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1949——1974

乘风破浪
——访天津新港船厂和万吨轮“天津”号
二十五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造船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改造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破烂摊子,由修船到造船,由造小船到造大船,造出了一艘又一艘万吨巨轮。这些轮船,在我国沿海和国际航线上,乘风破浪,安全航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壮丽颂歌。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天津新港船厂和万吨货轮“天津”号。“天津”轮,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天津新港船厂广大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自行设计、制造的。
在迎着朝阳、破浪而行的货轮上,船长向我们介绍说:“天津”轮,自一九七一年投入航运以来,跨东海,穿黄海,越渤海,往返于上海与大连、青岛、秦皇岛之间,航行五十多个航次,六万多浬,运货量达五十多万吨。今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天津”轮为我国海上运输又做出了新的贡献。
听了这番介绍,想想造船工人的革命志气,我们的心潮,犹如海上的波涛汹涌澎湃。
天津新港船厂,解放前是一个小小的修船所。那时候,不要说造船,连修一条铁驳船也非常困难。解放后,船厂回到人民手中,工 人们多么希望造船啊!可是,一个外国“专家”来厂一转,就断言:“这样的厂子不能造大船。”刘少奇一伙以此为据,极力压制工人要求造船的积极性。有的老工人退休时,含着眼泪对厂里的工人说:“我当了一辈子造船工人,却修了一辈子‘铁瓢’。你们要造出大船来,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新港船厂广大职工,狠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狠批刘少奇散布的“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等谬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第一次承担了制造万吨货轮的光荣任务。
这个厂只有一个五千吨级的船台,船台的“有效”长度一百三十米,“有效”宽度十七米,只能承受压力两千多吨。而万吨货轮的体重三千多吨,船的长度一百四十多米,宽度十八米以上。那末,在五千吨的小船台上能不能制造出万吨货轮呢?
有人摇头:“这是冒险!”
有人嘲笑:“这是胡闹!”
可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造船工人,豪迈地说:“五千吨船台能造万吨货轮!”
工人们说到做到。他们在船台上多加支撑木墩,增加支撑点;在船台的强压力区进行高压水泥灌注,防止船台变形,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解决了小船台造大船的难题。
设计过程中,他们打破了过去“专家设计,工人干活”的老框框,组成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参加设计的“三结合”小组,设计工作又快又好。拿施工图来说,九张图纸就解决了过去上百张图纸才能解决的问题。
万吨货轮的部件大,新港船厂的设备小。工人们想办法,闹革新,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例如,推进器的直径六米多,重十三吨,需要六米以上的立式车床加工,厂里没有这样的设备。工人们就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在一个普通的落地镗床上,把推进器“啃”出来了。
在造船工地上,一件件技术革新,一桩桩激动人心的事迹,数不清,说不完。英雄的造船工人,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战胜了一个个“拦路虎”。在上海、哈尔滨等地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终于在小船台上造出了万吨轮——“天津”号。
“天津”轮,昂首挺胸,航行在祖国辽阔的海洋上,经受了一个个考验。一次,“天津”轮自上海放空去秦皇岛,刚航行到山东半岛南面,突然狂风大作。驾驶室里,风力测试表上的指针,一下子跳到八级,一会儿又指到九级。一排排恶浪,从遥远的天际直向“天津”轮撞来。浪涛一会儿把船推上高高的浪峰,一会儿又把船埋进深深的浪谷。七、八米高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从船头打到驾驶台上,发出一阵阵震耳的吼声……。在这种情况下,“天津”轮顶风劈浪,高速前进,安然驶进了秦皇岛港。
“天津”轮顶住了自然界的大风大浪,同时也经受住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严峻考验。
“天津”轮从开始航运那一天起,对待它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多少人为祖国海洋上又增添一艘国产大船而欢欣鼓舞。但是,也有极少数有崇洋迷外思想的人,曾给“天津”轮大泼冷水。在党的领导下,在上港二区等单位的工人、干部的热情支持下,“天津”轮的船员们顶住了冷风,胜利地完成了各项运输任务。
批林批孔运动中,“天津”轮的船员们,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狠批了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他们更加豪情满怀,坚定地说:造船工人为革命造出了“争气船”,我们一定要为革命管好、开好“争气船”!
