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注意从下乡知识青年中培养理论队伍
中共湖北省江陵县马山区委员会
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普及、持久开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在建设农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时,关心下乡知识青年的看书学习,注意从下乡知识青年中培养理论辅导员。目前,在全区下乡知识青年中建立理论辅导小组六十九个,有三百八十七名知识青年分别担任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的理论辅导员。这支不脱产的理论队伍,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辅导群众看书学习,成为所在社、队批林批孔斗争中的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后,我们通过对六个大队的二十四个生产队的调查,发现运动搞得比较好的单位,都重视抓理论学习,都比较注意发挥下乡知识青年的作用。于是,我们认识到:在批林批孔斗争中,需要建设起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而下乡知识青年又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还认识到,把下乡知识青年这支理论队伍建设好,是落实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把批林批孔斗争进行到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在下乡知识青年中建设理论队伍,我们首先注意加强党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区委书记熊家清亲自担任理论辅导小组组长,还有两名区委成员担任副组长。各公社、大队,都成立了理论辅导小组。我们在组织下乡知识青年阅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时,尽可能让这些理论辅导员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批林批孔以来,区、社两级举办了下乡知识青年理论辅导员学习班十八期,将近四百名知识青年参加了学习。各个知识青年队和小组,都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切实保证学习时间。武汉下乡知识青年、共产党员张文纪,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十三个青年队和四十多个插队小组,都办起了小图书室。我们还选送五名知识青年理论辅导员骨干,到县里举办的理论学习班学习。
为了在斗争中培养这支理论队伍,我们区的各级党组织,还注意引导下乡知识青年理论辅导员,积极参加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双宗公社在批判林彪、孔老二宣扬的“天命观”时,公社党委组织全体下乡知识青年理论辅导员,到张场大队第四生产队进行社会调查。解放前,张场四队这个自然村,每年只能生产七万斤粮食。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贫下中农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一九七三年,这个队生产粮食三十八万多斤,卖给国家二十四万多斤,历年来的公共积累,共达二万八千多元。铁的事实,使知识青年理论辅导员进一步认清了:张场四队的变化不是所谓“天命”决定的,是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个真理指引下干出来的。林彪效法孔老二,鼓吹“既受于天,且受于人”的“天命观”,就是妄图愚弄劳动人民,为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
我们经常对这些知识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为革命学习理论、当好理论辅导员的自觉性。区委书记深入双垱大队同知识青年一起学习时,发现小王对担任理论辅导员有畏难情绪,就给她讲理论辅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同她一起研究有关问题,帮助她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小王提高了认识,刻苦看书学习,决心努力搞好理论辅导工作。
几个月来,这支不脱产的知识青年理论队伍,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辅导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同贫下中农一起,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罪行;画批林批孔的漫画八十七套,共四千五百多张,做到每个大队都有一套;办批判专栏五百七十六期,写出较好的批判文章三千多篇;自编批林批孔的文艺小节目八十多个,演出四十多场。柏林大队武汉下乡知识青年黄玉春担任理论辅导员以后,主动给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宣讲批林批孔的伟大意义,帮助她弄明白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就是妄图复辟资本主义,使贫下中农吃二遍苦的道理。广大干部和社员称赞说:“这些伢们,是学习的模范,大批判的尖兵,生产的能手,真是能文能武的好青年!”


