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小窑变大矿 根本在路线
——记大同市姜家湾煤矿多快好省地发展煤炭生产的事迹
在著名的云岗石窟附近,有一座办得生气勃勃的煤矿。这就是山西省大同市姜家湾煤矿。
这座煤矿是一九六四年由一个干部、七个工人,恢复了一座废弃多年的小煤窑办起来的。那一年,它的生产能力是年产五万吨煤。一九六五年,依靠生产积累,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成一对年产三十万吨的大斜井,一九七三年就达到年产四十四万三千吨。今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广大职工激发出更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力争全年生产六十万吨,超过矿井设计能力的一倍。
人们不禁要问:姜家湾煤矿为什么发展这样快?他们是怎样由一座小煤窑变成大煤矿的?是国家投资多吗?不。建矿以来,他们只要了国家两万元,给工人盖了宿舍,而他们创造的生产价值已经有四千多万元。是设备好吗?不。他们一直是坚持“土法上马,以土代洋”,主要靠自己修造设备。是职工多吗?不。他们很注意节约人力,拿同等产量的矿来比,他们的职工要少百分之四十多。
他们所以发展这样快,根本在路线。十年来,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革命中建设,在革命中发展! 战艰险创建大业
一九六四年,在毛主席关于“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指引下,现任姜家湾煤矿党委书记、当时的黄土坡煤矿党支部书记韩成良,向党支部提出一个设想:以黄土坡煤矿为后盾,恢复姜家湾一座废弃多年的小煤窑。然后依靠小煤窑的积累,再建设一对新矿井。这个设想一提出,有人说:这是“异想天开”;有人说:“小小黄土坡哪有这力量?”大家议论纷纷。
韩成良一边在党支部会上,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学习大庆经验;一边深入工人群众广泛征求意见。许多老工人听了,激动地说:“大庆工人为毛主席争光,为祖国争气,硬是拿下了大油田,迎头痛击了帝、修、反,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恢复一座小煤窑,建设一对新矿井?”
在工人群众的积极支持下,韩成良带了七名有井下作业经验的老工人,拿着几把铁锨、镐头到了姜家湾。他们面对一座荒山、一窑死水和一股冷风,八个人围坐一块学习毛主席的《愚公移山》。大家比愚公,学铁人,发出豪迈的誓言:不恢复小煤窑不下山!
工人们在山坡上用石块砌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在窑口背风处,搭起了简易工棚。他们先是从大同矿务局找来一台破旧的二吋水泵排除积水,积水排完就跳进齐腰深的泥浆里,用水斗子掏挖泥浆。一百多米深的井筒,二百四十多层石梯,四十五度的陡坡,硬是一步一步、一斗一斗地把泥浆背了上来。八个人苦干四十天,终于排除了积水和泥浆,使废窑见了煤。接着,又扩建井筒,增加了一些工人,把废窑改造成年产五万吨的小煤窑。
恢复废窑的胜利,给干部和工人增加了信心。他们乘胜前进,提出了建设一对年产三十万吨的大斜井的规划。这个规划一提出,有人说:建设这样一对斜井,至少也要花百十万元,资金从哪里来?绞车、水泥、钢材从哪里来?专业施工队伍又从哪里来?经过恢复废窑锻炼的工人、干部,针锋相对地摆出了几个能够建井的有利条件:首先,在扩建废窑井筒中,有一批工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开巷技术;其次,小煤窑每天生产原煤三百多吨,有煤就有积累,把有限的钱使在刀刃上,就能解决大问题;第三,没有洋设备,土的照样能代替。
真理越摆越明。姜家湾煤矿工人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迅速投入了建设新矿井的战斗。由干部、工人、技术员组成的“三结合”设计小组,只用一个月时间,就搞出了设计方案。接着,又选拔了七十七个采煤工,开赴工地,破土开了工。工人们自造土仪器,保证了井筒的质量。开拓岩石巷道,没有风钻,就用电钻打,抡起大锤打。打高二米多、宽四米二的岩石井筒,用钢钎、铁锤,日进度达到了四米多。
当井筒打到二百多米的时候,顶板出现了裂缝,水象喷泉一样冒了出来。在困难面前,工人、干部们再次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许多工人坚定地说:“天大的困难我们顶着!”他们顶着淋头水,站在刺骨的冰水中,一边治水、排水,一边打眼、放炮、出渣子,结果只用了七个月时间,用自己积累的十九万元,就打成了一对八百三十米的大斜井。 乘东风飞跃前进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姜家湾煤矿的工人、干部,通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不断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狠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战胜重重困难,步步夺取高产。
