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们就是要大干社会主义!”
——记上钢二厂六三○工地的一场战斗
一九七四年的春天是个不平常的春天。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斗争,激发了上海百万工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林彪要复辟资本主义,我们就是要大干社会主义!”这就是广大工人群众豪迈的战斗口号。
这里介绍的,是上钢二厂六三○工地一场向时间夺钢的战斗。
四十五天一定要出钢
六三○工程,是一个开坯车间的改建工程。这个工程是为适应上海钢铁工业的新发展而进行的。
六三○车间诞生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当时年产能力为三十五万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工人群众不断挖掘潜力,生产一跃再跃,到一九七三年,年产量已达到六十万吨以上,比一九六五年翻了将近一番。批林整风中,广大工人群众敢想敢干,提出对这个车间进行一次较大的技术改造,使年产能力达到七十五万吨(其中包括板材十五万吨)。如果再采取一些措施,还可提高到九十万吨。
这样,开坯车间就要改建;改建,就要停产;停产一天,就要少生产近二千吨钢坯。时间就是钢。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工程抢出来,减少停产施工的损失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有的说:“当初新建六三○车间,花了半年时间,现在改建工作量比新建大得多,施工条件也差得多,少说也要三个月。”有的说要八十三天。有的把敲拆、土建、设备安装……一项项排下来,算来算去,至少也得七十五天。
经过广大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最后,确定为四十五天。
工程指挥部和各部门的有些同志,感到没有把握。有的抱“走着瞧”的态度;也有个别同志说:四十五天想搞这样大的工程,不行!
正在这时候,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参加六三○会战的十多个施工单位的广大工人,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工人们斩钉截铁地说:林彪要复辟,我们工人就是要革命,要前进。林彪反党集团要使我们倒退到资本主义,我们工人就是要加快干社会主义。二月五日,施工誓师大会,成了批林批孔的大会。会上,工人们豪迈地提出:四十五天拿下六三○,迎头痛击林彪、孔老二。
要在四十五天时间里拿下六三○,困难的确很多。但是,在困难面前,广大工人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拆除原有基础,是改建六三○工程的第一步。钢筋混凝土基础比石头还硬,敲拆十分困难。尤其是推钢机基础,不仅面积大,而且钢筋密密麻麻,特别坚固,几次用炸药炸,只炸掉一层皮。敲拆进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六三○工程投产的时间,如果敲拆拖了后腿,就会给基建、安装工作带来一系列更大的困难。工人们说:“混凝土再硬,没有我们的骨头硬!”他们硬是用风镐一点一点地打,抡起十六磅的大鎯头,一下一下地敲。鎯头落处,火星直冒。他们以硬骨头精神,终于排除了重重困难,提前完成了敲拆任务,为六三○工程铺平了道路。
正当施工最紧张的时候,接连下了几场大雪。天寒地冻,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吊装烘炉区的屋面,需要高空作业。这样的风雪严寒天,就是在地上走路,不小心也会滑一跤,高空作业困难就更多,危险也大。但工人们全然不顾,决定冒雪施工。为了保证工人的安全,指挥部同志花了很大力气,才把工人说服了,等天晴再干。但是,隔了一天,积雪还没有化尽,又是一场大雪。怎么办?等,还是抢?机械施工三队的同志们再也耐不住了,干部怎么劝也劝不住。工人们坚定地说:四十五天一定要出钢,不能再等了。指挥部的同志深受感动。为了确保安全,他们爬到屋面上为工人打扫积雪。门卫、食堂工作人员也纷纷前来支援,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战胜了风雪严寒,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烘炉区的屋面工程。
干革命,就要打破常规
要大干社会主义,要革命,要前进,就要打破常规。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激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工人群众,决心冲破那些妨碍工程进展的条条框框,把工程大踏步推向前进。
在通常情况下,土建队伍总要在“三通一平”(路通、水通、电通、场地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现场施工。这一次打破了。工人们说:这个“通”,那个“通”,首先是要思想通;我们不能等条件完全具备才动手。没有路,我们开;地不平,我们整;抢下六三○,喜报送北京。他们没有等敲拆旧基础的工作全部做完,就开进坑坑凹凹的现场,大干起来。