第3版()
专栏:

教育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记刘胡兰烈士的母亲胡文秀教育青年一代的先进事迹
春天,刘胡兰烈士陵园杨柳青青,松柏滴翠。烈士的白色大理石塑像,巍然屹立在广场。烈士的母亲胡文秀向围在她身边的一群男女青年讲述刘胡兰烈士的英雄事迹,用刘胡兰精神教育青年一代。
支持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郝福从县城高中毕业以后,回到了农村。当天,胡妈妈就来到他家看望,勉励他扎根农村干革命。可是小郝认为:读了十几年书,还要和土坷垃打交道,不值得。他很想外出工作,对胡妈妈的话听不进去。晚上,胡妈妈脑海里不住地翻腾:为什么农村出去的学生读了书不想再回农村?为什么这英雄流过鲜血的家乡锁不住小郝的心?看来,思想不对头,要走的道路也不对头啊!灯光下,胡文秀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自言自语地说:“是很有必要啊!”她拿定主意:一定要教育小郝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一个秋天的深夜,胡妈妈和郝福坐在一起,谈起了村里的过去:解放前的云周西村,只有三个高小学生,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穷人家的孩子只有捧着破碗讨饭,那能上得起学啊!今天,我们穷人翻身当了国家主人,学校为我们贫下中农开门,你们能念上高中,这全托毛主席、共产党的福……。小郝听着,不由的想起了父亲给他讲述的悲惨的家史:在万恶的旧社会,小郝的父亲十二岁就给地主扛长工,早出一身白霜,晚归一身鞭痕。路过地主学堂门口看了一眼,狗地主就打了他一鞭,还恶狠狠地说:“穷小子别想读书!”……可是,今天自己念书,家里劳力少,队里给照顾,在学校还享受助学金,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想到这里,郝福难过得流了泪。胡妈妈送给他一本毛主席著作,说:“孩子,党和人民供你读书,读了书可要好好干革命,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啊!”郝福回到家里,翻开毛主席的《五四运动》这篇著作,认真学起来。“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毛主席的教导,使他心明眼亮。第二天,在团支部举办的学习班上,郝福激动地表示:要在英雄的故乡干一辈子革命,让青春在广阔天地里大放光彩。看见青年人进步了,胡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
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郝福被贫下中农选为生产队副队长。这时,有人介绍小郝到某单位工作,他婉言谢绝说:“家乡需要我,我离不开家乡的贫下中农,我要坚持乡村,在这里干一辈子革命!”几年来,小郝和贫下中农的心越贴越紧,最近大家又推选他进了大队领导班子。
英雄的妈妈胡文秀,以对革命后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帮助青年人在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把关定向,引导他们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教育青年坚持艰苦朴素作风
陈素爱刚从学校回乡,胡妈妈就把她领到烈士纪念馆,指着当年刘胡兰身穿的粗布衣,讲述刘胡兰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些,小陈深深牢记在心里。日常生活中,小陈勤俭节约;外出开会时,她还是穿着补钉衣服,并且背着粪筐拾粪。后来,党组织调陈素爱到附近一个公社担任妇联主任,她还是那样艰苦朴素,联系群众。贫下中农称赞她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好干部。
刘胡兰的弟弟继英入伍前夕,胡妈妈把他带到烈士墓前,再一次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用小红布袋装上饱含烈士鲜血的家乡土,勉励他“继承胡兰志,永做革命人”。继英参军以后,牢记毛主席给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刻苦锻炼自己,成长为一个人民的好战士。
女青年段承兰要结婚了,胡妈妈到她家里,给她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讲刘胡兰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教育她勤俭节约办婚事。段承兰会意地点了点头。结婚那天上午,承兰还在队里劳动。中午,她头戴草帽,手拿镰刀,挎包里背着《毛泽东选集》,来到婆家。下午,她又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在胡妈妈的教育下,小段新事新办,为青年们做出了榜样,受到了社员的好评。
让青年在风浪中锻炼成长
胡文秀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十分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特别注意在斗争实践中帮助青年们增长才干,锻炼成长。
有一年,大队决定办个小农场,大搞农业科学试验。农场由谁负责呢?胡文秀建议党支部让烈士石六儿的侄女、刘胡兰民兵班的战士石启英当场长。十九岁的石启英,一听要她当场长,忙说:“咱是个女孩子,怎么能挑得起这副重担呀!”胡文秀握住小石的手,鼓励她说:“怎么女孩子就不能当场长?”于是,胡妈妈和小石一起,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对她说:“大树是一枝一杈长起来的,本领是一点一滴学出来的,重担子从小就要挑。你胡兰姐姐十三岁那年参加革命,我当时也认为她小,十四岁她当了妇救会干事,干得满不错,直到牺牲时才十五岁,比你还小呀!烈士能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你就不能克服困难,领导大伙搞科学实验吗?再说,还有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坚决支持你哩!”石启英听着听着,感动得低下了头。她向胡妈妈表示说:“您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干,学习胡兰姐姐的革命精神,打好科学实验这一仗!”
