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功绩
宇文钧
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有领导的文字规范化工作。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当年,就下令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几年以后,又下令推行这个政策,并在记功刻石中特别提到“书同文字”的事。可见秦始皇是很重视统一文字的工作的。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目的,是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文字统一了,才能便于统一法令的推行,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传播,同时这也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统一文字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崇尚法家,沿用了秦孝公时期商鞅订立的各项制度,实践了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韩非的学说。尊奉孔孟之道的儒家学派,顽固地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复古倒退,在文字发展问题上也是抱残守缺,极力反对改革。因此,统一文字也是当时阶级斗争和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一项内容。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坚决地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在统一文字、简化文字和推广识字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一
秦始皇统一文字,首先是整理、统一秦国的文字,把它作为标准文字,凡六国文字与秦文不同的都一律废除。
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叙》对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后的情况有比较具体的说明。它说,春秋以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秦统一以前的几百年间,占据各地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自成体系,在文字的形体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就是在各诸侯国内部,文字也相当混乱。一个字在不同的诸侯国,甚至在一个诸侯国内的不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写法。字形异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偏旁的异体。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之间偏旁不同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这个诸侯国的人到了那一个诸侯国,就有很多文字是不认识的。
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统一文字,同时也具备了统一文字的条件。秦始皇奉行的反对守旧、主张革新的法家路线,为统一文字开辟了道路。统一的政权,为统一文字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新兴的封建制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需要交流经验、总结经验和订立文书契约,等等,这对统一文字是个强大的推动力。从当时的语言发展的状况看,也在促使文字趋向统一。先秦时期,由于各国间来往的需要,在上层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超越各地方言、可以互相听得懂的共同语——雅言,这为确定表示字音的偏旁,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秦国原先使用的文字大篆,在当时是比较通行的,可以作为统一文字的基础;但也相当繁复,同一个字写法不一样的也不少。李斯等人把大篆加以整理和改革,制定了小篆,既实现了文字的统一,又进行了文字的简化。这次的统一、规范工作,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一件大事。
秦文字的规范化,是整理(包括废除异体字)、统一和简化合并进行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定各种偏旁符号的形体;
二、固定每个偏旁符号在一个字里的位置;
三、规定一个字由哪些偏旁符号组成。
这三方面是一个统一体。按照这三点整理文字,每个字的形体结构和笔画就基本上统一起来,为以后汉字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整理工作中还贯串了简化的原则。从几种不同的形体里确定一种形体的时候,选取其中笔画少、结构简单的一种。一个字如果偏旁较多,就在不影响辨认识读的情况下,省去一些偏旁。也有的是在两种以上偏旁里选用简单的一种。
由于书写工具的发展,字的笔画由原来的不规则形改为平直或带弧形的线条。这些因素使得文字减少了象形意味,向符号化迈进了一步。由于简化和形体结构的变化,便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又叫秦篆。秦统一文字,起初就是用小篆代替纷繁的六国文字,成为通行全国的正式文字。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统一的文字——小篆,秦始皇命李斯等人编了《仓颉篇》、《爰〔yuán音员〕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的范本和推广识字教育的课本,颁发到全国,供人们学习,特别是供教育学龄儿童之用。这些课本是代表秦政权统一文字的作品。它们有力地推动了统一文字的工作。西汉初年,民间又把《仓颉篇》等三本书合成一本,统称《仓颉篇》,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
秦始皇在全国各地立了许多用小篆写的记功刻石。这些刻石在政治上是宣传秦始皇的功绩,宣传统一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在推广小篆方面也是范本。相传这些刻石都是李斯写的。
此外,在由秦王朝中央政府颁发给各地的标准度量衡器具上,在发给将官的兵符上,也多用小篆。
由此可见,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认真地、全面地进行文字规范工作的第一个人。从小篆开始,汉字基本上实现了一字一形,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和使用文字的人提供了便利。
法家李斯在统一文字当中起了很大作用。正是李斯首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秦始皇采纳之后,李斯又主持并亲自参加了统一文字的具体工作。李斯是我国第一次文字规范工作的倡议者和执行者。二
秦始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更大功绩,是大力提倡隶书。
