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第1版()
专栏:

深批林彪“克己复礼”反革命罪行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提高政治觉悟,抓革命,促生产,作出新成绩
据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六月五日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革命罪行及其修正主义路线,抓革命,促生产,全所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团结战斗的大好形势。
批林批孔运动展开后,化学研究所的工人和科研人员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伟大号召,迅速掀起了革命大批判高潮。这个研究所第三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几个月来召开了五次全室大批判会,三十多次班组批判会,贴出了一百七十多张大字报,深入批判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并联系院、所的实际,批判了一些修正主义路线的表现和影响,对全所的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和批判,科研人员们提高了政治觉悟,焕发了极大的革命热情。他们说:“批林批孔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我们要象柳下跖那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把批林批孔斗争进行到底。”许多研究人员还表示要在运动中认真改造世界观,努力克服知识分子的动摇性,争取做工农兵欢迎的知识分子。
政治上、思想上的革命,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广大科研人员抓革命,促生产,在工作中作出了新成绩。第三研究室今年接受的国家急需的某种材料的试制任务,原计划比去年高出六点六倍。批林批孔以来,这个室的科研人员的革命干劲空前高涨。他们说,试制这种材料是对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回击,是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成果的实际行动,我们一定要苦干加巧干,夺取革命和生产的更大胜利。他们主动地修改了原来的计划,把试制指标一下子提高到比去年增长三十多倍。新的计划被批准后,他们迅速成立了会战组,召开誓师会,全室出现了团结一致搞革命,齐心协力搞科研的生动局面。这个室四班三组的科研人员主动给九班让出实验室,自己挤到别的实验室克服困难坚持工作;一班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派了两名熟悉工作的科研人员支援会战。二班配方组的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合成的周期缩短了一半多。过去,搞放量的科研人员感到放量工作是重复实验室的配方,没有多少研究工作可做,不太安心。批林批孔以来,他们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纷纷说:“什么你的任务重要,我的任务不重要,都是打击帝修反、痛斥林彪和孔老二的战斗任务,革命工作都重要。”他们群策群力,经过二十多天的日夜奋战,使准备工作迅速就绪,为完成今年的研制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林彪反党集团恶毒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罪行无比愤慨。他们以实际行动,努力发展文化大革命以来科研战线出现的大好形势和新生事物,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所的第二研究室研制出一种分离有机化合物的材料——气体色谱固定相,几年来全国各地有数百个工厂在推广应用。批林批孔以来,二室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项研究成果,特地派出调查组到各地了解应用情况,听取使用单位工人群众的意见,在广泛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讨论制订开展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案,把这项成果再往高里提。各有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打破分工界限,用大会战的方法集中力量迅速解决一些国家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科研战线出现的新事物。批林批孔运动中,这个所各室、组和有机、无机、高分子专业的科研人员继续坚持这一做法。他们采取会战方法,共同协作,分别用二十八天和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两项国家急需解决的科研项目。他们说,林彪反党集团攻击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妄图开历史倒车,我们就是要努力巩固和发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用事实粉碎敌人的无耻谰言。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决心夺取抓革命、促生产的更大成就。


第1版()
专栏:

一种高级台式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这是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批林批孔,抓革命促生产的重大成果。它比国外同类型计算机有较多优点,即将投产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六月七日讯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属工厂的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三结合,研制成功长城203高级台式电子计算机。经鉴定,这种计算机比国外同类型的计算机存贮量、速度都大大提高,操作更易于掌握,逻辑线路结构简单,体积小,功耗低,使用方便,即将投入生产。
长城203高级台式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胜利,是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抓革命,促生产的一项重大成果。研制过程中,数学所工厂的工人和科技人员通过对刘少奇、林彪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大大激发了革命积极性,他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短短的时间内研制成功。这种计算机比普通的台式计算机增加了函数运算,扩大了存贮量,提高了速度,能方便地编制、调整和修改程序,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运算,并配有小型打印机和磁带机,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小型计算系统。它不仅可以象普通台式计算机那样通过手工操作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而且可以通过编制程序,解决各种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部分代替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功能。由于这种计算机轻便,易于使用和维护,比通用电子计算机更容易普及和推广。


