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1949——1974

黄河万里行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毛主席一九五二年十月视察黄河时发出的伟大号召。二十多年过去了,黄河的事情办得怎样?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国庆前夕,我们从黄河上游开始,沿河顺流而下,访问了几个省区。万里行程,所见所闻,振奋人心。现在,我们在黄河岸畔,兴奋地向广大读者报告: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依靠千百万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黄河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下游,战胜了千年为患的洪水,改变了历史上
“三年两决口”的悲惨局面;在中上游,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初步找到了一条保持水土,为黄河减少流沙,为当地兴利的道路;在干流上,建成了许多水电站,在支流上,修成几十座大中型水库,还兴修了数以万计、遍布流域的小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由解放前的一千二百多万亩扩大到五千万亩。
黄河,这条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而又桀骜不驯的河流,多少世纪以来,人们歌颂它,又惧怕它;如今,人们热爱它,颂扬它,改造它。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开始了它为人民服务的新里程。
峡谷明珠放异彩
西出兰州,沿黄河上行,只见奔腾的黄河水穿行在深邃的峡谷之中,两岸峰峦忽断忽连,峡口时窄时宽。开始,我们看到的是正在兴建中的一个水电站,再往前又是一个水电站;到一百公里处,还有一座银灰色的巍巍坝顶,把咆哮的黄河拦腰斩断。登上一百多米高的坝顶,映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人工湖,群山倒映水中。眺望远方,只见悬崖峭壁上铁塔耸立,条条银线从地下开关洞射出,翻山越岭,把强大的电流输向远方。黄河峡谷之中正在出现一颗又一颗明珠。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渠,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由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每年有四百八十亿立方米的水量,河流上下落差达四千三百多米,蕴藏着丰富的水利水力资源。但是,解放前的旧中国,反动统治阶级不关心人民的利益,不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丰富的水利水力资源白白地浪费了。
在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从一九五七年开始,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沿河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大搞水利水电建设,向黄河要电。十几年时间,就在黄河干流上建成好几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用来发电、灌溉、拦洪、防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兴建大型水电站的同时,黄河流域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掀起了大办小型水电的热潮。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公社花园大队,是黄河支流渭水河畔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大队四百一十八人,一百八十七个劳动力,耕种着二千多亩土地。地多人少,过去耕作粗放,农业生产发展很慢。后来,他们靠着自己的力量,办起了一个小水电站。电站虽小,可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木材加工厂、农具修造厂等小型工厂办起来了。脱粒、粉碎、碾米、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了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小山村改变了面貌。在黄河较大支流无定河、延河、泾河、渭河两岸上,明珠闪闪,出现了一批批小水电站。全流域还有数以万计的扬水站,使肥沃的黄河水,流进了平原的灌区,爬上了干旱的黄土高原。广大贫下中农,手捧黄河水,心想毛主席,感谢毛主席和党为他们引来了幸福水。位于甘肃中部的靖(远)会(宁)灌区第一期工程完工后,
去年就灌溉了五万多亩良田,使这个十年九旱的地区,
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黄河流域蓬勃兴起的水电事业,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步伐,对林彪诬蔑我国“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无耻谰言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塞上江南”景色新
离开甘肃,我们来到了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引黄灌区。
当飞奔的列车驶进宁夏时,车窗外呈现出一片水
乡景色:沟渠成网,纵横交织,一望无际的水稻在微风中摇曳,行行钻天杨犹如条条绿带伸向远方,打麦场上汇聚着欢乐的人群。
宁夏灌区的历史是古老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劳动人民就在青铜峡以下的黄河两岸,兴修了有名的“北地东渠”和“北地西渠”。这两条渠道,就是今天的秦渠和汉延渠。以后又在黄河东岸修了汉渠,在西岸修了光禄渠(今唐徠渠前身),并在青铜峡以上的中卫县修了七星渠。这一系列工程的兴建,为宁夏灌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个灌区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近代以来,北洋军阀、蒋介石反动派、当地的大小军阀,又先后在这里横征暴敛,肆意掠夺,把这个灌区破坏得不成样子。到解放前夕,灌区内除有一些弯曲、残破的古老渠道外,连一条象样的排水沟也没有了。长期只灌不排的结果,渍水无法倾泄,出现了所谓“七十二连湖”,良田变成了盐碱地,“塞上江南”逐渐地衰败荒废了。
我们看了一张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秦渠旧图,中间是弯曲的秦渠干渠,两侧是一些小的支渠。这些渠,有叫韩家渠的,有叫张家渠的,有叫李家渠的,都是用地主的姓来命名。谁的地在那里,谁就在那里开口。需要引水时,你争我夺,乱扒乱堵。田里不需要水时,就纵水入湖入沟。这样,又怎能不破坏渠系,不加重盐碱灾害呢?
