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抓路线斗争带来的巨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解放街大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山西省原平县原平公社解放街大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里的干部、社员重温毛主席的教导: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他们满怀激情地说,文化大革命,实在好得很! 一
三月十六日晚,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从地里收工回来,不顾一天劳动的劳累,就陆续到大队办公室,开会批判林彪和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畅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
大队党支部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张书歧第一个发言说: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受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我们大队有的干部、社员路线斗争觉悟不高,没有很好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以刘少奇、林彪为头子的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教育了大队干部和社员,提高了大家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使我们大队人变、地变、产量变,由一个“老大难”单位,跃进到农业学大寨的先进行列,这是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大队带来的变化。林彪否定文化大革命,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张书歧的话音刚落,社员们争先发言。大家摆出本大队巨大变化的事实,对林彪攻击文化大革命的无耻谰言进行批判:
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大队抓路线,学大寨,去年,粮食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提高了两倍,一年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就接近文化大革命前一年的总产量,怎能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大队农业生产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集体收入年年增加。去年集体总收入比文化大革命前最高的一年增长了一倍半,队里购买了汽车、拖拉机等农用机械,怎能说“今不如昔”!
如今,咱们队家家有余粮,大多数户有存款,盖新房五百多间,怎能说农民“缺吃少穿”!
批林批孔会一直进行到深夜。 二
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大队农业生产的成绩的确很大,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文化大革命,使干部和社员懂得了:办事要看阶级、讲路线。
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秦前柱,文化大革命前,担任解放街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他把党的基本路线丢在脑后,用人是看“本事”,领导生产是“抓现钱”。他让一个右派分子负责大队文化室的工作,让一个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搞副业。贫下中农给他提意见,他还反问说:“咋哩,你们能干得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大队的革命群众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秦前柱也受到群众的批评和教育。他逐步认识到,自己过去忘记了阶级斗争,忘记了党的基本路线,办事、用人不讲阶级,不看路线,这是最大的错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育,他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头脑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弦”绷得也紧了。对于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敢于坚决斗争。去年秋天,正在农田基本建设高潮的时候,有人提出要队里的二十六辆马车出外搞副业。秦前柱接受过去不抓路线斗争的教训,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坚决抵制了这种错误主张。
在批林批孔会上,秦前柱深有体会地说:“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我从修正主义路线的泥坑里拉出来,使我懂得了:要革命,就必须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办事情,想问题,要牢记党的基本路线,一时一刻也放松不得。” 三
在解放街大队,干部带头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群众帮助干部把好路线关,这样的生动事例是很多的。
女社员麻润开,文化大革命前,她整天做饭、看娃、做针线,围着锅台转,从来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文化大革命,大破了旧风俗、旧习惯,大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尚,也把麻润开从小家庭圈子里解放出来。革命大批判她带头,集体生产她抢先。这几年,她每年出勤三百多天,被群众选为第四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她不但抓生产,更注意抓阶级斗争。去年秋收最紧张的时候,有个富农分子的老婆装病,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麻润开就特别留心她的活动。有一天,发现她从火车站往家里偷煤,麻润开当即给予揭穿。
