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音乐舞蹈创作的新收获
——谈四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的音乐舞蹈节目
洪毅达
最近举行的四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是对我国文艺革命新成果的一次检阅。其中的音乐舞蹈同其他文艺形式的作品一样,呈现出丰富多采、百花盛开的蓬勃景象。无论在题材的选择、英雄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形式的革新上,都作了新的努力,取得了新的收获。这是音乐舞蹈工作者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的成果。
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努力反映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热情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是这次调演的音乐舞蹈节目在选择题材上的共同特色。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一重大题材在这次调演的一些音乐舞蹈节目中,特别是在合唱节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亿万大军雄赳赳》、《批林批孔,反修防修》、《工农兵是批林批孔的主力军》等群众歌曲,以强烈的革命激情,唱出了全国亿万军民的钢铁誓言和战斗决心,塑造了批林批孔的主力军——工农兵的音乐形象,具有振奋人心的鼓舞力量。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发展了大好形势。《炉火正红》、《炼钢人》、《船台红花》等舞蹈,生动地展现了工业学大庆的热火朝天的场面;《社社队队学大寨》、《洞庭鱼米乡》、《壮乡春早》、《大寨红旗映河山》等声乐和器乐作品,描绘出大寨红花遍地开放的动人情景;《西沙之战组歌》以磅礴的革命气势,歌颂了我国南海军民在西沙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气概。其他一些音乐舞蹈节目,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各条战线热气腾腾的景象,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成长,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前进。
水有源,树有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胜利,都是靠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这次调演的不少节目,如《湖南民歌联唱》、《在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壮族人民热爱毛主席》、《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都深情地抒发了各族人民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肺腑之音,展现了全国人民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高歌猛进的雄伟图景。
选择什么题材,是文艺战线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大问题。过去,刘少奇、林彪大肆鼓吹反“题材决定论”,反对描写革命的重大题材,反对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他们一方面利用文艺为他们的修正主义路线歌功颂德,一方面又鼓吹去描写什么“家务事,儿女情”、“风花雪月,鸟兽虫鱼”之类的题材,以腐蚀和毒害群众。今天,在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还有人拣起这些破烂,叫嚷不愿看革命火药味浓的戏,而要搞轻歌曼舞。这次调演的音乐舞蹈节目,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配合了党的中心任务,这对于刘少奇、林彪鼓吹的“娱乐论”、“养人文学”等反动谬论,是一次有力的批判。
这次调演的一些音乐舞蹈节目,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经验,着力于抒发工农兵的豪情壮志和表现工农兵的挺拔英姿,在中小型的音乐舞蹈如何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上作了一些探索。
根据张永枚同志诗报告《西沙之战》改编作曲的《西沙之战组歌》,是一首较好的作品。组歌的词曲作者,根据组歌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对原作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剪裁,选取几个战斗场面,集中笔力刻画了海军舰长钟海以及老船长阿沙、陆军战士李阿春等英雄形象,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的手法,较好地揭示了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和宽广胸怀。组歌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原则,在运用陪衬、铺垫手法渲染英雄人物或为主要英雄人物安排重点唱段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通过女民兵排长的领唱,介绍了阿沙老船长在旧社会的苦难经历和在新社会的战斗历程,为英雄人物立了传。在《身在南海心向北京》一节中,组歌为主要英雄人物钟海谱写了重点唱段,把他对毛主席的深厚阶级感情升华到了路线斗争觉悟的高度。“毛主席瞩目天涯指点航线,无产阶级战舰航向永不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着钟海同他的战友们排除万难,奋勇向前,创造了以小打大的海战奇迹。
舞蹈《阿妹上大学》也是塑造英雄人物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在反映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作品中,《阿妹上大学》以其独特的构思和突出的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个从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通过苗族贫下中农欢送作田妹子上大学的情节,较有深度地体现了毛主席关于“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一光辉指示。舞蹈一开始,在优美的苗族民间音乐的烘托下,通过对阿妹在试验田边勘测地形、制定改天换地的远景规划的描绘,刻画出阿妹是既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远大理想的一代新人的形象。当全村人为她即将上大学而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时,编导为阿妹安排了大段独舞,表现她决不辜负党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一定为革命上好大学。结尾时她深情地眺望哺育自己的土地,表示她明日回来还要参加建设家乡的愿望和决心。整个舞蹈紧紧围绕着主要英雄人物展开,多侧面地刻画了阿妹的内心世界。《阿妹上大学》等舞蹈证明:中小型舞蹈不但应当而且完全能够塑造英雄人物。那种认为中小型舞蹈只能渲染一种情绪,或者只能表现一种思想而难以塑造英雄人物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认真贯彻执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塑造英雄形象出发,对旧有的艺术形式加以批判地继承和改造,创造崭新的无产阶级艺术,这是革命样板戏所提供的又一宝贵经验。