在通常情况下,安装单位总要等设备全部运到现场,经过验收后再安装。六三○工程,时间要求急,安装工作量大,可是,直到停产施工后二十天,有些关键设备还在外厂加工。怎么办?有人认为这是“甲方”的事情,脱了期由“甲方”负责。安装工人说:“不对。工程脱了期,国家受损失,革命怎么能分甲乙丙?我们决不能坐等。坐等,永远等不到共产主义。”他们打破等建设单位把设备运到现场的老规矩,主动协助建设单位到设备制造厂去摸情况,完成一台抢运一台。
工地上,清理出来的旧基础和土方要及时运出去,大量建筑器材要运进来,运输十分繁忙。一般情况下运输工人都是开两班,现在他们主动开三班。原来交接班都要回到运输场,然后再到工地干活,一个来回要耽误一两个小时。现在他们改变了老章程,在现场交接,节省了时间。
对每一项陈规陋习的破除,都是对生产力的一个解放。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各单位实行大交叉施工,立体作业:敲拆、土建、安装、机械施工,一环紧扣一环。在最紧张的日子里,工人说这是“海陆空大会战”:地下在挖土,浇混凝土;中间在排管子,安装设备;高空在吊装屋架和屋面板。工地上,人如潮涌,热气腾腾,你追我赶,冷泵枪声、铁锤声、卷扬机的马达声,汇成一片。打破常规,发扬革新精神,最能激发人们的智慧,许多平常难以想到、做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做到了。
支持群众的积极性,组织群众的积极性
但是,新的情况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这次参加六三○工程会战的有十多个单位,在方圆不到半里的工地上,最多的时候集中了二千八百多人。人多、单位多,由于实行交叉作业,各项工程齐头并进,道路、场地、吊运设备全面紧张。行车只有两部,需要吊装的东西很多,谁先用?土建队刚挖了一些土,安装工人为了抢时间已经跟进来了;为了安装管道,就要挖沟,沟一挖开,土建要用的道路又被截断了。怎么办?矛盾一个接着一个。一次,问题终于爆发了。土建队正要把爆破下来的混凝土块抢运出去,而安装大队为了抢装轧机,把一只三十八吨重的大齿轮运进车间,主厂房的通道被堵死了,影响了土建队的工作。
这件事发生后,指挥部里议论纷纷。有人建议要搞几条制度,“管一管”。
怎样看待这个现象?从表面看,似乎有点乱。但是这反映了工人群众强烈要求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是好事,不是坏事。安装大队的工人同志急于要把大齿轮往车间里运,是以主人翁的态度,抢时间,抢进度。造成道路堵塞,是因为领导上没有向他们交底,不知道土建部门那天要抢运旧混凝土块,责任在领导,不能怪群众。如果因为群众的积极性打乱了秩序,就想用订几条制度的办法来管群众,这就是不相信群众。现在,联系实际,批林批孔,我们首先就是要肃清林彪、孔老二宣扬的“上智下愚”反动谬论的影响。通过讨论,大家思想一致了。结论是:必须热情支持群众的积极性,组织群众的积极性,认真转变作风,到群众中去领导群众。
工程最紧张的时候,指挥部里几乎空无一人。除个别同志留下值班外,指挥人员全部到现场,了解各个部门工程进展的情况,同时把工程进度和重点,向群众一一交底。领导了解下情,群众了解全局,发现矛盾,就地解决,工程进行得紧张而有条不紊。原来认为“有点乱”的一些干部,这时也笑逐颜开。他们不仅看到了群众巨大的积极性,也从群众中找到了解决矛盾的办法。吊装设备紧张,和群众一商量,办法就有了。工人说,用电有高峰有低峰,用吊运设备也有高潮和低潮。白天用得多,大家保重点;晚上空的多,可以多使用。起重和行车工人为了满足吊装需要,日夜三班不停,起重任务虽然不断增加,抢用起重设备的情况却越来越少了。
工地上,十几个单位之间互帮互促,有抢有让的生动活泼的协作局面不断出现。由于树立了全局观点,明确了工程重点,大家为全局而“抢”,抢出了时间,抢出了进度;大家又为全局而“让”,局部服从全局,次要的服从主要的,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工地上一日数变,捷报一个接着一个。
不是四十五天,而是三十八天,六三○工程就提前胜利完成,投产使用了。当火红的钢锭经过一道道轧机轧成需要的钢坯,沿着辊道缓缓而去的时候,工人们豪迈地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为不断提高六三○车间的生产能力又打了一个大胜仗,我们还要努力打更大的胜仗!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广西柳州钢铁厂第一炼钢车间的青年工人,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团结协作,研究改进炼钢新工艺。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换炉壳的故事
四月下旬的一天,沈阳水泥机械修配厂铸造车间浇注工段的工人,正在炼钢电炉前紧张地操作着,突然,炉底衬砖出现了熔化现象,必须停炉抢修。
