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刻苦学习 知难而进
武汉部队某部副团长、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王彦林,文化程度比较低,近几年来,他发扬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的精神,读了一些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增强了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在最近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时,王彦林刻苦地攻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来解决批判中的难点,使批林批孔的水平不断提高。
王彦林向来有一股敢打敢冲的劲头,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他带领全班同志,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鼓作气炸毁敌堡十八个,歼敌二百七十多名,创造了大歼灭战中全班无一人伤亡的光辉战例,荣获了战斗英雄的称号。在革命斗争中,他深刻地体会到:“这难那难,在革命战士面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今天,面对文仗中的敌人,他认为,这同打武仗一样,没有武器,不能消灭敌人,没有革命理论,也不能把林彪和孔老二的谬论批深批臭。
为了批倒孔老二鼓吹的“生而知之”的谬论,他在学习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时,边读边思考:孔老二鼓吹的“生而知之”,和杜林宣扬的“原则在先”的反动谬论,是多么相似呀!孔老二和杜林都认为认识先于实践,认识不依赖于实践,而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这是彻头彻尾的唯心论的先验论。
王彦林又把孔老二的一些反动观点串起来思考,发现孔孟的这些谬论,是被一条黑线串起来的。他们为了复辟奴隶制,使“生而知之”的“天才论”合法化,便一步一步引伸开去,把人分成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最后的结论是:“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就把唯心论的先验论引入了历史观,形成了一整套奴役劳动人民、维护反动统治的反动理论。
这样一步步的追根溯源,王彦林对反动的“天才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他对林彪“克己复礼”的理论纲领——“天才论”的批判,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步。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为啥小沈进步这么快?
驻湖北省随县解放军某连的大批判专栏上,连续登了炊事班新战士沈文芳写的两篇批判唯心主义“天才论”的文章。同志们看了都很惊讶:小沈只上过两年小学,能写出这样有理有据的文章来,进步真快呀!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小沈的进步,是和炊事班长孙振龙的帮助分不开的。
要说孙振龙如何帮助小沈,还得从炊事班的一次批判会说起。那次批判的是林彪一伙“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谬论。同志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唯独小沈拳头捏得汗渍渍的,有劲使不上。会后,小沈着急,难过,还有点泄气,对班长说:“俺干个粗活还行,搞大批判可真难啊!”孙振龙想:自己是共产党员,决不能让一个战友在批林批孔的战斗中掉队,帮助小沈树立信心,迎头赶上,是自己的责任。他鼓励小沈说:“我看你对‘克己复礼’的批判就很有力嘛!”小沈说:“旧社会俺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整天挎着要饭篮子乞讨过活。林彪要‘复礼’,就是要让俺们再过当牛做马的苦日子,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所以,我就能批判。可我没文化,理论懂得少,咋能批倒‘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呢?”孙振龙说:“文化、理论可以学嘛,再说,
‘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也是明摆着的大谎话。我问你:去年咱连队架高压线时,连长为啥能提出革新方案?”小沈说:“因为他把大伙的意见集中起来了。”孙振龙进一步启发道:“是呀,要是没有大伙出主意,连长一个人是搞不成革新的。这就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离开了人民群众,个人纵有天大的本事,啥也干不成!”小沈拍腿叫道:
“对啊!如果只靠连长一个人,别说架几十公里的高压线了,连根电线杆也树不起来呀!”孙振龙这一番话,说得小沈心里透亮:不管林彪、孔老二的谬论多么反动,革命战士一定能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把它批倒批臭!
有了信心,小沈学习和批判的劲头越来越高。孙振龙对他的帮助也越来越耐心细致。小沈识字少,孙振龙就一笔一画地教;学习中遇到难点,就逐字逐句地讲解。另外,孙振龙还帮小沈剪贴了许多参考资料,经常一起学习研究。看着小沈在批林批孔的战斗中不断成长,孙班长心里乐开了花。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英勇作战的小将
武汉部队某部雷达班战士莫保军,入伍已经五年了。连队领导一再催他回家探亲,他总是说:“我是共产党员,决不能离开批林批孔的第一线!”最近,他又第十次推迟了自己的假期。批林批孔运动以来,莫保军始终战斗在批林批孔的前列。
一次,莫保军患了感冒,同志们叫他休息。当他听说连队要到附近的农村搞社会调查,用事实来批判林彪攻击文化大革命、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革命罪行时,就连忙跑到指导员那儿去请战。指导员说:“你的任务是好好休息。”莫保军急得直跺脚,说:“我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共产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轻伤不下火线!”说好说歹,最后他硬是跟着调查组出发了。
调查点是五里路外的群策大队。调查组回到连队,夜已经很深了,莫保军又把整理调查材料的任务抢到手里,点亮马灯,连夜干起来。写着写着,他感到有点困倦。这时,群策大队一位老贫农的话声,仿佛又响在他耳边:“文化大革命前,我们队粮食亩产只有三百来斤,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学大寨,为革命种田,每亩产量猛增到七百多斤。这是给叛徒、卖国贼林彪的当头一棒!”莫保军暗暗地勉励自己:这调查材料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射向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炮弹”;莫保军,你是共产党员,一定要坚持战斗!他用凉手巾擦了一下脸,又继续干起来。
第二天一早,莫保军就把准备好的“炮弹”送到同志们手里。同志们说:“你快休息一会吧!”他说:“不,我还要参加今天的批判会,用这些‘炮弹’把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轰个粉碎!”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炮兵某部党委书记、团政委赵林森帮助战士曾照发研究儒法斗争史。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十指连心
——记辽宁省克什克腾旗河南营子大队贫下中农抢救解放军战士的事迹
同志,当你想起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沙奶奶象亲娘那样疼爱新四军伤病员的时候,当你想起《平原作战》里张大娘为保护阶级兄弟而壮烈牺牲的时候,你一定会被她们那种真挚的革命感情所感动吧!