在党支部和胡妈妈的帮助下,小石不仅当了场长,而且干得很出色。培育五号杂交高粱品种时,为了使父本和母本的花期准时相遇,她日夜坚守在地里。经过小石和同志们的努力,终于试验成功了四十三亩高粱杂交优种,平均亩产七百斤,不仅满足了本大队的需要,还支援了兄弟队。贫下中农高兴地称赞小石为“土专家”。
多年来,胡文秀就是这样用刘胡兰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如今,在批林批孔运动大好形势下,云周西村的青年们,象刘胡兰烈士墓前的青松一样,正在茁壮成长。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帮助知识青年发展养猪事业
湖北省应城县陈北公社陈河大队党支部,积极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发展养猪事业,既为集体农田增加了肥料,又增加了知识青年小组的收入,还为他们改善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河大队党支部开始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小组筹办养猪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无猪圈,二缺饲料。党支部认为:要教育和支持知识青年扎根农村,除引导他们认真看书学习,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外,还应当帮助他们适当发展养猪事业。于是,党支部领导成员和贫下中农商量,利用旧材料给知识青年小组盖起猪圈,把大队养猪场里最好的猪娃分给知识青年小组喂养,还选派有丰富养猪经验的饲养员,教给他们饲养技术。
这个大队的河头生产队,在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小组养猪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饲养员周巨青看到知识青年喂猪时,放的精饲料较多,就叮嘱他们要定时定量,把精料和粗料搭配起来喂养,还教给他们勤垫猪栏等养猪方法。春、夏,这个生产队把塘堰里放养的青饲料,分给知识青年小组喂猪;秋、冬,队里又把秕谷优先分给知识青年小组打糠。去年,这个队的知识青年小组向国家交售肥猪一头,向集体投优质肥二百多担,知识青年也增加了收入。
现在,这个大队的知识青年越来越重视发展养猪事业。今年,有两个知识青年小组已向集体投猪肥一百八十多担。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戴家湾大队党支部,重视对下乡知识青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这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民学(中)在给青年们谈农村的远景规划。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扎根农村树新风
——记下乡女知识青年王桂琴
一九六四年四月,大连下乡知识青年王桂琴来到新金县费屯大队插队落户。一九六六年十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她是泉水生产队党小组长,不脱产的卫生员。这里记述的,是王桂琴扎根山村,不断树立革命新风的几件事。
一九六七年春,王桂琴收到母亲一封来信。信中说,组织上考虑王桂琴父亲病故,决定让她回城,接父亲的班。在信里,母亲还特别叮嘱,要她马上回城,办理手续。
小王读完信,心里很不平静。对如何“接班”的事,她考虑了许多:回到妈妈身边当工人,这对照顾家庭来说确实很好;但作为一个革命青年,应该以革命利益为重,从党的需要出发。是党和贫下中农把自己由一个幼稚的孩子,培养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并担任了大队团总支书记。党要求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贫下中农希望知识青年坚持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自己如果半途而废,离开农村,不是违背了党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了吗?王桂琴向党支部表示:“我要在农村接班,决不回城!”
