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平壤群众集会隆重纪念金日成主席发表《防止民族分裂,统一祖国》讲话一周年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三日电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平壤市各界群众六月二十二日晚举行集会,隆重纪念金日成主席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发表《防止民族分裂,统一祖国》讲话一周年。
徐哲、郑浚基、祖国战线中央委员会书记局长许贞淑、平壤市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姜希源等以及各社会团体的负责人出席了集会。
郑浚基在会上作了报告。
他说:“敬爱的领袖金日成同志提出的祖国统一五点纲领是正确反映形势的迫切要求和全体朝鲜人民为早日实现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的爱国的统一方案,是完全符合南北双方已经达成协议的祖国统一三项原则的、光明正大的、现实的救国方案。”
郑浚基在报告中揭露了朴正熙集团阻挠朝鲜和平统一的罪行后说:“践踏双方达成协议的祖国统一三项原则、反对体现三项原则的民族大纲——祖国统一五点纲领、一味投靠外来势力、追求南北较量,追求民族分裂固定化和同民族互相残杀的朴正熙集团,是背叛全民族和平统一愿望的卑鄙的分裂主义者,是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丑恶的卖国叛族集团,是破坏国家和平的凶恶的好战分子。”
郑浚基说:“全体南朝鲜人民为反对美帝霸占南朝鲜及其殖民统治,为把美帝从我们祖国的疆土上赶出去,必须进行英勇的斗争。”
郑浚基说:朝鲜人民的统一事业是正义的。朝鲜人民争取祖国统一的斗争得到全世界进步人民的支持和声援。朝鲜人民要使美帝侵略者从南朝鲜撤出去,早日实现祖国的自主和平统一。
朝鲜《劳动新闻》六月二十三日发表社论说,金日成同志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发表的讲话,阐明了防止国家永久分裂、实现祖国统一的五点纲领,这是为了排除外来势力的干涉,由朝鲜人民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来解决祖国统一事业的伟大纲领。社论说:“现时期,对我国人民来说,没有比粉碎美帝及其走狗朴正熙集团的分裂阴谋活动,统一祖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的任务了。”“南朝鲜人民为反对美帝和朴正熙傀儡集团的民族分裂政策和‘反共’较量的阴谋活动,为争取民主权利和实现国家的自主和平统一,必须开展更加英勇的斗争。”


第5版()
专栏:

就反美共同斗争月
朝鲜对外文委举行图片展览会和电影招待会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三日电朝鲜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六月二十二日晚在平壤就“争取美帝侵略军从南朝鲜撤走的反美共同斗争月”(六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举行图片展览会和电影招待会。
朝鲜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长金宽燮、副委员长金永顺等出席了图片展览会和电影招待会。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刘君培和各国驻朝鲜的外交使节应邀出席。
与会者首先参观反映朝鲜人民在朝鲜祖国解放战争中取得伟大胜利的图片,随后观看了朝鲜故事影片。


第5版()
专栏:

萨达特总统阿萨德总统和科威特等国政府
谴责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新侵略
阿拉法特主席致函阿拉伯国家首脑谴责以色列的罪行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电据报道,埃及总统萨达特对以色列侵略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消息十分关注。
萨达特总统六月二十一日打电报给黎巴嫩总统弗朗吉亚,坚决谴责犹太复国主义敌人的侵略罪行。
新华社大马士革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三日电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六月二十二日在这里接见黎巴嫩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阿明·哈菲兹时重申:“叙利亚对犹太复国主义侵略黎巴嫩不会袖手旁观。”
阿萨德说:“以色列必须明白:叙利亚二十日发表的声明是严肃的,叙利亚是说话算数的,叙利亚准备在阿拉伯对于黎巴嫩的共同义务中发挥作用。几天前达成的部队脱离接触协议不会妨碍我们发挥这种作用。相反,叙利亚认为,黎巴嫩领土和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安全以及巴勒斯坦革命问题都属于叙利亚最严重关切的问题之列。”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讯 科威特内政和国防大臣、苏丹代理外交部长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外交部纷纷发表谈话和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最近对黎巴嫩南部村庄和巴勒斯坦难民营的野蛮轰炸,表示全力支持黎巴嫩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抗击以色列侵略的斗争。
科威特内政和国防大臣萨阿德·阿卜杜拉·萨巴赫六月二十一日向科威特《政治报》记者发表谈话说,科威特十分关切地注视着中东目前的形势。他指出:“除非以色列军队从被它占领的所有阿拉伯土地上撤走,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得到恢复,否则就不会有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办法。”
苏丹代理外交部长奥马尔·哈吉·穆萨六月二十一日在向苏丹通讯社发表的声明中宣布,苏丹政府和人民完全支持黎巴嫩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抗击以色列侵略的斗争,并且把苏丹的一切力量交由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民支配。
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台六月二十二日广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外交部发表一项声明,谴责“以色列袭击黎巴嫩南部村庄和巴勒斯坦难民营的罪行”,“并且决定捐赠二百万美元,帮助遭受以色列袭击的黎巴嫩村民,另外捐赠二百万美元,帮助始终是以色列不断侵略的受害者的巴勒斯坦难民。”
新华社贝鲁特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电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六月二十日写信给阿拉伯国家国王和元首,谴责以色列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的侵略。
信中特别指出:“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连续第三天遭到以色列空军的野蛮侵略。这是在推行对巴勒斯坦平民进行侵略以灭绝我们刚毅而坚强的人民的美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计划。”


