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新农民画新农村
——记江苏省东台县下乡知识青年、业余美术作者王孟奇
在一九七三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会》上,《小哨兵》、《京江怒涛》两套连环画,刻画了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小哨兵和码头工人的艺术形象,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注意。这些画的作者之一,就是三年前还不大会画画的下乡知识青年王孟奇。

一九七○年春天,王孟奇高中毕业以后,来到东台县台南公社先烈大队插队落户。他带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强烈愿望,白天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晚上访贫问苦,学习队史、村史,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过了不久,他发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有些被批判过的坏连环画,还在农村流传,毒害群众。一小撮阶级敌人,借着为群众画画的机会,宣扬孔孟之道,丑化劳动人民,制造反革命舆论。王孟奇想:农村的美术阵地,同样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社会主义的艺术如果不去占领,封、资、修的东西就必然泛滥,要是能创作出大批革命连环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那该有多好啊!自己下乡时带来的十多本革命连环画,村里男女老少争相借阅,连环画里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成为鼓舞群众的精神力量,推动了本队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群众多么需要革命的精神食粮啊!想到这里,小王心情万分激动,决心拿起画笔,向孔孟之道宣战,向封、资、修思想开火,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作用。他的这种想法,受到了贫下中农的热情支持。
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同时,王孟奇利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后的空余时间,刻苦练习素描和速写。开初,他画出的人物形象没有特点。有人看了说:“你画的是谁?怎么都是一张脸谱儿。”小王有些泄气:觉得自己不是画画的料子,想丢掉画笔。
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爱春看出了王孟奇的心思,便去串门。小王桌上放着许多素描、速写,老王看了一张又一张,高兴地说:“孟奇,你的进步很快呀!这些画虽然还画得不怎么好,却反映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生活。”老王又严肃地指出:“画画也是战斗,你们青年人要握紧画笔,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向地主资产阶级打进攻战。再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画画和其它文艺创作一样,只有深入群众,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画的人物才象劳动人民,反映的生活才符合时代精神。”老王的一席话,对王孟奇很有启发。打这以后,他改变了单纯坐在屋子里“默写”的画法,坚持在田头学画。老贫农树下抽烟,他画上一幅《劳动小憩》;铁姑娘田头比武,他勾勒一幅《飒爽英姿》;知识青年搞“九二○”实验,他速写一幅《大有作为》……。贫下中农赞扬他说:“孟奇学画画可真下苦功了!”

一天,王孟奇带着一幅宣传画到县里,请一些美术工作者给看一看。多数同志认为,这幅画反映了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什么“味道不浓啦!”“光线不调和啦!”“底子差啦!”还有人劝他不要急于搞创作,先要好好练练基本功。王孟奇听了这些话,心里犯疑。他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心想:自己是个刚学画的青年,艺术底子差,确实应当重视基本功的学习和提高。但是,这种学习和提高,一点也不能离开生活和实践。贫下中农告诉他:是脱离生活闭门提高艺术水平,还是到生活中去熟悉贫下中农,学习贫下中农的思想感情,这是美术战线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线条”,只能在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勾勒。“底子”,只能在不断认识生活、坚持创作实践中来提高。至于说“味道”,这要看符合不符合工农兵的“口味”,符合的就要,不符合的就坚决不要。
在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王孟奇一面刻苦练习人物速写和“战地”素描,不断提高画画技巧;一面认真去做“了解人熟悉人”这个“第一位的工作”。他远行百余里,到举办民兵斗争传统教育展览的唐洋公社,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他还乘着小船,专程赶到海边的劳动工地,同民工们亲切交谈,听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全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工地上的歌声、号子声,激起他为革命搞好美术创作的责任感;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他头脑里构成美术创作的蓝图。经过几个昼夜奋战,他画出一幅炭笔素描《立大寨志,走大寨路》,反映了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东台山河的雄伟气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许多动人事迹,教育了王孟奇,也鼓舞着他去努力表现英雄人物。梁垛公社曙光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宋维兴,为了抢救集体财产,奋不顾身冲进火海,壮烈牺牲。小王读了有关材料,感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宋队长的英勇行为,不断地在他脑海里闪现。王孟奇拨亮床头的油灯,一字一句地撰写《模范队长宋维兴》的脚本。写好脚本以后,他用了二十几个夜晚,第一次创作了一套连环画。当画到宋队长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画面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掉下了成串的热泪。这套连环画在田头、场院展出以后,宋维兴的先进事迹在群众中传诵开来,进一步激发了干部和社员们的革命热情。