过去,每逢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办法是等炉温降低后再修补,最少得三天时间;再一个办法就是冒着高温抢修,一般要影响三个班八、九炉的炼钢任务。
车间党支部副书记闻家相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并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决定提前换上备用炉壳。
可是,有人却不赞成,说:“这是冒险!”工人们望着那台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诞生的备用炉壳,心情无比激动。难道这仅仅是要不要换炉壳的问题吗?不!这是一场革新与保守两种思想的斗争。
过去,这个厂炼钢没有备用炉壳,电炉一坏,工人们就得冒着高温抢修。三年前,工人们就提出要制造一台备用炉壳,到钢炉中修或大修时,两个炉壳互相一换,既可以节省修炉时间,又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对这样一个合理建议,有的人却摇头反对。理由很简单:一是在原来的炉上进行中修或大修是老规矩了,不能破;二是备用炉壳加上衬砖有三十吨重,厂里没有三十吨重的起重设备,做了炉壳也上不去。这样,造备用炉壳的建议一直搁了三年。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大家深入批判了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厂党委领导成员还联系对待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狠批了林彪、孔老二散布的“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认识到党委的因循守旧思想,说到底,就是不相信群众,对新生事物持怀疑态度,喜欢按老规矩办事。他们重新研究了造备用炉壳的建议,认为这个建议有利于抓革命,促生产,有利于计划用电,有利于保护工人们的身体健康,决定立即动手制造备用炉壳。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备用炉壳就造出来了。为了解决安装时起重设备负荷小的矛盾,厂党委又进一步采纳了工人们的意见,制造了一根三米多长的大横梁,准备用一台负荷十五吨和一台负荷二十吨的吊车合起来吊,决定五月上旬钢炉大修时,进行一次换炉壳试验。
现在,电炉衬砖出现了熔化现象。为了保证全面完成四月份的增产计划,车间党支部决定提前换上备用炉壳。
工人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教导,想了许多办法,大到整个现场指挥、人员安排,小到每一个螺丝,甚至操作动作,都先后作了细致安排。有人认为两台吊车吊一个活是蛮干,弄不好要发生危险。工人们回答说:两台吊车吊一个活,和一个人挑水挑不起,两个人抬水就抬起来了的道理是一样的。两台吊车合起来吊,可以分担重量,从负荷上讲完全可以吊得起来。为了使两台吊车紧密配合,操作一致,工人们推选了两位操作经验丰富的吊车司机负责起吊,安排了一位有经验的起重老工人在现场指挥。
吊车徐徐地起动,两个吊钩紧紧钩住了挂在炉壳上的大横梁,三十吨重的大炉壳被稳稳地吊了起来。两个小时,炉壳就换上了。望着炉里滚沸的钢水,工人们激动地说:批林批孔就是好,三年没解决的问题,三个月就解决了。在四月份最后的十天时间,浇注工段不仅完成了再增产四百二十三吨钢的任务,而且又多炼出四十五吨钢水。全月超额百分之五十二完成了计划。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认真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坚持以小型为主,自办为主
凤庆茶乡水电事业蓬勃发展
新华社昆明一九七四年六月三日电 盛产名茶“滇红”的云南省凤庆茶乡,文化大革命以来新建小水电站四十四座,装机容量四千七百二十瓩,等于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总和的八倍。全县十五个公社,二百一十六个大队,一千九百三十三个生产队,已有十二个公社、九十二个大队、九百五十个生产队通了电。
凤庆县境内山峦重迭,河流纵横,共有主要河流一百零六条,山高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可是,解放前,丰富的水力资源得不到利用,各族人民靠松脂火把来照明,制茶叶完全靠手工操作。
