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

工农齐踊跃 携手战湘黔
千军万马齐集湘黔线
“毛主席的号令传下来了!”
“党中央决定要修建湘黔铁路了!”
一九七○年秋天,党中央决定修建湘黔铁路的喜讯,迅速传到刚刚完工的成昆铁路工地,传到湘江两岸、苗岭山区的村村寨寨,广大铁路建设工人和湖南、贵州两省的各族人民欢欣鼓舞,议论纷纷。这个说,劈开黔东和湘西的崇山峻岭,修一条铁路,从湖南的株洲通向贵州贵阳,把物产丰富的大西南同首都北京和华东、中南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太重要了,太好了!那个说:这等于是给大西南再开一座大门。以后大西南的物资,华东、中南的工业设备、技术力量进来出去就更加方便了。广大贫下中农反映:修建这条铁路,我们盼了几十年。过去,国民党反动政府光刮民财不修路。解放以后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动了工又下了马。今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修建湘黔铁路,我们坚决拥护。工人、贫下中农决心并肩携手,打一场人民战争,又快又好又省地建成湘黔铁路。
“修建湘黔铁路,我们请战!”
“修建湘黔铁路,我们报名!”
一封封充满革命豪情的决心书,象雪片一样飞向各级党委。
交通部第二铁路工程局的工人,曾经先后参加过成渝、宝成、川黔、贵昆等西南地区铁路大干线的建设,在一次又一次的硬仗中锻炼成长,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次他们刚刚修完成昆路,上级又号召他们马上开赴湘黔修建新线。工人们豪情满怀,他们说:“走遍天涯修铁路,到毛主席家乡修路最幸福!”广大工人、干部没有顾上休整,没有等待前方修好便道、建好工棚,甚至没有顾上整编队伍,就立即整装出发。所有工程队的整编工作,都是在隆隆前进的列车上进行的;很多工人车过家门而不入,只在沿途车站上和亲人们三言两语话别,或在疾驰的列车上向等候在路旁的家人扬手致意。满载着十多万工人和大批设备、器材的成百辆列车,从南北两路日夜兼程奔向湖南、贵州两省的新工地,车队浩浩荡荡,人们意气风发。
“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修湘黔铁路去!”这也是湘黔两省广大贫下中农的共同愿望。他们象当年欢送子女参军那样,选派优秀的民兵去参加修路。从洞庭湖边、湘江两岸到苗岭山区,几十万民兵有的坐车,有的乘船,更多的人是打着红旗,背着背包,一路高歌,长途行军几百里,从四面八方向千里湘黔线汇集。
韶山区的民兵临出发前,在韶山车站的毛主席像前举行了誓师大会。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毛迪秋,代表全区人民嘱咐民兵们要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贡献。民兵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为毛主席的家乡争光,不修好湘黔铁路决不下战场!”
