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红卫兵新歌
——记下乡知识青年高崇辉扎根边疆、立志务农的事迹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人们到处传颂着某部十二连农工二排排长高崇辉扎根边疆、立志务农的动人事迹,赞扬这个当年的红卫兵小将,今日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用实际行动批判了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与孔孟之道。
高崇辉原是黑龙江省鹤岗市红代会筹委会常委、第六中学革委会筹备小组副组长。这个贫农家庭出身的青年,很早就立下了务农的革命志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和红卫兵战友们一起,勇敢地批判了诱使青年“三脱离”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三次组织学农小组到附近公社、农场参加生产劳动。一九六八年九月,高崇辉初中毕业以后,满怀革命豪情,和同学们一起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参加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战斗。
老军垦战士象迎接亲人一样,把一批批知识青年接到家里,让到炕头。老连长带着他们登上村前的岗地,指着那一望无际的肥田沃土,讲述当年日本侵略者的“开拓团”怎样蹂躏这片土地,老军垦战士又怎样艰苦创业,把荒原开垦成万顷良田。高崇辉象禾苗吸甘露一样,把老连长的话记在心里,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勉励自己:广阔天地里千锤百炼,务农道路上脱胎换骨。横批是:做新人。
高崇辉坚持虚心向老军垦战士学习,促使自己尽快成长。一个深秋的早晨,他和贫农出身的老军垦战士董怀田去捞麻。刚到坑边,一股污水臭味扑鼻而来。小高想:“这麻可怎么捞啊?”他正犹豫间,老董扑通一声,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干了起来。高崇辉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也跟着跳了下去。捞完最后一捆麻,老董见小高嘴唇冻得发紫,赶忙把他送回宿舍,又从家里端来一碗热汤,关切地说:“快喝下去,暖暖身子。”高崇辉望着这位老军垦战士,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高崇辉学农活分外用心,干起来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楞实劲。他很快学会了铲地、收割、扬场、码垛等农活,还掌握了鉴别粮食质量、观察苗情长势、防治病虫害等农业生产知识。割大豆,他由每天割二、三亩增加到八、九亩;割玉米秸,六个人掰棒才供上他一个人割;脏活、累活他抢在前面。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高大楞”,赞扬“大楞”从不怕困难。
一九七○年三月,积雪融化,雪水从岗坡流下来,水库的水位越来越高。一天刚下工,广播喇叭突然传来了播音员急促的声音:“水库临时堤有决口的危险,同志们赶快去抢救!”高崇辉飞快地跑到现场,只见大风卷起巨浪,冲击着临时堤,泥土一块一块往下掉。他象出弦的箭,“嗖”地跃入带冰碴的水中,抡锤打桩。这时,其他的军垦战士也闻讯赶到,一个接一个跳入水中战斗。高崇辉的双腿冻麻了,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住临时堤,确保适时春播!他坚持在水中战斗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加固了临时堤,才被同志们拉上来。一上岸,他就跌倒了。同志们赶忙搀起他,心疼地说:“崇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也得……”崇辉爽朗地说:“干革命就要舍得花本钱哪!”
一九七二年,高崇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下乡前,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毒害下,我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在党和贫下中农的培养教育下,我成长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民,今天又光荣地入了党。今后,我要革命不止,大步不停,永远向前!”
扎根沃土的壮苗经得起风吹雨打。高崇辉立志务农的壮志坚定不移。
一九七二年四月,鹤岗市矿务局到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招工,大家一致推荐高崇辉当矿工。可是,小高恳切地说:“农业好比是社会主义高楼大厦的地基,我甘愿一辈子当好这地基上的一砖一石!”最后,党组织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继续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战斗、成长。
不久,大学招生开始了。群众评议说:“崇辉这样的好青年,应该选送去上大学,可咱又舍不得他走啊!”也有人劝高崇辉,说什么:“上大学是光荣、合法的返城,机不可失呀!”高崇辉心里波涌浪滚。一天晚上,他来到指导员万福录家,倾吐着自己的心里话:“社会主义大学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中招收学员,这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胜利成果,大伙推选谁去我都高兴。可是,把上大学作为脱离农村、脱离农业劳动的阶梯,这种奇谈怪论的实质,就是孔老二一伙鼓吹的‘学而优则仕’反动思想的反映。我的想法是:胸怀革命大目标,一切服从党需要。广阔天地是大学,永生不离此学校!”这一夜,指导员和高崇辉畅谈了几年来知识青年的茁壮成长,连队发生的深刻变化,北大荒的壮丽远景,当前的战斗任务……。高崇辉觉得浑身是劲。第二天,他组织团支部开展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讨论:“我们怎样在边疆农村这个大学校里学习一辈子,战斗一辈子?”
