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学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北京卫戍区某部六连指导员 王兴礼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光辉著作中,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分析了我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以后的形势,对于我党在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后需要解决的作战方针、土地改革、整顿党的组织、经济政策、革命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极其深刻的论述,是当时我党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重要文献。这篇著作是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发表的,到现在已快二十七年了。今天,在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过程中,我们重新学习毛主席的这篇光辉著作,感到格外亲切。
在这篇著作中,毛主席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科学地分析形势,为我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而林彪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上,对形势总是作出唯心主义的估量,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不敢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不敢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
对于形势,毛主席总是从本质上、从战略上、从长远去看。当着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毛主席总是向人民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毛主席在分析形势时,总是把着眼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我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得到亿万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必胜的可靠保证。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解放战争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如毛主席在文章一开始就明确指出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到一九四八年六月,人民解放军由一九四六年的一百二十万人发展到二百八十万人,国民党军队则由原来的四百三十万人减少为三百六十五万人。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虽然还暂时多于我们,但它的反革命战争的非正义性,越来越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我军所进行的解放战争是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援。在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运动,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阶级觉悟,激发了极大的革命热忱,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资。这是我们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在敌占区,广大人民群众在蒋介石的黑暗统治下,生活十分痛苦,纷纷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正义斗争,这是加速蒋家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条件。毛主席科学地分析了全国的斗争形势,紧紧抓住了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大好时机,毅然决定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战略决战,以便从根本上推翻苟延残喘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林彪对形势的看法与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恰恰相反。他顽固地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上,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人民的力量,看不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行将灭亡,全国解放指日可待的客观形势。在辽沈战役之前,他胡说什么:“东北的敌人还很强,一个师可以抵几个师用”,“群众条件不成熟”等等。因此,他一再对抗毛主席的作战方针,迟迟不南下北宁线,不打锦州,不敢关闭东北大门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平津战役之前,他又胡说什么同华北敌人作战,“要有相当时间准备”。因此,他又一再对抗毛主席的指示,拖延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入关后,又要先打南口,妄图把平津战役打成一个击溃战。
伟大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光辉著作中,毛主席不仅科学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任务,而且还向我们指出了在军事方面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主要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原则是毛主席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军丰富的战斗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人民战争思想的结晶,是我军对敌作战的根本指导原则。十大军事原则的提出,系统地解决了我军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战术问题,进一步统一了我军的作战思想,大大提高了我军的作战能力。在解放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我军就是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正确地运用了这些原则,用小米加步枪,消灭了八百万国民党军队,完成了我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任务。
而林彪在解放战争时期,不但总是错误地估计形势,右倾保守,消极避战,而且在战术思想上也一贯跟毛主席唱对台戏。他炮制了与十大军事原则根本对立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林彪的这一套所谓“战术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作战方针上,鼓吹击溃战,反对歼灭战;在作战形式上,鼓吹阵地战,反对运动战;在战斗作风上,或者鼓吹军事保守主义,或者鼓吹打莽撞仗,反对革命英雄主义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统一;在理论上,是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大杂烩。
毛主席制定的辽沈战役作战方针,正是十大军事原则的光辉体现。按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我东北主力应迅速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克锦州,堵塞敌人向关内逃跑的道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以便集中优势兵力,将东北守敌就地全歼。林彪却一再抗拒毛主席的指示,反对我军南下北宁线,对抗毛主席关于首先攻克锦州的英明决策;抗拒毛主席派兵控制营口,堵塞敌人退路的重要指示。辽沈战役如果按照林彪的一套来打,势必将东北敌人象赶鸭子一样,从北向南赶入关内,把毛主席亲自发起的解放战争的第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打成击溃战,增加我华北、华中及全国其它战场上的压力,推迟解放战争的进程。
这些事实说明,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实际上就是打击溃战,打消耗战的原则,是唯心论、机械论的大杂烩,是为他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服务的。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以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为武器,深入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肃清其流毒,提高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的自觉性。


第2版()
专栏:

从毛主席军事著作中学习唯物论辩证法
——黄海前哨某部勤务连学习《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笔记选
知己知彼 定下正确决心
指导员 孔德来
战争中,要得出正确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首先必须要弄清敌我双方的情况。古代兵家孙武有句名言,叫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毛主席对它评价很高,说这是“科学的真理”。
毛主席《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就是对敌我双方情况作了周密的调查、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之后而制定的。平津战役前夕,我军在政治、军事各方面已经占据了优势,总兵力由一九四六年六月的一百二十万人,增至三百余万人,解放区连成一片,军民斗志昂扬,愈战愈强;而美蒋反动军队在我军沉重打击下,已由一九四六年七月的四百三十万,减少到二百九十万,陷入处处挨打的困境,正在迅速崩溃之中。当时,华北战场的六十多万敌军,龟缩在唐山、塘沽、天津、北平、张家口一线,盘据在主要交通线或港口,准备在固守不成时,迅速逃走。毛主席明确指出,华北之敌已成惊弓之鸟。这是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的科学论断,抓住了当时敌人的基本特点。据此,毛主席制订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取两头,后取中间等一整套英明正确的作战方针,夺得了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
林彪总是唯心主义地估量形势。在平津战役中,他不知己,看不到我军已由劣势转为优势,过低估计人民的力量;也不知彼,看不到敌人已由优势转为劣势,过高地估计敌人的战斗力。他胡说什么:“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等等,他一再拖延入关时间。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要认识一个事物,必须了解对立双方的情况。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要认识战争,指导战争,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了解作战的双方,既要了解我方,又要了解敌方。不知己,不知彼,当然不能在战争中取胜;明于知彼,暗于知己,或明于知己,暗于知彼,也不能打胜仗。要定下正确的作战决心,驾驭战争到达胜利的彼岸,必须知己知彼。


第2版()
专栏:

胸怀全局 指挥若定
班长 徐炳成
毛主席指出:“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全局和局部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全局由局部构成,各个局部又互相关联,为全局服务。在战争中,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又有矛盾。无论在任何时候,全局总是高于局部,统帅局部的。只有服从全局,局部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只有立足于战争全局,根据战争全局的情况制定作战方针,选择战机,部署兵力,使每一战斗行动都能趋全局之利,避全局之害,战争才能胜利。
毛主席在平津战役中首先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原则,就是把注意力用在照顾全局上面而制定的。毛主席具体地分析了当时全国各战场的情况,从战略全局出发,照顾整个战争进程中的各方面关系,令淮海战场的我军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决定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在战役开始的两星期内“围而不打”;对北平、天津、通州之敌是“隔而不围”。这样,就稳住了惊恐万状的敌人,使其难以作出从海上南逃或向绥远西窜的决心,以达到“扎住口袋打狼”的目的。当时,从局部看,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新保安、张家口以及淮海战场之余敌,完全可以一举歼灭。但这样做就会迫使平津之敌迅速决策从海上狂逃,结果是因小失大,达不到在华北战场上就地全歼敌人的目的。
局部服从全局是我党的一个根本原则。革命战争的全局利益,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战争全局需要的时候,应果断地放弃局部利益,服从全局。资产阶级野心家林彪完全不顾全局利益,这是由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决定的。我们批判他破坏革命战争的罪行时,必须批判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从而牢固地树立全局观念,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一致,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第2版()
专栏:

攻敌要害 全局皆活
战士 李景权
毛主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战争中,矛盾是复杂多变的,只有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使战争向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面发展,才能迅速地打败敌人。
《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处处闪耀着抓主要矛盾的光辉思想。平津战役之前,华北战场上,敌军有六十多万人,我能用于平津前线的兵力只有二十多万人,要就地全歼华北之敌,是无法完成的。这时的主要矛盾,是改变军力的对比。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毛主席英明地决定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入关。东北野战军入关以后,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形成对平津之敌的战略包围。这时的主要矛盾,是防止敌人南逃或西窜,特别是南逃。塘沽,是华北之敌从海上逃跑的主要港口;新保安,是敌人西窜的必经之地。只要我军占领了塘沽和新保安,就堵塞了敌人的逃路。因此,毛主席英明地指出:“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我军广大指战员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这一作战方针,使敌人处于欲战无力、欲收不能、欲逃无路的绝境之中。然后我军堵笼抓鸡,一口一口地将敌人吃掉。
自称为“天才军事家”的林彪,顽固地坚持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最初,他一再对抗毛主席关于东北我军迅速入关的指示;入关以后,又对抗毛主席关于首先攻克塘沽、新保安的正确作战方针,在整个战役部署尚未完成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要先打南口,实际上是要把平津战役打成一场击溃战。这就证明,林彪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军事家”,而是毫无战略头脑,蠢猪式的野心家。平津战役的胜利,是毛主席军事路线的胜利,是毛主席关于抓主要矛盾光辉哲学思想的胜利。


第2版()
专栏:

机动灵活 调动敌人
副班长 张文会
在战争中,作战双方为了给自己造成消灭对方的条件,都有必要以种种假象,造成对方的错觉,迷惑或调动对方就己之范。所谓“兵不厌诈”就是这方面的道理。声东击西,就是用假象掩盖真象之一法。
平津战役发起以后,毛主席巧妙地部署兵力,用声东击西的办法给敌人造成错觉。例如令东北野战军夜行晓宿,迅速入关,不走山海关。同时利用华北敌人估计我东北主力不会立即入关的心理状态,采取一些措施,使敌以为我主力仍在沈阳。部队入关后,首先以一部进到北平以东、通县以南地区,隔断平津联系,与已进至北平西北面的部队一起,形成对北平的包围姿态。“但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以便切断敌人海上退路。我军以两个纵队部署在武清为中心的地区,以五个纵队插入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古冶诸点之间,隔断诸敌之联系。在完成这些部署后,开始休整,待机歼敌。这就等于用绳子把敌人捆起来,他们要狗急跳墙也跳不了。这是毛主席运用声东击西的办法调动敌人的范例之一。
林彪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出发,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他对抗毛主席关于秘密入关的重要指示,令后尾部队走山海关,暴露我军意图。毛主席的英明指挥和正确部署,排除了林彪的破坏,在平津战役和整个解放战争中,使国民党反动军队这头野牛,任我牵来牵去,最后烧死在人民战争的大火中。


第2版()
专栏:

兵贵神速 力争主动
战士 朱连清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在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国古代兵家也都强调“兵贵神速”。因为,两军对战,谁争得了主动权,也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谁就有了胜利的前提;相反,谁失去了主动权,丧失了行动的自由,谁就要被打败或被消灭。战争力量的优势,是主动的客观基础,而在一定条件下抢时间,争速度,及时抓住战机,是取得主动权的一个重要因素。
毛主席在指导我国革命战争中,一向非常重视捕捉战机,力争主动权。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前,毛主席就令我东北野战军先遣部队向北平附近速进;辽沈战役刚一结束,又令我东北主力早日入关,迅速地隔断平津之敌的联系,出其不意地包围天津、塘沽、唐山,断敌海上退路,使我军牢牢地掌握了这场战役的主动权,使华北之敌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吃苦耐劳,连续作战,以神速的动作出现于战场,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毛主席在《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出:“应该鼓励部队在此两星期内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在完成上列部署以后,再行休整,然后从容攻击。”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所以能迅速地出现在华北战场上,是由于我广大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神速勇猛,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这是人民军队的特色,是任何反动剥削阶级的军队所不可能做到的。
在平津战役中,林彪对抗毛主席关于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的指示。胡说什么“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编造种种谎言作为他对抗毛主席指示的理由。这是他右倾机会主义在军事上的表现,是与毛主席为我军制订的军事原则格格不入的。如果按照林彪的意见来打,我军就不能取得平津战役的主动权,不能将华北之敌就地歼灭,结果正象列宁指出的:“贻误时机或张皇失措就等于丧失一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