一次,井下积煤自燃起火,浓烟滚滚,空气稀薄,温度达六十度以上,直接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矿工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组成梯队,嘴上捂着湿毛巾,一组一组推着矿车,冲进火区。有的人手被灼热的矿车烫起了泡仍然坚守岗位,有的人被浓烟呛倒,但稍微清醒后,又继续投入战斗。经过三天三夜奋战,终于抢运出燃煤,挖掉了火区,保住了矿井。
有个时候,总回风大巷的温度降到零下三十多度,大雨般的淋头水,在顶板上冻成了一根根冰柱,整个巷道变成了“冰凌洞”,无法通过。工人们头顶冰凌,脚踩冰水,坚持打眼、出渣子,苦干了一个多月,打通了“冰凌洞”。
当掘进遇到二十五六度的大陡坡时,由于坡高路滑,无法使用绞车,工人们就手推矿车。一辆装煤矿车有几千斤重,稍一松劲就会滑下来。于是大家就撑着支眼楔子,一步一步挪,一阶一阶用肩扛,苦战二十天,打通了八十米的大陡巷。
英雄的姜家湾矿工,就这样,乘东风,战艰险,使这个刚刚诞生的新矿井,以平均每年产量递增百分之三十三点八的速度发展着。到了一九七○年,姜家湾煤矿的产量已突破设计能力。这时,有些人又产生了矿井定型、生产到顶的思想。有的人提出,生产要发展,还要再建井,增人、增设备。针对这种思想,矿党委组织职工认真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唯生产力论”,使大家认识到,要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就要不断挖掘现有生产潜力。
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以老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技术改造小组,依靠广大职工,掀起了“设备翻身”的技术革新热潮。只花了五万多元,买来一些废旧设备和材料,先后修复、翻新矿车、水泵、电动机和配电设备一百二十多台,革新装配电溜子、扒煤机、皮带运输机等大型设备三十多台。这样,就把人力推车的巷道和工作面,改造为机械运输,一些手工操作的工作面,开始实现了半机械化采煤,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随着生产的发展,矿井不断改善劳动组织。他们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算细账,合理安排,挖掘潜力。掘进队打破专业分工界线,取消了专门辅助工,实行装车、开车、挂钩的“一条龙”作业,互相协作支援。现在,全矿非生产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三左右。
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矿党委认真组织广大职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掀起抓革命、促生产热潮。采煤四队遇到一块低煤层,有人主张封闭,工人们说:“宁可自己吃点苦,不丢一吨煤!”大家想方设法把六万吨煤挖了出来。现在,全矿在提前五十五天完成上半年国家计划以后,正意气风发地向新的增产目标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他们是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
这里介绍的,是太原市建筑安装公司四队几位工人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事迹。 “标 准 钟” 越 走 越 准
劳动模范张裕秀,素有“标准钟”之称。他从一九四九年参加革命工作到现在,二十五年出全勤,从未请过事假、病假。是不是张师傅没有得过病?不是。张裕秀今年五十五岁了,近年来,得了腰腿疼的病,干完活常感到身上酸疼。但是,他从未因病请过一天假。不仅如此,张裕秀无论步行还是骑自行车上班,无论是在城外还是在市区施工,从未迟到、早退过一次。队里规定七点半上班,可他每天准七点到工地。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张裕秀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更高了。他说:“我们工人阶级是批林批孔的主力军,既要搞好批林批孔,也要搞好生产建设。”他坚持业余时间搞好学习和批判。在张裕秀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事迹带动下,全组十七个人,批林批孔以来没有一个缺勤。青年女工张香荣,家住在杜儿坪矿区,每天上班往返数十里,从未迟到或早退过一次。 在 家 呆 不 住 的 人
青年女工刘春梅,批林批孔以来,她通过认真学习毛主席、党中央有关批林批孔的指示和文件,愤怒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罪行,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
经过几年的实践,刘春梅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技工了。但是,每天她除干好技工的活计,还抽空主动帮助壮工和灰、搬砖、推车,那里脏那里累,那里就有她。有人问她:“春梅,你当了技工,怎么还要干壮工的活计?”刘春梅说:“当了技工就不能干壮工的活?这是哪家子的规定?为了用实际行动痛击林彪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咱们就得一人顶两人干!”
