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又一成果
——评北京六厂工人创作的小说集《迎着朝阳》
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人文艺评论组 北京市文化局评论组
最近,由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等六个工厂的工人同志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迎着朝阳》,是一本热情讴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用文艺武器为巩固和发展这场大革命胜利成果服务的一本好作品。工人阶级自己拿起笔来写小说,向文学艺术领域进军,这件事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一个胜利成果。
这本集子共收辑了二十六篇短篇小说。从第一篇描写一九六六年夏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崛然兴起的《暴风雨》,到最后一篇反映一九七四年春天开展批林批孔的《写小说的时候》,几乎表现了文化大革命八年的整个过程。它为革命的文艺创作,特别是为短篇小说的创作,带来了时代的战斗生气,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有这样一种议论,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规模宏大,意义深远,斗争复杂,文艺创作可以反映这场革命以后的大好形势,歌颂胜利成果,但直接反映运动本身则比较难。小说集《迎着朝阳》说明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继上海工人阶级之后,北京六厂工人同志,勇于实践,用小说正面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生活,有力地揭示了这场大革命的深远意义。在《汽笛声声》中的某机车厂里,有一个号称“闷葫芦”的人物于永才,解放前当过国民党特务,解放后隐藏下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都漏了网。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此人身后有线,背后有人。那条线,就是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背后之人,便是钻进党内的叛徒、特务,窃踞了车间主任大权的柳琪和柳琪之流。《汽笛声声》告诉我们:只有经过这场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批判了使柳琪和于永才得以安身立命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才能打开闷葫芦,揪出柳琪,清除隐患。小说形象地说明:正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清除了钻进党内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粉碎了他们的修正主义路线,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
《喜雪纷飞》向人们提出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某印刷厂原党委书记秦铭,苦大仇深,从小参加革命,经受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考验,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进城后,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阶级斗争的观念淡薄了。他为了追求利润,阻挠印刷革命书籍,不惜赶印毒草书,为投机倒把分子大开方便之门。当工人鲁大祥坚决抵制时,秦铭竟然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迫害、打击自己的阶级兄弟。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秦铭提高了觉悟,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重新焕发出革命青春,成为“攀登继续革命高峰的人”。秦铭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切共产党员、革命同志如果忘记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认真改造世界观,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不断前进,就有滑向修正主义泥坑的危险。这不只是哪一个人的命运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迎着朝阳》中的许多作品,正是这样从各个方面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歌颂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歌颂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丰功伟绩。
正确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本质和主流,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具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特点的矛盾冲突,满腔热情地塑造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工农兵英雄形象。《迎着朝阳》的作者们努力运用革命样板戏的创作原则,在这方面取得的初步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纳新》中,老干部韩远这样描述青年工人葛新:
“……站在我身边的这个青年,象一团燃烧
的烈火!他无所畏惧,大声疾呼,使我觉得,他
的声音,并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属于时代、属于
我们这个强大的革命阶级的”。
是的。在这本集子里,《暴风雨》中的王海鹰,《汽笛声声》中的李健,《喜雪纷飞》中的许亮,《纳新》中的葛新等英雄,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精神,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一代新人的灿烂光芒。
《迎着朝阳》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直接表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既不会导致文艺作品中正不压邪,也不会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
作者们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揭示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要塑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英雄典型,首先就要充分揭示英雄人物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觉悟。《迎着朝阳》中,王海鹰在走资派的重压下为什么敢于奋起揭发批判厂里的修正主义路线?许亮为什么踏雪冒风带领犯错误的干部走访老工人接受教育?葛新为什么那样无私无畏地坚持真理,同阶级敌人和错误倾向进行毫不调和的斗争?丁凤为什么能够做到地位虽变,无产阶级的本色不变;环境虽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千变万变,不忘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王海鹰的回答是多么好啊!他说:“……这几年,我常想到苏联,在那里,列宁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变质了,苏联的党变修了,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毛主席发动这次文化大革命,正是要防止我们的党和国家改变颜色,我要全心全意参加这场伟大斗争,决不做徒有其名的党员!”简短的几句话,表明王海鹰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不是王海鹰一个人的声音,是中国工人阶级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自觉坚持继续革命的共同誓言!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当王海鹰、宋涛向修正主义路线开火的时候,执行错误路线的走资派,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部分权力,对他们进行打击、压制、恐吓、威胁,但是,他们坚持真理,毫不妥协,顶住了错误潮流的反扑。晓梅为了把好出口产品的质量关,提出了新的检验制度,别有用心的阶级敌人采用栽脏移祸的办法,硬把不合格的产品算在她的头上,并用“不予转正”来威胁她,晓梅坦然地回答:“我的转正问题怎么能和国家的荣誉相比呢?”正是革命利益、祖国利益高于个人一切的精神境界,使她无所畏惧,勇于斗争。王海鹰、宋涛、晓梅等英雄人物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正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英雄人物的重要性格。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严格区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是我们取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纳新》中的葛新,是一个塑造得较有深度的人物。整党建党中,纳新对象葛新贴出了一张革命的大字报,对即将被结合进新党委的老干部韩远进行严肃批评和热情帮助。但是,混在工人阶级队伍里的蠹虫刘尊富,乘机制造混乱,匿名贴出两张小字报:一张署名“誓死革命到底”,表示“最最坚决支持”葛新的大字报,要“打倒韩远”;另一张署名“抓右派”,说葛新是“政治扒手”,要“揪出葛新”。葛新在这两张小字报面前,既没有为表面上的“支持”所陶醉,也没有为声嘶力竭的“反对”所激怒,而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判断出这是有人耍反革命两面手法,从不同方面来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提醒战友要“提高警惕,识别真假,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浑水摸鱼”。葛新,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一丝不苟;对以各种面貌出现的阶级敌人的干扰能够及时识破,看得透,瞄得准,打得狠;对人民内部犯错误的同志满腔热情,诚恳帮助,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水平和斗争艺术。
有人曾经怀疑,在文艺作品中正面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同党内走资派的矛盾会不会有损党的领导的形象。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指党的正确路线的领导。极少数混进党内的走资派,绝不能代表党,而只能代表资产阶级。在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作品中表现党的领导,首先应当努力歌颂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的无比正确和伟大威力,塑造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描写他们遵循党的正确路线率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勇前进。值得高兴的是,《迎着朝阳》中的许多作品,正是这样作的。
最后,我们想特别谈到,这本集子是“三结合”的产物。在六厂党委的领导下,由业余作者和专业编辑人员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不仅发挥了工农兵主力军的作用,培养和锻炼了业余作者,同时,专业文艺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得到了改造和提高。实践再一次证明:“三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当然,由于直接反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还是文艺创作的新课题,《迎着朝阳》不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如少量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显得雷同:有的对运动过程或一般化的场面叙述较多,妨碍了集中力量塑造人物;有的对反面人物的描写还嫌简单,对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反衬不够有力。我们坚信,工农兵主力军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挺进,挥笔著书,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问世。