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这个灌区带来了新的生命。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后,统筹规划,各级党委领导人民群众对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弯曲的渠道,裁弯取直了;简陋残破的涵闸、桥梁,一一改建了;新的渠道,兴建起来了;挖沟排涝治碱的斗争,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进行。为了保证灌区有充足的水源,他们又在青铜峡的黄河出口处,兴修了一座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从此结束了这个地区无坝引水的历史。古老灌区披上了新装。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给这个灌区带来了更强劲的东风。广大回、汉族人民,狠批了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大破“天命论”和懦夫懒汉思想,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他们坚持“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进一步挖沟修渠,排涝治碱,大搞排灌配套,大抓机耕条田建设,开展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到目前为止,南起中卫,北至石嘴山,长三百多公里,宽数十公里的灌区里,已建成机耕条田一百八十多万亩,盐碱湖地进一步减少,初步形成了一个
“农田成档树成行,沟渠道路连成网,土地平整排灌畅,稳产高产有保障”的社会主义新灌区。一九七三年,全灌区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四百斤以上,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提高百分之五十左右。跨
“长江”的县和过千斤的公社、大队,纷纷出现。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个古老灌区大踏步前进的事实,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真理。
黄 土 高 原 鏖 战 急
黄河上中游大部流过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北连阴山,南接秦岭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上原来铺盖着一层深厚的黄土,质地松散,容易被雨水冲刷。表层松散的黄土,一遇暴雨,就被大量冲走。年深日久,广阔的黄土高原被割裂成起伏的丘陵和无数的沟壑,成千成万馒头状的山峁和长条形的山梁,散布在陇东、渭北、晋南等地的一些比较平坦的原地,也有一半左右被冲刷成深沟大壑。在甘肃、陕西北部的长城内外,还有大片风沙区。从这些高原沟壑区和风沙区被冲下来的泥沙,通过千万条沟道、支流,进入黄河。据统计,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十六亿吨之多。这样多的泥沙,容易淤塞下游河道,造成堤坝决口泛滥成灾的水患。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黄土高原上的水土保持工作好坏,对于下游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以及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在旧中国,黄土高原是一幅穷山恶水图。解放以后,这里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促进黄土高原的面貌日新月异。陕西省吴堡县的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我们离开宁夏灌区,在黄土高原上驱车一千多里,来到了黄河岸边的吴堡县。
汽车忽儿在峡谷深沟中行进,忽儿在山腰盘旋。那座座土坝截断了条条深沟,沟中的蓄水池、小水库,就象一面面明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平展展的梯田一层层直铺到山顶,梯田上的庄稼犹如条条绿色丝带环绕山头,点缀群山,美化大地。吴堡县的同志告诉我们,文化大革命以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吴堡县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全县境内沟壑纵横,二十一万亩耕地,百分之九十八分布在一千八百多个山头和三千二百多条沟坡上。因水土流失严重,平常年景粮食亩产量只有四五十斤。天旱,地干,坡陡,沟深,困难重重。悲观的人说:“吴堡难变!”受孔孟之道影响较深的人断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吴堡变不了!”
文化大革命象春风一样吹暖了人们的心,一九七○年重新发表的毛主席给延安人民的复电,如指路明灯照亮了吴堡人民前进的道路。
一九七○年冬,县委全体成员来到毛主席在解放战争后期离开陕北,东渡黄河的渡口——川口大队,举办路线教育学习班,听当年护送毛主席渡河的老船工薛玉海回忆光辉的历史事迹,请老干部讲述吴堡人民跟毛主席闹革命的光荣革命传统。大家说,当年,吴堡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前赴后继,英勇战斗,难道今天我们能在穷山恶水面前低头吗?不能!毛主席、党中央在关怀着我们,全国人民在支援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充分发动群众,向穷山恶水开战。
吴堡沸腾了!
全县上下,干部群众,党内党外,忆传统,讲路线。一个重新安排吴堡河山的战斗蓬勃展开。一九七○年以来的四年里,这个只有六万多人口、一万八千多个劳动力的小县,就新修了水平梯田、坝地、水地八万多亩,相当于原有“三田”的两倍半,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二。加上植树种草,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到百分之四十三。去年大旱,粮食总产比历史最高产量增长百分之三十一,超额一点五倍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今年又战胜了春旱和伏旱,秋季作物丰收在望。吴堡县被誉为“陕北的大寨”。
我们专程访问了岔上公社樊家圪坨大队。这个大队的两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治山治水的斗争事迹,令人感动。老支书樊士实从一九六四年就带领群众坚持学大寨,进行治山治水的战斗。他带病坚持工作,与群众一起顶烈日,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地苦干。临终之前,他面对来探望的全体党支部委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继续领着大家干下去,宁肯挣死牛,不叫车退坡。”革命自有后来人,新支书樊士增在文化大革命中,带领群众干得更欢。他们治好了西山,又治完了北山。我们在访问时,当地的同志也说不清这个大队究竟移动了多少土方。只知道八年来,他们挖掉了七个山峁,填平了五道坬,削平了八架土梁,锁住了七条沟,兴建了四座小水库,所有山头都修了梯田,还栽了许多桑树、枣树、苹果树……。现在,这个大队已成了当地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在水土保持的群众运动中,黄土高原涌现了大批先进单位。有坚持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初步改变面貌的山西河曲县曲峪大队;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县;有狠抓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治山治水取得显著成绩的甘肃省宁县;还有陕西省神木县窝兔采当大队、靖边县杨桥畔大队、绥德县韭园沟公社,宁夏海原县关桥公社,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新庙公社新庙大队,等等。
从吴堡等先进典型的斗争事迹中,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原的远大前程。
大 堤 两 岸 唱 新 歌
黄河从上中游的高山峡谷,流到郑州附近的邙山,进入华北平原。
我们沿堤下行,只见雄伟的大堤,堤身坚实,堤顶宽阔而平坦,堤上草茂林密,既象水上长城,又象绿色的林带。从邙山以下到入海口,两岸大堤连绵一千八百公里。堤内黄河水依然奔腾,却被两岸大堤牢牢管住,再也不能逞凶了。
每年冬春两季,河南、山东两省都有数十万人参加修堤。在一些险工堤段,我们看到一排排又高又大的石坝,齐头并进地插进河心里,抗击着激流的冲击,保护着大堤的安全。这样的险工石坝,在大堤两岸共有五千多道。这一座座石坝凝聚着下游人民多少汗水啊!光用来垒砌大坝的石料就用了上千万立方米。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东郊,有一座黄台山,硬是被治黄工人和民工们搬掉了,真是活生生的“愚公移山”!
