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1949——1974

英雄战黄河 塞上添明珠
——记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设
我们伟大祖国的古老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源头奔腾而下。几经迂回,进入西北黄土高原,经兰州折向东北而去,在巍峨的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被青铜峡谷紧紧夹住。在这里,一座混凝土拦河大坝屹立在滚滚波涛之中,迫使湍急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进入一座座电站,发出强大的电流;泄向一条条渠道,灌溉着良田沃土……
我国各族人民在毛主席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与天斗,与地斗,与修正主义路线斗,斗出了青铜峡水利枢纽,揭开了黄河历史的新篇章。今天,宁夏各族劳动人民喜看“塞上江南”添明珠,沙漠荒滩造银河,纵情欢呼: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新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壮丽凯歌!
“龙王庙”前闹革命
多少年来,青铜峡一带就流传着一个神话:古代黄河的洪水流到这里,被贺兰山挡住,上游泛滥成灾,一片汪洋。大禹治水来到青铜峡,一斧子把贺兰山劈开一个缺口,黄河水从此顺流而下。这个神话反映了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征服黄河的强烈愿望。
早在两千多年前,宁夏劳动人民就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灌溉农田。但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把黄河视为不可征服的“神河”。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拚命贩卖孔孟之道的“天命观”。他们在青铜峡谷的东岸,面向滔滔的黄河水,修了一座“龙王庙”,以此来欺骗愚弄人民,要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听任那个泥胎“龙王”摆布。每年放水灌溉之前,反动统治阶级都要在这里演一出“祭河神”的丑剧,强迫人们去祈求“龙王”。在解放前漫长的岁月里,由于黄河上没有截拦黄河的控制枢纽,洪水季节常常渠堤溃决,大片良田顷刻变泽国;枯水季节河渠缺水,庄稼干旱枯死。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为征服黄河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九五八年八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高潮中,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了。宁夏各族劳动人民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展开了新的治黄斗争。
那时,宁夏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青铜峡工地也还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具。有人说:连机器都没有,还想修大坝,治黄河?但是,祖祖辈辈同黄河惊涛骇浪搏斗的宁夏各族劳动人民回答说: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人民群众一定能够胜天,黄河一定能够被征服!我们要土法上马抢时间,逐步创造条件,实现机械化。
数以万计的建设者,骑着毛驴、骆驼,划着木船、羊皮筏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项多少年来他们梦寐以求的建设工程。沉寂的青铜峡谷沸腾了。建设者们面对黄河的滚滚波涛,把工程指挥部的大牌子悬挂在“龙王庙”门前,向那个泥胎“龙王”所象征的“天命观”挑战,决心以自己的实践,显示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力量。“龙王”威风扫地了,一点“神气”也没有了。
身强力壮的青年人,组成一支支“斩黄河”突击队,纷纷写请战书、决心书,要求承担艰巨的任务。从来不出远门的回族妇女,组成了“三八”突击队,投入战黄河的斗争。历史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如今,在青铜峡工地上,不知传诵着多少妻子送丈夫,父亲送儿子参加建设,青年人为赶赴工地推迟婚期,几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迹!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骑着毛驴,带着干粮,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六盘山区,走了十天,自动来到青铜峡工地请求参战。他捋着雪白的胡须,激动地说:“只有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才能使出这样大的干劲,为子孙万代造福啊!”
