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第1版()
专栏:

到处洋溢着社会主义的新思想
——记天津市宝坻县小靳庄大队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工作
盛夏的小靳庄,人们的心,象七月的太阳,那样火热;象村头奔腾的箭杆河水,那样不平静。批林批孔运动,正在这里深入、普及、持久地向前发展;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正在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普照着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正在小靳庄形成。

小靳庄是个只有一百零一户人家的大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它是一个后进单位。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它快步跨进天津市先进单位的行列。
小靳庄的变化,是从新的党支部建立开始的,是从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变过来的。一九六九年,在党的九大路线指引下,小靳庄新的党支部成立了。第一次支委会上,支委们满怀深情谈论着文化大革命对自己的教育,总结小靳庄过去的经验教训。一致认为,小靳庄要变,就得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过去,宣扬封、资、修的旧戏在这里还有市场,内容不健康的书籍还在一些人中间流传着,毒害了不少阶级兄弟。有的人弃农经商,带着本地特产大蒜,到外地去卖高价。支委会决定:要同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作斗争,把传播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作为党支部的重要任务。
几年来,小靳庄党支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他们办了一所学政治、学理论、兼学文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政治夜校。他们组织群众在劳动之余,学习革命样板戏,配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开展群众性的业余诗歌创作活动。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的节目,短小精悍,不断鼓舞着人们;革命图书室哺育了许多年轻人,教育着广大社员群众。大讲革命故事,破除迷信办丧事,移风易俗办婚事,晚婚节育,男女分担家务等,在这里蔚然成风。
短短几年,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文化在小靳庄普及了。在这里,唱革命样板戏成为风气。在全村二百五十名整半劳力中,就有二百二十人能唱革命样板戏。开会前后,上下工路上,田边地头,青纱帐里,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在唱革命样板戏。他们唱英雄,学英雄,抒发自己的革命豪情。
“歌声满原野,诗歌满村庄”,这是小靳庄贫下中农对自己丰富多采、蓬勃向上的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小靳庄,许多人都写诗。他们经常举办赛诗会。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带头作诗。他们善于用诗歌来团结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这种独具风格的生动活泼的宣传鼓动工作,卓有成效。
小靳庄位于潮白河支流箭杆河的左畔,是一片盐碱地区。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为了改造土壤,党支部提出了“河挖三尺,地长一寸”的战斗口号。在那寒风凛冽、冰封大地的严冬季节里,挖河泥的工地,成了赛诗的场地。“一二三来三二一,夯歌唤得人心齐”,“箭杆河边战鼓擂,积肥大车排成队。红缨鞭儿催快马,你追我赶快如飞,早晨披星就起床,晚上戴月把家归。”诗歌鼓动得人们精神抖擞,诗歌激励得人们摩拳擦掌,焕发了大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先进人物和战斗集体不断涌现。他们用诗来歌颂妇女们的劳动业绩:“姐妹们,加油干,那怕汗水流满面。顶凉风,冒严寒,抬泥万担不换肩,装大车,抡大锨,推车胜过男子汉。时代不同今胜昔,妇女能顶半边天。”面对群众热气腾腾的斗争场面,党支部书记王作山激动地用诗歌表扬群众:“大寨精神震山河,咱们队里英雄多,大战寒冬不觉苦,遍地红旗遍地歌。”副书记王庭合也用诗歌赞扬群众:“看看天,天色晚,队长急忙喊:大伙穿衣去吃饭。社员好象没听见,抖抖精神接着干。”诗歌成了小靳庄大队党支部用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武器。目前,他们正在用诗歌来批林批孔,用诗歌来歌颂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鼓舞社员群众去夺取新胜利。
生动活泼的宣传鼓动工作,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小靳庄真的实现了“河挖三尺,地长一寸”。一九七一年以来,连续三年,地长了三寸。
这一仗,惊动了全县,“后进”的小靳庄变了样,全县许多地方都派代表来参观学习。文化大革命前,这里粮食亩产不到二百斤,每年吃国家的供应粮一两万斤;改造土壤以来,粮食产量年年跨《纲要》,今年小麦亩产一季跨《纲要》,一次交售给国家十万多斤。

