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来自矿山的报告
——邯邢冶金矿山在批林批孔中发展了大好形势
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各条战线进一步发展了大好形势。不久前,我们来到峰峦起伏的太行山区,访问了我国重要的钢铁原料基地——河北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所属的方圆几百里的矿山,所见所闻,鼓舞人心。
高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为革命开发矿业的人们,在批林批孔斗争中大大焕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他们怀着对林彪、孔老二的无比仇恨,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夺得了新的胜利。第一季度的采剥总量和铁矿石生产计划,只用了七十七天就超额完成了,和去年同期相比,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采剥总量增长百分之七十七点七,铁矿石产量增长百分之四十三。
这高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从尖山铁矿值班调度员李丰孝冒着狂风大雪,上山拉运矿石的动人事迹中找到了答案。
二月四日深夜十二点钟,李丰孝接班以后,看到山坡上积了一尺多厚的雪,大卡车运不了矿石,心里急得火燎似的。他想,批林批孔要促进工业生产,咱添不了斤也要添两!于是,他和几个工人一合计,就到仓库里拉出一辆排子车,半夜出发,顶风冒雪,直奔采场。从采场到破碎场,往返要走六里山路。李丰孝和伙伴们拉着八九百斤重的铁矿石,在风雪中前进。整整一夜,往返了近百里山路,运下了七吨铁矿石。他们的革命行动感动了全矿广大职工。干部们上山扫雪,随后汽车司机也把汽车开动起来。这一夜,计划班产四百五十吨矿石的任务,不但一吨不少,而且超额了三十九吨!
李丰孝的爷爷和奶奶,都是在旧社会里饿死的。他想起了过去,就说:“我对万恶的旧社会恨透了,对社会主义江山爱极了!我要用实际行动批判林彪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
李丰孝说出了矿工们的心里话。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三月中旬,这个矿山的各级党组织先后召开了批林批孔会、各种忆苦思甜会三千多次,批林批孔和忆苦思甜,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批林批孔,焕发了老矿工们的青春,也教育着在新中国长大的年青矿工。符山铁矿三采区“青年老虎掘进队”,就是年青矿工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今年一月份,这个队一百三十米的巷道掘进任务,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只用九天就拿下来了;全月闯过三百米大关,登上了突击队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平均每人每月掘进七米五,这在全矿山管理局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一季度的任务,只用了五十三天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队员们想为革命多做贡献,干脆把过去两人一台风钻,改成一人一台。请想一想,一台六七十斤重的风钻,一个人举着,在那坚硬的岩石上工作八个小时,这是何等顽强的战斗!风钻手们每天走出巷道,浑身上下都分不清是泥水还是汗水。
二班班长、年青的共产党员肖成旺,左手大拇指甲被矿车挤掉了。他忍着钻心的疼痛,用布包扎好伤口,继续战斗。隔了几天,伤口刚愈合,他又抱起风钻往岩石上打眼。风钻一响,震裂了伤口。道工郭华廷一把拉开班长,抢过了风钻。
“要问苦不苦,想想‘两万五’;要问累不累,想想全人类!”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年青矿工。
革命大批判的威力
二月二十二日,玉石洼铁矿的三工区完成了二月份的施工任务。矿党委敲锣打鼓,给他们送来了贺信。
欢乐的锣鼓声刚刚止息,这个铁矿安全科的一位同志就贴出了一张大字报,题目是《玉石洼铁矿向何处去》,批评有的领导以“进米挂帅”,搞“小包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原来,今年一月份,赶上两个节日,不少同志回家探亲去了。三工区党支部怕人少完不成任务,就采取了“小包工”的办法。结果,虽然任务提前完成了,但质量出了问题。
这张大字报,在三工区反响很大,工人们批判“小包工”和单纯抢进米等修正主义货色。工人们说,质量问题是个路线问题。党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快、强调进米,而忽视好和省,那么,巷道打得越多,对将来的矿山生产造成的危害就会越大,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就会越大。革命大批判,提高了思想;革命大批判,促进了生产。队与队、班与班之间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看谁速度快,质量好。他们还互相协作,互相支援,互相检查,共同把好质量关。