东风化作千钧力,人争上游船争载。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船员和码头工人共同协作,多装快运,努力缩短船舶在港口停留的时间。现在,一万吨煤炭,两个小时就哗哗地装进了船舱;一船煤炭,三十六小时就可全部卸完。今年上半年,“天津”轮的运货量等于去年全年运货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八。
“天津”轮在乘风破浪前进,建造这条船的天津新港船厂也在乘胜前进。通过批林批孔斗争,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已经在这个厂深深扎根。工人阶级建造“天津”轮时的那种精神,那种劲头,那种志气,正在全厂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继“天津”轮之后,小船台上又造成一艘大船——“大庆40号”万吨油轮,已经交付使用;另一条客轮正在紧张施工。
新建的两万五千吨级的修船大坞,已经开始使用,自动卧倒式坞门达到先进水平。
新建的几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已经落成,码头岸线,三年来增加了四倍。
船体、轮机、机工、钳工等几个主体车间,扩建面积相当于建厂以来三十年建房面积的总和。全厂生产能力,比建造“天津”轮时整整提高了两倍。
现在,人们走进新港船厂,就可以看到:大吊车耸入云天,轻舒铁臂;车间里机器飞转,马达轰鸣;船台上,大坞里,弧光闪耀,火花飞溅……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象。
《天津日报》记者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在第一条穿过沙漠的铁路上
从前,人们从华北重镇包头出发,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到西北古城兰州,只有依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自从包(头)兰(州)铁路在一九五八年建成通车以后,火车的汽笛声代替了骆驼的铃声。十五年来,这条铁路一直畅通无阻。
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穿过沙漠的铁路,全长近一千公里,其中有一百四十多公里是在沙漠内穿行。中卫县以南的七十多公里的线路,断断续续有二十七公里的路基是建筑在流动的沙漠上。沙坡头一段长十六公里。这里的沙层厚的有百米,薄的也有二三十米,沙丘随风向东南方向移动,对铁路危害极大,被称为包兰线的“盲肠地带”。
四十多年前,反动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抢去老百姓的门板和木料,想在沙坡头一带修筑公路,结果门板、木料被埋没,汽车陷进了黄沙窝。国民党反动派曾想在这里修一条铁路,结果也只是望沙兴叹,一公里铁路也没修成。
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包兰铁路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于一九五五年九月开始兴建。在沙坡头,铁路要翻过一百五十米高的大沙山。从腾格里沙漠刮来的巨风,曾把筑路战士住的帐篷拔起来抛到几丈远以外,把已经修好的一万多立方米的沙方路基刮得无影无踪。但是,筑路工人不畏艰难,坚持战斗,他们用一千多峰骆驼,运来十多万方卵石;前面刚用沙子把路基堆起,后面就马上用卵石把路基压住,还在路基的两旁筑起平台和防沙栏。铁路终于在短时间内修通了。
筑路难,养路更难。轨道刚铺好,铁路的哨兵——养路工就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吃水困难,他们翻过一座座沙山,从十几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没有菜,他们拔点野生的沙葱,有时用盐水泡馍,也吃得分外香甜。大风起时,风沙象一道几十丈高的巨墙移动过来,埋没铁路。他们手持铁锹,在闻声不见人的沙海里,清沙扫道,保证了一辆辆列车顺利通行。
群众性的治沙护路的科学试验,很快在包兰线上展开了。兰州铁路局中卫固沙林场的工人,和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团结协作,在沙坡头首先进行工程固沙的试验。他们用麦秸作原料,在沙丘上扎成长宽各一米的方格,并网络在一起,基本上控制了流沙的移动。接着,又试验植物固沙。炎夏,沙漠表面温度高达摄氏六七十度,烫得人的脚底起泡,他们却把这个季节作为调查沙漠中地温、气温、蒸发量,研究植物生长情况的最好季节;严冬,朔风怒吼,飞沙扑面,打得人睁不开眼,他们却认为这是观察风向、风速,研究沙丘移动规律的最好时机。