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

两个青年炉长
鞍钢炼钢厂里有两个青年炉长。五年前,他们都还是红卫兵小将;如今,他们成了钢铁战线上的新生力量,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们是祖国千百万青年工人的缩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的时候,看到新的一代茁壮成长,谁能不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而由衷地高兴呢?
在斗争中锻炼成长
一九七二年,第一炼钢厂为了更好地培养炼钢工人的新一代,命名一号平炉为“青年先锋炉”。当时刚二十岁的李德增当上了见习炉长。
这件事引起了不同反应。老师傅们跑来鼓励、支持;个别看不起“儿童团”的人却吹出了一股冷风,说什么“黄嘴丫子还没退净,就能当炉长?掌握三百吨的炼钢平炉,可不是开玩笑!”
李德增认为,讥笑讽刺没啥了不起,青年先锋炉就是要在斗争中前进!他说:“我们有不足之处,就学习,就锻炼,就提高。我们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从那一天开始,一号平炉的青年们,成立了青年业余学习小组,更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挥自己的行动;从那一天开始,他们早起晚归,更积极地苦练炼钢本领,掌握炼钢技术。扔大锹、颠大勺、打大锤、取大样,是炼钢的基本功,他们就利用工余和业余时间,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反复练它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李德增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个渣饼子,有空就掏出来,看看渣的碱度,以提高自己的目测能力。在上下班的通勤车上,他专心背诵钢的成分,有时竟坐过了站。小伙子们的刻苦锻炼和忘我劳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年,“青年先锋炉”在全厂打了先锋,提前八天完成了全年钢产计划。
一九七三年,一号炉进入了使用后期,熔炼时间越来越长,生产搞得很被动,上半年就欠产了五千吨。一些咸言淡语也就随之出现了。有的人说他们是“嫩竹扁担”,挑不起重担。
那些日子,李德增和大家急得嗓子直冒烟。正在最困难的时候,党组织给他们撑了腰。党委任命李德增为正式炉长。刚从北京开完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归来的著名炼钢能手李绍奎,回厂第一天就来到一号平炉,向青年们传达“十大”精神,和他们一起搞快速炼钢表演。李绍奎对他们说:“林彪要复辟资本主义,咱们就要拚命建设社会主义。炼钢工人就是要用抓革命、促生产的优异成绩,为毛主席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党组织的关怀,同志们的期望,给了李德增巨大的力量。他说:“咱们这些‘嫩竹扁担’,一定要把革命重担挑起来!”
为了让老炉子焕发青春,李德增率领小伙子们,顶着烈火,清除上升道的结瘤,踏着热浪,一遍又一遍地吹扫炉顶。全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快速炼钢表演活动。三班战友共同奋战,到年终,不仅补上了上半年欠下的五千吨钢,而且超额完成了全年国家计划。
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更加激发了李德增的革命热情。他带头批判林彪、孔老二的反动谬论,而且和其他三个同志一起,组成了工段批林批孔的辅导小组。他们废寝忘食地干了半个月,撰写了两万六千多字的学习辅导材料,在工段和全厂宣讲后,受到了工人群众的热情赞扬。批林批孔斗争提高了青年一代的路线斗争觉悟,也促进了炼钢生产。李德增和他的伙伴们,批判了林彪、孔老二散布的“生而知之”等唯心主义的“天才论”,对炼钢技术进行了大胆革新。过去,纯沸腾期是不允许吹氧的。他们在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打破了这个框框,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纯沸腾期吹氧终于成功了,每炉钢的熔炼时间缩短了半小时。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

把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接过来
二十号平炉炉长王延海今年二十一岁。他刚到第三炼钢厂学炼钢的时候,身高只有一米六五,体重刚够一百斤,身体瘦弱。很多人说他当不了炼钢工。
王延海到了炉上,炉长怕累着他,让他坐在操作室里开炉门。有人跟他开玩笑说:“只听说平炉上有炼钢的炼钢工,没听说有专开炉门的炼钢工。”小王一听,心想,人家说得也对,我算是那一号的炼钢工呀!