群 众 自 有 回 天 力
那是黄河冰封期逼近的时刻。为了赢得建设的时间,必须抢在当年冰封之前,进行第一期围堰工程,叫黄河让出半个河道。那些天,建设者们一天劳累之后,还在工棚和帐篷里挑灯夜战,热烈讨论做围堰的方案。他们总结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灌溉引水、断流、岁修以及在黄河护岸、抢险等施工中创造出来的“草土围堰”的经验,提出用它来作为挡水建筑物。
这个提议在工地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保守思想的人不相信群众的创造,看不到群众的力量。他们说,在奔腾咆哮的黄河激流中修筑这样大的围堰,照过去书本上的老规程,必须用砂石围堰、木笼围堰和混凝土围堰。他们摇摇头,说“草土围堰”会被滚滚的河水冲垮。
当时,青铜峡工地需要的钢材、水泥、木材等等,都靠外地运来。如果用混凝土围堰、沙石围堰、木笼围堰,势必要耽误工期,不能在黄河冰封之前筑起围堰。因此,这场到底用什么围堰的争论,是关系到能不能抢在时间前面,多快好省地建设拦河大坝的问题,而争论的实质,是相信不相信人民群众有无限创造力。
工地上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群众性的大辩论。工程局党委坚决支持广大群众的意见,决定用草土做围堰。
自治区各地及时选派了二十六名回、汉族治黄“土专家”前来支援。他们同一万多名建设者一起,在黄河激流中,用麦秆、稻草和黄土作材料,一层草,一层土地堆筑成堤,向黄河中心进逼,打响了这场战斗。
冬季的西北高原,寒风一阵比一阵紧。黄河水急浪高,凛冽刺骨。但是建设者们心更热,劲更大。共产党员、围堰班长朱生金和有三十年治水经验的回族老河工马永富等“土专家”,站在围堰梢头,任凭激流冲击的颠簸,不畏被洪水卷走的危险,带领群众,昼夜向黄河中心堆筑。经过四十昼夜的奋战,他们征服了汹涌的河水,在河床的东西两边各堆筑起一圈“草土围堰”,逼使河水让出了半个河道。这两圈围堰好似铜墙铁壁,顶着每秒两千一百立米流量的河水的冲击,保证了大坝基础的开挖和坝体混凝土工程的进行。
这场斗争,使广大建设者看到了群众在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力量,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不久,工程进入截流合龙关键时刻。这是黄河的又一个冰封期。了解黄河脾性的人们知道,冰封的黄河象一条冬眠的巨蟒,从表面看去,显得那样平静、驯服,而在冰层之下,却隐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腰斩黄河,截流合龙,施工过程中,河水只要上涨一米,就会使龙口以上几公里的冰层突然崩裂,湍急的河水挟带着大量冰块直冲龙口,堆成冰坝,在一瞬之间就能摧毁整个截流围堰。面对这些困难,有人认为冰期截流“没有先例”,“使不得”。但是,为了保证第二年春灌引水,截流合龙必须赶在冰封期进行。
是迎着困难上,战胜大自然,还是束手以待,无所作为,这是建设者们面临的又一个严峻考验。工程局党委召开了几十次“诸葛亮会”,访问了沿河的老河工,摸清黄河冰凌的规律。
紧张的截流合龙战斗开始了。建设者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间赛跑。他们点燃了几万包炸药,炸开龙口冰层,把一部分冰水引向新开挖的河道;同时争分夺秒地向河心抛筑装着块石的铅丝笼和混凝土四面体,加快截流合龙的进占速度。
最后,一声巨响,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嵌进龙口,乖戾难驯的河水终于被拦腰斩断了。
青铜峡谷响起胜利的欢呼,建设者们脸上堆满胜利的笑容。人们笑那千古“孽龙”黄河被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群众掐住了喉咙,笑那个泥胎“龙王”被人民制服了的滚滚黄河水冲刷成一抔泥土,付之东流!
战 天 斗 地 举 红 旗
红旗飘扬的青铜峡工地,车水马龙,炮声阵阵,昼夜不停,建设工程大踏步地胜利前进。
正在这个时候,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下马风”刮来了。一场“下马”与“不下马”的斗争,在工地上激烈地展开。有人说,青铜峡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又处在西北边远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困难很多,“迟早要下马”,“晚下不如早下”。广大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劳动群众,在窑洞里,在篝火旁,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教导:“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他们从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心里豁然亮堂了:
“青铜峡工程是大跃进的产物,不能下!”
“建设青铜峡工程,是党和毛主席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关怀,不能下!”
“宁夏各族人民需要青铜峡工程,不能下!”
