学生把弟弟妹妹带到学校来。课余时间,她一面组织同学们拔河、跳绳、踢毽子;一面又组织“幼儿班”的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小小的山村学校,显得生气勃勃。在大队党支部和生产队队委会的领导下,学校开辟了学农基地,李洪英带领全班同学,种了苞谷、花生、生姜、地瓜等作物,栽了二十多棵芭蕉。她请了队里几个老贫农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学农基地上给同学们讲生产技术知识。把学校生产的农副产品卖给国家后,李洪英又给同学们买回了课本、纸张、笔墨和书包。
就在这个时候,李洪英收到了爱人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九盘是高寒山区,条件艰苦,希望她回到镇上去工作。并说,工作也接洽好了。要不要回去呢?李洪英经过反复考虑,下决心留在山区。第二天一早,她找到大队党支部书记老杨,说:“我热爱山区教育事业,愿意在九盘干一辈子。”她提出动员爱人和孩子也迁来九盘安家落户。支部书记支持李洪英的意见。李洪英回到家中,和爱人商量。她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我们应该听毛主席的话。到九盘安家落户,对工作有利,对我们也是很好的锻炼。”她终于说服了爱人。一九七○年年底,九盘的贫下中农,在学校旁边新砌了两间房子,迎接了这个山寨的新住户——李洪英一家。
李洪英到九盘工作整整六年了。六年来,她按照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教导,勤勤恳恳地工作。今天,九盘小学毕业生有的进了中学,有的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和赤脚医生,还有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瑶山需要我,我更需要瑶山”
广东省始兴县细坝小学瑶族教师 邝程发
一九七一年八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细坝小学当教师。
踏上工作岗位以后,我搞好教学的热情很高。可是开学不久,一个个困难就向我袭来。有些适龄儿童的家庭有困难,不能来上学;教学上有不少东西,自己还不懂。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面前,我渐渐地产生了离开瑶山的念头。
大队党支书察觉了我的心事,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不爬陡坡,上不了高山,不流大汗,改造不了瑶山。在旧社会我们瑶族贫下中农吃尽了没文化的苦,今天可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再当‘睁眼瞎’了,要好好为咱贫下中农争口气呀!”支部书记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我心潮起伏,想起了解放前我家祖祖辈辈受地主的欺压,饥寒交迫、四处逃荒的血泪家史;想起了解放后贫下中农翻了身,作了主人,自己当上了人民教师的幸福;想起了从师范学校回来时贫下中农热情地欢迎我、鼓励我的情景;想起了毛主席关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伟大教导,深深感到,瑶山需要我,我更需要瑶山,决不能忘本,决不能碰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
我们细坝地处赣粤山区,十几户人家分居在几个山沟里,要让孩子们都上学,确实不容易。为了发展瑶区教育事业,每学期开学前,我挨家挨户去做宣传动员工作。每学期结束时,又深入到下学期可能流动的学生家里做好思想工作。平时发现有流动苗头,我就马上进行家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去年下半年,有个学生两天没来上课,经了解,原来是她家比较困难,她爸爸认为女孩子读一两年书就行了,不让她继续上学。当天晚上,我就打着火把,翻山越岭进行家访,同她爸爸妈妈一起忆苦思甜,一起研究解决孩子上学的困难。第二天,这位学生又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
几年来,我们队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保持百分之百。
过去,我们学校只有四个年级。为了使适龄儿童都能受完小学五年教育,我决心在细坝把五年级办起来。五年级课程我没有教过,困难真不少。但是,我想起毛主席的教导,就浑身增添了力量,决心克服困难,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在贫下中农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到兄弟学校学习办多级复式班的经验,终于把五年级办了起来,使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读完小学五年级。


第3版()
专栏:

辽宁省克什克腾旗白音坤地大队艾里小学的红小兵们学习热情很高,这是他们在看画报。
卫疆红 王英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