从那以后,别人抬镁砂,他也去抬;一筐抬不动,就抬半筐。钢水要取样化验,他跑过去,从别人手里抢过样勺,伸到炉子里就舀。劲使了不少,取出的却不是钢水,而是渣子。他一声不吭,倒掉重取,直到取出钢样为止。别人挥锹补炉,他也学着扔锹,一连几次都扔不到地方。他毫不气馁,纵然扔得满身大汗也决不停手。老师傅很喜欢他这股子闯劲,耐心地教他怎样迈步,怎样扔锹。经过一年多苦练,炉上的活他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当别人说他当不了炼钢工时,他就挽起袖子,指着胳膊上硬梆梆的肌肉说:“就凭这个,我准能当好炼钢工!”
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四号平炉检修,王延海被派去支援修炉,和几个老师傅一起扒蓄热室。停炉不久,蓄热室里的格子砖还是通红通红的。老工人为了抢时间,往格子砖上打些水,就要冲进去。王延海一把拉住老师傅,说:“太热了,等一会再干!”老师傅说:“时间就是钢,一分一秒都不能等!”说着就冲进了热浪滚滚的蓄热室。小王十分感动,也立即跟了进去。蓄热室里闷得喘不上气来,一张嘴一股热浪钻进喉咙,噎得够呛。刚拣了几块砖,王延海热得受不住了,急忙跑了出来。可是,老师傅们却干完了必需的活,才钻出蓄热室。脱掉防热服乘凉的时候,王延海看到老师傅们脸上、身上、手上,被烤得通红。他心疼地问师傅:“痛吗?”师傅笑着说:“皮肤痛一点是小事,快修炉,多炼钢,把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路线干扰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这才是大事呢!”
几句话,打开了王延海的心窍。他惭愧地想:我虽然学会了炼钢,但还没做到自觉地为革命炼钢!我一定要向老工人学习,把自己炼成一块纯钢!”想到这,他猛地站起来,冲进蓄热室干了起来。
王延海说到做到。他处处以老工人为榜样,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为革命炼钢上。
一天,二十二号平炉钢水沸腾得特别厉害,猛然冲开用耐火材料堵的假门坎,流到了平台上。不大一会,炉前就是一片火海。钢水淌过了铁道,包围了停在炉前的两节料槽车。如果不及时吊走,料槽车就会焊在铁道上,时间长了,还会烤坏料槽车。这不仅会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且将严重影响炼钢生产。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料槽车焊住之前,拴上钢绳把它吊走。可是,现在,料槽车周围全是钢水,怎么去拴钢绳呢!大家正在着急的时候,从二十号平炉赶来的王延海大吼一声:“我去挂钢绳!”钢水被喷上冷水,迅速地凝固了。王延海不等水蒸汽散净,就冲进了火海。他不顾一切地冲上料槽车,迅速挂好了钢绳,指挥吊车把料槽车吊走了。大家被王延海奋不顾身抢救国家财产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围上来关切地问:“烧伤了吗?”王延海笑一笑:“没有!”转身又投入了新的战斗。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朝气蓬勃的大连港
金色的九月,位于祖国辽东半岛的大连港,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海面上,一艘艘远洋货轮进进出出。码头上,一台台龙门吊,刚卸完飘洋过海运来的物资,紧接着又把成堆的货物送进船舱。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大连港更加朝气蓬勃。在连续五年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今年一至八月份,港口吞吐量完成全年国家计划的百分之六十八,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九,创造了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大连港,目前同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这个海港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统治和控制之下。那年月,几万名码头工人,靠两个肩膀和杠棒、大筐,成年累月地抬来扛去。多少码头工人折断了筋骨,葬送了生命。