在小靳庄,有很多充满着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人新事。老贫农魏文中,就是其中的一个。魏文中今年五十三岁,文化大革命前,他眼睛盯着小家庭,为个人,会打算;集体的事,他不大放在心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小靳庄卷进了革命的洪流。革命大批判擦亮了魏文中的眼睛。批判会上,他听着别人的发言,认识到刘少奇是要复辟资本主义。他咬牙切齿,眼珠子瞪得大又圆。回到家里,他半夜半夜地睡不着。回想起那旧社会的天象黑锅底,旧社会的地象活地狱,自己九岁给人家当奴隶,每天鸡没叫就得起来干活,累断了筋。他要批判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但讲不出多少道理来,心里很着急。后来,党支部要办政治夜校,为了学政治,学文化,批判资产阶级,他第一个报了名。
看着他那认真劲,有人说:“年过半百,还学习个啥劲!”他说:“革命不分年纪大小,要革命就得学习。”从政治夜校开学那天起,他风雨无阻,从不缺课。每天放学回来,不管天多晚,他都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字地练。开头,一个字写成核桃大;写篇发言稿,两个小时才写二百字。而现在,魏文中可是今非昔比了,能看书,能读报,能登台赛诗,还到学校里去作政治报告。批林批孔以来,他用长诗批判林彪和孔老二,写了十七、八篇批判稿。
革命理论照亮了前进路,魏文中浑身的劲头用不完。队里母猪生小猪,他一夜起来照料几次。他专爱管“闲事”,有关集体的事,本队的他管,别队的他也管。
去年,二队群众一致推举魏文中当了副队长。老魏犹如跨上了千里马,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跑得更欢了。“老队长,魏文中,热爱集体心最红……”,不少赞扬魏文中的诗歌,正在小靳庄的群众中流传着。党支部表扬他是顶梁柱,贫下中农赞扬他是好领班。
十九岁的姑娘于芳,文化大革命刚开始那年,她才十一岁。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节节胜利,她也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十七岁时,贫下中农就选她当了妇女队长。于芳学铁梅,队里的千斤重担,她要挑八百斤。她听党的话,一心为集体。去年“五四”,公社团委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秋天,公社党委和革委会又发给了她“劳动模范”的奖状。于芳的父亲于哲怀,是队里批林批孔理论研究班子的成员;于芳的母亲郭淑敏也从小家庭里解放出来,成了积极分子。七口之家,家务事够多了。但批林批孔、上夜校、作诗、唱革命样板戏,于芳的妈妈都不落后。干起活来,裤脚一挽,泼辣、利落,真有点小伙子的劲头。
于芳一家人,经常一起学习,讨论国家和集体的大事,开家庭批判会,写大批判文章,研究作诗。他们炕头的墙壁上,办了批林批孔专栏,全家人都投稿。
象于芳这样的家庭,在小靳庄已不鲜见。从一九七一年八月以来,党支部用主要精力领导政治夜校。如今,上政治夜校已成了群众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在夜校里学习革命道理,还学唱革命样板戏和革命歌曲,学习怎样作诗歌,怎样写大批判文章。通过政治夜校,培育了不少象魏文中这样的先进人物,培育了不少象于芳家这样的革命家庭。这是小靳庄各项工作蓬勃向上的思想基础。