农工二排的工作比较后进,组织上决定让高崇辉担任排长。高崇辉想,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革命的担子再重也要挑。农工二排后进的原因在那儿?自己怎样带好这个排呢?在那些日子里,他和同志们促膝谈心,广泛征求意见,终于摸清了情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耐心细致地做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大伙树立终身务农的革命志向,逐渐改变了这个排的后进面貌。
有一个知识青年由于受孔孟之道的影响,觉得当农工不光彩,一度想调离这个排。高崇辉就找他谈心,引导他分析了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小高说:“叛徒、卖国贼林彪一伙利用孔老二那套剥削阶级的陈腐观念,妄图从知识青年身上打开缺口,破坏毛主席关于培养革命接班人的百年大计。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基本路线,用扎根农村的实际行动,批判孔孟之道,痛斥林彪的无耻谰言!”
那个青年紧紧握住小高的手,激动地说:“崇辉,我决心和你一样,把青春献给北大荒!”打这以后,他在劳动中脏活、累活抢着干,对集体的工作积极热心,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
在高崇辉的带动下,农工二排连续三年被评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师党委给高崇辉记了二等功,授予他“坚持乡村、铁心务农的模范知识青年”的光荣称号。
高崇辉下乡六年来,不论是在连队还是外出执行任务,不管农活多累,工作多忙,总是挤时间认真看书学习。他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和《国家与革命》,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日记和心得。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高崇辉和战友们一起,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发扬红卫兵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战斗风格,口诛笔伐,深入批判林彪与孔孟之道,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更加豪情满怀地前进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金光大道上。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山西省昔阳县界都河农场的大批知识青年,在批林批孔斗争中逐渐成长为农场的理论骨干。这是青年们在地头认真看书学习。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在坚持乡村的道路上
——上海下乡女知识青年夏美珍用实际行动批林批孔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刻性,也从家庭里表现出来。上海下乡女知识青年夏美珍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先进事迹,生动地反映出我国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的战斗风貌。广大知识青年要学习她这种革命精神,巩固和发展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编 者
今年春节前,在贵州省绥阳县雅泉公社民主大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夏美珍,一连收到父亲六封来信,都催她快回上海,可是没有说明原因。夏美珍想:父亲已年过六旬,是不是生了病呢?她决定回家看看。
原来,夏美珍的父亲要她回上海,是因为已经给她在老家宁波市附近镇海县的一个农具厂找好了工作,并替她在宁波找了一个对象。她父亲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她在城市里长期住下来,那里离上海又比较近,也就放心了。
夏美珍回到家里,弄清了父亲叫她回上海的真实意图,不禁大吃一惊,表示坚决不同意。父亲却对她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是一家之主。让你先考虑几天,到时候开个家庭会,再决定你是回贵州农村,还是去宁波老家!”
在坚持乡村的道路上,夏美珍遇到了新的考验。在那几天,她回顾了五年来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的战斗历程,心情十分激动。刚到农村那阵子,在困难面前,她也曾动摇过。贫下中农字字血、声声泪的忆苦教育,帮助她坚定了坚持乡村、立志务农的决心。油灯下,贫协组长冯汝合多次给她讲农村阶级斗争的历史和现实。贫下中农还手把手地教她学会了干各种农活。当她有病的时候,贫下中农热情关照,攀崖爬壁采来中草药,为她治好了疾病……。五年的战斗生活,使小夏打心眼里爱上了贫下中农,爱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她深深感到:上山下乡这条金光大道走对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决不能有丝毫动摇。父亲要她离开贵州农村去镇海的事,夏美珍越想越觉得不对头。小夏认为,父亲是受了“父母在,不远游”、轻视农业劳动等孔孟之道的影响。她坚决反对父亲包办婚姻,坚决反对父亲阻挠自己在坚持乡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决心帮助父亲肃清头脑中孔孟之道的影响。
在第一次家庭会上,当父亲问她是去镇海还是回贵州农村时,夏美珍坚决地表示:“我要回贵州农村!”父亲说:“你回贵州农村,父女关系就一刀两断!”她父亲一下子把话说绝了,美珍想劝说也难开口。
母亲见美珍不听爸爸的话,就劝她说:“你父亲为你操尽了心,好容易才把你安排到老家去。可你不去,你到底听谁的话?”美珍回答说:“你们的心操错了。我要听毛主席的话,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在第二次家庭会上,夏美珍向父亲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又展开了斗争。父亲一气之下,不理睬她了。
夏美珍没有灰心。她意识到:自己同父亲的斗争,决不是家庭小事,而是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是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一定要斗到底。
夏美珍的同学的母亲,得知小夏为了坚持乡村,同父亲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十分支持她,把她接到家里,鼓励她坚持斗争。
在离家后的第三天,夏美珍怀着对党和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给父亲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写了信,请党组织帮助她父亲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小夏父亲单位的党委坚决支持下乡知识青年夏美珍的革命行动,让小夏在批林批孔大会上批判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反动的孔孟之道。夏美珍的父亲提高了认识,也积极参加批林批孔。在批林批孔大会上,他深有体会地说:谁是谁非,不在于辈份的大小,而在于路线觉悟的高低。我以辈份压女儿,不赞成女儿坚持乡村,是中了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之道的毒。我一定要学习女儿的革命精神,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支持女儿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继续前进。
夏美珍的父亲提高了觉悟,欢天喜地把女儿接回家里,又主持召开了第三次家庭会。在这次家庭会上,父亲带头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表示坚决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支持女儿扎根贵州农村干革命。
经过这场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夏美珍更加坚定了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今年三月,正当公社备耕的时候,夏美珍在党组织的亲切关怀下,愉快地从上海回到了绥阳。她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先进事迹,在干部、社员中广泛传颂,受到全县人民的热情赞扬。