这个矿的领导同志感慨地对我们说:“少数人强调质量,是解决不了质量问题的。只有走群众路线,依靠工人群众,首先把好路线关,才能把好质量关。”
矿山村铁矿汽车队,过去是个“老大难”。矿党委先后四次派人去,也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在每个驾驶室里坐上一个人,看谁完不成任务就批评一顿。但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生产仍然上不去。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这个矿的领导成员狠批林彪和孔孟鼓吹的“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反动谬论,也看到了自己头脑中的“领导高明”论和“群众落后”论的流毒。他们放下架子,深入汽车队,办法靠群众想,路子靠群众闯,潜力靠群众挖,极大地激发了司机们的革命积极性。
以往,每班都是两个人轮换开一辆车;现在,司机们主动提出一人一辆车,坚持工作八小时。大车班班长李义成,按计划每天运矿七百吨。但他每天早出车,晚停车,多装快跑,往往超过任务一倍以上。
艰苦的劳动,换取了可喜的收获。汽车队提前四十三天跨入第二季度。
批林批孔斗争,使矿工们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起来。他们不仅要管好生产,并且勇于把好路线关。
今年年初,矿山村铁矿实现了开门红,生产计划天天超额完成。一采区老工人崔永庆、刘奎昌、李茂林看到少数领导同志思想上流露出自满的苗头,工作抓得不细,联想到过去生产忽上忽下的状况,心里很着急,感到有责任提醒领导,使他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一天晚上,已经九点多了,三位老工人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去找矿党委书记孙积元谈心。他们向孙积元提出当前出现的一些有关路线的问题,希望矿党委切实抓好大事,认真落实政策,深入基层,改变作风。
第二天,矿党委立即召开常委会,孙积元介绍了三位老工人的建议,使常委们深受启发和教育。根据老工人的意见,党委对抓大事,落实政策,调查研究,生产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具体部署。会后,有的领导成员深入群众,处理落实政策中的遗留问题;有的到生产的关键性岗位上,和工人一块干。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全矿的革命和生产形势越来越好。
战斗的作风
批林批孔运动焕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也改进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
符山铁矿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潘连贵坚持上山。有时白天开会,他就夜里上山。每个月差不多都有半个月时间上夜班。他常说:“我是个工人干部,不上山,既当不好干部,又忘了工人的本份。”
有一个时期,符山铁矿一采区因穿爆跟不上,直接影响生产。他召开了一个又一个“诸葛亮会”,和工人一起狠批林彪宣扬的唯心论的先验论,集思广益,研究解决办法。在那些日子里,潘连贵干脆背上行李卷,带上干粮袋,吃在山上,住在山上,没明没夜地和工人们一起干。
潘连贵累得生了病,住了一天医院,回家休息了两天,不听医生的劝阻,就又上山了。他和工人同甘共苦,连续奋战几十天,终于初步扭转了穿爆工作的被动局面,进入三月份,穿爆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将近一倍。
局党委委员焦增龙,去年十二月才由外单位调到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分工抓生产。短短几个月,他跑遍了全局每一座矿山,每一个采场。除了在局里开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矿山度过的。就是在大风雪的夜晚,他也赶到矿山,和工人一起战斗。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冲刷了我思想上的灰尘。今天,我就要巩固这个伟大成果,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不这样做,就是忘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自己的深刻教育。
在尖山铁矿,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干部都在现场办公。调度主任刘恒章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但是,他心里时刻想着矿山,坚持带病指挥生产。一次,他的腿疼得实在不能走动,就恳切地对同志们说:“你们把我背上汽车送上山吧!”大家再三劝他休息,他都不肯,最后只好把他背上汽车,送到山上调度室。这一天,刘恒章象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调度车辆,指挥生产。看着一辆辆满载矿石和岩石的汽车急驶而过,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工人群众说:“有了这样一批遵照毛主席革命路线办事的干部,我们的矿山一定能搞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与工人一股劲,咱们就能搬走一座山!”