关于隶书的起源,有种种说法。《说文解字·叙》里说隶书“是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miǎo音秒〕所作也”。许慎的说法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当然,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也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创造的。它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当时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程邈在推行隶书方面起过一些作用,那就是把孕育中的隶书因素加以集中和系统化,加上秦始皇的提倡与奖励,促进了隶书的形成和发展。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秦始皇的时候开始制定隶书字体,是由于官府里的事务太多,不得已采取简化字体的办法,为的是让下层官吏使用方便。(“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里说,秦朝虽然采用了小篆,但上报的文件很多,写篆字还是很麻烦,就让下级官吏使用简体字来帮助提高书写效率,叫做“隶字”。隶字就是篆字的简化。(“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这里说得很清楚:隶书就是篆书的简易化,把篆书写快了,就由草篆发展成为隶书。“隶”,过去有一种说法是指奴隶,这是错误的。“隶”是指官吏中的下层,即书吏和狱吏之类。他们为了书写的方便,就采用了民间通行的草篆,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在被称为徒隶的下层官吏中普遍使用,所以称为隶书。
这些历史记载都说明,秦始皇没有满足于用小篆统一文字,他在寻求一种更简易的字体,以求提高工作效率。隶书就是草篆的演变。现在看到秦代的法码
(秦权)、量器和钉在量器上的诏版,上面的刻文大都是这类比较急就的草篆,也就是秦代的隶书。在行书、草书未兴之前,这是最简易的文字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亲理“天下之事”,每天要披阅文件“至以衡石量书”,就是说他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抄写在竹木简上的文件。繁重的政务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秦始皇提倡并奖励写草篆,这就促使民间通行的草篆迅速转变为隶书。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于正式字体以外的字体,都不予重视,有的甚至干脆下令禁止。秦以前和秦以后都是这样。萌芽状态的隶书,在秦以前就出现,但一直未被重视。秦始皇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重视并提倡隶书,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革新。从这一点来说,秦始皇也确实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从我们现在看到的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直到小篆,都没有脱出图画文字的范围,总的说来,属于古文字系统。今天我们识读用这几种字体书写的历史资料,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隶书改变了古文字的结构,改圆转弧形笔画为方折笔,摆脱了古文字的象形成分,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符号化。从隶书开始,汉字的形体结构就基本上固定下来。隶书属于近代文字系统,同我们今天使用的楷书、行书没有很大的差别。今天我们阅读用定形后的隶书书写的历史资料,一般都没有什么困难。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文字最早可以推到山东省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所刻的文字,到现在已有五千年左右。可以说,篆书总结了秦以前三千年我国的古文字,而隶书则开创了此后两千年的汉字。
秦始皇提倡隶书,是法家革新精神的体现。隶书正是由于秦始皇的提倡,再加上它本身具有形体比较简单,结构比较明晰,书写、识读比较容易等特点,就很快流行开,取代了各式各样的古文字。在秦汉之际,经过短期的篆隶并用,隶书很快就成了社会上通行的正式文字。近年长沙马王堆和山东临沂西汉前期古墓中出土的竹简上的文字,基本上是隶书,这是隶书通行于西汉前期的有力证明。守旧复古的儒生搬出什么孔壁古文来对抗,也迅速败下阵去。到了东汉,大部分读书人已经不认识包括小篆在内的古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攻击隶书“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哀叹:“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许慎对孔壁古文一类不合时代潮流的古董被当时读书人攻击、非议的局面,感到“无可奈何花落去”而痛心疾首。
秦始皇在以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文字的同时,又以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推广。这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人民群众简化文字和改革文字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文字本身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贡献不仅在于推行了小篆和隶书,而且在于通过整理简化,规范了汉字的形体结构,结束了分裂局面造成的“文字异形”状态。三
秦始皇的各项改革措施,一直是在激烈的儒法斗争中进行的。汉代卫宏在《古文奇字·序》里说:“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谤。”这里说的“国人”,当然不是老百姓和主张革新的法家,而是以反动儒生为代表的奴隶主复辟势力。这说明秦始皇统一文字,遭到了复辟势力的反对和抵抗。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下令焚烧被用来诋毁新政权的儒家书籍。反动儒生采取各种手段抗拒烧书。孔丘八世孙孔鲋〔fù音付〕和博士伏生等人,一听到烧书的消息,就急忙把儒家的书籍藏在墙壁里,逃避焚烧。这在《孔丛子
·独治篇》和孔安国《尚书·序》等书里都有记载。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秦始皇后来打击、镇压的反动儒生当中,也包括一些顽固地反对统一文字的人。
历代的反动学者无不攻击、咒骂秦始皇,但又不能不在事实上承认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作用。就连许慎这样主张守旧复古的儒生,在他编的《说文解字》里,也不得不把秦始皇统一的小篆作为标准文字。这绝不是说许慎赞成秦始皇的文字改革。他在《说文解字·叙》里说,“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古文由此绝矣”,攻击的矛头正是指向秦始皇和他大力提倡的小篆和隶书。后代守旧的文字学家,出于他们复古倒退的反动本性,企图否定李斯改定小篆的功绩,说小篆是李斯等人“以反古逆乱之心为之”(宋·杨时《张有〈复古编〉后序》)。这完全是颠倒是非的无耻诽谤。秦始皇统一文字,客观上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文字发展规律。许慎等人的反对、咒骂,完全是枉费心机。
叛徒、卖国贼林彪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出于他们的反革命目的,恶毒咒骂秦始皇焚书,还说这是什么“企图消灭以前的全部文化”。秦始皇是“消灭文化”吗?从秦始皇焚书的实际情况和他采取的“书同文字”等革新措施可以看出,对于在当时起进步作用的文化,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国家的统一的文化,有利于科学和生产的发展的文化,秦始皇是加以保护并且促其发展的。而对于那些维护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鼓吹复辟倒退的儒家经典,秦始皇确是毁灭了一些。这样做对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必要的,在历史上是起了革命作用的。