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支持和教育,县、社文化部门的指导和帮助,王孟奇的画画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近三年来,他创作了彩色连环画《小哨兵》,又和其他同志合作,创作了《京江怒涛》、《铁坝中队》、《虎口夺粮》等连环画,还创作了反映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各种形式的画六百多幅。他为县、社举办的阶级教育、农业学大寨等展览,做了大量工作,受到领导的表扬。
王孟奇的作品参加了几次展览以后,有人对他说:“小王,这下出名了,今后可以脱产搞创作啦!”王孟奇想: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全心全意地投身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才能不断前进。他下定决心长期扎根农村,努力向贫下中农学习,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磨练自己。
王孟奇把取得的成绩当作继续革命的新起点。他每当听到一些赞语,总是这样说:“距离党和贫下中农对我的要求还很远。”现在,他仍然象以前那样,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经常为贫下中农画家贴画,为生产队画墙报画。群众赞扬他“有请必到,不怕麻烦”。用小王的话说:“占领农村的美术阵地,就是要用一幅幅革命画去战斗!”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犹如滚滚春雷,震撼着广阔农村,贫下中农纷纷投入战斗。
今年春节刚过,王孟奇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批林批孔的重要指示和文件,开展革命大批判,参观阶级教育展览。孔老二的丑恶嘴脸,林彪的反革命罪行,进一步激发了这个青年人极大的无产阶级义愤。一天深夜,屋外飘着鹅毛大雪,王孟奇从床上坐起,披上棉衣,打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光辉著作,认真地阅读起来:“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情不自禁地说:“对,拿起画笔参加战斗,在批林批孔斗争中经受锻炼!”第二天,他摘录了几十条毛主席语录,搜集了群众斗争的许多生动材料,如老贫农在批林批孔中的血泪控诉,“铁姑娘队”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集体经济的巨大变化,等等,对照林彪和孔老二的反动言论,写成《批判“克己复礼”,反对复辟倒退》、《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漫画脚本,读给贫下中农听,征求意见。接着,他又突击两天,画了三十多幅漫画,张贴在大队文化室,并亲自担任讲解员。贫下中农看了以后夸奖说:“画得真带劲,画出了孔老二和林彪的反动面目!”邻近大队的许多群众也划着小船,越河穿港前来参观,几天时间,参观者达两千多人次,使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王孟奇还以自己在农村茁壮成长的经历,批判孔孟之道,批判林彪唯心论的“天才论”和“变相劳改”等反革命谬论。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王孟奇还不大会画画,下乡插队才几年时间,就成长为一个比较出色的业余美术工作者。许多同志问他为什么进步这样快,有人还问他有什么“诀窍”?王孟奇回答说:“不是叛徒、卖国贼林彪说的那样:‘我的脑袋长得好,和别人的不一样,特别灵’,更不是一时迸发出了什么‘灵感’,也没有什么‘诀窍’。是农村火热的战斗生活,给了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坚持参加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向群众学习,反复实践,才逐渐学到一些画画的本领,取得一些进步。这些成绩,都是党组织和贫下中农教育的结果。离开了党,离开了群众,离开了三大革命运动实践,我还能有什么进步呢!”事实雄辩地说明: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农村天地广,务农作为大。
最近,王孟奇出席了地委、县委召开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参加了批林批孔斗争,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他决心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王孟奇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新创作的宣传画《狠批“克己复礼”》。
王孟奇创作的彩色连环画《小哨兵》的封面。


第3版()
专栏:

“老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一九六九年,张全祯从解放军某部来到兰州生产建设部队某团十三连,担任了政治指导员。五年来,他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把知识青年当成自己的阶级弟兄,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与他们同甘共苦,建设边疆,保卫边疆。青年们说:“老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张全祯总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知识青年做出表率。前年夏收紧张时节,张全祯腰疼病复发了。弯不下腰,他硬是跪在地里割麦子,脸上的汗水象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滚。战士们劝他回去,他笑笑说:“不碍事,咬咬牙就过去了。”
可是,张全祯终于病倒了,经医院检查,患的是严重的肾盂肾炎。看着老张渐渐地消瘦,战士们心里都很难受。有一次,战士们为了爱护指导员,大家趁老张去营部开会的空子,让炊事员小穆弄来了几个猪腰子,做了一盘菜。午后,张全祯回来吃饭,看到盘子里盛的是炒腰花,就想,这几天没有杀猪,哪来的猪腰子呢?老张语重心长地对小穆说:“战士们都是青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要多想办法替大家改善生活,怎么能给我一个人搞特殊呢!”停了一会儿,老张又说:“晚上,你把这盘菜烩在大锅菜里,咱们大家一块吃吧!”说完,他拿了两个馒头就走了。
为了把全连一百多名知识青年带好,张全祯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许多知识青年十分感动地说:“老张为了连队的建设,为了我们的进步,真是把心都操碎了。看看他的言行,我们就懂得应该怎样对待边疆了!”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帮助知识青年种好春菜
辽宁省新金县塔寺大队党支部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热情地支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不断加强知识青年的生活管理,帮助知识青年种好春菜。