为了驯服黄河,下游人民和治黄工人以冲天的干劲和无穷的智慧,把黄河大堤改造成坚强的防洪屏障。
由于下游河床逐年淤积,黄河居高临下,两侧渗水严重。每到汛期,背河地面出现翻沙、冒泡、管涌等现象,威胁着大堤的安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中,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引黄灌溉的实践中受到启发,把引黄灌溉和加固堤防结合起来。先把河水引到背河堤脚的低洼地带,把泥沙沉下来加高加宽堤防,再把清水引进农田灌溉。既避免了泥沙淤积渠道,又加固了堤防。
利用黄河自己的泥沙加固大堤,等于让黄河给自
己筑堤,群众称这种办法叫“以黄治黄”。我们在山东齐河看到黄河里并排停了十几只吸泥船,一条条胶皮管象巨蟒一样伸向大堤背后,喷出浑浊的泥浆。利用这种办法,齐河南堤新淤成一大段宽一百多米的大堤,高度和老堤顶一样。
文化大革命以来,各级革命委员会热情支持群众的创造,积极推广这种办法,现在全河已经有三百多公里的堤段在背河地面进行了放淤,一般高二米左右,最高的达到五米以上。凡是淤过的堤段,原来那种堤身和背河地面的悬差,已经相对减少了,堤防的抗洪能力进一步增强。
下游人民,不仅基本治服了几千年来危害人民的水害,还把水害变成水利,利用黄河的水沙资源,改变黄河两岸地区的面貌。
下游两岸,包括河南、山东两省的十一个地区和市。历史上由于黄河在这里频繁决口改道,再加上这些地方,经常遭受沙、涝、碱等灾害的袭击,成了豫、鲁两省重灾区。过去,人们曾用“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苗枯死,冬天无柴粮”,描述这里的灾难。如今,那黄沙、盐碱覆盖的地方,已经变成茂密的林带和良田、果园;许多过去黄河决口泛滥遗留下来的潭坑、沼泽地,如今已治理成稻田。
过去,黄河三年两决口,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当时谁能想到,还会在下游开堤建闸,引水灌溉呢!现在,下游两岸已建成一百七十九处引水、提水工程,去年抗旱浇地面积达到一千多万亩,三十多个县实现了引黄灌溉。
我们来到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生前战斗过的兰考县。这个县位于豫东平原,黄河故道的中心,过去是内涝、风沙、盐碱最严重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以来,兰考人民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在同“三害”作斗争中,提出了“黄河欠债黄河还”的战斗口号。他们在沙荒、盐碱地上,植树造林,引黄淤灌,把二百六十个大沙丘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带;五十多万亩青沙地实现了农桐间作;二十多万亩盐碱地,经过翻沙压碱,引黄放淤,变成了良田。兰考人民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基本上战胜了内涝、风沙、盐碱三大灾害,为农业大上快上创造了条件,成为下游人民改变沿黄地区面貌的一个榜样。
* * *
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滔滔东去的黄水,浮想联翩,豪情满怀。我们想起了一个外国资产阶级学者说过的一段话:“恐怕在世界上没有旁的东西能比黄河的滚滚洪流,会使人看到之后更生动地兴起人在自然面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了。”我们还想起了地主资产阶级散布的“江河决口皆天事”、“黄河不可征服”的哀叹。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种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正在遭到猛烈冲击,林彪鼓吹的“天命论”等孔孟之道正在受到深刻批判。治黄工作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根治黄河的宏伟目标,在征服黄河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继续去战胜,还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但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锻炼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征服黄河。
我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我们一定能够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五二年视察过的河南新乡人民胜利渠的渠首。这条渠现在能灌溉六十万亩土地。
本报通讯员摄
青铜峡水利枢纽一瞥。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