文字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改革、逐步简化和符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天,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文字改革工作有光辉灿烂的前途。毛主席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出,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解放后二十多年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的文字改革工作,在汉字的简化方面,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普及和持久地向前发展,必将促进文字改革工作不断地取得新的胜利。


第2版()
专栏:

批判“信而好古” 促进文字改革
北京卫戍区某部 李宝春 冷汝傲 宁 强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交流思想的工具,革命的阶级和反革命的阶级都很重视。革命的阶级为了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对文字进行改革。与此相反,反动阶级总是力图把持文字工具,反对改革文字,推行愚民政策。两千多年前自称
“信而好古”的孔老二,就是反对文字改革的祖师爷。
孔老二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字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孔老二顽固地站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信而好古”的反动思想,竭力反对社会变革,反对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对于文字的发展变化,孔老二也极端仇视。他摇头哀叹:“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无)矣夫!”(《论语·卫灵公》)什么叫“史之阙文”?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他们说的“书必同文”当然不是秦始皇搞的“书同文字”;秦始皇是要用经过改革简化的新文字来统一文字,儒家则是要统一于古字,要人们永远按照奴隶主贵族的“老规矩”来写字,不知道古字怎么写的,或古字没有的,宁可空在那里,也不准造新字,不许写新字。
孔老二如此仇视文字的发展变化,是为了维护行将灭亡的奴隶制度。他竭力宣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谬论,只许劳动人民当会说话的劳动工具,服服帖帖地受奴隶主贵族的压迫和奴役,不许他们懂得任何道理。其用心多么毒辣!
孔老二的抱残守缺、“信而好古”思想,是反动没落阶级的世界观。从孔老二、孟轲到刘少奇、林彪,都是政治上的复辟狂,文化上的复古迷。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批判反动派的时候指出的那样:“他们不愿工农在政治上抬头,也不愿工农在文化上抬头。”林彪这个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拚命宣扬“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大搞愚民政策,叫嚷要继承封建糟粕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文化,以此作为向无产阶级进攻的思想武器。他恶毒诽谤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咒骂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历史的车轮是拖不回去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一切主张复古倒退、反对社会变革的反动派决没有好下场。抱残守缺、“信而好古”的孔老二一生为“克己复礼”摇唇鼓舌,东奔西颠,到处碰壁,成了到处受人唾骂的“丧家狗”。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使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结果是折戟沉沙,成了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
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字,一直被反动统治阶级把持着。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劳动人民不但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在文化上也翻了身。毛主席和共产党还领导我们进行文字改革工作,使文字更便于掌握和使用,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对文字改革是积极支持还是刁难、破坏,这是文化领域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一种表现。我们革命战士一定要彻底批判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孔老二“信而好古”等反动谬论,批判复辟倒退的反动思想,热情支持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做文字改革的促进派。


第2版()
专栏:

钢种符号的启示
上钢三厂工人评论组 梁赞鲁
毛主席指示我们:
“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按毛主席的指示进行文字改革,是我们工人的迫切愿望。
汉字难写、难认、难记。解放以来,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简化工作,可是目前使用的汉字仍然存在字数多、形体复杂的问题。就拿冶金的“冶”字来说,多一点就成了“治”;少两点就成了“台”。“台”、
“冶”、“治”这三个字又毫不相干。这类的字有多少个就得死记硬背多少个,学起来很困难。所以工人师傅们说:“汉字多一点、少一点,区别不是一点点,一不当心就豁边。”
我们炼钢工人每天要炼许多品种的钢。对那些简单明了的钢种符号,许多文化低的老工人都能熟练掌握:18Kg是一米十八公斤重的轨道钢,3C是造船用的船板钢,16MnO是用来轧制钢筋的,08T是用来轧制搪瓷板的,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新钢种还在不断地增加。但钢种再多,我们工人也能掌握它的名称,而且不会忘记,不会搞错。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体会到,除了经常接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钢种符号是由拉丁字母和数字组成,反来复去就只有二十六个字母。字数少,形体简单,一学就会,好写好记。假如我们把这些钢种名称换成方块汉字来写,一个钢种要写一大串,而且还会跳出一只只“拦路虎”,给文化不高的老师傅造成很大的困难。
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钢种的符号是代表钢种的名称,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符号和文字虽有不同,但同样都是表达意思或记录语言的工具。工具要顺手合用,文字也应该顺手合用。如果把繁复的汉字改成简单明了的拼音文字,那该多好呵!毛主席对文字改革的一系列指示,说出了我们工人的心里话。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两千多年前,孔老二就反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新字来表达新事物、新思想。他顽固地认为人们只能用旧字,旧字不够用,宁肯空着,也不准创造新字。刘少奇一伙也恶毒攻击文字改革,反对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林彪一伙也反对在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要以极大的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哲学、历史、教育、文学、艺术、法律等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领域。我们决心更好地学习毛主席对文字改革的指示,积极参加和推进文字改革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