第3版()
专栏:

在大风大浪中百炼成钢
——评长篇小说《草原新牧民》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工人业余写作组
打开长篇小说《草原新牧民》,在“前进!新中国的青年,奔向农村、奔向边疆”的雄壮歌声中,一列呼啸前进的时代列车,把我们带进了祖国东北边陲的赛汗塔拉大草原,在我们面前展现出广大知识青年——不,应该说是草原新牧民,在广阔天地里百炼成钢的战斗风貌。小说通过对知识青年和贫下中牧民一起开山治水,改造无水草原的一系列战斗的描绘,塑造了以赵英华为代表的知识青年的英雄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主题。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小说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作者把赵英华等知识青年的英雄形象,自始至终放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从赵英华等踏上赛汗塔拉大草原的第一天起,这种斗争就开始了。首先在围绕着如何安置知识青年的问题上,出现了一场争论:宝力格公社党委副书记道尔吉不让知识青年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磨练,而主张单独成立一个什么搞副业的“青年队”。这种把知识青年和贫下中牧民隔绝开来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理所当然地被以公社党委书记那木吉拉为代表的广大贫下中牧民否定了。在这第一回合的斗争中,赵英华和他的战友们便初露锋芒,显示了她们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的坚定决心和敢于斗争、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紧接着,围绕开山治水,改造无水草原问题,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层层展开,一浪高过一浪。这里,以那木吉拉、哈图和赵英华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一方,有同以扎布、胡力斤代表的阶级敌人一方之间的敌我矛盾,有同对新生事物缺乏认识的道尔吉之间的矛盾,还有知识青年内部赵英华等同刘大民之间的矛盾,等等。正是在这样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表现了英雄人物的成长,展现了赵英华的性格特征。在赵英华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经过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年轻一代那种不畏艰险、敢于反潮流的战斗风姿。面对着暗藏的阶级敌人扎布掀起的滚滚乌云,面对着道尔吉和旗委副书记巴特扎布的错误决定,赵英华毫无畏惧,最后她和贫下中牧民一起,终于击退了那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寒流,迎来了“高山流水哗哗响”、“无水草原变模样”的明媚春天。
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实践,不仅锻炼了赵英华无私无畏的斗争性格,而且锻炼了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扎布,这个暗藏的阶级敌人,腐蚀知识青年刘大民,拉拢党的干部道尔吉,和反动牧主胡力斤沆瀣一气,大干反革命活动。赵英华以敏锐的革命目光,从刘大民的变化中,看出了扎布向知识青年进攻的卑劣手段;从红色宣传员演唱的《我的控诉》中,看出了扎布的所谓悲惨遭遇存在着问题;从一只小小的银碗中,看出了扎布惊慌的心理……尽管阶级敌人迫于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不得不经常改变反革命斗争策略和手法。但是,一切阴谋诡计,都没有逃过赵英华的眼光。她正是从扎布的种种反革命活动中,认清了他妄图复辟变天的反革命真面目。
作品还用了不少篇幅描绘他们如何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赵英华高度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赵英华深深懂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草原新牧民,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必须是“拿起笔,能为贫下中牧民服务;拿起马套杆,能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拿起枪,能参加保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战斗”。因此,她善于把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当前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作品表现了赵英华不仅是阶级斗争中的闯将,也是生产斗争中的模范。
作品描写赵英华等知识青年的成长过程,是和塑造教育他们成长的贫下中牧民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哈图阿爸,全心全意为贫下中牧民服务的党的优秀基层干部那木吉拉和特姆其尔同志,还有许许多多贫下中牧民,都是知识青年的好老师。赵英华等知识青年迅速成长的过程,也是贫下中牧民用心血教育和灌溉的过程。
当然,小说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主要英雄人物赵英华还不够突出,矛盾发展的层次还不够鲜明。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伟大战略部署。我们希望革命文艺工作者,能写出更多反映知识青年锻炼成长的好作品来。