夏美珍感谢党、感谢革命群众对自己的关怀和支持,又积极投入了批林批孔的伟大斗争。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办好集体灶
广西贵县东津公社万垌大队党支部
一九七○年以来,先后有六十九名知识青年到我们大队插队落户。开初,我们根据知识青年集体住宿的特点和他们的愿望,协助青年们办了十个集体灶。后来,由于我们对这项工作抓得不紧,部分集体灶出现了生活费超支等现象,影响了知识青年小组内部的团结,给他们坚持乡村干革命带来了一定困难。对此,我们党支部有少数同志认为下乡知识青年是“过路客”,集体灶“迟早要散伙”,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大多数同志不同意这种态度,认为应该帮助下乡知识青年解决如何办好集体灶的问题。
为了统一认识,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工作的有关教导,批判了刘少奇、林彪一伙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反动谬论,进一步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知识青年决不是什么“过路客”,而是我们“队里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办好集体灶,为他们的学习和劳动创造方便条件,是支持他们坚持乡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支部把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办好集体灶,列入议事日程。书记亲自抓,委员分片管,发动贫下中农都来做好这项工作。党支部书记梁富朋,经常深入各个下乡知识青年小组,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有一次,他发现梁屋生产队的知识青年,在一些生活问题和组内分配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造成不团结,准备解散集体灶。老梁便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还根据组内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搞好分配。从而使他们消除了分歧,加强了革命团结。现在,这个小组的青年们,大是大非讲原则,生活小事讲风格,大家团结一致办好集体灶,还发展了集体户副业。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我们党支部发动贫下中农,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并进行具体帮助,使全大队的十多个下乡知识青年集体灶越办越好。
我们体会到,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办好集体灶有三个好处:一、有利于知识青年的锻炼和成长,培养知识青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更好地树立坚持乡村干革命的思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团结战斗,茁壮成长。在我们大队插队落户的几十名知识青年,现在已有三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名加入了共青团,三十多名担任了大队、生产队干部和民兵干部。他们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二、能够使知识青年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几年来,他们除了坚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还组织了业余文艺宣传队,热情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积极给社员们宣讲有关批林批孔的中央文件,认真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还写了六百多篇批判文章。去年,平均每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三百三十五天。三、便于知识青年发展副业,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几年来,他们除了做到蔬菜自给外,每个小组都养了猪、鸡、鸭。去年,向国家交售肥猪八头。现在,他们共有生猪二十九头,鸡、鸭一百五十多只,还有余粮和存款。


第3版()
专栏:

热情歌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普及、持久开展的大好形势下,福州市朝阳区最近举办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专题群众歌咏大会,热情歌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行动,歌颂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参加大会演唱的,有来自工厂、人民公社、街道、学校、医院、机关的一千二百多名工农群众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大家欢聚一堂,放声歌唱。会上,先后演唱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山村盼着你们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二十多首革命歌曲,其中有好几首是这个区的工农群众创作的。区革命委员会机关干部的已报名上山下乡的十名子女,高中毕业后,满怀革命激情,登台演唱了自己创作的《坚持乡村,永远革命》的歌曲。朝阳小学的红小兵,演出了自己编的《欢送哥哥姐姐上山下乡》的歌舞,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次专题歌咏大会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唱赞歌,对林彪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反革命罪行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推动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开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老红军战士的本色
人民解放军某航校原副校长、老红军战士杨景西,是一九三三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党的培养教育,长期的革命实践,使他深刻认识到:子女是革命的后代,做父母的要教育子女听毛主席的话,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做革命接班人。
多年来,老杨牢记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经常对子女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杨景西热烈响应,把初中毕业的大儿子杨春明和二儿子杨建明,很快送到农村。两个儿子下乡后,老杨经常写信教育他们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批林批孔运动中,杨景西通过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教子读经,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罪行,进一步认清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于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意义,决心把高中毕业的女儿也送到乡下去,用实际行动批判林彪和孔老二散布的“变相劳改”、“耕馁学禄”等反动谬论。
在杨景西的鼓励下,女儿杨萍萍在学校带头报名上山下乡,并表示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干革命。今年五四前夕,学校批准并欢送杨萍萍等同学,到陕西省凤翔县横水公社东垣大队插队落户。广大干部和群众赞扬说:“老杨带头送子女上山下乡,表现了革命干部应有的品质,保持了老红军战士的本色。”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