经过两年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试验栽培了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柠条、黄柳、花棒、沙柳、沙拐枣等树种,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就这样,他们用工程固沙和植物固沙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固定了铁路沿线二十四公里长、一公里宽的流动沙丘。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工人、干部和科研人员,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总结了过去防沙、固沙的经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当地贫下中农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决心把黄河水引上腾格里大沙漠,为防沙、固沙创造更好的条件。一九六八年初春,黄河上还结着一层薄冰。工人们破冰跳进黄河,进行紧张施工。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在沙漠里成功地安装了两级抽水泵房,建造了蓄水池,铺设了六千米输水管路,还移沙造田六百六十亩,种植了小叶杨、钻天杨等树木六十多万株。
今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他们破除唯心论的“天命观”和先验论,在已改造的沙田上,种植了小麦、玉米、花生、西红柿、葡萄、苹果、水蜜桃等二十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过去,列车一到沙坡头,旅客们就忙着关闭车窗,以防风沙袭击。现在,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色:铁路两旁,宽阔的林带犹如绿色的长城,高大的沙山变成了层层梯田,喷水设备不停地转动着悬臂,把远处引来的黄河水,洒在茂密的林带、农作物和果树上。从春到秋,粉红色的花棒花,金黄色的柠条花,乳白色的沙拐枣花……相继开放,把昔日荒凉的沙漠,点缀得绚丽多彩,生气勃勃。列车通过沙坡头的允许速度,已由通车初期的每小时四十公里,提高到七十公里。同一九六○年相比,线路通过能力增长了三倍多。大功率的国产“前进”型机车,拖带着一辆辆列车南来北往,飞驰而过。车厢内舒适平稳,空气清新。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英姿飒爽的女采伐工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新中国的劳动妇女,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战斗在千里林海的吉林省上营森林轻工局柳树河林场的“三八”采伐作业班。
“三八”采伐作业班的姑娘们,工龄最长的不过两年。可是,在这两年中,她们就为国家采伐木材六千三百八十二立方米,清林九百三十二亩,造林五百亩,植树十六万五千多株。在修筑公路、幼林锄草等各项生产中,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去年三月五日,局党委为了进一步锻炼这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女采伐队伍,把“三八”班从生产条件较好的上营林场,调到了比较艰苦的柳树河林场。同时,给她们增添了新的成员,由十三个人增加到二十三个人。“三八”采伐作业班来到柳树河林场后,林场党支部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三八”节这天,对她们进行阶级教育,使她们懂得旧社会劳动妇女身上有四条绳索、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在新社会里妇女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旧社会对比,提高了她们的阶级斗争觉悟,决心当好新中国的女采伐工人,顶起林业战线的“半边天”。
三月九日,“三八”班的姑娘们向新的林海进发了。没膝深的积雪,从来没有放过的参天大树,给她们带来了新的困难。这时候,有人又吹起了阵阵冷风,说什么:“我早就说过,女同志当不了采伐工,看这回‘三八’班到底能撑多久。”在困难面前,“三八”班的同志没有气馁。她们顶住冷风,在党支部的帮助下,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哲学著作,学习大庆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立下了豪迈誓言:“志在群山干革命,扎根林海为人民。”
嘹亮的歌声,震撼着山谷,棵棵参天大树随着宏亮的喊声倒了下来。初春,桃花水刺骨冰凉。休息时,“三八”班的同志们围着火堆烤着湿透了的棉鞋,拧着淌水的棉裤,乐观而自豪地说:“山高坡陡是好课堂,看得见远大目标,能够甩开臂膀大干。”