一天,刘春梅小组在一个工地盖大楼,她不慎被砖砸伤了脚。同志们把她送到医院。医生给她开了病假条。可是,第二天清晨,刘春梅又准时来到工地。大伙说:“你脚伤了怎么还来呢?”刘春梅一本正经地说:“我在家呆不住,来这里不能干别的,砌砌墙总可以吧。”听了她的话,人们激动地说,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哪里工作艰苦,就在哪里干
提起队党总支委员、老工人侯耀珍,工人们都说他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真是那叫那应。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侯耀珍当了队党总支委员和直属大组组长。他当了干部,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哪里工作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
一天深夜,忙了一天的侯耀珍刚刚躺下休息,电话铃就响了。他拿起话筒一听,对方说,正在施工的搅拌机坏了,如不立即修复,就会耽误明天的工程进度。可是,修理工都不在,怎么办?侯耀珍毫不犹豫地拿上工具,骑车直奔工地。一到现场,就紧张地修理起来。当早班的工人来上班时,搅拌机又转动起来了。
批林批孔开始以后,侯耀珍听说林彪学着孔老二的腔调,咒骂劳动人民是只知道“油盐酱醋柴”的“下愚”,肺都要气炸了。他对队里几个老工人说:“林彪一伙诬蔑我们劳动人民是天生的‘愚笨’,咱们就要拿实际行动来回击他!”老工人们一听,都说:“行啊,你说怎么干?”侯耀珍说:“我琢磨,咱们盖楼用钢管做的龙门架,既升不很高,又不耐压,我想把它改成三角钢,你们看行不行?”几个老工人听了,高兴地说:“行!咱试试。”从此,侯耀珍和工人们一道,因陋就简搞开了革新。吃过晚饭,别人下班了,侯耀珍仍然握着焊枪在那里干。就这样,终于革新成功了一个可升高五十米、吊两吨重的三角钢龙门架,解决了施工中的困难。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群策群力闹革新
在黑龙江伊春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电站,有四台从外国进口的烧煤的锅炉,由于耗煤量大,工效低,多年来一直是这个厂发展生产的重要障碍。过去,工人们曾几次提出要改革这些洋设备,但由于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影响,领导一直没让他们动手。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工人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极大地激发了工人们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他们决心自己动手,搬掉这个绊脚石。厂党委热情地支持工人们的意见。一场把烧煤的洋锅炉改为烧油锅炉的战斗打响了。
改造这些洋锅炉,不但需要全部拆卸,另行安装,而且还要边改边生产,再加上从来没有搞过,困难是很多的。电站革委会副主任张其国一马当先,一方面组织群众联系实际批林批孔,一方面同大家一起大干苦干。哪里活最累、最困难,他就在哪里指挥战斗。在张其国的模范行动影响下,大家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卸炉排、拆炉墙比较艰苦,大家都抢着干,炉内闷热,灰呛,但谁也不在乎。老工人王子孝患有手脉管炎病,但他在改锅炉的战斗中毫不示弱。拆炉需要人,他就去拆炉;炒砂子人少,他也争着去干。共青团员宫友权负责高空焊接工作。一天,他感冒发烧,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他说:一点小病不要紧,出点汗就好了。说着,拿起焊枪奔向工作岗位。在工人和干部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台锅炉改造完成了。但是一试炉,由于喷油嘴的旋流片功能差,喷出的油雾不合要求。换新的旋流片,库里没有,到外地去买,时间又来不及。他们决心自己制造。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经过多次试验,终于造出了合乎质量要求的旋流片,胜利地改造了第一台锅炉。接着,他们发扬了连续作战的作风,一鼓作气,前后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四台锅炉都改造成功了。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大力发展小煤矿
多出煤多作贡献
珠山矿日产提高一倍半
江西省临川县珠山煤矿职工,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煤炭的日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点五倍。
珠山煤矿是一个社办小矿,历年来,日产量一直徘徊在十吨左右。批林批孔激发了全矿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说: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我们要大干社会主义!他们决心结束珠山煤矿日产十吨的历史,提出了日产十五吨的战斗口号。工人们艰苦奋战,很快就创造了日产十五吨的纪录。