解放后,凤庆人民在大搞水利建设的同时,开始利用水电资源。但是,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水电事业发展缓慢。到一九六五年,只有三个公社兴建起装机容量五百七十瓩的九座小水电站。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凤庆县委领导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批判修正主义路线,批判“贪大求洋”的错误思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使全县水电建设出现了大发展的新局面。县委认真分析了凤庆山高坡大,可以充分利用溪涧河沟的水流落差发电的特点,发动各地坚持以小型为主,自办为主,土法上马,积极办电。座落在澜沧江畔崇山峻岭中的大寺公社,依靠群众,自筹资金,自己设计、施工,使水电事业迅速发展。这个公社的岔河大队是茶叶集中产区之一,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着四亩粮茶地。为了解决粮茶争劳力的矛盾,一九六六年,大队干部和社员开始自力更生办水电。他们不懂技术就干中学,没有资金自己筹,奋战了七个月,修通了九百多米长的引水沟,建起了一座四十八瓩的小水电站。接着,他们又先后购置了二十八台制茶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基本上实现了茶叶初制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自一九六六年以来,这个公社共兴建了小水电站九座,装机容量五百七十四瓩,等于文化大革命前的九倍。全公社茶叶加工、碾米、磨面、脱粒、粉碎等都用上了电,解放了大批劳动力,有力地促进了粮茶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一年冬天,边远地区诗礼公社的大兴、三合和诗礼三个大队,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半年时间就兴建了三座小水电站,结束了松脂照明的历史。
为了支援山区水电建设,县农机修配厂的职工,积极试制并成批生产适合本县需要的水轮机和发电机等水电设备。几年来,这个厂已生产了水轮机一百五十一台,发电机九十台,铸铁压力水管七千二百二十一米,有力地支援了本县和外县的水电建设。
凤庆县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先后自筹资金建成装机容量二千四百瓩的水电站一座,十瓩至三百八十瓩的水电站四十二座。这些水电站的建成,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广播事业的普及。现在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制茶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过去用手工加工茶叶,一般平均每担茶要用十八个工,现在用机械加工,一般每担茶只用四个工。仅制茶一项,全县每年就可以解放出六十多万个劳动工日。大批劳动力的解放,有力地推动了农田基本建设。近几年来,全县建设梯地十二万七千一百一十四亩,兴修水利工程一千一百七十一件,新开田九千零九十六亩,还建设新茶园四万三千四百多亩。一九七三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茶叶连续四年丰收,平均总产量达四万八千多担,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点八。


第3版()
专栏:

贵州北盘江上建成一座公路大桥
新华社贵阳电 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开展的大好形势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贵州北盘江上,建成了一座公路大桥——岩架大桥。这座大桥在四月十二日通车的时候,北盘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布依、苗、汉等各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聚集桥头,热烈欢呼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欢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岩架大桥位于北盘江下游的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和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处。过去,从贵州册亨到广西三江的公路干线,在这里被江水隔断,来往车辆全靠轮船摆渡,交通运输受到很大影响。岩架大桥的胜利建成,将大大促进北盘江两岸的物资交流。
岩架大桥全长二百米,桥高二十二米,桥面上能够并行两辆汽车。大桥的结构采用具有民族风格的空腹式双曲拱形式。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建桥工人坚持认真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大桥动工之初,技术力量薄弱,工程指挥部成立了由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小组,发动群众克服各种困难,材料设备不足,就用麻包代替钢板桩和木板围堰下桥基。结果,整个桥基只用两个月时间,就赶在洪水到来之前按时完工。建桥期间,北盘江两岸各族人民大力进行支援,保证了大桥的胜利建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