这次文艺调演的不少音乐舞蹈节目,认真学习这一经验,较好地处理了生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批判继承与革新创造的关系,力求使作品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不少作品遵循革命样板戏所总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既反对那种刻板地照搬生活动作的自然主义,又反对那种脱离生活,机械地套用旧有程式和技巧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反映林业工人斗争生活的舞蹈《拉木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舞蹈的创作人员,多次深入林区,对瑶族伐木工人的思想感情和斗争生活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和体会。他们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提炼了伐木、拉木、放排等具有表现力的舞蹈语汇,通过几个典型化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广大瑶族伐木工人为了“献给祖国好栋梁”而忘我劳动的崇高品质,显示了他们在战胜困难、征服自然中所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从内心世界和外在形体的结合上突出工人阶级的高大形象,他们把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进行改造、加工,以利于刻画英雄人物。如生活中拉木时,是俯身弯腰的,如果照搬上舞台,必然给人一种沉重劳累的感觉,有损于人物形象。现在演出时,演员一方面在腿部用力,以表现劳动的艰巨,一方面又把俯身弯腰改为抬头挺胸,较好地表现了伐木工人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大部分作品都坚持了形式服从内容这一原则。为了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生活,过去的一些舞蹈语汇不够用了,或者不适合了,这就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去提炼、创造新的舞蹈语汇,以表现新的内容。如《春插新曲》,表现的是机器插秧这一新事物,这在过去的舞蹈中是不可能有的。创作和表演人员坚持从表现新的生活出发,从社员开动插秧机的动作和神态中,提炼出了新的富有时代感的舞蹈语汇,从一个侧面较好地展示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气象,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的主题。又如在《红花朵朵》这一表现红小兵勇敢护路的舞蹈中,编导利用孩子们手中象车轮飞转一样的雨伞,创造了不少舞蹈动作,使人联想到车轮转动、列车飞驰的情景,较好地表现了红小兵们为保护人民列车安全行驶挺身而出的勇敢精神。这些作品再次证明:只有坚持从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出发,大胆进行艺术创造,才能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
这次调演的不少节目,还较好地处理了批判继承与革新创造的关系,注意批判地吸收古的、洋的、民间的音乐舞蹈中有用的成分,为表现新的内容服务。如《湖南民歌联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民歌,展示出汉、瑶、侗、苗、土各族人民纵情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很有地方特色。器乐演奏《火车进山寨》,运用土家族“打溜子”的形式,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一个动人侧面。《春插新曲》溶化了广西壮族民间舞蹈中常见的扇舞的某些动作,用以表现机器插秧这个新事物,使舞蹈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如《西沙之战组歌》,吸收了西洋交响音乐配器丰富、表现力强等特点,用以描绘西沙自卫反击战这一壮丽诗篇,比较贴切。这些有益的尝试,为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的革命歌舞作了努力。
这次调演的音乐舞蹈节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高度去塑造英雄人物的作品还不多;有些节目表现手法雷同,缺乏时代感和独创性;有的舞蹈未能充分发挥舞蹈语汇本身的表现力,而过多地借助于伴唱、布景等辅助手段。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努力加以克服。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颂歌
——京剧《瑶山春》观后
燕向青
广西壮族自治区京剧团创作并演出的《瑶山春》,是反映广西解放初期,我军一支部队挺进瑶山,团结广大群众,追剿国民党残匪的斗争生活的。剧作者抓住这一场斗争的特点,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
我军来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瑶山下,追剿国民党残匪,这是一场非同平常的特殊的战斗。已经遭到沉重打击的国民党残匪蒋祖轩一伙,逃窜到瑶山,与当地的反动总头人陶金保狼狈勾结,散布政治谣言,制造民族分裂,妄图欺骗和裹胁部分瑶族群众,拼凑起石牌团,抵抗我军的胜利进军。瑶族人民自发斗争的群众领袖凤大嫂,由于不了解解放军和党的政策,也对我军挺进瑶山产生了怀疑。因此,我军能不能解放瑶山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用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思想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清除反动统治阶级的反动民族政策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这不仅是一场荷枪实弹的军事战斗,而且是一场用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战胜阶级敌人的政治斗争。
剧本一开始,用简练的笔墨,勾勒了当时的斗争环境:军号嘹亮,红旗招展,解放军乘胜前进,开到了大瑶山下。接着,蒋祖轩和反动总头人陶金保一起设谋,把在监牢里关了五年的凤大嫂假释出来,企图利用她在瑶族人民中的威望,拉起石牌团,对抗我军。然而,与匪霸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凤大嫂一听说拉石牌团是陶金保的意思,立即果断地说:“姓陶的,他看错人了!我是个穷山丁,和他们决不同喝一碗酒!”陶金保一计不成,再耍诡计,派奸细谋害凤大嫂,栽赃解放军,说什么“有外族军队进山”,“瑶山必有灾难”,妄图挑起民族仇恨。事实清楚地说明了一个真理:“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所谓的民族隔阂,是瑶族和汉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一手制造的;在所谓民族纠纷的背后,是赤裸裸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营教导员覃世强,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热情地用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瑶族群众,用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模范行动感召瑶族群众。敌人在青竹寨放火烧山,他率领战士奋勇灭火,抢救乡亲。群众被蒋匪和瑶霸搜刮得无衣无食,他带领战士把粮食和盐巴送到阶级亲人手中。凤大嫂误解党的政策,他满怀阶级深情,走访青竹林,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陶金保在蒋祖轩的支使下,谋害凤大嫂,嫁祸解放军,覃世强在部分瑶族群众还处于受敌人蒙蔽的情况之下,冒着风险闯入石牌会,当场戳穿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照进了瑶寨的深山老林,凤大嫂觉醒了,瑶山群众发动起来了,终于使得陶金保的诡计落空,蒋祖轩的反革命武装全部被歼。《瑶山春》通过艺术描写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才能够真正地消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实现各族人民的革命大团结。
