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负责人举行记者招待会
谴责葡殖民当局培植新殖民主义机构
尼日利亚广播公司揭露南非当局在莫三鼻给和安哥拉边界加强工事
新华社金沙萨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八日电 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对外关系负责人约翰尼·爱德华多·皮诺克八月十六日在金沙萨举行记者招待会,谴责葡萄牙殖民当局在安哥拉培植新殖民主义机构。
约翰尼·爱德华多·皮诺克揭露了罗安达军事政权企图让被人们称为“种族集团”的所有卖国贼参与讨论它的关于安哥拉未来的“非殖民化”纲领。
他说:“对安哥拉来说,任何新殖民主义的方案和解决办法都是不现实的。”
约翰尼·爱德华多·皮诺克谴责葡萄牙向安哥拉派出新的增援部队。他说:“在农村,斗争在激烈进行,如同葡萄牙政府发表声明以前一样。面对这种局势,我们只有一个回答,这就是继续斗争和加强斗争。因为十四年的斗争使得我们懂得,不仅要听它的言论,而且要看它的行动。因此,我们决心以革命的暴力来回答肆无忌惮的法西斯暴力。不论需要多少时间,安哥拉的独立必将实现。”
记者招待会结束时,有六个葡萄牙士兵同记者们见面。他们响应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的号召,带着武器和弹药向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投诚。
新华社拉各斯一九七四年八月十七日电 尼日利亚广播公司八月十六日在时事讲话节目中广播一篇文章,揭露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大幅度增加军费和制订镇压措施,企图进行垂死挣扎。
文章说,南非当局去年的“防务”预算是六亿多奈拉(尼日利亚货币名称),而今年已经超过九亿多奈拉。文章指出,这是由于“在南非内部和葡属非洲殖民地发生的事情而产生的”。文章说,非洲民族主义运动不断取得的成就使葡萄牙将被赶出非洲,在这种情况下,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增加“防务”预算,加强在莫三鼻给和安哥拉边界的工事,进行垂死挣扎。
文章说,南非当局已经颁布“惩罚条例”来对付反对服兵役的人,企图以此来“阻止种族隔离政权不可避免的垮台”。
文章指出,这表明在南非反对种族隔离和非正义的战斗正在逐步达到决定性地步。


第6版()
专栏:

伊朗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取得新成果
苏联被迫同意提高购买伊朗天然气的价格
泰国和扎伊尔报刊谴责苏联对伊朗天然气的掠夺
新华社德黑兰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八日电 据伊朗报纸报道,根据八月十七日伊朗和苏联在德黑兰签订的一项协议,苏联被迫同意提高从伊朗进口天然气的价格,由原来每一千立方英尺三十美分提高到五十七美分。协议规定,这一新价格从一九七四年一月一日算起。
原来的伊朗苏联天然气供应协议是一九六六年签订的。按照那项协议,苏联购买伊朗天然气的价格比国际市场的价格低得多,使伊朗受到很大损失。今年年初,伊朗国家瓦斯公司要求就调整苏联购买伊朗天然气的价格问题重开谈判(伊朗要求每一千立方英尺天然气价格从三十美分提高到六十二美分。而这个价格也远远低于一点五美元的国际价格),苏联修正主义领导集团不仅一再拒绝伊朗的合理要求,而且粗暴攻击伊朗政府的政策。苏修的这种行径引起伊朗舆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八月初,苏联政府不得不派遣外贸部副部长尼古拉·奥西波夫到德黑兰同伊朗政府谈判,并被迫同意提高向伊朗购买天然气的价格。至此,伊朗人民和政府坚持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又一次取得新的成果。
新华社德黑兰电 据伊朗《嘱托报》的统计,由于苏联低价购买伊朗的天然气,伊朗到六月十六日为止已经损失了四千七百九十一万三千美元。
《嘱托报》的报道说:“根据本报经济记者按国际上合理的天然气价格计算,我国由于向一个自称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剥削的邻国提供天然气,到六月十三日为止已经少收入四千七百零五万八千美元。这个数字将每天再增加二十八万五千美元。因此,我们决定统计并公布我们遭受的损失,直到伊朗人民赢得完全的权利之日。”
这家报纸从六月十三日开始逐日统计由于苏联低价购买伊朗的天然气给伊朗造成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伊朗每天损失二十八万五千美元。
据伊朗《德黑兰日报》不久前的报道,目前,苏联购买伊朗天然气每一千立方英尺只付三十美分,仅及国际价格一点五美元的五分之一。
新华社讯 曼谷消息:泰国《亚洲新闻评论》周刊最近刊登一篇文章,揭露苏联对伊朗天然气的掠夺。
文章说,苏联压低伊朗的天然气价格,并从它为伊朗修建的炼钢厂资金中牟取暴利,激起了伊朗政府和人民的愤慨,暴露了社会帝国主义的本来面目。
文章说,不久前,伊朗政府宣布把卖给苏联的天然气价格提高一倍。伊朗的这一行动旨在维护民族利益,一点也不害怕超级大国的任何威胁。
文章揭露苏联还单方面给伊朗规定天然气价格并且把这些得自伊朗的天然气以高价转手卖给其他国家。文章指出,这就是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社会帝国主义的无耻行为,也就是吸吮发展中国家的鲜血的寄生虫的无耻行为。
据新华社金沙萨电 扎伊尔《埃利马报》最近发表文章,谴责苏联低价进口伊朗天然气剥削伊朗。
文章说:“伊朗政府由于苏联拒绝提高伊朗天然气的价格而越来越气愤。苏联用远远低于世界市场现行价格来购买天然气,而它以最高的价格向西欧出售天然气。”
文章在谈到苏联同西德进行关于向西德出售伊朗天然气的会谈时指出,“由于苏联从德国(指西德)进口大量的商品和科学技术而在贸易上出现逆差,因此很难支付它从欧洲的进口。苏联没有足够的原料支付它从西方国家进口的商品,就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原料供给者。”


第6版()
专栏:

秘鲁外长和厄瓜多尔自然资源部长分别重申
坚持捍卫二百浬海洋权的严正立场
新华社利马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八日电 秘鲁外交部长米格尔·安赫尔·德拉弗洛尔八月十七日在秘鲁首都发表谈话说,秘鲁在确认国家对二百浬的海床和底土的主权以及捍卫和保护其自然资源方面所持的立场是坚定不移和不折不扣的。
这位外长表示,秘鲁也已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它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要求建立一个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际权力机构来负责勘探和开发海底资源。他说,秘鲁的这一立场是根据国际海洋是全人类的财产这一原则提出的。
德拉弗洛尔外长这次谈话中还谴责香蕉跨国公司在中美洲各兄弟国家中制造严重困难,谴责这些公司企图从经济和政治上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渗透。
新华社利马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八日电 厄瓜多尔自然资源部长古斯塔沃·哈林·安普迪亚八月十七日说,厄瓜多尔继续坚持其捍卫二百浬观念的立场。
古斯塔沃·哈林部长是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拉丁美洲动力组织会议途经利马时发表这一谈话的。他强调指出,时间正在逐步证明,不仅对渔业方面的海洋资源,而且对石油和其它方面无法估价的海洋资源行使二百浬海洋主权的观念是有理由的。
他在谈到坚持二百浬观念时还说,所有在海洋进行科学考察的事宜必须由沿海国家控制,而不能象超级大国所提出的那样,由国际机构来控制。


第6版()
专栏:

