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多年的生产难题迎刃而解
——天津市第四人民造纸厂批林批孔新事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天津市第四人民造纸厂党委深入批判林彪、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和“上智下愚”等反动谬论,依靠广大工人群众,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迅速解决了生产中的两个“老大难”问题,扭转了多年来生产上的被动局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两个“老大难”问题
这个厂从一九五八年建厂以来,先后增添了玻璃纸、半透明纸、防油纸、铜版纸等十几个新产品,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十几年来,广大工人、干部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刻苦实践,知难而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产量年年增长,质量逐步提高。但在前进中,这个厂存在着两个“老大难”问题。一个是玻璃纸发粘、发脆,质量不过关;一个是铜版纸生产消耗大,成本高,年年赔钱。
玻璃纸是用木浆经化学处理成为糊状的粘胶,然后喷布成型制成的。长期以来,在玻璃纸的成型和干燥工序中,老是断头、爆缸,平均每天要损失粘胶近两吨,浪费很大。玻璃纸成品存在着粘、脆的问题,南方用户反映粘,北方用户反映脆。有时包装好了的玻璃纸,存放一个时期,几张粘在一起。工人们看着心疼:这样下去怎么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厂领导曾给上级领导机关打报告,要求请外国专家来解决问题。上级机关没有同意。于是,厂领导就到各地请专家,但由于没有发动本厂的工人群众,不搞三结合,结果从数据到数据,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问题没有解决。厂领导这才想到了本厂的工人群众。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厂领导在大会上宣布:“谁能解决玻璃纸的质量问题,给奖金五百元。”但玻璃纸的发粘、发脆和断头、爆缸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不是个别人所能解决的,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也不是靠几个钱“刺激”出来的。厂领导动员了一阵,却没有一个人响应,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工人、干部批判了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冲破了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束缚群众手脚的条条框框。他们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改进操作技术,断头率逐步降低,生产逐步稳定,一级品率提高,但发粘、发脆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铜版纸是在原纸上涂上涂料的高级印刷纸。产品质量不错,但是消耗大,成本高。工人们说:“我们是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不干也赔(出设备维修费),这样下去,怎么能为社会主义积累财富!”厂领导也想了许多办法:工作中出一个问题,就订一项制度,结果是制度越订越多,漏洞堵不胜堵。厂领导曾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到外地去学习,得出的结论是本厂客观条件不好,外单位供应的原纸和涂料质量差。有的领导干部被玻璃纸的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接着又出了个铜版纸的难题,后悔不该搞这个产品,甚至主张索性把设备调走。
抓了路线,势如破竹
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中,这个厂的广大群众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贴出一批大字报,尖锐地指出厂领导在办企业路线方面存在着问题。大家说:玻璃纸发粘、发脆,铜版纸赔钱,从表面来看是技术不过关,管理水平低,实质上却是厂领导的路线不正。厂党委支持群众的大字报。党委书记和负责生产的党委常委,分别带领干部到铜版纸和玻璃纸车间与工人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批林批孔。这使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解决生产上的“老大难”问题,必须从端正办企业路线着手。“专家治厂”,一事无成;五百元奖赏,无人响应。这充分说明领导思想上没有真正解决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问题,是领导工作偏离了“鞍钢宪法”。在批林批孔中,他们围绕如何依靠群众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着重解决了三个问题。
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坚持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坚定地依靠工人群众。厂领导和工人们一起回顾了玻璃纸生产的历史。大家用玻璃纸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林彪、孔老二散布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反动谬论。联系过去几次请专家的教训,进一步批判了“领导高明”和“专家治厂”的错误路线。领导干部逐渐懂得了毛主席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伟大真理,坚信只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出主意,想办法,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玻璃纸质量问题。他们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查玻璃纸的“病因”,搞“会诊”,各班开了一张张“处方”交到车间。这些“处方”,凝结着广大工人十几年来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解决玻璃纸粘、脆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原液质量。三个班的工人,一起总结了原液质量一直较好的丙班的经验,统一了操作方法。成型工序加增塑剂,过去总是两小时加一次,现在采取细水长流的方法,两小时内均匀、定量地加入,对提高产品的质量起了很大作用。就这样,群众出了许多好点子,玻璃纸的质量迅速提高了。
