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扭转南粮北调是粮食战线的巨大变化
洪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持续上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粮食储备逐步增多,许多农村人民公社做到了队有储备,户有余粮。一九七四年,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有力推动下,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团结战斗,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夺得了第十三个丰收年,粮食总产量超过解放以来最高的一九七三年。许多高产地区继续大踏步前进,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多;一些过去粮食不足的地区迅速赶上来,甩掉了缺粮帽子。
历史上多灾低产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和苏北、皖北地区,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为扭转南粮北调作出了新贡献。粮食战线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大好形势。(一)
南粮北调是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旧社会漫长的岁月里,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灾害多,产量低,粮食缺。很多地方是“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巴,就是难以收庄稼”。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仅河北省从省外输入的小麦和面粉就达二十多亿斤。自然灾害的袭击,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一遇大灾,更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全国解放以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的广大人民,依靠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力量,开展大规模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的水利工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逐步发展,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为了保证这些地区人民的粮食供应,国家每年都调进一部分粮食,弥补其不足,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食不果腹、逃荒要饭的状况。河北省黑龙港地区有四十多个县,灾害较多,长期缺粮,国家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六年共调入粮食八十多亿斤,保证了灾区的粮食供应,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同时,无论从多远的地方调粮,粮食的销售价格始终不变,所花的运费和其他费用,都由国家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群众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老灾区人民激动地说:新旧社会真是两重天。
党的关怀,国家的支援,更加激发了广大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决心尽快改变多灾低产的面貌,甩掉缺粮的帽子。他们学大寨,赶昔阳,进行了改天换地的战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认真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一九七○年,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苏北、皖北地区都做到粮食自给,初步扭转了南粮北调。一九七三年,这些地方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除做到粮食自给,还调出粮食十多亿斤。一九七四年调出数量又有显著增加,仅冀、鲁、豫三省就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毛主席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的人民群众,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了十年九荒的历史,迎来了连续多年的丰收,由长期缺粮变为自给有余,扭转了历史上南粮北调的局面,就是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出来的一个奇迹。这一雄辩的事实,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诽谤也是一个有力的回击。新中国诞生前夕,敌视中国人民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胡说什么,中国人口太多是一种“不堪负担的压力”,断言新中国解决不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也诬蔑我国“人口过剩”,不可能解决粮食问题。最近,美帝、苏修又大叫什么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是因为人口过多”,“迅速的人口增长是套在发展中国家脖子上的磨盘”。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出早已破产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其目的是为了掩盖他们掠夺和控制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年来,尽管人口增长近百分之六十,而同一时期,粮食生产增长了一倍多。这充分说明,只要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大力发展生产,是完全可以解决粮食问题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也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永远也不会发生什么“人口过剩”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粮食情况会越来越好,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会逐步提高。(二)
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初步扭转南粮北调,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结果。
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由缺粮变为自给有余的一个最重要经验,就是紧紧抓住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个纲,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他们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农业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粉碎了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农业生产很快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调入的粮食逐步减少,广大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是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并没有因为农业集体化而停止。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刘少奇一伙大肆鼓吹“三自一包”,妄图把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拉向后退,复辟资本主义。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明察秋毫,高瞻远瞩,及时粉碎了他们的阴谋,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伟大号召,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巩固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农业生产又逐步上升。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联系实际,深入批判了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发展农业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他们学大寨,抓路线,批判修正主义,批判孔孟之道,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壮大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一九七三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做到了粮食自给有余。