日产达到十五吨以后,能不能再增产?不久前,工人们凑在一块出点子、想办法,一致认为,要使这座只有一口井的小矿再增产,就应该挖一口新井。工人们的想法得到了矿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他们说干就干,党支部领导成员带领工人组成了一支开挖新井的小队。为了早日挖好新井,他们早出晚归,战斗在井下,吃饭在现场。没有钻井机,就一镐一镐地挖。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在短时间内挖成一口新井,使全矿煤炭日产量达到了二十五吨的新水平。
应家矿你追我赶多采煤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江西省上饶县应家煤矿党支部带领全矿职工坚决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使全矿革命步步深入,生产持续上升。今年一至六月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增长百分之八十七,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二,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九十一。
在抓革命、促生产中,党支部领导成员带头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带头开展革命大批判。他们联系建矿四年来发生的变化,畅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深入批林批孔。在领导的带动下,不少老矿工忆苦思甜,畅谈了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幸福生活,进一步激发了对林彪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义愤。通过学习和批判,职工们大大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增强了当好社会主义矿山主人,誓为国家多采煤的决心。全矿出现了学先进、帮后进,你追我赶的热潮。全矿职工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没有一个人旷过一天工,全都出满勤。老工人、共产党员夏绍良,在第七采煤层从事掘进工作时,虽然土质硬,手背震得发麻,但从不叫一声苦,说一声累,带头大干苦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大家的赞扬。
东风矿职工月月全勤
湖北省大冶县东风煤矿广大共产党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团结工人群众,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全矿上半年完成了全年产煤计划的百分之五十六点五五,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十四,掘进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六十一。
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来,东风煤矿党支部举办了党员学习班,认真学习毛主席、党中央关于批林批孔的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在斗争中发挥骨干作用。他们带动全矿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好批判会,办好大批判专栏。由于党员发挥了模范作用,今年上半年全矿月月全勤,从二月份以来,每天平均日产量由去年的四十吨上升到六十吨。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外事往来
摩洛哥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为摩洛哥田径代表团访华举行招待会
摩洛哥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塔耶布为由团长阿姆拉尼·穆罕默德率领的摩洛哥田径代表团访问中国,八月二十四日下午举行了招待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人于步血,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和田径教练员、运动员,应邀出席了招待会。摩洛哥田径代表团在我国期间,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摩洛哥朋友将于日内离开北京回国。上海杂技团由日本回到上海
以林德明为团长、陶稼耘为副团长的中国上海杂技团圆满结束了对日本的友好访问和演出,二十二日下午乘飞机回到上海。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徐景贤、冯国柱,有关方面负责人张振亚、绳树珊和文艺工作者到机场迎接。对外友协副秘书长刘西林专程来上海迎接。李永亭团长从日本回到北京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任、赴日本大阪展览团团长李永亭二十二日乘飞机回到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任王文林和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宗像善俊等到机场迎接。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