墨西哥报纸发表社论和文章强调
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不能进行谈判
新华社墨西哥城电 墨西哥首都一些报纸不久前分别发表社论和文章,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是不能进行谈判的。
前已报道,在墨西哥城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会议上,苏联和美国的代表曾使用各种方法阻挠制定一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宪章。
《至上报》在社论中指出:“对自然资源享有主权,对外国投资和外国公司实行国有化和控制,这是每一个国家的权利。由于完全行使这些权利而受到影响的那些人应该接受。”
《国民报》发表的社论说:“主权不能进行谈判。更没有理由在一个国家和一个私营企业之间对主权进行讨论。墨西哥绝不允许这样做,因此它是完全同第三世界团结一致的。”
《新闻报》在社论中指出:“节制外国投资,控制跨国公司,各国对本国自然资源享有主权和有权对各种企业实行国有化,这是所有国家所谋求的经济独立的首要基础,但是一些大国显然不准备让步。”社论还说:“大国越是反对,第三世界的要求就越强烈。”
《日报》发表的文章在谈到强国企图把弱国的主权变为可以谈判的对象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已经重申了在国家主权和自决权方面不妥协、不谈判的决心。文章强调指出:“这就是目前第三世界人民、包括拉丁美洲人民加强团结,为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申张正义而开展新的战斗的又一个理由。”
《墨西哥日报》在社论中强调指出:依靠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我们一定能胜利。


第6版()
专栏:

“缓和”的论调掩盖不了激烈的争夺
章林
近年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头面人物不断举行会谈,为了谋求达成协议而忙个不休。克里姆林宫就此大肆宣传,说什么苏美“合作的机器已经发动起来”,苏美关系已“从对抗的政策转到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的政策”,“缓和”成了国际形势“越来越突出的特点”,因而“世界可以松一口气”了等等,把苏美之间的谈判和协议简直吹得天花乱坠。
事情究竟如何呢?人们如果不是根据苏修自己的吹嘘,而是观察它的行动,那就不难看出在这些娓娓动听的词句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东西。
众所周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一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紧张的争夺。它们竞相扩军,对外侵略扩张,把世界闹得很不安宁。苏修同美帝的谈判和协议,就是在它们之间争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谈判和协议,都是表面的骗人的东西,骨子里是为了进行更大、更剧烈的争夺。
我们不妨看看苏美在欧洲、中东以及核武器问题上搞的一些谈判和协议究竟是什么货色。
欧洲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重点。在这里,两个超级大国驻扎着大量的军队,设置了许多军事基地。它们在欧洲堆积的武器,比世界上任何大陆都多。美苏组织的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地对峙着。但是,现在苏修却宣传说,他们要通过“欧安会”和中欧“裁军”会议,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共同“建立欧洲牢固和平大厦”。实际上,苏修急于召开欧安会,举行谈判,主要是企图确立所谓“边界不可侵犯性原则”。也就是要别人承认东欧是它的势力范围,使它对东欧一些国家的占领与控制合法化,并利用来作为向西欧扩张和渗透的基地,以加紧同美国争夺西欧。而美国则企图通过欧安会解决所谓东西方人员和文化的“自由交流”问题,以便进一步向东欧和苏联渗透。为此,双方讨价还价,争吵不休。至于所谓中欧“裁军”谈判,苏修一面加强它在东欧的军事部署、更新武器装备,一面提出了“按同等数量或比例裁减”军备的方案,企图通过这种“裁减”,继续保持它目前在中欧地区对西方的常规兵力优势。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要求双方“分阶段裁减”,最后达到同等数量的最高限额,以削弱甚至取消苏修目前的优势。因此,双方谈判陷于僵局。从“欧安会”和中欧“裁军”谈判的事实中,人们可以看出,苏修宣扬的所谓“建立欧洲牢固和平大厦”,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烟幕,其目的是要通过谈判,巩固它在东欧的统治地位,麻痹和分化西欧,排挤美国,以便它独霸整个欧洲。
中东是欧洲的侧翼,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多年来,苏美两家一直在中东进行着激烈的争夺。在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期间和去年十月战争期间,苏美两家又是举行紧张的谈判,又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合伙炮制“停火”决议。苏修大肆宣扬,他们是在谋求中东“公正持久的和平”。其实,苏修谋求的所谓中东“和平”,就是扑灭阿拉伯人民反击以色列侵略的斗争烈火,制造和维持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以便加紧掠夺中东石油资源和攫取军事基地。去年中东十月战争“停火”后,苏修甚至利用“监督停火”之机,企图把军队开进阿拉伯领土。美国政府马上下令美国部队实行全球戒备,苏美关系一度搞得剑拔弩张。此后,美国在中东开展了频繁的活动,大挖苏修的墙脚。苏修见势不妙,也大肆活动,力图改变被动状态,稳住它的既得阵地。双方的角逐日益加剧。由此可见,两个超级大国打着共同努力争取所谓“中东公正持久和平”的幌子,实际上是利用中东的停火,激烈地争夺势力范围。
苏美都把核武器看作是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手段。在这个问题上,苏美两家多次谈判,也签订了一些所谓协议。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没有一次不是为了限制别人,发展自己,保持和夺取核优势,以便争夺世界霸权。就拿战略武器谈判来说,一九七二年,苏美双方经过激烈的争吵后,签订了一项“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协定。苏修吹嘘这项协定“有助于避免战略武器竞赛进入新的一轮”。可是,协定中所谓对“进攻性战略武器”的“限制”,只是对战略导弹数量的扩充规定了一个“限额”,而对战略导弹质量的改进则不加任何“限制”。因此,协定墨迹未干,苏修就加紧了洲际弹道导弹现代化的部署,竭尽全力试验和发展多弹头导弹,使苏美之间的核竞赛从数量方面转移到质量方面去了。去年,苏美双方曾议定于今年签订一个“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永久性条约”。但是,由于苏修力求夺取导弹质量上的优势,而美帝则要对此加以限制,谈判一直未能取得进展。在这种情况下,苏美双方今年只好空喊要在日后制定一项“包括至一九八五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新协定”,实际上也就使所谓“永久性条约”告吹了。至于苏美签订的所谓“防止核战争协定”更是一纸空文。苏修曾吹嘘说它是苏修“和平外交的顶峰”,是“给人们带来了减少核战争威胁的希望的第一只燕子”。然而,这项协定,既没有宣布苏美两家不使用核武器,也没有触动苏美两家核军备的一根毫毛。苏美双方加紧扩充核军备的事实表明,什么“顶峰”,什么“燕子”,统统是骗人的鬼话。
苏修利用谈判和协议,在“缓和”的幌子下,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手法并不新鲜。这是帝国主义历来惯用的手法。当年曾在欧洲显赫一时的希特勒,就是善于运用这种手法同英、法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的。他一方面响应当时美国总统的“裁军”建议,假惺惺地表示“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另一方面却开足马力,扩充军备。他同英国政府签订“海军协定”,名义上同意把德国舰队“限制”为“英国海军吨位的百分之三十五”;实际上却借此把德国海军力量扩充五倍。他同英、法政府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吞并了捷克领土苏台德区;同时又和英国政府发表“宣言”,保证用“协商办法消除分歧”,以“确保欧洲的和平”。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曾得意洋洋地挥舞这个“宣言”,宣称他已为欧洲赢得了“整整一代的和平”。然而不久,希特勒法西斯就出兵占领了捷克,接着武装进攻波兰,向英、法宣战,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拿当年的希特勒同今日的苏修比较一下,人们就不难看出,在玩弄“和平”骗局以加紧准备战争以争夺世界霸权方面,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争夺世界霸权是苏修同美帝相互关系的本质。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苏修所谓的苏美关系已经“从对抗转向和平发展”,完全是假的。苏修同美帝开动所谓“合作的机器”,举行谈判,达成某些协议,丝毫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对抗已经“转向和平”,而是恰恰相反,说明他们之间的对抗已经越来越尖锐了。苏修利用这些谈判、协议,散布种种“和缓”的论调,不过是要麻痹世界人民,掩饰它同美帝的激烈争夺罢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