这些地方的实践告诉我们:缺粮面貌变不变,根本问题在路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农业生产就上升,集体经济就巩固、发展,粮食就能由缺变余;相反,离开党的基本路线,放松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资本主义就乘隙而入,农业生产就会受影响,余粮也会变成缺粮。
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从一个省来说,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本地的粮食需要。特别是那些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更应当做到自给有余,对国家作出贡献。我国北方地区地广人多,有的省有几千万人口,粮食是有余还是不足,对提高人民生活、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关系重大。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做到粮食自给有余,各项工作才能主动。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他们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把解决粮食问题立足于省内、地区内,把改变农业面貌、做到粮食自给有余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发展农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不仅是两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关系,实质上是工人和农民两个劳动阶级的关系。把农业这个基础搞好,对于巩固工农联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以来,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他们在抓好工业发展的同时,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各级党委切实加强对农业的领导,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基层,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好典型,推动全面。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用于发展农业。一九七三年,河北省的地方机动财力用于农业的占百分之七十,山东、河南两省用于农业的投资比一九七○年增加一倍,支援农业的钢材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他们积极组织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有计划地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地方“五小”工业。最近几年来,冀、鲁、豫三省新办的这类工厂就有一千多个。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援,这三个省一九七三年供应农村的排灌机械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加六倍多,拖拉机、化肥增加了二倍多。这些,对于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提高粮食产量,促进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历史上多灾、低产,条件很差。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他们从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深深体会到: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轻轻松松改变不了面貌。只有大干苦干,战天斗地,才能改变面貌,夺取高产。广大干部、群众决心为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团结战斗,出大力,流大汗,一鼓作气干到面貌变。他们批判“天命论”,树立
“人定胜天”的思想;批判懦夫懒汉的世界观,树立大干大变、早干早变的雄心壮志;批判单纯靠国家、靠外地支援的错误思想,树立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决心。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扬,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历史上为害最大的黄河、淮河、海河已经得到初步治理,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变。如今在黄河、淮河、海河的两岸,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片旱涝保收的肥田沃土,一块块郁郁葱葱的丘陵梯田,一个个气势雄伟的大坝水库,一条条翻山越岭的新开渠道,农田灌溉面积大大增加。河北农田灌溉面积达五千多万亩,全省平均每人有一亩水浇地;山东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到五千三百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六以上;河南灌溉面积已达四千八百多万亩,比一九六五年扩大一倍多。在大搞变水害为水利的同时,他们认真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大搞养猪积肥,从多方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九七三年,这些地区粮食亩产上《纲要》的县、市达到一百多个,亩产超千斤的社队大批涌现,为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生产增长的基础上,是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还是大手大脚;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还是偏顾一头,这对于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关系很大。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遵照毛主席关于“必须把粮食抓紧”的教导,合理安排粮食的分配和消费,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他们在粮食自给以前,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过日子,尽量减轻国家负担;在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又决心为国家多作贡献。广大贫下中农认真执行“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原则,做到“三个不忘”:丰收不忘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出售余粮,力争多作贡献;丰收不忘壮大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逐步增加粮食储备;丰收不忘艰苦奋斗,坚持节约用粮。这样,不但保证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使社员生活逐步改善,而且提供的商品粮越来越多,保证了城镇和其他方面的粮食供应,做到了省内、地区内粮食自给有余。
这些地方的事实证明,多灾低产的面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长期缺粮的历史也是能够扭转的。问题在于有没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没有自力更生的决心,有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没有大办社会主义农业的干劲。有了这些,条件再差,困难再大,低产照样可以变高产。相反,条件再好,农业生产还是上不去。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多做贡献。(三)