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小王给妈妈写了一封回信。信上说:对妈妈的来信,我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还是要在农村“接班”。因为返回城市还是坚持乡村,当工人还是当农民,相比之下,我觉得农村更需要象我这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青年。我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把青春献给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事业……。
小王不回城“接班”的事传开后,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人说:“小王不走是暂时的,人家是党员,又是干部,反正是沙窝里的山雀,早晚得飞。”
听到各种议论,小王想:为什么知识青年在农村入党、入团的,表现好的,就非走不可呢?为什么某些人把自己回城“接班”这件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呢?这反映私有观念在作怪。她联系实际,学习了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教导:“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她决心做实行“两个决裂”的革命青年。
在共同战斗中,小王和一个普通的贫农社员小张相爱了。这件事,有些人更是议论纷纷。有人说小王“缺心眼”;有人替小王“惋惜”;小王的母亲也想不通,认为女儿欠思考。其实,这件事小王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她对母亲说:妈妈,你是贫农,旧社会受过苦;小张的父母也是贫农,过去也受过苦。旧社会,地主、资本家拿咱贫下中农不当人看。解放后,为什么还有人看不起咱贫下中农呢?小张思想进步,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难道因为他是农民就得受人鄙视吗?女儿的一席话,说得母亲心里透透亮亮的。小王终于冲破了旧思想的束缚,同小张结了婚。
王桂琴的两个弟弟中学毕业了。她听说弟弟有些怕艰苦,不大愿意下农村,就几次写信勉励他们。小王还回家对弟弟做思想政治工作。她和弟弟一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用自己在农村几年来的斗争实践,说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锻炼成长为革命接班人的一条光辉大道。经过小王的帮助,两个弟弟思想通了,高高兴兴地来到姐姐所在的生产队插队落户。第二年,在王桂琴的说服下,妈妈也表示不在城里吃闲饭,要到农村干革命。不久,她妈妈带着全家来到农村安家落户。
王桂琴结婚以后,大家说,这回小王真正扎根了。可是,小王并不这样认识。她说:“结婚安家只是形式上扎根,继续革命才算真正扎根!”小王的公公、婆婆有病,加上她又有了孩子,家务负担比较重,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小王继续革命的决心。
队里有个坏分子,用各种手段腐蚀拉拢知识青年,王桂琴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带领青年们向这个家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斗得他低头认了罪。有个社员开了小片荒,王桂琴发现后严肃地批评了他。婆婆知道了,责备小王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得罪人干啥?”王桂琴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坚持革命原则,迁就了他,就是迁就了资本主义思想!”在王桂琴的耐心帮助下,那个社员提高了思想觉悟,把小片荒交给了集体,还做了自我批评。
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后,小王一马当先,积极参加斗争。她带头向社员们宣讲文件,组织青年们批林批孔。小王还克服时间紧、家务重的困难,认真看书学习,经常写批判稿到深夜。在队里的大小批判会上,小王联系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农村锻炼成长的事实,联系当地的村史、贫下中农的家史以及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做了三十多次批判发言,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罪行。贫下中农说:“小王真是个批林批孔的闯将!”
在阶级斗争中,王桂琴朝气蓬勃,英勇战斗。在各项工作中,她同样认真负责,积极带头。王桂琴是一个卫生员。这几年,她除了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还废寝忘食地为大伙看病。在费屯大队,只要一提起王桂琴,大人小孩没有不说她好的。谁都知道,王桂琴为了给贫下中农治病,有时那怕是米刚下到锅里,也丢下就走。深更半夜,只要有病人,她随叫随到。一次,社员王桂章的小孩得了扁桃腺炎,王桂琴不分白天黑夜地给小孩看病,每天晚上十点钟定时打针,从没耽误过。一天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又刮风下雪,王桂章夫妇心想:今晚孩子的针大概打不成了。谁知九点多钟,王桂琴还是按时到了。看着王桂琴满身的雪花,王家夫妇感动地说:“桂琴,你一个心眼为了我们。你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青年啊!”
说王桂琴一个心眼为贫下中农,这话一点不假。贫农社员徐云清的爱人生了孩子,缺奶,王桂琴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少吃点,留下奶水给徐家孩子吃。贫农社员陈淑玲生孩子后有病,王桂琴就用休息时间,帮她做饭,料理家务。……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