鱼水般的军民情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今天,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到处都有更多的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事迹。
二月的大兴安岭,天寒地冻。一天,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连班长卢世平和蒙古族战士斯勤,外出执行任务回连队,正策马扬鞭,行进在峰峦起伏的丛山峻岭间。
突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一根垂下来的广播线,横在路前,离地面不到两米,因风雪弥漫,看不清楚。骑马跑在前面的班长卢世平,被广播线当胸挂住。马一惊,竖起两耳,向前一窜。卢世平措手不及,翻身落马,双脚却被马蹬牢牢挂住。
脱缰的惊马拖着卢世平,嘶叫着,扬起四蹄,在高低不平的雪地上狂奔。斯勤一见班长落马,心急如火,双腿一夹,飞一样地追去。
在这紧急关头,忽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出现在惊马之前,勇敢拦截。他,就是大牛其大队的共产党员赵振生。这天他探亲路过这里,猛然听到身后有急促的马蹄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解放军战士双脚挂在马蹬上,头朝下被惊马拖着。赵大爷不顾危险,迎着惊马,一个箭步跨到路中间,张开双臂,挡住马的去路。前面,是三米多深布满乱石的干河套,往右,是五米多宽的林带。在这危急的时刻,赵大爷急中生智,摘下皮帽,在马前猛然一晃。惊马一打愣,放慢了脚步。说时迟,那时快,斯勤催马赶上,飞身跳马,就势抓住惊马嚼绳。赵大爷飞步上前,迅速解下马鞍,救下被拖了六百多米的卢世平。
斯勤背着班长,赵大爷用皮大衣给解放军同志挡住风寒,一步步朝附近的河南营子走去。
河南营子大队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曾被人民政府授予“拥军优属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听说解放军同志被马拖伤了,大队革委会主任高瑞生一骨碌下了炕,拔腿就往外走。大队会计对他说:“你有病,我去吧!”高主任说:“我是头痛脑热,出出汗就好了,抢救解放军同志要紧!”说着,就向大队医疗所跑去。
老残废军人孙风舞,为找医生急得满头汗。突然,他想起在供销社里放着一架三用收音机,便把它接在公社通往各家各户的广播线上,大声呼叫着:
“社员同志们请注意!有个解放军同志被马拖伤了,赶快告诉大队医生,马上回医疗所抢救!”
青年社员薛殿忠正在找医生给父亲看病,路上碰到医生,连忙告诉他:“有个解放军同志被马拖伤了,你赶快回去抢救!”却一字没提自己的事。
在医疗所里,一场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战斗开始了!
卢世平躺在病床上。旁边,高主任、赵大爷、斯勤和几位老伯伯、老奶奶,焦急地望着他。院子里,前来探望的男女老幼站在雪地里。
医生梁树和是个回乡知识青年。几年前,贫下中农送他进卫生学校,把他培养成医生。平时,他认真负责地为贫下中农治病,今天,抢救亲人解放军,他更是尽心竭力。
墙上的时钟滴哒滴哒地走着。医生脸上的汗珠一串串地滴下来。
卢世平的头上,脸上,身上,被一层层的纱布包扎着。六十七岁的张大娘含着泪花,躬下身子说:“孩子,不要急,慢慢会好的!”
包扎完毕,卢世平感动地说:“谢谢叔叔大伯、婶子大娘们!”这时,屋里的紧张气氛顿时松下来。忽然,人群里递过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原来,高主任早就让人熬好了。
大队支委会立即开会研究,如何设法让解放军同志尽快养好伤。住下就地治疗,大队缺少医疗设备,怕伤情恶化;往公社医院送,要跑四十多里的崎岖山路;给部队打电话,不料线路出了故障,打不通。最后决定:“先顺路送到连队,再转部队卫生科!”高主任说:“用马送不行,用大车送太颠簸,要用担架送!”