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初步扭转南粮北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地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些地区改变了多灾、低产的面貌,从缺粮变为自给有余,对于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意义。南方地区不需要再向这些地区调粮,储备粮将会更多。毛主席提出的“广积粮”的指示,就能更好地落实。如果一旦外敌入侵,不管他们从北方来,还是从南方来,我们都有粮食就地保证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如果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安排好人民生活,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样,我们在反侵略斗争中,在同自然灾害斗争中,就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做到粮食自给有余,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是石油、煤炭、钢铁等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又是棉花、油料、烤烟、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些地区农业上得快些还是慢些,粮食是有余还是不足,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很大。最近几年来,冀、鲁、豫和苏北、皖北地区,由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提供的商品粮显著增加,一九七三年农业提供的商品粮食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这就为发展这些地区的工业、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粮食战线的形势越来越好。但是,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即使在农业生产发展比较快的省,也还有一些后进的县、社、队。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国民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各方面对粮食的需要将逐步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储备。因此,必须进一步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指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搞好批林批孔,大力发展生产,继续厉行节约,做好粮食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


第2版()
专栏:

城郊养鱼大有可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南昌市和衡阳市等城市郊区养鱼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市场鲜鱼供应量不断增加。这几个城市的经验证明: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养鱼事业,对于壮大郊区社队集体经济,支援国家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他城市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经验,积极发展渔业生产。
落实政策 促进养鱼事业发展
地处鄱阳湖畔的南昌市,周围湖港河汊纵横交错,坑塘水库星罗棋布,有着发展养鱼的良好条件。近几年来,南昌市认真加强领导,落实党的有关政策,使郊区渔业生产发展很快。目前,全市郊区已建立六个国营水产场,三十八个社队办的水产场。去年一到十月份,鲜鱼总产量达一百三十万斤。
南昌市郊发展渔业生产的经验是,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落实政策,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养鱼积极性。例如,有些养鱼的水面过大,一个生产队无力单独经营或有争论的跨界水面,在进行政策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公社办、大队办,或几个队联合办等形式养鱼,做到团结协作,互助互利办养鱼场。参加水产专业队的社员劳动报酬,由所在的水产场记工,回原生产队分配,其收入不低于同等劳力。渔民的口粮标准不低于邻近产粮区的标准。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养鱼的积极性,促进了养鱼事业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发动群众大搞鱼塘基本建设
为了迅速发展城郊养鱼事业,南京市广泛发动群众,大挖精养鱼塘,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九七三年入冬以来,全市先后动员一百多万人次,参加挖鱼塘。已建成精养鱼塘面积三千八百亩,塘内放养的鱼普遍生长良好。
南京市有几十万亩水面,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潜力很大。可是,过去市郊养鱼事业发展不快,产量不高。一九七三年冬,市委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下决心一定要把渔业生产搞上去,以满足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他们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用典型事例教育大家,正确处理农业和渔业生产的辩证关系,提高对发展城郊养鱼事业的重大意义的认识。由于做好了思想发动工作,广大干部群众把挖精养鱼塘当作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的实际行动,从城镇到农村,从工厂到部队,从机关到学校,从商店到街道,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大挖精养鱼塘。他们大力改造小塘、老塘、浅塘,建立高标准的鱼塘,努力做到不荒一个湖,不闲一口塘。一九七三年冬春的三个半月中,全市就挖土一百六十万立方米,建成一千一百亩精养鱼塘。一九七四年新挖和整修的鱼塘也都放养了鱼,共有三百多万尾。他们还充分发动群众,广辟饲料来源,做到肥水养鱼。同时建立养鱼专业队伍,加强饲养管理。现在全市已有三千多名养鱼专业人员。


第2版()
专栏:

坚持路线教育 端正渔业生产方向
湖南省衡阳市郊区充分利用各种水面发展养鱼事业。去年,养鱼水面达到九千七百亩,占可养鱼水面的百分之八十八,鲜鱼总产量由一九七二年的三百八十五万斤增加到四百一十万斤,平均每亩水面产鱼四百二十多斤。全市平均每人每年食鱼达到十斤以上。去年一到九月,已上市鲜鱼比一九七三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点五。
衡阳市郊区的渔业生产,经历了高——低——高的过程。一九五八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鲜鱼上市量达到二百五十万斤。后来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渔业生产下降,一九六一年鲜鱼产量只有一百二十万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中共衡阳市委认真总结经验,认识到只有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加快发展渔业生产的步伐,保障城市鲜鱼的供应。他们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纠正“粮食不过纲,渔业顾不上”的错误思想,并积极推广了长湖公社华兴大队的先进经验。这个大队以前只搞单一经营,结果,农业缺少资金,粮食产量上不去。后来,他们总结经验,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渔业生产的关系,渔业生产连年丰收,为农业积累了大量资金,粮食平均亩产连年超《纲要》。华兴大队的经验推广后,郊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社队,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和养猪事业;以生产蔬菜为主的社队,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养鱼、养猪生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衡阳市委还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树立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思想。有段时间,衡阳市郊区有的社队有“鱼苗生产一本万利,成鱼生产本大利微”的错误思想,只顾抓鱼苗生产,忽视抓成鱼生产,影响了市场鲜鱼供应。市委及时组织干部、群众批判“大利大干,小利不干”的资本主义倾向,树立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思想,使大家明确:生产鱼苗是为养成鱼服务的,鱼苗搞的再多,成鱼养不起来,渔业生产仍然不能发展。因此,各社队在积极实行人工孵化鱼苗的同时,重视成鱼的饲养,不断满足市场供应的需要。(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