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文艺短评

进一步普及革命样板戏
江天
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开展,文艺战线上的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在狠批林彪的“克己复礼”反动纲领的同时,针对当前文艺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实际,努力学演革命样板戏,积极移植革命样板戏,进一步普及革命样板戏,反击一小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反对派妄图否定文艺革命的反动思潮,反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回潮。这对于保卫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胜利成果,进一步推动文艺战线上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发展,都很有现实意义。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指引下诞生的革命样板戏,通过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突出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热情地表现和歌颂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生动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哲学。因此,革命样板戏本身也就是批判林彪的“克己复礼”反动纲领和他所鼓吹的孔孟之道的思想武器。我们在批林批孔的斗争中,进一步普及革命样板戏,就能够更加广泛深入地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所体现的最先进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有力地批判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反动意识形态,从而充分发挥革命样板戏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巨大作用。
革命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胜利成果,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它在激烈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中茁壮成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就在最近几年内,继八个革命样板戏以后,又涌现了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以及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一批革命样板作品。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正在试验演出;还有一批剧目正在修改或创作。革命样板戏的发展成长,不仅摧毁了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专政,使工农兵英雄形象牢固地占领社会主义文艺舞台,而且带动了各种文艺形式的革命。今天,我们在批林批孔的斗争中,在新的革命样板戏不断出现的大好形势下,进一步普及革命样板戏,就更有助于巩固和扩大文艺革命的胜利成果,有利于反击妄图否定革命样板戏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复辟逆流。
要进一步普及革命样板戏,除了演好已经学演的革命样板戏,还要努力学演新的革命样板戏。最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许多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在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文艺战线上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在斗争中认真地学习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普及革命样板戏的深远意义,真正理解革命样板戏的革命精神,学好演好革命样板戏。在学演革命样板戏的方式上,许多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还注意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的条件,创造了学演革命样板戏的多种形式。学演革命样板戏的经验,也应该认真加以总结。
要进一步普及革命样板戏,还要大力提倡移植革命样板戏。前几年,许多地方戏曲、曲艺和其他剧种都进行了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尝试,其中经过移植的河北梆子《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红灯记》、评剧《智取威虎山》、湖南花鼓戏《沙家浜》、粤剧《沙家浜》、淮剧《海港》、晋剧《龙江颂》,以及经过改编的快板书《奇袭白虎团》等,都深受工农兵群众的欢迎。这方面的工作,今后仍然需要继续进行,推广开去。移植革命样板戏是普及革命样板戏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推动地方戏曲和其他文艺形式革命的重要途径。各种文艺形式,通过移植,可以直接学习革命样板戏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经验和其他重要经验,从而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发展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移植革命样板戏,对于地方戏曲和歌剧、话剧等剧种来说,要善于运用本剧种所拥有的各种艺术手段,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剧种自己的艺术特长和语言方面的特点进行移植创作,以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参加这方面工作的同志,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对革命样板戏进行移植创作的真正的源泉。移植革命样板戏,无论哪一种文艺形式,都必须在移植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领导、专业人员、群众的“三结合”,特别是要虚心听取工农兵群众的意见,才能把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工作做好。
当前,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文艺日益繁荣。让我们努力学演革命样板戏,积极移植革命样板戏,掀起一个更加广泛深入地普及革命样板戏的热潮,迎接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更大胜利!


第4版()
专栏:

小戏也要塑造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评华北地区文艺调演的几个小戏
北京航空学院 杜钢
华北地区文艺调演中,演出了一批小话剧、小戏曲。这些小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我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如同一朵朵小巧而美丽的鲜花,竞放在百花园里,使社会主义文艺舞台更加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是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小戏的创作同样如此。如何抓住小戏的特点,塑造好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是小戏创作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华北地区文艺调演中的小戏,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
要塑造好小戏中的工农兵英雄形象,首先要写好矛盾冲突。这就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抓住能揭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实质、能反映我们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并使之迅速激化,让英雄人物处于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刻画出他们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路线觉悟和性格特点,从而在政治上和艺术上给人以强烈的教育和感染作用。
小戏由于篇幅短小,要写好反映生活本质的矛盾冲突,就必须对情节结构作高度的集中和提炼。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不能缓慢推进,而要使主要英雄人物一出场就处于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完成塑造好英雄人物的任务。
这次调演的豫剧《划线》,较好地塑造了一心为公的治河土专家郑大伯的高大形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从路线斗争的高度,抓住了本质的矛盾。水利技术员郑大伯高瞻远瞩,主动提出搬迁自家三间房为水渠让路的建议,郑大妈只盘算家庭利益,反对搬迁。皮尺划的是一条开渠的定桩线,思想上却是“划”出了公与私的分界线,从而突出了郑大伯坚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条红线。这出小戏正是开门见山,紧紧围绕划和不划的矛盾,迅速地展开冲突,通过斗争解决矛盾,鲜明地表现了郑大伯高度的路线觉悟和他那“治河迷”的幽默性格。不足之处是对郑大伯一心治河的力量源泉交代不够,缺少其他侧面的描写。郑大妈的思想转变有些简单。这些都影响了郑大伯形象的进一步丰满。再如小话剧《爆破之前》,也是较好地从路线斗争的高度,抓住了本质的矛盾:矿建工区准备炸开水田和水库附近的山头,辅轨通车,运送矿石;恰好生产队遇到大旱,要火速抢救秧苗和水田;在山头正待爆破时,社员却进入了警戒区。爆破还是不爆破,表面看起来象是工区和生产队谁让谁的矛盾,是夺钢和夺粮的矛盾,实质上则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戏中的主要人物工区主任雷万钧就处在这个“火烧眉毛”、一触即发的矛盾面前。由于这个戏抓住了本质的矛盾,通过巧妙构思,很快把雷万钧置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并且让他正确有力地解决了矛盾,因而在短促的时间里,为塑造好雷万钧这个有一定深度的英雄形象,创造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要塑造好小戏中的工农兵英雄形象,必须坚决按照革命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原则,集中力量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而不能让主要英雄人物围着一般人物和反面人物转。小戏因为篇幅小,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需要从戏一开始,就集中精力和笔墨来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只能用省俭的笔墨,以便烘托和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河北梆子《渡口》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红小兵水莲的形象是很鲜明很突出的。原因就是编导者始终把精力用在刻画水莲的英雄形象上。下面我们将全戏分成三段来看:
第一段戏里,水莲到渡口来接爷爷的班,告诉爷爷看了刘庄大队的阶级教育展览。这时,如果让给刘庄大地主扛过长活的爷爷向水莲进行阶级教育,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转到爷爷身上了。这里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很快转到水莲要做“雄鹰展翅冲霄汉”的内心描写,引出爷爷要考考水莲的一段精彩对唱,寓意双关地点出了水莲不但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撑船的技术,而且牢记阶级斗争,决心“为社会主义放哨”。这样,就为水莲以后的英雄行为作了很好的铺垫,爷爷这个人物则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第二、三段戏是写背筐人上船后,水莲从他反常的行动言语中,产生疑问,进而暗中观察,多方查问,终于迫使敌人露出原形。由于水莲始终处在矛盾斗争的主导方面,步步进逼,主动采取攻势,牵着敌人鼻子走,所以形象鲜明、突出,反面人物仅仅是一种“陪衬”。不足的是有些地方反面人物还是有些夺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水莲的刻画。
二人台《红梅》也是集中刻画了红梅这个人物。从红梅发现卖马者的种种疑点,提高警惕,细致查问,到设计捕捉,逼得盗马贼欲卖不成,欲走不能,最后束手就擒,卖马贼起着一种“陪衬”的作用,红梅的形象也就比较突出。当然,这个戏描写阶级斗争比较简单,因此有些情节和细节的安排就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塑造红梅这个英雄形象。
塑造好小戏的英雄人物,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一个主要侧面来刻画,同时尽可能多侧面地使人物形象丰满。
首先是要抓准、抓好一个主要的侧面,步步深入、层层挖掘,力求在这个主要侧面上挖得细、掘得深。通过对这一主要侧面的挖掘,使英雄人物的基本面貌得到一定深度的刻画。同时,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有限的篇幅里进行多侧面的刻画,使英雄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小话剧《一块钢》歌颂了老锻工达茂林身居钢城,惜钢如金的优秀品质。他从几十里外的地方拣回来一块钢,想打一把新车刀,用来检修高炉。当他发现朝鲁有浪费国家财产还满不在乎的思想时,想到“人的头脑检修更需要”,这就深入一步了。达茂林用过去战争年代缺铁少钢的艰苦事迹,启发教育朝鲁,最后他又通过新来的小徒工,促使朝鲁认识到扔掉一块钢,不仅自己思想错了,也把新工人带坏了。小戏围绕这块钢,一拣一扔,层层深入地展示了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两种思想的斗争,比较深入地刻画了达茂林的形象。同时,编导者还注意从另外几个侧面来丰富达茂林的形象。戏一开始,通过要写报道,交代了达茂林高炉抢险,大搞技术革新,实行大协作,炼特殊钢等先进事迹。又通过新工人的嘴,说明达茂林参加过工宣队,受到革命师生的敬佩。通过回忆,说明达茂林在抗战时期,十二岁就冒着生命危险找铁,支援游击队,等等。这样,达茂林的形象就比较丰满起来。当然,由于这出小戏对达茂林的路线斗争觉悟挖得不够深,矛盾冲突也表现得不够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把达茂林的形象塑造得更高大。
总之,这些小戏,在根据小戏的特点,塑造英雄人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我们相信,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会出现更多更好的小戏,塑造更加高大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第4版()
专栏:

庆丰收〔中国画〕 李淑华


第4版()
专栏:

让器乐曲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
——评筝曲《战台风》
音苑
器乐作品,能否反映社会斗争生活的内容,能否表现阶级的意识和情感,历来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两种思想在器乐创作中斗争的一个大问题,是器乐创作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毛主席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器乐曲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必然要反映社会生活,必然要表达阶级的思想和情感。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从唯心主义人性论的反动立场出发,鼓吹器乐曲是所谓“纯音乐”、“绝对音乐”,胡说这种器乐曲不能表现社会内容,只能表现人的共有的某种情绪的变幻和对比。这种超阶级的音乐观,是为其欺骗、麻醉人民的反动政治目的服务的。
革命情如火,筝曲创新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筝独奏曲《战台风》,有力地驳斥了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的种种谰言。它用筝这一传统的民族乐器,谱弹出了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斗争生活的一曲战歌。它的创作实践,为民族器乐作品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批判地继承、借鉴民族音乐遗产诸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器乐革命,充分发挥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战斗作用,有着现实的意义。
《战台风》这首乐曲,表现了工人阶级为保护国家财产,奋不顾身地跟台风搏斗的英雄事迹和英雄气概。它提炼、选取了典型的音乐材料,从多方面塑造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是全曲的序引,在筝的高音区弹奏出热情洋溢的快板旋律。这是从火热的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调,生动地表现出海港码头工人高涨的劳动热情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二段是全曲的中心。音乐开始描写台风突袭,海浪翻滚,接着在筝的低音区弹出沉着坚定、雄浑有力的曲调。这是码头工人英雄气概的主题,它使我们好象看到工人们臂挽着臂地向狂风恶浪冲去,奋力抢救国家财产。这个主题音乐不断变化、发展,同描写台风侵袭、海浪击岸的音乐形象交织在一起。它不是过分渲染那些自然风浪的声响效果,而是突出表现工人们与狂风暴雨英勇搏斗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刻画出码头工人英勇奋战、无私无畏的豪迈气概。经过与台风剧烈的搏斗之后,“风老虎”终于被驯服了。这时在筝的高音区奏出了优美如歌的慢板,形象地表达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那悠扬动听的旋律,抒发了工人阶级宽广的胸怀,和对社会主义无限深厚的热爱。最后一段,又出现了热情洋溢的快板旋律,描写战胜台风之后,码头变得更加欢腾热闹、工人们更加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的战斗的情景。
《战台风》乐曲的创作和演出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器乐音乐不论有标题还是无标题,都必然会而且必须要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问题在于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代表什么阶级,反映什么社会内容。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无产阶级的器乐创作,就是要沿着毛主席指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热情地反映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筝这种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远自战国时代就已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号称“秦筝”。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秦筝逐渐传至全国,在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及内蒙古等地区都有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技巧,筝艺术已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的一种。但仅仅因袭筝艺术的传统技巧,是不能很好地表现今天工农兵的火热斗争生活的,必须从表现新时代、新生活出发,坚决执行“古为今用”的方针,在传统技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筝曲《战台风》就是从表现主题内容出发,有选择、有批判地继承、借鉴了筝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并以着力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为目的,对筝的表现力作了突破、革新,并从其它民族器乐表现手法中吸取了营养而创作出来的。
为了表现码头工人奋战台风这样气魄宏大的主题,筝这一乐器本身如不加以改造,是不能胜任的。作者使用了一种改革筝。这种改革筝,在保留筝的传统结构的前提下,将十六弦增至二十一弦,并将低音部分改用尼龙缠弦。这样不但扩大了音域(三个八度以上),增强了音量,而且也丰富了音色,为更好地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提供了物质基础。然后,作者又从筝的传统的丰富技法中,选择了“快四点”、“加花奏法”、“按音”、“滑音”、“琶音奏法”和“摇指”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段,赋以新的生命力。例如第二段中,为表现与台风激战中的工人英雄形象而使用了“快四点”手法。但传统的单手“快四点”显得气势不足而单薄,作者就创造性地把它发展为以右手弹有持续音的“快四点”来演奏工人音乐主题,以左手配以三度低音扫弦,效果很强烈,既突出了码头工人勇往直前、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又形象地描绘和渲染出他们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又如第三段,为了表现战胜台风后工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喜悦,大幅度地(几乎是整个段落)应用了浙江地区筝艺的独特技巧——右手“摇指”,并恰到好处地用左手配以“按滑音”,十分出色地创造了在筝上演奏大段优美抒情的歌唱性旋律,丰富了筝的表现力。此外,为了表现台风袭击时的凶暴迅猛,在筝上应用了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大幅度的琶音滑奏,同时大幅度地以左手作柱外琶音的滑奏,并借鉴琵琶的绞弦技法,创造了捋滑筝弦的新手法,这就极为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台风袭击时呼啸迅猛的气势。
一曲《战台风》,使我们认识到:革命的器乐作品,必须努力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塑造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音乐形象,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战斗作用;同时还必须把革命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勇于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民族音乐遗产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才能使之具有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鲜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样的作品,就能为广大工农兵所欢迎和接受,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