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厂党委和工人一起,通过狠批孔老二“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和林彪诬蔑劳动人民只知“油盐酱醋柴”的谬论,深切地感到:只有坚持抓大事,抓路线,抓政治思想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事实也正是这样,铜版纸车间批林批孔搞得好,工人群众积极性越来越高。为降低涂料的成本,工人群众千方百计改进涂料的配料工艺,节约点滴干酪素等贵重原材料。供销部门也认真加强原纸和成品的管理,把不合格品分类挑选存放,做到物尽其用。这样,降低了铜版纸的成本。
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谬论,坚持“工人参加管理”。工人群众在狠批林彪和孔孟之道的同时,联系实际,批评厂领导过去不是“靠”群众,而是“管”群众。制度、措施、计划虽然有时也拿到工人中讨论,但往往是走过场,没有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群众。结果制度越多,对工人手脚束缚越紧。厂党委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坚持抓批林批孔,依靠工人群众,加强企业管理,健全经济核算和质量检验等制度。专业人员经常到工人群众中去讲各种纸的成本核算方法和工艺要求、质量标准,使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结合起来。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对玻璃纸和铜版纸的工艺进行了两次修改,修改后的工艺基本上符合生产的实际情况。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天津市造纸四厂党委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进一步端正了办企业路线,使十几年来没有解决的两个“老大难”问题,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解决了。玻璃纸一级品率已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九,发脆问题基本解决,发粘问题也初步解决了。铜版纸成本降低,去年每吨铜版纸,赔一百八十三元,到今年七月,转亏为盈。今年一至七月份,这个厂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产值、产量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七十一和百分之六十九以上,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百分之四十一和百分之五十。
为什么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解决得这样快呢?根本的问题是抓了路线。抓了路线,势如破竹。
路线对头了,技术难关迎刃而解。路线对头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在,这个厂的广大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经常把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意见、建议,用大字报的形式直接提出来。讲路线,揭矛盾,找差距,促转化,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加生气勃勃。
轻工业部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局 联合调查组


第3版()
专栏:

西藏高原上的大庆红花
西藏林芝毛纺厂,坚持开展
“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在七年的时间内,把一个原来仅有粗纺生产能力的毛纺厂,迅速发展成了全能毛纺厂。产品的花色品种,从开始的二十七种增加到了七十二种。从一九七○年起,连续四年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今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又提前三十九天超额完成了上半年国家生产计划,生产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更令人振奋的是,昔日的奴隶,今天成了管理这个现代化毛纺厂的主人。全厂生产人员中,藏族工人占三分之一以上。从厂党委到车间、工段各级领导岗位,都有一批藏族工人干部,同汉族职工团结战斗。
一九六六年,上海一批毛纺工人,为筹建林芝毛纺厂来到西藏高原。当时,职工宿舍还没有盖好,很多人就在厂房里搭起地铺住宿。在大庆精神鼓舞下,他们只用几个月时间,就生产出了第一批毛呢、毛毯。
为了更好地满足西藏人民的需要,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为百万翻身农奴试织优质氆氇呢。
工厂投产不久,工人曾经试织过一批氆氇呢。可是,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产品质量没有达到农牧民提出的“日挡风沙夜当被,劳动耐磨雨不透”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党委组织了有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参加的氆氇呢三结合试织小组。正在这时,有人吹冷风说,“这个厂迁来前,在上海担任生产出口产品的任务,现在‘降低’到织氆氇,是个‘倒退’!”
在革命大批判中,工人群众驳斥了这种论调,他们说:百万翻身农奴的需要,就是我们厂的生产任务。西藏办的毛纺厂织不出氆氇呢,不能满足翻身农奴的需要,才是最大的倒退!
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广大职工学习大庆工人遇到困难从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中找答案的经验,几次深入人民公社拜群众为师,汲取民间织氆氇传统工艺中的好经验。后来,又请贫下中农老艺匠到厂里,共同解决试织中的问题。经过一百二十个昼夜的努力,终于试织成功了具有西藏民族传统的优质氆氇呢。
一九七一年元旦,他们又生产出了高原牌毛线。从这一年起,这个厂生产的各种产品,开始在广州举办的我国春秋两季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
工人们继续革命不停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他们学习大庆工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共产党员冯永生、老工人彭大尧看到下脚毛都被当成“废毛”,日晒雨淋烂掉很可惜。他们便向厂领导建议自己动手制造制毡机,把“废毛”制成毛毡。在缺乏图纸和技术的情况下,设计制造小组的工人们,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自己画草图,土法上马,制毡机终于试制成功了。用这种制毡机,当年生产毛毡上万条,为国家创造了五万多元的财富。