贵州省遵义的民兵,汇集到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旧址,他们重温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表示遵义儿女一定要坚持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义地区特地派曾给抢渡乌江天险的红军带路的革命老人石扬光,担任民兵连队的指导员,以便教育大家发扬老红军的革命传统,在湘黔铁路的建设中为人民立新功。
在湖南省祁东县参加修路的民兵中,有个老石匠谢太告,解放前他曾被国民党反动派骗去修过湘黔铁路,吃足了苦头,最后卖掉棉衣和被子,一路讨饭才回到家乡。这次,他听说党中央号召修建湘黔铁路,兴高采烈地立即跑到大队、公社和区委,请求上工地参加建设。干部们为老石匠的精神所感动,批准他在工地上教青年民兵打石头。老石匠非常高兴,一个人走了七十里路赶到县城,和先遣队伍一起到达工地。
贵州西部高原纳雍县治昆区有七个姑娘,三个彝族、一个京族、三个汉族,最大的十九岁,最小的不过十五岁。听到党中央决定修建湘黔铁路的喜讯后,她们决心要为祖国的这一建设事业出力,立即跑到公社报了名,高兴得几夜没有睡好觉。可是,领导上看到她们都是女孩子,不批准。七个姑娘这一下可生气了,她们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你们怎么连一个小角角都不让我们顶?我们坚决要求去!”一九七○年十月二十日,治昆区参加筑路的民兵出发了。这几个姑娘翻山越岭抄小路,经过两天“急行军”,终于赶上民兵队伍,“混”在大队里面,上了火车,到了工地。领导发现后,三番五次地动员她们回家。姑娘们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为了修好通往毛主席身边的幸福路,我们的决心下定了:铁路不通不回家乡,火车不响不下战场!”领导看见她们决心很大,只得把她们留下来。这几个姑娘后来在湘黔铁路上干得非常出色,被称为“钢铁七姐妹”。
几十万筑路大军,就这样怀着早日建成湘黔铁路的强烈愿望,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就全部到达工地。一时间,在线路通过的江河两岸,在人迹罕到的雪峰山脉和苗岭山区,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红旗招展。入夜,工地上灯火通明,使深山老林里显得热气腾腾。一场千军万马建设铁路的大会战迅速展开了。
把被修正主义路线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几十万筑路大军,在摆开建设铁路大会战的阵势的同时,也摆开了革命大批判的战场。在荒野里飘动的篝火边,在工棚里昏暗的小油灯下,筑路战士们利用工余时间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大家联系湘黔铁路的历史,愤怒声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政府拉丁派款不修路的罪行,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大家说,如今,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判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湘黔铁路一定能建成,一定要建好。大家越说越起劲,纷纷表示:党和人民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鼓足干劲,把被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用实际行动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为了争取时间,很多工人、民兵来到工地以后,顾不上先为自己盖工房,只是在山野间或河边、地头用竹席、树枝搭个临时窝棚,就拿起钢钎、锤子上了施工现场。有时现场上来不及安上电灯,夜间他们就打起灯笼火把,燃起篝火、松明,照样开隧道、修便道。大批的设备器材堆积在工地附近的车站、码头上运不进来,很多工程队干脆肩挑人抬,把设备、器材搬上了高山。