《瑶山春》正确地宣传了毛主席制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个剧本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就人物关系来说,前半场中的凤大嫂一直处于矛盾的中心,为她的铺垫也比较多,这就冲淡了主要英雄人物覃世强的戏。此外,剧本表现的覃世强和凤大嫂的矛盾,也缺乏思想深度。我们相信,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瑶山春》这个戏是能够进一步改好的。


第3版()
专栏:

一出积极反映矿山斗争的戏
——看话剧《沸腾的群山》
崔蔚
辽宁代表团演出的话剧《沸腾的群山》,是一出反映矿山火热的斗争生活,热情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戏。
这个话剧描写的时代背景,是一九四九年三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前后。这正是“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英雄年代。当时,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大局已定。然而,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并不甘心失败,他们怀着复辟的希望进行垂死的挣扎,妄图阻挡历史车轮前进。严峻的阶级斗争,也反映到了我们党内。话剧《沸腾的群山》依据这一历史背景,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围绕着恢复和发展矿山工业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展示了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一九四八年冬,东北辽南某地孤鹰岭矿解放了,但是矿山已成废墟。在资金、设备极端困难和敌人阴谋破坏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迅速地建设人民的矿山?矿山政委焦昆与矿长邵仁展提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主张。焦昆主张狠抓阶级斗争,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鼓干劲迈大步快速前进;邵仁展却和平麻痹,主张依靠少数技术“权威”,等待条件,不冒风险地走所谓正规的和平建设的道路。他们的分歧并不是工作上的一般分歧,而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当时,刘少奇对抗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仅在政治上推行一条向资产阶级妥协投降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而且在经济建设上竭力鼓吹洋奴哲学和爬行主义。面对着这样一场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焦昆坚持无产阶级的斗争哲学。他不仅同阶级敌人斗,同恢复矿山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斗,而且同邵仁展的错误路线作了不调和的斗争。在恢复矿山靠什么人的问题上,焦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个重建矿山的方案;邵仁展却畏难不前,把群众的热情视为“空有愿望”,把群众的干劲看成“徒劳无益”,一味走“专家”路线,依靠少数人关起门来搞方案。在自力更生还是坐等条件的问题上,焦昆主张依靠工人群众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制造无极链子,坚信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造出人间奇迹;邵仁展却不相信工人阶级的创造力,其结论是“土榔头打不出无极链子”。在对敌斗争问题上,焦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阶级警惕,热情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起来保卫矿山建设;邵仁展却缺乏阶级斗争观念,结果被阶级敌人钻了空子……。只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才不会迷航,坚持无产阶级的斗争哲学才能取得胜利。焦昆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坚持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武装群众,终于打击了敌人,团结了同志,迅速恢复了矿山生产,在斗争中迎来了孤鹰岭的第一个春天。孤鹰岭的沸腾,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颂歌,也是对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有力批判。
话剧《沸腾的群山》在塑造英雄人物上也作了努力。这个戏是根据同名小说《沸腾的群山》第一部改编的,但剧本没有完全拘泥于原作。为了更好地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焦昆,剧本在情节上做了一些变动,除了集中描写焦昆与邵仁展之间的斗争外,还设计了焦昆帮助古尚清入党,教育严总工程师放下包袱,培养古月娟这第一代新中国女矿工成长等情节,力图多侧面地揭示焦昆的英雄性格。这个戏在努力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的同时,还注意了对工人阶级英雄群象的刻画。老工人苏福顺、古尚清,青年工人苏万春、古月娟等,不仅在重建矿山的战斗里表现了工人阶级建设新世界的豪情壮志,而且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如在第三场古师傅与邵仁展面对面的“谈心”中,邵仁展本想劝止古师傅的“蛮干”:“我诚心诚意劝你,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古师傅听了为之一震,先是“开炮”,继之语重心长地说:“你这句话反倒给我们增添了劲头,我们非得‘认清方向,进行斗争’,把链子打出来,端在你的面前,看看哪条道对!”铿锵有力的语言,表现了工人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鲜明的战斗风格。
《沸腾的群山》在改编创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个戏的主题和情节需要进一步提炼;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由于对焦昆和邵仁展的两种思想的对比和斗争揭示得不鲜明,所以戏剧冲突的主线缺乏波澜。我们希望剧作者进一步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反复实践,继续提高,将这个戏改得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