第5版()
专栏:

巴勒斯坦突击队击落两架以色列飞机
据新华社贝鲁特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电 以色列侵略军出动飞机接连第三天轰炸和扫射在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巴勒斯坦突击队英勇抗击,打落两架敌机。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以色列飞机六月二十日用火箭袭击黎巴嫩南部的拉希迪、艾因赫卢、米耶赫—米耶赫和沙马利堡等四个难民营,并向这些难民营扔下凝固汽油弹。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防空部队立即迎战,击落了两架敌机。
据黎巴嫩国防部二十日发表的公报说,以色列侵略者二十日出动十二架飞机空袭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遭到黎巴嫩防空部队的反击。


第5版()
专栏:

出席海洋法会议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代表发表谈话强调
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维护海洋权
特鲁多总理宣布加拿大主张二百浬领海范围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讯 加拉加斯消息:出席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最近发表谈话,强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权。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代表团团长、外交部长约瑟夫·卡思伯特强调说,将制订的新海洋法应该反映第三世界人民的利益。他说:“沿海国家近岸海域的资源,无论是生物资源还是非生物资源,都应该是属于这些国家的财产。”卡思伯特外长表示支持承袭海的主张。
肯尼亚代表弗兰克·恩金加在谈到发展中国家在这次海洋法会议上的重要作用时说:“现在我们是多数,更重要的是,我们团结一致。通过这种团结,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取得有利地位的机会。”他认为,承袭海的主张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拥有一个邻接其海岸的广阔的主权经济区。
另据里约热内卢消息:秘鲁代表、秘鲁驻巴西大使阿尔维托·鲁伊斯·埃尔德雷德赫在前往加拉加斯参加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前向记者发表谈话说,在这次会议上,“任何东西,任何人都不能战胜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在这个问题上体现为坚定的二百浬主权立场”。他说,拉丁美洲的立场得到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支持。
新华社渥太华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电 据《环球邮报》报道,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六月二十一日在纽芬兰布鲁克角的一次集会上宣布,加拿大主张二百浬的领海范围,它正在推动目前在加拉加斯举行的海洋法会议承认这一要求。
同一天,加拿大地区经济发展部长唐纳德·贾米森也在布鲁克角对记者说,如果在海洋法会议上达不成协议,加拿大将单方面宣布它有权控制离它的海岸二百浬以内的水域和更宽的大陆架。他还强调说:“我们要做的是:单方面采取行动去保护渔民的收入和生活。”他指出,为此,加拿大的武装部队、海岸警卫和护渔巡逻艇将需要加强监视活动。
贾米森指责美国在海洋权问题上的态度。同时,据加拿大报纸报道,加拿大政府对苏联渔船队在加拿大东海岸附近违章捕鱼感到严重不安。苏联船队在加拿大沿海捕捞过量鳕鱼和青鱼,加拿大政府最近已就此事向北大西洋渔业国际委员会和苏联当局提出了抗议。加拿大护渔巡逻队的船只和飞机还对苏联渔船进行监视。


第5版()
专栏:

北京男篮结束对阿尔巴尼亚的友好访问
新华社地拉那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电 以张明增为领队、张启祥为副领队的中国北京男子篮球队,结束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友好访问,六月二十二日乘飞机离开地拉那前往芬兰进行访问。
阿尔巴尼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阿·塔希里和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参赞韩波到机场送行。
北京男子篮球队是六月八日抵达阿尔巴尼亚的。在阿尔巴尼亚期间,北京男子篮球队曾在地拉那、吉诺卡斯特、斯库台等区进行了参观访问和友谊比赛,受到了阿尔巴尼亚同志的亲切接待和欢迎。篮球队离开阿尔巴尼亚之前,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查·斯巴秀六月二十一日在地拉那接见了篮球队。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刘振华和阿尔巴尼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为北京男子篮球队访问阿尔巴尼亚分别举行宴会。


第5版()
专栏:

我机械工人代表团到达英国进行友好访问
新华社伦敦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电 由上海市总工会副主任金祖敏率领的中国机械工人代表团,应英国混合机械工人工会的邀请,于六月二十二日乘飞机到达伦敦进行友好访问。
前往机场欢迎代表团的有英国混合机械工人工会执行理事约翰·博伊德和雷格·伯奇。中国驻英国大使宋之光也到机场迎接。
博伊德在机场发表欢迎词,对中国机械工人代表团表示衷心欢迎。他希望,中国机械工人代表团对英国的访问将促进两国工人之间的友谊。
金祖敏在答词中说,中国机械工人代表团满载着中国工人对英国工人的友谊来到英国,这次访问将促进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