今年五月初,局党委提出全年木材采伐任务半年完成的口号,动员全局各林场开展采伐大会战。“三八”班的同志们,背上行李,意气风发地开进了三岔岭深山林海。她们用树皮、油毡纸、塑料布支起了简易房,用小杆、谷草搭起床铺。会战前,她们愤怒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鼓吹“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大家决心多生产木材,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用实际行动痛击林彪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
十天会战,林场给“三八”班下达了采伐九百立方米木材的生产任务。“三八”班以大庆工人为榜样,力争为国家多做贡献,提出了超额完成采伐一千一百立方米木材的战斗口号。
林海的五月,气候变化无常。她们的衣服经常是外面雨水淋,里边汗水浸。但是,不管有多大困难,她们总是天天刷新生产纪录。
会战的最后两天,男工一组的油锯坏了一台。“三八”班的同志从全局出发,把最好的锯支援了他们。为了实现减锯不减产,她们早上工,晚收工,轮班干,歇人不歇锯。会战结束,“三八”班采伐了一千二百零二立方米木材,超过了她们提出的增产指标。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大兴安岭林区女子采伐队青年伐木女工正在伐木。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扎次老人到拉萨
公路上徐徐开过一辆卡车,驾驶室里不时有人探出头来向后张望;汽车后面送行的人群挥着手,追出一里多路,在一个桥头前停了下来。
这是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二连的同志,欢送扎次老人去拉萨开会。
扎次今年八十一岁,在旧社会过了五十多年辛酸的奴隶生活。饱经苦难的翻身农奴,最热爱党和毛主席。扎次人老心红,有着一股使不完的革命劲头,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去年,八十岁的扎次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扎次老人坚决不当“五保户”,多次向领导请求工作。领导劝不住他,只好让他去看果园。扎次到了果园里,一刻也闲不住。他在果树下种了很多蔬菜,去年果、菜双丰收。
当汽车驶上长长的拉萨大桥时,老人看着桥上一串串漂亮的路灯和平坦的水泥路面,不禁有些发愣:“这是拉萨吗?”他回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他来拉萨的情景:那时,他为了摆脱奴隶生活,跑出了领主庄园,期望到拉萨找一条活路。他一路要饭,走了一个多月,才到拉萨。拉萨城破破烂烂,街上乱糟糟的,到处是横行霸道的藏军。他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走,但还是躲不过藏军的棍棒,最后连要饭碗也被抢走了。看看现在,拉萨城面貌一新。扎次老人心情非常激动,他想:党对自己关怀备至,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一个星期天,和扎次一起开会的连长卓嘎,邀请扎次到自己家里作客,顺路观看拉萨市容。扎次高兴地答应了。他们先来到百货公司,只见货架上摆满了各种货物。扎次一时不知看什么才好。卓嘎问扎次:“怎么样?”扎次兴奋地回答:“真比歌里唱的还要好啊!”
他们又来到大昭寺。大昭寺已被修缮一新,苍老的唐柳立在寺门前。半个世纪以前,就是在这个地方,衣衫褴褛的扎次,在寺前的一块长条石上,磕了许多个头,祈祷着所谓“仁慈”的菩萨给他降福。结果呢?越磕越穷。
奴隶出身的卓嘎的母亲,听说自己女儿连里的老模范要来,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客人。两个老人见面以后,畅谈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西藏百万翻身农奴能有今天,全靠毛主席和党的英明领导啊!
在拉萨开会期间,扎次老人因血压高,被送进部队医院。在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他想:解放前到拉萨,得到的是毒打和侮辱;如今,翻身农奴当家做了主人,到拉萨是开会讨论国家大事。现在有点小病,又是打针,又是吃药,还有很多同志来看望。想到这里,他再也躺不住了。几次要求提前出院,回到生产岗位上去,都被医生、护士劝阻了。
扎次病好后,坐着汽车回到连队。同志们听说老人回来了,都来看望。老人不顾旅途的疲劳,兴奋地向大家述说拉萨的巨大变化。他说:如果不是有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这些古老的建筑,我真认不出拉萨来了。现在,拉萨到处是新盖的工厂、学校、商店、文化宫、电影院;到处是新修的公路、桥梁;街道整洁宽阔,行驶着一辆辆国产汽车,再也看不到讨饭的乞丐和路边冻死饿死的尸骨了。可是,叛徒、卖国贼林彪搞“克己复礼”,妄图把西藏再拉回到黑暗的封建农奴社会去,我们坚决不答应!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