医疗所的院子里,四十多个男女民兵,争着要送解放军同志。生产队长魏跃忠一个个点了名。民兵张兴没有听到点自己的名字,急着说:“今天我是非去不可!”说着,站到抬担架的队伍里去了。
高主任作了简短的动员:“同志们!今天让你们十九个人,组成一支担架队,要蹈冰雪,冒严寒,走三十五里,先把解放军同志送到连队,如果没有救护车,还要连夜送到一百多里外的部队卫生科。这是一项特殊的战斗任务,走得要快,抬得要稳,步子要齐。”
八人抬的特制担架,在坎坷不平的雪地上飞速前进。上坡时,为了不使担架倾斜,抬在前面的四个人,一声号子,八只胳膊一齐把担架从肩上放下来,用双手提着走。下坡时,后面的四个人又一齐用手臂挎着担架,平稳地走下来。大家一个心眼:不管道路多么难走,一定要让解放军同志安安稳稳地躺在上面。就这样,担架队从下午五点二十分出发,七点十分到达侦察连驻地。
两个月之后,卢世平伤愈归来。侦察连指导员马万湾和班长卢世平、战士斯勤,带着全连干部战士的深情厚意,来到河南营子大队。大队部的院子里,人群沸腾。卢世平紧紧握着高主任的双手,激动地说:“是河南营子大队的贫下中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马提广老大爷抚摸着卢世平的头,笑呵呵地说:“这我就完全放心了。”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云岭山下军民情深
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皖南泾县云岭地区,是当年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这里的军民同生死、共患难,团结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情谊。今天,战斗在云岭的解放军某部指战员和当地人民群众,在批林批孔的大好形势下,又谱下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新歌。
红 夜 校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后,光明大队岗上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口诛笔伐,挥戈上阵,矛头直指林彪、孔老二。许多在旧社会受苦受难的老贫农,成了批林批孔的闯将。许多老贫农都感慨地说:“我们所以能拿起笔,是和当年新四军办的识字班,今天解放军帮助办的红夜校分不开的。”
一九三八年,新四军来到云岭以后,指战员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教导,普遍办起了识字班,帮助贫下中农学文化、学政治。那时,岗上生产队驻着军部服务团印报所。印报所的同志每天晚上在识字班教大家识字,学唱抗日歌曲,给大家讲革命道理。岗上生产队老贫农、原大队民兵营长、现任大队代销点会计郑正来,过去没上过一天学。印报所的同志,拿自己的津贴费给他买纸买笔;有时他病了,印报所的同志还拿着书本到他家去给补课。郑正来进步很快,不仅懂得了革命道理,还能够看书、看报和写信。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解放军某部指战员,又来到云岭执行任务。他们向当年新四军学习,把帮助人民群众办好政治夜校列入议事日程,每个连队都主动帮助生产队办红夜校。岗上生产队就是五连三排办红夜校的点。红夜校办起来以后,岗上生产队经常书声琅琅,歌声不绝,不少老贫农社员带头参加学习。
红夜校又是批林批孔的阵地。夜校的学员紧密结合批林批孔开展读书活动。在批判林彪、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时,战士们先讲清“克己复礼”的阶级内容,老贫农、生产队长郑来喜接着进行忆苦思甜,帮助大家认清“克己复礼”的反动实质。
一年多来,岗上生产队参加红夜校学习的贫下中农,许多人已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不少人自己动手写革命大批判稿。今年以来,岗上生产队开了六次批林批孔会,出了好几期大批判专栏。
爱 民 桥
在云岭大队罗里村的西北侧,有一座坚固的石面木桥。这座桥记载着新四军关心人民,爱护人民的动人事迹。一九三八年,叶挺军长率领新四军军部来到云岭以后,看到云岭西北侧的叶子河上没有桥,群众来往很不方便,就带领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一起上山伐木采石,建起一座石面木桥。叶挺军长在桥上题词:“军民团结,抗战到底”。从此,人民群众往来就很方便了。
今天,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正在解放军某部特务连指战员身上发扬光大,结出了新的硕果。
去年七月,云岭地区连降了十来天的暴雨,山洪奔腾而下,沟渠、水库都涨满了水。战士们整天和贫下中农一道,巡逻在水库堤坝上,保护堤坝的安全。一天下午,离桥不远的一座拦河坝下的木桩被洪水冲断了,水坝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坝一垮,就会给云岭大队和下游的农田带来损失。特务连党支部召开了紧急会议,提出“全力以赴保住水坝,决不让人民财产受半点损失”的战斗口号。战士们立即来到水坝边,和贫下中农一起跳进急流,投入抢修水坝的战斗。
急流卷着石头猛冲下来,稍不留心就有被冲走的危险。突然,坝上的一块石头被激流冲下来,砸在战士张正和脚上,鲜血顿时从小张的脚趾缝里流出来。同志们将小张扶上岸,劝他休息,他说:“水坝还没修好,我怎能退下战场!”他撕开自己的手帕,把脚趾头包扎好,又跳进急流,继续战斗。水流湍急,没等打好木桩,刚垒起的石头又被冲下来了。战士们和贫下中农一起手挽手,用身体挡住急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把一个个缺口修补好了。贫下中农看着浑身湿透的战士们,激动地说:“当年新四军为我们造了桥,如今你们又帮我们抢修了拦水坝,毛主席领导的军队真和我们贫下中农心连心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河北省昌黎县文艺宣传队,经常深入到部队驻地慰问子弟兵,学习解放军的好传统、好作风。这是他们在解放军某部营地进行慰问演出。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