第5版()
专栏:

我武术代表团抵檀香山对美国进行友好访问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讯 檀香山消息:以郭雷为团长,张山、王家栋为副团长的中国武术代表团结束了对墨西哥的友好访问和演出后,二十一日晚到达檀香山,对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和演出。
中国武术代表团在檀香山机场受到夏威夷州州长约翰·伯恩斯的代表以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会长道格拉斯·默里和纽约音乐、戏剧中心有关负责人罗伯特·德拉尼根、夏威夷—中国人民友好协会代表、旅居夏威夷的华侨代表的热烈欢迎。
中国驻美联络处官员谢启美也到机场迎接。


第5版()
专栏:国际资料

海洋和海洋资源
浩瀚的海洋,为人类提供和储备着丰富的资源,因此被称为“蓝色宝库”。
地球上共有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洋的总面积共三亿六千多万平方公里,约等于陆地面积的二点五倍,占地球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面积将近一亿八千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只有一千三百一十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千里冰封的世界。
“海洋”是地球表面上广阔连续的水域的总称。洋是主体,是地球表面上特别广阔的水域,深度也大。海是洋的边缘部分的水域,邻近大陆,面积较小,深度较浅,一般在二、三千米以内。在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海洋中蕴藏的物质资源,数量富足,种类繁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矿物资源(即“非再生资源”)和生物资源(即“再生资源”)。
人们在陆地上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现在已有近八十种也在海水中找到。海水中的元素主要有: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氟、氮、铝、铷、锂、碘、钡、铁、锰、铜、锌、铅、硒、钼、铀、银、镍、金、钴、锡等。据国外一些研究者的计算,整个地球的全部海水就其中包含的一部分金属来说,就有铜一百五十亿吨,锰一百五十亿吨,银五亿吨,金一千万吨,铀二百亿吨,比大陆上铀的储藏量多上万倍。海水中盐类特别丰富,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各种盐类的总含量为千分之三十到三十五。
海底的矿物资源也很丰富。主要的有石油、煤、锰团块、锡、铁等。海底石油在已在开采的海底矿物资源中居首要地位。估计世界大陆周围浅海区石油储藏量为二千四百亿吨(其中包括天然气折算为石油储藏量),一九七二年已有八十多个国家进行海底石油勘探,其中三十多个国家进行了开采,年产量约为四亿七千万吨,约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九。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各边缘海以及东部海岸大陆架,都已发现了许多油气田。大西洋主要的油气田分布在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地中海南岸,其中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是目前世界最大浅海石油产区之一,一九七一年年产量达一亿四千零七十万吨左右。海底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是从五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中东海湾地区。这里已探明的储藏量达一百二十四亿吨,一九七三年产量已达十亿零六百多万吨,成为世界海底石油开采量最大的地区。此外,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和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也都蕴藏着海底石油。北冰洋的大陆架也蕴藏着石油资源。近岸的海底煤矿也已在一些地区进行开采。日本海底煤矿开采量占本国煤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智利、英国、加拿大、土耳其等都已在海底开采煤矿。近年来,在太平洋深海盆地地区又发现大量锰团块堆积。据分析,锰团块平均约含锰百分之三十左右,铁百分之十八,以及百分之一左右的镍和不到百分之一的钴、铜和铅。据估计,全部锰团块所含的锰、铜、钴、镍等金属量远远超过陆地上储量的总和。锡矿和铁矿在某些地区的浅海海底也不断被发现,亚洲一些国家的沿海发现许多海底锡矿。日本九州附近海底已经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
海洋中还有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最大宗的是鱼类,此外还有蟹、虾类,贝类以及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海豹、海象、海狗等。大陆沿岸的浅海水域是海洋主要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越冬的重要场所。世界渔业总产量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就是在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百分之七点八的浅海水域中捕获的。海洋大国的所谓“远洋”捕鱼,实际上主要就是远离其本国到其他国家的近海去捕鱼。许多年来,超级大国凭着强权政治和技术力量,对其他沿海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沿海资源进行贪婪的掠夺,严重损害这些国家的经济权益。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九七三年渔业年鉴的材料,苏联在大西洋东部非洲沿岸的海域内捕鱼量连年上升,一九六五年是八万二千多吨,到一九七二年已增加到十倍多,即八十四万八千多吨。而沿岸非洲国家一九七二年的总捕鱼量只有九十五万八千多吨。
除动物外,海生植物种类也很多。各大洋中最大量的植物是海藻。
海洋的动力资源也极为丰富,潮汐发电是用不完的资源,而且没有污染的问题。
自从世界上有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它们就在海洋横行霸道,肆意进行侵略和掠夺。近几年来,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妄图称霸世界,争霸海洋,对广大沿海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的民族经济权益和国家主权构成了巨大损害和严重威胁,引起了普遍的反对和抗议。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权,正在加强团结,与超级大国海洋霸权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