邯邢冶金矿山在批林批孔斗争中大步前进,迎来了又一个战斗的春天。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天山北麓红旗飘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红旗公社就是这个变化中的一个缩影。
红旗公社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七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各族人民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学习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掀起了开垦苇湖、改土治碱、打井修渠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使这里的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全社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上升,一九七二年亩产过“长江”,去年战胜各种灾害,产量又有增加,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之一。
红旗公社是新疆的一个重点大米产区。在文化大革命中,公社的干部和群众总结了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反复批判修正主义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各族群众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现在,他们凡事都要进行阶级分析,看是否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就坚决执行,不符合的就坚决抵制和斗争。正因为这样,一些过去不敢办、办不到的事,现在一个个逐步变成了现实。土窑子大队有块八十亩的黑碱窝地,很难治理。一九七○年冬天,在党支部书记张惠明的带领下,各族社员顶风冒雪开进黑碱滩,投入治碱造田的战斗。隆冬季节,地冻如石,社员们就用火烤、杠棒撬;许多十字镐断了,杠棒折了,他们还是治碱不止。经过三个冬季的艰苦战斗,硬是用车拉人背的办法,移掉了一层黑碱,铺上了一层二十厘米厚的草皮子,使黑碱滩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稻田。他们还采用多种办法,对其他的碱地进行了综合治理。碱害逐年减轻,粮食亩产连续四年过千斤,去年在遇到严重干旱和病虫等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亩产仍然达到了一千一百斤。
马场湖大队的土地七高八低,全部地面被十三个大沟槽和一百多个小土丘占据着。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个大队的各族社员在党支部书记赵德才的带领下,掀起了移土丘填沟槽,平地造田的群众运动。八年的艰苦战斗,硬是用铁肩膀担走了一百多个土丘碱梁,填平了几十条沟槽,把数百块巴掌地连成四块大平地,耕地面积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五百多亩,稻田由解放初期的四百亩,增加到一千六百九十亩。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九百五十二斤。
路线正确了,革命的干劲估不透。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红旗公社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个公社的地下水很丰富,但过去一直是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每年都有渴死稻子的情况。一九六六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援下,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打出了一百一十眼深井,出水量比地面水大一倍半,不仅满足了原有稻田用水,还把五千亩旱地改成了水稻田。现在,全公社四万亩耕地已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出现了条田成行,水渠成网,林带成行的新面貌。
今天的红旗公社,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蔚然成风。全社上下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以及各族群众之间,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个公社里,传颂着梁东大队给土窑子大队让水的事迹。去年八月,正当水稻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刻,汉族聚居的土窑子大队,由于两个月没有下雨,渠水猛减,出现了严重的干旱。有三百亩稻田缺水,地皮晒裂了口,稻子黄了叶。这个情况被回族聚居的梁东大队知道后,党支部书记马德云立即召开社员大会,讨论给兄弟队让水。他们发扬龙江风格,把灌溉本队六十亩稻田和供全大队一千多人吃水的一眼井,让给了土窑子大队,他们自己则挖泉眼,架渡槽,引来远水灌溉稻田,跑到三里外的地方担水吃。在梁东大队的有力支援下,土窑子大队的干部群众提高了战胜旱灾的勇气,夺得了丰收,梁东大队的粮食产量也增加十三万斤,奏出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凯歌。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社会主义祖国无限好
归国华侨、广东韶关粤北印刷厂工人 张和畅
我是前年从加拿大回国的华侨,现在在广东韶关粤北印刷厂工作。一年多来,我亲眼看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亲眼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带来的深刻变化,深深感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无比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我们的祖国,百业萧条,民不聊生。那时,我家和千百万劳苦大众一样,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我不得不漂洋过海,孤身只影流浪到加拿大。
今天,由于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日益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党和政府对我们华侨关怀备至,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一踏入祖国的大门,就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我没有什么技术专长,但是,党和政府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安排我在印刷厂当工人,使我一回到祖国就有工作做,生活有保障。厂里还专门派了一位老师傅对我在技术上、思想上进行传、帮、带。工人师傅把我当作亲兄弟一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使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祖国更加欣欣向荣。过去,韶关市是个只有几间小厂的消费城市,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得靠外地供应。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许多轻工业产品,除了满足本市外,还运销到外地。农村的情况也起了巨大的变化。就拿我的家乡来说,过去是个穷山沟。我小时候,那里有多少穷苦人背井离乡,出外谋生,或者沿街乞讨,冻死在路边啊!……所有这些,在今天社会主义的家乡,都一去不复返了。大跃进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家乡相继建起发电站、化肥厂和医院,还找到了地下宝藏——煤,正在开采。现在,贫下中农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政治上当家作主,生活上有了保障,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工人所无法比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只有受剥削和失业的权利,根本没有政治地位;他们愁生病,愁失业,真是“度日如年”。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工人们生活越过越美好。孩子们都进了学校或工厂里的托儿所,从小就受社会主义的良好教育。为了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和丰富文化生活,厂里还设有医疗室、运动场、电视室、图书室。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广大工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的锻炼,精神焕发,斗志昂扬,人人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革命。许多工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我们厂就有九十多名工人分别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其中有老工人、青年工人,也有女职工。全厂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技术革新,挖掘企业潜力,进一步提高了印刷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水平。
所有这些,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毛主席,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也就没有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幸福生活。我决心积极投入批林批孔斗争,努力学习和工作,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