湘黔铁路东段的雪峰山脉和西段的贵州高原,是桥梁、隧道密集的地段。特别是贵州段,到处是高山深谷,悬崖陡壁。全线的隧道和桥梁,三分之二集中在这里,最长最高的桥梁和最长的隧道也在这一段。能否早日修通这一段,成了整个湘黔铁路能否提前修通的关键。大批的施工机械都调到千米以上的长隧道和大的、高的桥梁工地上去了,因此一些担负修建短隧道等次要工程的工程队,便主动承担了机械设备不足的困难。交通部第二铁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处的工程队,修建贵州麻江县长六百多米的格河隧道,就只有几台风钻和十多部斗车,材料也不足。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大家坚决服从全局需要。他们说:“我们机械虽少干劲大,材料不足信心足。”开工的时候,工地没有电灯,大家做了竹筒灯、口盅灯、泥瓦灯、碗碗灯。装碴没有机械,斗车没有电瓶车牵引,工人们就凭一双手、两只脚,把一槽槽石碴、一堆堆木料,运出来,推进去。他们风趣地说:“我们有手提式装碴机(手),十一号电瓶车(脚),怕什么?老八路的铁脚板赛过汽车,我们的两只脚能赶上机械化。”
在那紧张施工的日日夜夜,在贵州苗岭大坳隧道施工的二局十处工人,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争时间、抢速度的斗争。大坳工地水源奇缺。施工开始以后,先要在隧道出口的大沟上建一个三十米长的大涵管。但是,建涵管需要三百吨水搅拌混凝土,如果等安装好抽水机才动工,就会耽误隧道施工。工人们说:“不能等。我们要来个山上缺水山下取,誓叫河水上高山!”全体工人、民兵、干部,连一些前来探亲的妇女都动员起来了。他们沿着一条又窄又陡的山路,顽强地把一担担清水挑到山上。大坳隧道完工以后,工人们在隧道高大的峒门两侧刻了两行鲜红的大字:“汗水溶化千层岩,铁臂打开万重山。”这两行大字,纪录下了湘黔铁路建设者们的革命豪情,也反映出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英雄气概。
建桥、打隧道,一个需要高空作业,一个是很重的体力劳动,历来不让妇女参加。但是,湘黔铁路工地上的许多女民兵,为了让铁路早日建成,坚决要求打破这个惯例。这条铁路的湖南段有座三八桥,贵州段有座三八隧道,主要是由女民兵修建的。三八隧道在贵州麻江县的高山上,长二百五十六米。修建这座隧道的丹寨县的二百一十六个女民兵,平均年龄只有十九岁,半数是苗族、水族和布依族姑娘。开始领导不批准她们进隧道施工,她们就偷着钻进去学。后来领导同意了,并且派了技术工人给她们当指导。少数民族的姑娘们劲头更足了,她们感到挽着发髻、穿着裙子在峒子里施工不方便,就生平第一次剪短了头发,把裙子换成了长裤。三十五公斤重的风钻,开动起来往往把人震得臂痛腰酸,头昏眼花。她们却豪迈地说:“不怕石头硬,打它个稀巴烂;不怕风钻抖得凶,一定叫它打冲锋!”在打中层炮眼时,炮眼高,又没有支撑架搁风钻,她们就用肩膀扛着风钻干。汗水和隧道顶上的渗水,常常把她们弄得浑身湿透,但是她们谁都没有后退。
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午夜,正在紧张施工的白约一号隧道塌方了。一声巨响,大量石头泥沙潮水般地倾泻下来,把峒门封死了。正在那里并肩战斗的交通部第二铁路工程局十三处十五队和贵州息烽民兵团的十七名工人、民兵,被堵在峒内。尽管狭窄的峒内空气越来越稀薄,使每个人呼吸都感到困难,但是,在这生死关头,工人、民兵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正在进行的施工不能停顿。大家表示:只要还有一口气,还能坚持一分钟,就要为革命继续战斗。塌方发生前,他们刚拌好一盘混凝土。他们借着一只手电筒的微弱亮光,认真地把这盘混凝土一锹一锹地灌进隧道的拱部,又把埋在土里的工具挖出来,然后才动手抢塌方。一个多小时以后,在峒外同志们的努力抢救下,终于打开了一个小洞。就在这即将脱险的时刻,十七个人都宁愿把生存的机会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工人、民兵谁都不肯先出来。指导员不得不下命令:“民兵先走,工人后走,干部在最后。”十七名勇敢的战士一个个含着激动的眼泪闯出了险区。第二天,他们又立即和大家一起搬走塌下的土石,继续把隧道挖向山的深处。
在千里湘黔铁路工地上,流传着这样几句话:“修铁路一年半载,用铁路千秋万代,宁可多流汗,不能留后患”。这几句话,反映了广大建设者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许多工程队和民兵连队自觉开展群众性的评议质量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即使是拌合混凝土的一筐砂石没有清洗干净,路基旁边的一块片石砌得不稳当或者有一层土没有夯实,大家都不轻易放过。工农携手,不仅用两年的时间快速地建成了这条工程艰巨的铁路,而且线路质量良好,造价也比较低,体现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
七千万人民作后盾
在筑路大军从四面八方开赴工地的那些日子里,线路附近的城市和乡村,到处出现了象战争年代支援前线那样热烈动人的场面。湘黔两省的七千万人民,是筑路大军的坚强后盾,是使这一条铁路顺利建成的可靠保证。