一九七二年,从开春到入伏,一点雨未下,禾苗叶子都旱黄了。可是大队的个别干部却背着社员,把有打井技术的社员派到县化工厂、石油公司等单位去打井挣钱。老贫农王双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找到大队干部问道:“天这么旱,你们为啥不组织社员在本队打井抗旱,却让有打井技术的社员外出挣钱,这是走的哪条道路?”党支部领导成员虚心接受了老贫农的批评,并在群众会上作了检查,及时撤回了外出打井的劳力,积极领导社员打井抗旱。
人民公社春光好。文化大革命以后,广大社员群众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帮助干部把好路线关。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纺纱织布,大庆红花开古城。这是江苏盐城纺织厂细纱车间一角。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今日的伟江山区
——马堤公社苗、瑶、汉族青年和群众团结治水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公社的甘甲、布弄、中洞、必林、大湾等五个大队,位于越城岭南的大山区。自古以来,是“田在山上愁,伟江水从山下流,守着伟江禾枯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这里的群众曾三次勘测过引水上山的渠线,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多年的愿望未能实现。
文化大革命焕发了马堤公社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他们团结一致,用勤劳的双手修建了一条蜿蜒百里的水渠,把滔滔伟江水,牵上高山,灌溉良田。
一九七○年二月,伟江地区各族人民,决心在伟江上游拦河筑坝,改变山区的面貌。伟江是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为了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苗、瑶、汉各族人民一致决定,把计划开凿的这条水渠叫做“红三四”水渠。修建“红三四”水渠的工程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名苗、瑶、汉族青年,扛着大锤、钢钎,冒严寒、踏冰雪,南山上安营扎寨,摆开了劈山引水的战场。一百三十华里长的盘山水渠,其中近三十华里长的干渠,要经过无路可攀的悬崖绝壁,工程十分艰巨。工地共青团支部组织各族青年,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毛主席的教导给青年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青年们发扬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决心以苦为乐,千难万险脚下踩,千斤重担肩上挑。
团支部书记、苗族青年钟良发带领各族青年,担负开凿龙须山主干渠的艰巨任务。这里地势险要,瀑布从悬崖顶上,顺着刀削似的石壁飞泻而下,而渠道恰要从这里通过。举目四望,除了崖缝里的龙须草外,连一个拴绳索上崖壁打炮眼的树根也找不到。钟良发第一个腰捆绳索,从山顶上吊下去勘察。他们在石壁上打进几根钢钎作“钉子”,把木头系在“钉子”上,凌空架设一道悬索桥。在团支书的带领下,青年们腰系绳索,飞身下崖,在悬索桥上抡锤打炮眼。就这样,经过十几个回合顽强搏斗,硬是在绝壁上开出一条水路来。
在“红三四”干渠的终点,有一个长达一百四十米的分水隧洞——“友谊洞”。在这里,干渠的水将要分为三股,流向伟江五个大队的村村寨寨。凿这样长的隧洞,大家都没有经验,但他们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前进。当隧洞打进六米多深时,只见洞内四处冒水。他们便采取一人一炮,自装自点、快装快点的办法,攻破了放炮难关。越往里打,隧洞内积水越深,爆破后往洞外排除石渣的工作就更艰巨。青年们人人想办法、出主意,造出了木轨手推车,使工效提高了近十倍。一次,苗族青年石朝富和四个瑶、汉族战友正在洞内推车出渣,突然发现一根撑木在颤动,洞顶上的碎石不断往下撒落。石朝富意识到一场塌方事故将要发生。在这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他闪电般地跃上斗车用肩头死死扛住撑木,并向战友们大喊:“这里有危险,快跑!”阶级兄弟脱离了险区,等他刚跳下了斗车,只听“轰隆”一声,一块大岩石塌了下来。他的肩头被利石划了一道口子,鲜血染红了衣衫。大家劝他休息,他坚定地说:“破了点皮算什么?只要救出了战友,自己粉身碎骨也心甘!”石朝富的事迹鼓舞着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向岩层深处进军。经过五十天的艰苦劳动,胜利地凿通了“友谊洞”。
今春以来,批林批孔运动不断深入发展。各族青年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为了早日改变伟江山区的面貌,用实际行动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他们进一步加快了工程进度。