第1版()
专栏: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又一新成果
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失传的《孙膑兵法》等竹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发现
对于研究先秦儒法斗争历史和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六月七日讯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一千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四千多枚。这批先秦古籍的发现,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现存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吴孙子》一直流传,通称《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在曹操注《孙子兵法》中一字未提,在《隋书·经籍志》中也不见著录,可能在东汉时便已失传。宋代以来,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并不是孙武的著作;有人对孙武是否实有其人也持否定态度;较多的人则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于一人之手,现存的《孙子兵法》可能源出孙武,完成于孙膑,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并非一个人的著作,等等。由于《孙膑兵法》失传,上述疑案长期得不到解决,这次《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同时发现,使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次发现的《孙子兵法》竹简,已整理出一百零五枚,共一千余字,已发现的篇名和《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的十三篇相同。《孙膑兵法》已整理出二百二十三枚,共六千余字,可以确定的篇名有:《陈忌问垒》、《禽(擒)庞涓》、《客主人分》、《将败》、《月战》等。可以推断的有:《将义》、《五共》、《五名》、《将失》、《兵问》、《陈(阵)》、《火战》、《水战》等篇。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战争胜负因素的看法,作战时在兵力众寡不同、强弱不同和地形条件不同的作战指导方法,以及阵法的探讨和有关“将”的条件和作用的论述,等等。从文体看,有问对性的,如孙膑与齐威王、田忌的问答;有论述性的,记叙性的,如救邯郸之战、马陵之战。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在政治思想战线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同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儒家,进行着十分尖锐的反复辟与复辟的斗争。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要求统一,以战争手段完成统一事业是当时历史赋予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军事家们的任务。《孙膑兵法》主张“战胜而强”、“举兵绳之”,意思就是用战争手段来对付没落奴隶主复辟势力和封建割据势力。可以看出,孙膑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是直接继承了以孙武为代表的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军事思想的传统,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挥和补充。
新发现的这批竹简中,有大批先秦典籍,但却没有儒家的书,这座墓葬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不久,这就证明秦始皇焚书是有严格政治选择的。他所焚禁的是儒家的反动经籍,沉重地打击了“是古非今”的反动复辟势力。这也是对叛徒、卖国贼林彪攻击秦始皇
“焚书坑儒”的有力批判和揭露。
这次发掘的墓葬共两处。在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简,除《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外,还有:《六韬》、《墨子》、《晏子春秋》、《管子》和《尉缭子》。另外,还有关于阴阳、风角、灾异、杂占等,共有竹简和残简四千九百四十二枚。有些书名,如《曹氏阴阳》等,过去未见著录。在二号汉墓中发现了公元前一三四年的《汉元光元年历谱》竹简三十二枚。
从这两座墓葬的墓坑形制,随葬器物的组合、风格等特点,可以断定这是两座西汉武帝初年的墓葬。这批竹简的发现,特别是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的发现,对于研究先秦儒法斗争历史和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同时对古代文字学、隶书的演变和书法的研究,也很有价值。
这批竹简是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一九七二年四月发现的,经过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专业工作者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整理,文物出版社把这批竹简的影印材料和有关研究文章,编辑成《孙膑兵法——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等书籍,准备陆续出版。


第1版()
专栏:

西藏高原种植冬小麦为什么能高产?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西藏广大翻身农奴解放思想,在“世界屋脊”上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获得高产。这是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过去,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没有越冬作物。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以后,翻身农奴在高原上试种冬小麦,获得成功。一九七二年秋天,西藏全区种了十四万亩冬小麦,一九七三年平均亩产大部分超过四百斤,并且出现了不少跨“黄河”、过“长江”以及亩产千斤的高产田。
西藏冬小麦大面积丰收的喜讯传出以后,不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西藏海拔那样高,气候寒冷,为什么能种冬小麦?并且获得大面积高额丰产?”记者就这个问题访问了西藏农科所和西藏气象局的同志。他们提供的一些科学资料,对发展西藏其他农作物的生产也有很大帮助。
(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西藏广大翻身农奴和驻西藏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同西藏的农业科学工作者一起,把敢想敢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西藏高原发展了冬小麦生产,这件事实说明,人们通过实践,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而且可以掌握和运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在批林批孔斗争中,西藏广大翻身农奴、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科研人员,正在运用这一事实,对林彪宣扬孔老二“生而知之”的“天才论”,和他鼓吹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反动唯心史观,进行有力的批判。
一向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较低。这样的气候条件从一定程度上看,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但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西藏不利的因素中是否也可以发现有利的因素呢?事情正是这样。人们经过多年实践,终于认识到西藏高原也有比我国其他地区对农作物生长更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关键在于人们能否认识它,并且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它。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地方能否种植冬小麦,首先要看有没有它需要的适宜温度。冬小麦是一种喜温不耐热的农作物。根据有关中国小麦栽培方面的科学资料记载,在我国北部晚熟冬麦区考察的数据是:冬季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四至八度之间,个别时候极端最低气温达到摄氏零下二十至三十度,一般年份冬小麦在我国北部地区可以生长并能良好越冬。依照这个条件对照拉萨来看,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二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十六点五度。这说明拉萨地区的气温条件适合种植冬小麦,气温能够满足它越冬的需要。
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高低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光、热、水。在这些方面,西藏高原有利的条件是:
一、日照时间长。以拉萨为例,全年日照时数高达三千小时,是世界上有名的“日光城”。而比拉萨纬度高的北京,也只有两千七百六十小时。冬小麦的生理特性是,当它受阳光照射的时数越多,发育就越好;光合作用时间越长,它积累的养分也越多。西藏的冬小麦生长期一般在三百二十天左右,这样,就使它能够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积贮大量的有机物质。所以,日照时间长是西藏高原种植冬小麦等喜温作物,并夺取丰收的一个重要自然条件。
二、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是地球上重要的能量源泉。西藏气象工作者根据多年观测得到的材料说明:西藏高原空气稀薄,如拉萨的空气密度较海平面约小四分之一,大气中尘埃少,湿度小,空气透明度好,射线被吸收的也少。因此,和其它许多地方比,西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如拉萨全年的太阳总辐射强度为每平方厘米一百八十八千卡。而纬度较低的广州只有一百一十六千卡;纬度高的北京和沈阳,分别为一百三十三千卡和一百一十八千卡。从植物生理与光照关系的有关资料看,当光照强度大时,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创造的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要大得多。由此可见,西藏高原的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对冬小麦的光合作用与养分积累是极为有利的。
三、积温基本满足。从热量条件看,西藏大部分农区的积温基本上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的需要,这是西藏高原种植冬小麦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测定,拉萨全年高于摄氏零度的气温日数为二百七十七天,积温约为两千九百度,等于或大于摄氏十度的积温全年为两千一百多度。而出现摄氏十度或大于摄氏十度气温的开始日一般在五月上旬,终日在十月上旬。在这个气温较高的时期内,正是冬小麦的主要生育阶段,从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到成熟所需要的热量,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
四、昼夜温差大。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白天气温较高,夜间气温较低,日较差大。如拉萨全年的平均日较差为摄氏十五度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白天由于气温高,光照强,冬小麦光合作用时间长,积累的有机物质多;而夜间气温低,冬小麦的呼吸强度随之变弱,这就使它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物质大大超过其消耗的需要,养分积累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西藏高原的冬小麦所以粒大、千粒重高,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内地的冬小麦千粒重一般在三十五克左右,西藏的冬小麦千粒重高者达五十多克,一般也在四十五克左右。不仅如此,在拉萨每当蔬菜成熟和收获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大萝卜一个个象热水瓶似的,大的一个就有二十多斤重。这些都和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多,而消耗的养分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需水量较为充足。西藏高原东部农区和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年降雨量,分别为七百多毫米和四百多毫米,而且大都集中在六至九月,七、八两个月。这样完全可以满足冬小麦后期的需水量。而在雨季到来之前,由于西藏水利资源丰富,解放以来又大力兴修了水利,不少农区可以自流灌溉,也能满足冬小麦前期的需水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等河谷地带的雨季又以夜雨为主,如拉萨、日喀则的夜间降雨总量一般都占全天总降雨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常在夜间降雨,白天仍然晴朗的特有天气,既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大量水分,又为农作物白天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创造了有利条件。西藏的这个自然特点,对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是十分有利的。