解放后,大连港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码头工人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当家做了主人。他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贯彻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努力扩大港口生产能力,改善劳动条件。二十五年来,在港口建设和机械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大连港担负的吞吐任务一天天在增加。扩建大连港就成了当务之急。文化大革命以来,这里新修了一座座码头和货场,安装了一台台设备,增设了一条条铁路线,兴建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型储油罐。这一切,都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指导下进行的。
寺儿沟作业区码头的扩建工程,就是一例。这是一座担负油运任务的码头。工程规模大,时间紧,技术复杂,原来计划一年完成。工人们急国家之所急,提出了“一年任务半年完”的战斗口号。为了实现这一豪迈誓言,码头工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战斗,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保温库到栈桥一千多米的热力管线安设工程,原计划需要八天时间,工人们奋战两昼夜就完成了。在改造一号保温库的战斗中,工人们奋战三天,没用国家投资,就使接卸能力一下子提高百分之四十。随着接卸能力的提高,保温库需要的蒸汽量每小时增加到九十吨。可是现有的五台锅炉,每小时只能产蒸汽五十吨。面对这种情况,有人主张向国家要两台新的,而工人们却提出要自己动手改造旧锅炉,从现有设备挖潜力。到底是“要”还是“改”?工人们尖锐地指出:“向上伸手只能要来依赖思想,却丢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各级党组织坚决支持工人的意见,积极发挥工人阶级的创造性,组织了改造锅炉的“三结合”小组。旧锅炉在短时间内改造成功了,使蒸汽的产量提高了一倍半以上。
“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寺儿沟作业区码头扩建工程,经过广大码头工人的努力奋战,不仅提前建成,而且投资比计划节省百分之四十,码头通过能力大大提高了。经过改造和扩建的寺儿沟作业区,已经成为比较现代化的油运码头。如今,这里可以一次靠泊四艘万吨级船舶同时作业,吞吐能力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三百四十倍。老港焕发了青春,小码头做出了大贡献。
码头工人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既表现在港口建设方面,也表现在日常的装卸工作当中。
今年四月份,大连港接受了一项计划外的煤炭转运任务。以装卸煤炭为主的甘井子作业区广大工人,学习大庆工人阶级,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勇敢地接受了这一超出平时工作量三倍多的艰巨任务。劳力不足,机械设备陈旧,怎么办?工人们苦干加巧干,开展了向老设备要潜力的技术革新活动。
装卸煤炭的主要机械卸车机,是三十年代的老设备,过去每运行一下都得要人跑来跑去送收电线,既麻烦,效率又低。为了加速煤炭转运,工人们首先对它进行了改造。经过七次反复试验,终于把人力送收电线改成了空中滑线,卸车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四月二十八日夜晚,大量煤炭车一下子涌进了甘井子作业区,同时,两艘万吨级货轮也靠了岸。在这关键时刻,工人们打破过去夜间不作业的旧例,决心在第二天落潮以前,卸完车,装完船。一场快速抢卸车抢装船的战斗打响了。调度员时刻不离岗位;运煤车司机把饭带到车上,瞅空吃几口;扫车没有人,党支部就组织机关人员包干;排车制动员搭配不开,共产党员、老工人周福义一人顶两人,连续干了二十多个小时。经过二十九个小时的奋战,工人们一鼓作气,卸完了二百七十三个车皮,同时完成了装船任务,创造了工班卸车装船的历史最高纪录。两艘万吨货轮满载煤炭在落潮前开航了。到七月底,甘井子作业区就胜利完成了全年煤炭转运任务。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在大港油田
大港油田广大职工为了快速发展祖国的石油工业,以批林批孔为动力,大搞石油会战。他们决心以抓革命、促生产的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献礼。
大港油田采油一矿一队的民兵,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
大港油田采油工人学习和发扬大庆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精心管理油井,保证了原油稳产、增产。这是采油一矿二队的女采油工在油井上进行清蜡检查工作。
参加新油区会战的三二一四钻井队工人。
大港油田新油区又一口高产油井喜喷原油。
(本栏照片为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