去年春天,干旱严重威胁着小靳庄的二千多亩土地。当时,许多男劳力都抢修水利工程去了。一队妇女队长、妇代会主任周克周,带领十六个姑娘组成抗旱突击队。她们发扬“天大旱,人大干,夺取丰收不等天”的精神,挑水浇苗补苗,四十多天扁担不离肩。
一天,大家忽然发现,有两垄补栽的小苗大都没有活。群众议论纷纷,周克周看着两垄枯萎的小苗,心里很难过,她知道这是那两个姑娘一时图快没有注意质量。当即批评她俩吧?不行。人家也是辛辛苦苦干的。不管这事?也不行。怎么办?思前想后,这个年轻的姑娘终于想出了办法。她胸有成竹地招呼大家:
“同志们,咱们别挑水了,参观去。”
“参观?”姑娘们纳闷了:抗旱这么紧张,还去哪参观?“参观咱们抗旱的地。”说罢,她领着大家一垄一垄苗地查看。“参观”完了,她又招呼大家坐下来,认真总结经验。
参观也是教育,那两个姑娘主动作了自我批评,表示今后向大家学习,好好干。周克周就因势利导,表扬了这两个姑娘的自我批评精神,提醒大家注意质量,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干,争取为革命多作贡献。一次生动活泼的现场会就这样结束了,姑娘们又高兴地挑起了重担。
小靳庄党支部善于发挥共青团、民兵、妇代会等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他们政治思想工作做得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批林批孔运动在小靳庄不断深入、普及,林彪和孔孟之道在各个方面的流毒受到全面批判。四月,大队妇代会先后召开了两次批判会,批判林彪和孔老二诬蔑劳动妇女、宣扬“男尊女卑”的罪行。结合批判村里一个富农婆散布的姑娘们订婚“不要彩礼不光彩”等腐朽思想,妇女们进一步擦亮了眼睛,认清了收彩礼是旧的传统观念,应该同它一刀两断。
党支部的同志懂得,要和千百年的旧传统决裂,决不是发一道命令,订一个措施就能解决的,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村里的政治夜校正在学习《共产党宣言》,党支部引导大家认真领会“两个决裂”的思想,姑娘们的心里敞亮了。“彩礼是孔孟之道,买卖妇女的圈套,林彪拾来当法宝,我们坚决不能要。”霍凤玲等三个已订婚、收了彩礼的妇代会委员带头写出了“坚决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的大字报,表示坚决退回彩礼。
党支部立即贴出大字报,支持姑娘们的革命行动。当天中午又召开了全村大会,号召全村群众向她们学习,要求家长支持她们的革命行动。村里另外九个已订婚的姑娘,也纷纷退回了彩礼。以后新订婚的姑娘,一律没要彩礼。十二个姑娘的行动,给小靳庄在婚事上开了一代新风。
我们上面介绍的,只不过是小靳庄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片断,一些普通的人和事。从这里不难看出,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我国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多么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本报记者


第1版()
专栏:

“土作家”谱歌鼓斗志
初春,批林批孔战斗在防化连打响。会议室内,干部战士们在赶出大批判专栏;俱乐部里,演唱组在赶排文艺节目。一份份决心书贴满了墙壁,一阵阵口号声在营房上空回荡。这沸腾的革命景象,使战士姜小鹏心里无比激动。
姜小鹏是个年轻的战士。在党的培养下,他学会了写诗、作曲、编节目,战友们都说他是连队的“土作家”。看到连队这热火朝天的战斗情景,他决心写首歌来反映。吃罢晚饭,他找到平时曾在一起作诗写词的战友胡兰儿,一起来到会议室,商量共同创作一首批林批孔的战歌。他俩一提起笔,心里就翻腾开了。他们想到了副班长王志友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想到了连长支祖山深夜学习的情景,想到了战士陈文忠在领导动员他回去探望生病的父亲时说的那一句感人的话:“战斗已经打响,我不能离开战场!”想啊,想啊,越想越激动,越想歌词的主题思想越明确。于是,两人一起,以饱满的革命激情,一股劲地写了下去……。
次日破晓,战士们看到墙壁上用大字抄出的题为《批林批孔当闯将》的歌曲,马上欢腾起来。许多同志边唱边提出修改意见,有关单位也协助进行修改。不久,《战地新歌》和《解放军歌曲》分别刊登了这首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向全国作了广播。这首战歌的歌词是:
军旗飘扬,战歌嘹亮,革命战士斗志昂。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批林批孔当闯将。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战斗,迎着风浪。历史车轮谁能阻挡!狠批反动的孔孟之道,粉碎敌人的复辟梦想,反修防修继续革命,不获全胜决不下战场!