第3版()
专栏:

新牧民  魏宝元摄


第3版()
专栏:

团结战斗的赞歌
——评彩色纪录影片《第七届亚运会》
 鲁光
彩色纪录影片《第七届亚运会》,生动地反映了去年秋天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的盛况,热情地讴歌亚洲各国人民和运动员的友谊,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朝气蓬勃、团结战斗的新风貌。同时,也反映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锻炼、教育的我国运动员队伍的革命精神面貌。
《第七届亚运会》的摄制者们,着力歌颂这届亚运会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潮流,用亚洲人民友好、团结、战斗的红线贯穿影片的始终,主题思想鲜明,结构严谨。庄严隆重的开幕式,势如破竹的驱蒋斗争,中伊两国朋友话友谊,亚运村各国运动员的亲切联欢,寓意深刻的闭幕式,这五个高潮,紧扣主题。特别是影片的开头与结尾,互相呼应,对主题起了深化的作用。影片开头,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在阿里亚梅尔体育场上空迎风飘动,象征着亚洲人民“共过患难的友谊”、“今天战斗的团结”和“光辉的未来”。影片的结尾,没有过多地去拍摄闭幕式的隆重仪式,而把镜头对准了运动场上的各国朋友,细致地描绘运动员们依依惜别、相约重逢的深情厚谊。用火炬操收尾,含意很深。运动场上的火炬渐渐熄灭了,但千百把奔腾向前的火炬却愈烧愈旺,映红了夜空,组成了友谊的彩带,结成了团结的光环,汇成了波涛汹涌的战斗洪流。这壮丽的场面,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国际形势一派大好:第三世界人民团结反霸斗争风起云涌,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历史洪流,势不可挡,滚滚向前。
影片对亚运会竞赛实况的处理比较得当。编导者通过穿插在五个高潮中的十多个项目的竞赛特写,比较好地反映了这届亚运会的比赛盛况和亚洲体育运动的新水平。第七届亚运会,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历届亚运会。影片在反映竞赛实况时,既照顾到各参加国的运动员和项目,又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注意撷取其中最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场景。对一些精采的比赛场面,还运用高速拍摄了慢动作。对跳水、游泳等项目,拍摄了水上、水下动作的全过程。该简的就简,该着意描绘的,不吝惜笔墨。既抓住了比赛的精华,又不使人感到杂乱零碎。如倪志钦和吉阿希在跳高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的生动特写,不仅使我们为这两位跳高选手创造亚运会新成绩而高兴,更为中伊两国运动员那种“场上是对手,又是朋友”的动人情景所感动。体操和跳水的比赛实况,使我们看到了亚洲各国选手风格各异、多彩多姿的精采表演和机智、勇敢的作风。
影片对我国运动员的精神面貌,也作了不少别具匠心的刻画。如开幕式,用运动员朝气蓬勃、高擎五星红旗、手捧鲜花等镜头,反映我国运动员为友谊而来,为团结而来,为学习而来的新风貌。影片对我国老运动员的特写,如肖洁萍的奋力一跳,崔麟在高栏决赛中一马当先,藏族女选手周毛加掷出标枪之后的一刹那,蒋绍毅灵敏、健美的高低杠表演,都使我们看到了我国“老”运动员们知“老”不服“老”,为增进与亚洲各国人民友谊贡献力量的可贵精神。影片对我国年轻一代运动员们的着意描绘,又使我们看到了我国体育战线生气勃勃,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亚运会跳台跳水冠军、十五岁的李孔政,生长在毛主席冬泳过的邕江之畔,是从参加江河湖海游泳的亿万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小将。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在集训队贴出了第一张批判“天才论”的大字报。在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指引下,他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征服了目前世界跳水的六个高难动作。影片为这位勇于攀高峰的少年运动员拍摄了两个伫立在高高跳台上的近景特写和几个跳水动作,把我国年轻一代运动员那种勇敢坚定、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射击女选手李亚敏赛前一丝不苟的擦枪动作和赛中沉着、果断的特写,充分反映出这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解放军女战士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第三世界人民争气的坚强决心。影片对我国新老运动员的风格和水平的描绘,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给我国体育战线带来的深刻变化,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结出的丰硕果实。
影片在观众特写、镜头衔接和音乐创作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可喜的进步。我们热切地希望摄制工作人员认真总结经验,拍出更多更好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纪录影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