湖南省冷水江市为了接待过境的铁路建设者,整个城市都动员起来了。小小的一个城市,群众腾出了二千一百多间房屋让过路的工人、民兵居住。全市沿江三十多里的公路两旁,接待站、茶水站、医疗站星罗棋布。每当筑路工人或民兵的队伍一到,红小兵和街道居民就热情地把一杯杯热茶送到他们手里。工厂里刚下班的工人顾不得洗脸换衣,就忙着去帮助铁路建设者安排食宿。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来到大街小巷为筑路大军带路。冷水江市群众的热情,深深感动了路过的工人和民兵,他们说:冷水江一下变成“热水江”了。
两省广大贫下中农在欢送民兵出发修路的同时,也日夜为支援筑路大军操心。湖南省黔阳县江市公社六十多岁的姚兆秀老妈妈,听到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修建湘黔铁路的号召后,激动得睡不着觉。姚妈妈的独生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了。她说:我家没有儿子参加修铁路,但是支援修路不能落在后面。她不知疲倦地在灯下连熬几夜给即将上路的民兵打了三十多双草鞋,连同自己养的一头大肥猪、自己种的三百多斤蔬菜,一起送到生产队,要干部帮她送给筑路的工人、民兵。回到家里,她觉得这样还没有尽到心意,又把一群小鸡拿到集市上卖掉换成大鸡,加上女儿送给她的鸡和鸭,一齐支援筑路大军。队干部再三要她留下一些自己吃,都被她拒绝了。她说:“没有毛主席、共产党把我一家人从苦海里救出来,我能支援个啥?你们要不收,我就不走!”
“我们怎样来表达响应毛主席号召修建湘黔铁路的心意?”贵州省龙里县麻芝公社的社员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大家想到,筑路大军一到工地,用的方面大量需要草鞋、草垫、锄把;吃的方面要蔬菜。于是,全社都为满足筑路大军的这些需要动员了起来。五里大队的革委会副主任、共产党员李华堂对家里的人说:
“我们苗家能翻身过上好日子,全靠毛主席领导。现在毛主席决定要把铁路修到我们苗家寨,我们不支援谁支援?”全家人都连夜动起手来:六十多岁的老父亲削锄头把,母亲搓草绳打草鞋,李华堂和爱人织草垫,小儿子在一旁递草。祖孙三代,一夜打了九双草鞋、四床草垫,砍好六根锄把,第二天连同家里一个四十多斤重的大南瓜,一齐送到了大队部。
一九七○年冬天,二十四名贫下中农赶着五百多只肥羊,从贵州东北角的沿河县出发,送往铁路工地。一路上,他们顶风雪,抗严寒,宿深山,越溪涧,决心早日把羊送到。有一天,气温突然下降,天空飘起雪花,羊冻得咩咩叫,人也感到又冷又饿。但是,他们没有去找个地方避避风雪。他们想到的只是在这时刻,许多筑路工人和民兵正在深山雪地里艰苦施工。这使他们心情非常激动,大家又迎着风雪,继续赶路。路上他们发现有的羊把蹄子壳都走掉了,就撕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包扎好。就这样,他们赶着羊群,经过二十一天的长途跋涉,穿越七个县,行程八百里,终于一只不少地把羊送到了工地。
在湘黔铁路施工的两年间,为筑路大军操劳的,还有两省各行各业的广大职工。常常筑路大军开到哪里,哪里就有了货郎担,就有了银行、邮电服务所……。
经过两省人民和铁路建设工人团结战斗,湘黔铁路终于穿群山,越峻岭,跨急流,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三日胜利建成了。湘黔两省人民几十年的愿望从此实现了!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湘黔铁路建设者们的英雄业绩,他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和这条铁路一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册上,永放光芒。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湘黔铁路建桥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以“墩高我敢攀,水深我敢钻,溶洞恶水听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的革命气概,在地质复杂的湖南沅江上建桥。
参加湘黔铁路筑路工程的工人同民兵团结战斗,互相配合,加快了工程进度。这是第二铁路工程局十二工程处的工人帮助来自韶山的民兵掌握打风钻的技术。
各族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乘坐列车,庆祝湘黔铁路通车。他们欢呼这条铁路是通向毛主席身边的幸福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跃进路。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