原毛、梳纺等车间的藏汉族工人,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还陆续造出了自动打包机、双刀切毛机、半自动喂毛机。革新梳毛机联动机构是要担“风险”的,如果失败了,梳毛机就会报废。老工人王衍洪为了提高毛线质量,花了几个月时间琢磨这项技术革新。人家下班了,他还留在车间里了解机器运转状况。他废寝忘食,脑子里装满了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有人看他成了“革新迷”,曾劝他“不要自找麻烦,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他坚定地向党支部表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工人阶级就要敢于为革命担风险,敢于承担一切责任!”在车间党组织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他没有向领导要一分钱,全部利用现有的器材,成功地完成了这项革新任务。
七年多来,西藏林芝毛纺厂的广大职工,在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指引下,为西藏人民生产的毛纺织品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吉林化工建设公司管道加工班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进一步认识了奴隶们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他们群策群力,试制成功机动灵活、结构简单的八十吨液压龙门吊,解决了生产上急需的设备。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桂林北站气象新
汽笛长鸣,火车飞奔,南来北往的列车昼夜不停。伟大的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给桂林北站带来了崭新的景象。
桂林北站是湘桂线上的区段站。这个站的党委带领广大干部、工人,用革命统帅运输生产,狠抓卸车,以卸保装,今年一至七月,月月完成或超额完成运输任务。
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装卸八班全体同志自觉地把装卸工作和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每逢抢卸抢装的时刻,都抢在先,干在前。一天深夜,大家刚刚装完五十吨货,又接到了卸煤的任务。工人们没顾上喝一口水,马上行动。正当干得起劲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冒雨抢卸,六十吨煤只用了五十七分钟就卸完了,比平常提高效率百分之五十。
运转车间工人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教导,不但做到及时、均衡、准确地取送车,而且还在自己下班前,送一组车到货场,使装卸工人一上班就有活干,改变了过去作业中忙闲不均的状态。有一次,第二调车组完成了当天的调车作业任务,眼看就可以下班了,但为了多给装卸班的同志们送一组车,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迎着风雨,来回奔跑,提早把六辆车送到了货物线。
桂林北站广大工人发扬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积极为短途搬运创造条件,做到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卸下的货物定型堆码,给汽车、板车留有通路;凡是板车、汽车无法进出的货位,决不卸货;凡是能靠近收货单位仓库卸货的,就尽量靠近仓库卸货,节省短途搬运力量。有一次,到了一车甘蔗种,工人们已把甘蔗种卸下了一大半,这时听说收货单位大圩公社离桂林北站还有二十多公里路。大家说,我们在这里卸下来虽然符合规定,但是,贫下中农却要用汽车、板车搬运二十多公里,既浪费劳力,又要错过农时。接着,大家就把已经卸下的甘蔗种,重新装上了车,送到大圩公社附近的一条铁路专用线上卸车,节省了大量短途搬运力,受到了贫下中农的赞扬。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顽强战斗的放炮员
淮南李一矿采煤六队的一个工作面上,电钻达达,炮声隆隆,打柱声,攉煤声响成一片。透过层层的烟雾,只见一道雪亮的光柱,在工作面上来来回回地闪动,老矿工、放炮员范井堂同志正在紧张地战斗着。
工作面东西两边相隔四百多米,其中要爬一道五十米高、三十多度的斜坡。这两个工作面通常需要二至三名放炮员。可是范井堂勇敢地担起了三个人的活。他沿着闪亮的煤壁,一刻不停地跑着,这炮刚响,又冲上去放那炮,一个早班就放了一百一十五炮,超额完成了任务。
放完炮,范井堂又拿起铲子攉起煤来。同志们劝他:“范师傅,你就休息一下吧!”范井堂摇摇头回答说:“时间就是煤炭,我哪能休息啊!”说完又干了起来。大家说服不了他,只好夺去他的铲子,可是范井堂又拿起手镐刨煤,……。为了多采煤炭,范井堂有使不完的劲。
连续十多个小时的战斗,再加上长距离的来回奔跑,范井堂的关节炎又发作了。这时人们只见他抱着腿、按着膝盖一个劲地搓,然后从衣服上撕下布条,把膝盖裹了几层,又猛地站起来向坡上走去。他爬过几十度的斜坡,又来到另一个工作面放起炮来。同志们再三劝他说:“范师傅,你得休息一下,这炮就交给我们放吧,我们保证超额完成任务!”范井堂却说:“没关系,工作面就是战场。这是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呀!”说完又干了起来。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天的夺煤大战中,范井堂在井下连续战斗十多个小时,和战友们一起,采出了九百五十三吨煤炭,超过计划一倍,为国家作出了新贡献!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朝气蓬勃的老矿工
江苏省滨海县韩场小煤矿共产党员王茂志,是个年近六旬的老矿工。尽管他家离矿八、九里,可是从来没有迟到、早退、缺勤过。回料、攉煤、推车、放炮,他样样都干,同志们说他是“上班满身汗、下班汗未干”。有的同志看他年纪大,劝他注意休息。他说:“为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就要不怕辛苦,多出煤。”
在抓革命、促生产中,那个工作面任务重,有险情,王茂志就出现在那里。有一次,老塘里积上水,有几根料取不出来。有的说,节约闹革命,一根料也不能丢。有的说:节约重要,但取回这几根料很危险。正当大家议论的时候,王师傅来了,只见他把衣服一脱,钻进老塘,把料一根根地取出来了。
王师傅采煤三十多年,解放以来,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他对于矿井下的一巷一木,一眼一道,都了如指掌。听声音他可以辨别出方向,看到扶棚的外表,他能判断坑木用的时间。他跑遍了井下每一个角落,为发展煤炭工业作出了贡献。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王师傅以亲身经历,批判林彪“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他经常教育、关心新矿工,向他们传思想、传技术。有一次,有个青年放炮员由于打眼位置不当,炮一响倒了几架棚。王茂志立即帮他总结经验教训,勉励他不要因一次失败而灰心丧气,要为革命钻研技术。在王师傅的耐心帮助下,许多青年职工成了熟练的采煤工。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