批林批孔运动愈深入,各族青年愈是意气风发,奋勇向前。“鬼头山”有高逾百丈、宽达一百八十余米的峭壁。由大湾大队四十多名青年民兵组成的攻坚连,斗志昂扬地战斗在工地上。他们联系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对林彪、孔老二宣扬的反动的“天命论”展开了大批判。大家说:“从来没有什么‘神仙’,更不相信什么‘天命’,要开出万代幸福渠,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靠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靠的是革命群众!”四十多名青年民兵,奋战五个昼夜,就凿石四百立方米,施工进度比过去提高了一倍。与此同时,担负渠道浆砌任务的青年和群众,也展开了一场与春季山洪争夺河沙的斗争。他们在冰冷刺骨的伟江中,一捧一箕地捞出了七百一十多万斤河沙,从六百米深的河谷中,全部运上了工地。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各族青年和群众,凭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激发出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提前完成了近百里长的渠道浆砌任务。现在,“红三四”总干渠和两条支渠已经正式送水,近两千亩“望天田”水量充沛,新开的第一批梯田波光粼粼。今日的伟江山区,那种“望天种田,无雨禾枯”的状况,正在成为历史陈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春暖花开,人欢水笑,生机勃勃的革命景象。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文化大革命引来幸福水
——记河南省汤阴县宜沟公社兴建引淇隧洞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焕发了宜沟公社广大群众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他们决心修建一个隧洞,把隔山相望的淇河水引上高山,改变山区干旱的面貌。群众的意见很快得到了县、社领导的支持。
一九七○年一月,大地封冻,瑞雪纷飞,一支浩浩荡荡的水利大军,摆开了兴建地下长河的战场。
修建地下隧洞,不仅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和木材,而且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广大贫下中农狠批了刘少奇散布的“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的反动谬论,树立了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没有炸药自己造,缺少石匠自己培养,没有提升机械,就用辘轳绞。工程加快了,必须及时清除隧洞的石碴。贫农社员刘全录用拖拉机上的废圆盘耙和旧水车架,改制成土卷扬机,花钱很少,工效却提高了二十倍,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八里长的隧洞中,有三里是坚硬岩层。民工们献计献策,总结出了打深眼、斜眼、群眼的三打掏心放炮经验,使开凿硬岩层的进度由每月二、三米提高到三十米。接着他们又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排除地下积水,防治流沙、河卵石、塌方等难题,使工程顺利进行。经过四年斗争,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这个工程。
引淇隧洞西起太行山脉的旗杆岭下,钻越七条沟涧、八个山头,长达八里,隧洞拱形断面高三米,宽三米,过水量为十个流量,它把十里之外的淇河水引入琵琶寺水库,使宜沟公社七万多亩历史上的望天田,变成了水浇田。
文化大革命引来了幸福水,改变了千年旱岗的面貌,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引淇隧洞乘批林批孔的浩荡东风,胜利通水了!
在批林批孔斗争中,民工们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在引淇工程完成以后,民工们又昂首阔步奔赴新的水利工地,打响了渠道配套的新战斗。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新人新事新风尚

包裹是谁寄走的
事情发生在党的十大刚刚胜利闭幕的日子里。
这天,阳光普照,天高气爽。解放军某部指导员戴士礼,骑车前往龙潭镇邮局给家里寄钱和包裹。不料,当他来到邮局门口时,发现要寄的包裹和钱不见了。他掉转车头,沿途寻找,没有找到。
显然,包裹是被人拾走了。
一个星期以后,他突然收到家里的来信。信上告诉他托人寄的钱和包裹都收到了。这突如其来的信,真使戴士礼喜出望外。可是,这包裹和钱到底是谁给寄走的呢?
就在这时,他又收到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那信上工工整整地写着:
解放军同志:昨天,我骑车去龙潭访友后返回南京时,忽然发现路边有一个包裹。拾起一看,里面有八十元现金,一卷涤卡布料,两件小孩衣服和其他一些东西,还有一个写着邮寄地址的布袋。从布袋的地址上我断定是解放军同志把准备邮寄的东西丢掉了。当时,等了一会,见没有人来找,因为天色已晚,我还得赶六十多里路,便带着包裹赶路了。晚上,我把母亲、爱人和孩子们叫到一起,讲了拾包的经过和准备代你寄回家的想法,全家都支持。母亲对我说:“咱们是工人阶级,有了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才有咱一家。这位解放军丢了包裹,一定很着急,要赶快给他寄回家。”今天一早,我就把包裹给你寄回去了。……
信的结尾写着“一位工人”。看着这激动人心的信,戴士礼深受感动。他想找到这位工人同志,当面向他道谢。可是,这位工人到底是谁呢?
南京市郊,方圆百里,要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去找这个不知名的工人,真是一件难事。他把那封信翻过来、覆过去地看,终于发现有这样一句话:“我是商业战线上的一位工人。”还从邮戳上发现了“小市”两个字。
小市商业系统的一位女同志,听了戴士礼同志的介绍以后,为难地说:“咱们小市商业系统的下属六、七个小镇,共有几十个商店和修配行业,这位工人到底是那个行业的,这就很难找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介绍个调查线路。”接着便开了几个单位的地址。
调查的第一天,被问的人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第二天得到的回答还是不知道。到了第七天,有一位女同志笑着说:“解放军同志,人家做了这点事,如果有心要留名,不早就告诉你啦。”旁边一个同志,听了这位女同志的话,发现了问题的秘密,他对这位解放军同志说:“嘿!事情有眉目了,我听她这么一说,倒记起一件事来了,这个女同志的爱人叫任东海,在迈皋桥跃进车行工作,他有个朋友在龙潭。平时,任东海经常骑自行车去他那里,这包裹可能是她爱人拾到后给你家寄去的。”
事情终于调查清楚了!当戴士礼同志紧紧地握着任东海的双手时,任东海同志的母亲从里屋出来热情地说:“同志啊!要说感谢,应该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