第1版()
专栏:

“小闯将”深入批“中庸”
“小闯将”,说的是洗消排战士李立顺。这个入伍刚半年的新战士,踏进军营的第二天,就拿起笔来,写了《反对复辟倒退,坚持斗争哲学》的批判稿,向反动的“中庸之道”开火。在这篇批判稿里,他联系解放前奶奶被国民党反动派绑在柱子上,打得只剩下一口气的事实,愤怒揭露了反动派鼓吹的“中庸之道”的吃人本质。
但他觉得,仅仅这样还不够,要批深批透“中庸之道”,还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于是,他抓紧一切时间,刻苦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把批判一步步引向深入。
他学习《将革命进行到底》和毛主席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论述,认识到反动派都有一套“护身法”:他们总是交替地使用着牧师和刽子手两套本领。他们嘴里的“中庸”,从来都是残酷屠杀的甜蜜的补充。
他学习《矛盾论》,认识到机会主义都有一套“诡辩术”:林彪把形而上学冒充为辩证法,大搞“合二而一”,反对对立统一的规律,反对斗争哲学,由此引出“两斗皆仇,两和皆友”的机会主义谬论,引出其极右的修正主义路线。
他学习《哥达纲领批判》,认识到修正主义者都惯于“偷梁换柱”:拉萨尔鼓吹“自由国家”,赫鲁晓夫颂扬“全民国家”,林彪梦想建立“天下归仁”的国家,都是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性,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他越学对“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理解越深,对“中庸之道”的反动实质看得越清,连续写了六篇批判“中庸之道”的文章,一次比一次批得深。


第1版()
专栏:

“大力士”立志破难关
战士赵庙生,高高的个儿,膀大腰圆,干起活来是员虎将。一根电线杆子,别人要两人抬,他一个人扛起就走;挥大锤打炮眼,他一天打上几千锤也不觉累。同志们都叫他“大力士”。可就是文化低,过去班里开学习讨论会,他坐在边上,很少发言。有时想讲几句,口还没张,汗珠子早急出来了。
批林批孔开始后,赵庙生看到同志们那股积极热情的劲儿,决心改变过去开会很少发言的状况,努力投入战斗。可他只读过两年书,学习起来困难确也不少。就拿批判“克己复礼”来说吧,这个词他就没有听说过。班长了解赵庙生的难处,耐心细致地给他解说,使他明白了:孔老二搞“克己复礼”是为了恢复西周奴隶主阶级专政,林彪举起孔老二的这面黑旗,是想把新中国拉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老路上去,让劳动人民重新陷入火坑。从“克己复礼”这四个字里,他想起了文化大革命中家乡批斗恶霸地主的一次斗争会,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恶霸地主毒打爷爷的鞭子和藏了二十年的变天账,想起父亲当时对他说的一段话:“庙生,要记住,你爷爷就是死在这根鞭子上的啊!那一年,家里揭不开锅,你爷爷到海上打了点鱼,狗地主就把他抓去毒打,给活活地打死了。”想到这里,赵庙生更进一步清楚了:林彪要“克己复礼”,就是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利益,就是要千百万革命人民人头落地,把被革命前辈搬掉了的三座大山重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我们要使革命的红旗永不变色,就要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
从此,这个只读过两年书的赵庙生,立志迎难而上,刻苦学习,自己写批判文章,积极投入战斗。他边阅读材料,边查字典,花了三天时间,前后请教了十多个同志,写出了第一篇题为《狠批“克己复礼”》的批判稿,接着又写了十六篇批判稿。在班里的学习批判会上,他积极发言,成了批林批孔的尖兵。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