广大建设者们发出的革命的声浪,春潮般地涌向工程局党委。广大建设者坚决表示:困难一定能克服!青铜峡水利枢纽一定要建成!他们顶住修正主义的“下马风”,高举红旗,在工地日夜坚持施工。当时,在开挖基坑过程中,正遇上大断层。建设者们把它作为研究课题,人人出主意,想办法,用实际行动回击刘少奇的“下马风”。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的教导,紧紧依靠群众,展开了一场征服断层的“攻坚战”。
大量涌水从断层渗出来,成了施工中的“劲敌”。开挖队的工人,在河床下面二、三十米深的井里,腰系绳索,脚蹬石岩,开动钻机,进行战斗。抽水队的工人开动全部抽水机,把涌水送到几十米高的基坑外面。严冬的午夜,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人们的帽沿上,眉毛上都挂着冰霜。但是,天越冷,建设者们的心越热。有一次,一台抽水机龙头突然发生故障,为了排除故障,著名的水战英雄、共产党员常宝兴,以“歪风吹不倒,困难压不垮”的英雄气概,带头跳进冰水里,工人们也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他们修好龙头,使抽水机又开动起来。建设者们怀着对“下马风”的满腔怒火,连续战斗,排出大量渗水,制服了断层,为浇筑大坝基础创造了条件。在这期间,建设者们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两千五百多项技术革新。困难一个个地被克服了。工程在前进。建设者们用斗争实践宣告了刘少奇“下马风”的破产。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象一声春雷,给青铜峡建设者们带来了新的巨大的动力。工地上顿时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整个工地成了革命大批判的战场。各族劳动群众结合青铜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两条路线斗争的事实,愤怒批判刘少奇贩卖的“爬行主义”、“洋奴哲学”等修正主义黑货,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他们豪迈地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他们把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来的革命干劲,倾注到工程建设上,响亮地提出:一年工程半年完,把修正主义路线干扰所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钢筋工、木模工、混凝土浇筑工等十多个工种的工人,在钢筋林立、管道纵横的现场,齐心协力,加速浇筑大坝主体工程,整个工地出现了一派热气腾腾的新景象。
就在这同时,哈尔滨电机厂为青铜峡水利枢纽电站设计和制造出了国内自己定型的水轮发电机组,建设者们亲切地称它是“争气牌”机组。工人们说:“争气牌”机组提前造了出来,我们要提前把它安装好。当时,二百吨门式起重机还没有运到工地,安装工人就把几十吨、成百吨的机组部件“化整为零”,一件件吊装。水轮机转轮重达六十多吨,不能拆吊,他们就巧妙地用两台十吨吊来合吊。就这样,他们只用半年多的时间,就胜利地安装了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第一台机组发电了。喜讯传遍黄河两岸,各族人民欢呼毛主席给宁夏人民送来了灿烂明珠,欢呼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塞上江南”新画卷
随着青铜峡水利枢纽的竣工,黄河开始了为宁夏各族人民造福的新里程,“塞上江南”展现出美丽的新画卷。看!波浪起伏的“湖水”,通过雄伟的拦河大坝涌进银练般的渠道,然后又流向阡陌相连的银川平原,流向戈壁滩深处的片片绿洲,滋润着望不到边的庄稼。瞧!彩云飘处,一排排高压输电线路连接起工厂和农村,电流所到,马达轰鸣,机声阵阵,入夜灯光齐明,好象天上繁星。喜观今日“塞上江南”一派繁荣兴旺的社会主义新景象,展望更加美好的锦绣前程,宁夏各族人民那个不激情满怀,谁人不心潮滚腾!
到过沙漠地区的人们都知道,水,在那里是多么地宝贵!如今:滔滔的黄河水被引向腾格里沙漠,引向毛乌素戈壁边缘,这里各族人民又怎么不欢欣鼓舞,高兴万分!他们跟顺着第一次流来的水头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老人们用双手捧起黄河水,眼里闪现着无限感激的泪花,对儿女们说:“孩子,要永远永远记住,这是毛主席给我们送来的幸福水啊!”
贺兰山东麓,过去曾经被几个外国人断定是一代人两代人都不能改造的沙漠荒滩。然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并没有用“一代人”,更没有用“两代人”,就多快好省地开挖出长长的干渠,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引进黄河水,把二十多万亩的沙漠荒滩变成了“塞上绿洲”。如今,灌区郁郁葱葱,村庄鳞次栉比;耕地整齐如园,稻浪翻滚;路旁渠畔,林带绵延;片片果园,阵阵飘香。整个灌区沟渠成网,“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盐碱地和烂河滩变成了米粮川和金银滩。全灌区的耕地面积扩大了一倍,粮食平均亩产从解放前一百来斤一跃跨过了《纲要》。昔日“风沙边塞居人少”、“黄河故道断炊烟”的凄凉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今日“塞上江南”,已从南到北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电力网,青铜峡水利枢纽电站为这个电网提供了百分之六十的电力。六千多公里高压输电线路,穿过高山峻岭和茫茫荒原,把强大的电流送到城市、农村和牧区,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农业和牧业的发展。
解放前,宁夏只有一台清朝皇宫遗弃的几十瓩的小发电机,全境没有现代工业。青铜峡水利枢纽电站发电后,为迅速发展起来的冶金、煤炭、机床、化肥、农机、纺织、电子等现代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贺兰山的百里矿区象被打开的“宝库”一样,短短的几年之间,就有十多对现代化矿井建成投产,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一个新兴的煤炭基地。
在辽阔的农村,电流所到之处,社、队“五小”工业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电门一开,扬水、脱粒、碾米、磨面、饲料粉碎和榨油等机器就转动起来,把大批劳动力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当这里的各族劳动人民走进明亮的政治夜校参加学习的时候,当合家人围在收音机旁或广播喇叭前听国内外时事和革命样板戏的时候,当孩子们在电灯下复习功课的时候,当妇女们在电灯下缝做新衣的时候,……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活在毛泽东思想时代是多么幸福!