塔寺大队青年点有四十二名下乡知识青年。这个大队的党支部通过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罪行,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要使知识青年巩固和发展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除了组织青年们搞好批林批孔,从政治上思想上热情关怀他们外,还要帮助他们搞好青年点的生活管理,使他们安心在农村干革命。
前些日子,塔寺大队党支部多次召开支委会,在着重研究了如何抓好青年点的批林批孔运动的同时,讨论了怎样帮助知识青年搞好生活管理的问题。为了使知识青年不失时机地种好春菜,大队党支部把三亩多好地拨给青年点作菜园子,并为青年点解决了两万多斤优质粪肥,和五千多斤围菜地、做菜架的树枝。菠菜、小白菜、云豆、黄瓜、土豆等蔬菜种子,也都一一准备齐全。驻青年点的老贫农王吉祥,多次利用午休时间,和青年们一起修理农具,翻挖菜地,打畦施肥。
最近,这个点的知识青年在贫下中农的指导下,已适时播下菜种。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以革命行动批判林彪和孔老二的反动思想
——记下乡女知识青年李长美动员爱人下乡安家落户
立春后的第一天,苏北的沿海一带,依然寒风凛冽。江苏生产建设部队某部独立四营的会议室里,却是热气腾腾,口号声此起彼伏。全营批林批孔骨干学习班,正在召开批判会。二十多位同志怀着极大的无产阶级义愤,争先恐后地上台发言,狠批叛徒、卖国贼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罪行。共产党员、下乡女知识青年李长美,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痛斥了林彪反党集团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的无耻谎言,批驳了孔老二一伙鼓吹的“学而优则仕”的反动谬论。她说:“林彪继承孔老二的那一套,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开历史倒车,我们坚决不答应!我要坚定地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批判会结束以后,同志们热烈地议论开了。营负责人赞扬说:小李的发言,用事实批判了林彪和孔老二的反动思想,很有说服力。知识青年们评论说:李长美和她爱人真是好样的!他俩确实在黄海前哨扎下了根,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干部高兴地说:有了李长美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我们就放心了!
为什么大家这样评价李长美的批判发言,这样传诵她扎根海疆干革命的先进事迹?说起来,还有一段很生动的故事哩!
李长美出身在一个贫农家庭,是徐州市六六届的高中毕业生。一九七○年初,这个城市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在此以前,组织上已经给李长美办好了去工厂的手续。但是,李长美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毅然放弃了进工厂的机会,自觉地报名上山下乡。
当时有人说她:“不当工人当农民,真傻!”李长美斩钉截铁地回答:“旧社会我家受压迫受剥削,没有一个人上过学。现在,我是我们家第一个高中毕业生,这是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全国七亿多人大多数都是农民,为什么当农民就算傻?为什么读了十多年书就不能当农民了?”
李长美满怀革命豪情,来到江苏生产建设部队某部独立四营。广阔天地炼红心,海疆沃土育新苗。李长美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自觉磨练,茁壮成长。后来,她担任了副连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长美的爱人牟共光,在交通部所属的一个单位工作,曾多次写信希望李长美迁到北京附近的一个工厂,并说领导上已经同意了。是坚持乡村,还是迁往城市?是继续当农民,还是改行当工人?李长美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她又一次学习了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光辉著作,学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伟大教导,更加坚定了当一辈子农民的决心。她几次给爱人写信,热情动员他到农村来安家落户。牟共光的父亲是个解放军干部,也积极支持儿子下乡务农。一九七一年十月,牟共光打起背包,千里迢迢,从首都来到黄海之滨。党组织无微不至地关怀,为他们做了很好的安排。牟共光的父亲经常来信,教育和鼓励儿子扎根农村。牟共光在火热的群众斗争中迅速成长,很快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
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过了一些日子,旧的传统观念向他们袭来。有的亲友不理解他们甘当农民的革命志向,说他俩是什么“糊涂一时,吃苦一世”。李长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用自己几年来坚持乡村的切身体会,批判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做亲友们的政治思想工作。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李长美更是认真看书学习,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问题,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批判林彪反党集团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恶毒攻击,进一步提高了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她说:叛徒、卖国贼林彪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孔老二的学生樊迟问孔老二种田、种菜的事,孔老二破口大骂:“小人哉,樊须也。”在林彪和孔老二的眼里,广大农民是最“下贱”、最“没有出息”的“小人”;而只有他们这些寄生虫、吸血鬼,才是所谓“天才”、“圣人”。孔孟的“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反动谬论,流毒很广,害人不浅。对林彪和孔老二的这些反动思想,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批倒批臭,才能巩固和发展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发展,使独立四营知识青年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在李长美先进事迹的鼓舞下,七连有四个知识青年,撕掉了家里给他们寄来的准迁证明,决心扎根海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象李长美这样立志当一辈子农民的知识青年,在江苏生产建设部队里何止千万!他们象矫健的海燕,迎着黄海的风浪,在广阔的天地里展翅飞翔。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