(二)
从当前西藏冬小麦主要栽培地区的气象资料来看,这些地区平均全年摄氏零度以上的积温为两千八百五十度以上。但是,积温比这些地区低的地方是否不能种植呢?通过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人们对事物
的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近几年来,随着冬小麦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实行科学种田,冬小麦的科研工作也在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例如,海拔三千八百多米的澎波农场,摄氏零度
以上的积温只有两千三百多度,大面积种植冬小麦不但成功,而且获得了高产。海拔四千零五十米的江孜县农业试验场,摄氏零度以上的积温只有两千一百多度,去年第一次种植冬小麦十四亩,平均单产三百多斤,最高亩产达到六百八十斤,试种也初步获得成功。通过在这些地区的试验,人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孤立地看,积温低于两千八百度的地区,可能不适宜种植冬小麦了。但是,由于这些地区海拔相对增高,同其他地方相比,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数也较多,这样就可以弥补积温不足的缺陷,冬小麦仍然可以获得高产。这说明,在分析农作物生长的客观自然条件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从某一因素简单地作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头脑束缚起来;而必须在勇于实践的基础上,把诸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总结群众多年实践的经验,西藏气象局和西藏农科所的同志认为,西藏东南部和藏南谷地,地势较低,印度洋暖湿气流从藏东南部地区和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吹入,气候比较温和。分布在这个地带的昌都、拉萨、山南和日喀则等地区的大部分农区,土质肥沃,年降雨量较多,灌溉条件良好。这些地区一般都具备上述种植冬小麦的气候条件。这一点已为广大群众的实践所证明。
广大群众用辛勤的劳动,逐步总结出在高寒地区种植冬小麦和发展其它农作物的宝贵经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毛主席教导说:“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广大翻身农奴表示相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人们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锐利武器,坚持辩证唯物论,批判唯心论,批判形而上学,深入开展三大革命运动,人们就可以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
近几年来,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西藏广大干部和群众种植冬小麦的积极性很高。为了使推广冬小麦的工作更加扎实地向前发展,西藏农科所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西藏高原海拔差异大,地形复杂,各农业地区的气候和耕作栽培条件也不尽相同,而推广冬小麦又是一项新生事物,因此,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继续向群众宣传种植冬小麦的好处和意义,依靠群众,因地制宜,特别要注意总结当地的种植经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发展冬小麦生产和种植其它农作物的关系,妥善解决扩大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与牲畜饲草的矛盾。
三、西藏高原百分之七十的农田在海拔三千到四千一百米之间,从“肥麦”引进高原以后种植的情况看,比较适合种植在海拔两千七百米到三千八百米之间的地区。现在有的地方已经扩种到海拔四千米左右的地区。如再向更高的地方种植,首先要经过试验。而在海拔两千七百米以下的地区,由于夏季雨水较多,湿度大,“肥麦”易染锈病,不宜种植。这些地区应选择抗病力强的冬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四、水、肥是关系到冬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也是大面积发展冬小麦生产的保证。西藏地区虽然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冬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质的积累,但是还必须使水、肥条件跟得上,才能充分发挥上述有利条件,促使冬小麦高产。因此,各地推广时要与当地水、肥条件相适应,大力发展水利,增积肥料,是十分重要的。
五、根据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种植冬小麦时应十分重视栽培技术,如施足底肥,适时播种,加强越冬管理,对返青、拔节、收获等各个环节,要一抓到底。由于冬小麦的高产是由穗数、粒数、粒重协调发展的结果,所以要极为重视合理密植,提高出苗率,促进有效分蘖,保证每亩有二十万穗以上,并争取粒多、粒重,才能获得高产。
六、为了防止种籽退化,适应今后大面积种植的需要,对“肥麦”要进行提纯复壮,并有计划地建立种籽田,单种、单收、单打、单藏。同时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活动,搞好引种和杂交选育,尽快培育出满足生产发展需要的冬小麦新品种。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西藏劳动人民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们以“不作大自然的奴隶,要作大自然的主人”的英雄气概,在沉睡了亿万年的西藏高原上,创造出冬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奇迹。这一生动的事实说明,西藏高原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勤劳、智慧的西藏百万翻身农奴,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们一定能够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扬大寨精神,把西藏的农业生产大大向前推进一步,为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1版()
专栏:

许锬副总理兼外长回国途中到京
姬鹏飞外长、韩宗正副部长等前往机场迎接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六月七日讯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许锬一行在出国访问回国途中路经中国,今天晚上乘飞机到达北京。
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外经部副部长韩宗正,有关方面负责人程瑞声、朱传贤,前往机场迎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玄峻极和大使馆外交官员,也到机场迎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