在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灌区的广大贫下中农,用这一枢纽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批判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批判林彪反党集团诬蔑我国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谬论,进一步认清了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极大地提高了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一伟大真理。他们豪迈地说:让林彪、孔老二宣扬的“天命论”见鬼去吧!我国各族人民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必将在征服黄河的斗争中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纺织女工坐上了“幸福车”
“挡车不用走”,这是广大纺织女工长期以来的强烈愿望。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去年,上海棉纺织系统的筒子挡车女工基本上都坐上了电动座车。今年以来,各棉纺织厂又积极在织布和细纱这两个主要生产工序上推广电动座车。目前,上海第三十一、三十三、三十、十二和第一、六等棉纺织厂的织布或细纱车间,已经开始普遍采用电动座车。
走进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的织布车间,只见一个个挡车女工喜气洋洋地坐在座车上沿着一台台布机巡回,敏捷地抚摸着洁白的布面。座车随着挡车工的心愿,顺着轨道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既能快速巡视布面,又能停车拆坏布。在上海第六棉纺织厂宽敞明亮的细纱车间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列列整齐的纱锭在高速运转,挡车女工坐着有轨座车,按照工艺要求巡回。座车的靠背椅可以自动作一百八十度的旋转,便于工人在两边细纱机上接头。现在这个厂已在一万三千锭细纱机的车弄里装上了电动座车。
当第一辆电动座车在这些棉纺织厂运转成功的时候,挡车工奔走相告,一片欢腾。青年女工蜂拥在车旁,又蹦又跳。老工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们深情地把电动座车称做“幸福车”。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有着近三十年工龄的挡车工陈秀琳看着座车,心潮翻腾。她从十四岁起就在无锡一家纱厂做工。当时,她每天要在蒸笼般闷热、潮湿的车间里劳动十六个小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车间的地上又湿又滑,一天巡回下来,头晕眼花,腰酸腿麻,有时在车头坐一下,工头看到了就拿起梭子劈头盖脸地打来……。想起这些,陈秀琳激动地说:“我做了几十年挡车工,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巡回乘座车,这是毛主席和共产党对我们工人的关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啊!”
电动座车是上海纺织系统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纺织女工
“挡车不用走”的愿望长期没有实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广大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们重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等教导,认识到,我国纺织工人用忘我劳动,为发展纺织工业作出了贡献。工人群众对国家贡献越大,领导就越要关心群众。广大干部和工人一起积极投入了“挡车不用走”的技术改造活动。
推广电动座车,是纺织行业生产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上海纺织工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没有花费国家多少资金,就使座车开进了车间。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织造车间技术革新小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工人。在设计座车之前,他们走遍全厂,把手推车、三轮车、电瓶车、落布车、行车都仔细考察了一番,又把这个老厂宽狭不一的车弄丈量了一遍,还对各种不同身材的挡车工进行调查。经过多次试验、修改,在去年“七一”前夕造出了电动座车。接着他们又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投入了推广座车的活动。这个小组一位五十多岁的工人技术员,为了征求早、中、夜三班工人对座车的意见,每天清晨四点多钟出门,晚上十一点钟左右才回家。就是靠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个厂的工人和干部今年奋战八个月,在全市第一个全部实现了布机“挡车不用走”。
“毛主席恩情暖心房,座车开到布机旁。挡车巡回不用走,增产捷报献给党。”广大纺织女工坐上了“幸福车”,更加热爱党和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革命干劲更加高昂。她们主动提出“劳动强度减轻,革命责任心加强”的口号,工作时全神贯注,精心操作。不少厂创造了优质高产的新纪录。上海第三十三棉纺厂党委在推广电动座车时,组织全体座车挡车工参加学习班,总结了一套适应座车巡回的新操作法,创造了棉布正品率的历史最高水平,布机的台时产量也比文化大革命前提高了百分之十。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