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党的生活

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 正确对待群众 正确对待自己
中共吉林省梨树县委第一书记 李增尧
在深入批林批孔运动中,我重温毛主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感到格外亲切。正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我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焕发了革命的青春。今后,我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前进。一九六四年,我担任怀德县委书记,风里雨里,跑上跑下,一个劲儿地工作,被人称为“实干派”。干了两年,怀德县粮食增产,我心里挺高兴,觉得自己干得不错。不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群众批判我,说我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当时,我不服气,对群众的批判接受不了。随着运动的深入,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被揪出来了,对我震动很大。我想,刘少奇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搞资本主义复辟,是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要批判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就得开展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我自己的批判,是不是也完全必要呢?我还没有想通。
后来,经过群众多次批评帮助,我逐步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开始从路线上找自己的问题。就拿我经常抓的两家子大队来说吧。这是个打粮多,积累多,分配多,全县生产上比较拔尖的大队,也是我心中的样板。为了宣传它,我开过现场会。群众批判我时,就指出,这个大队为了搞副业多赚钱,在插秧大忙季节,不撤回外出搞副业的劳力,竟花钱雇外队的社员来干活;大队有一片苇塘,用“分成”的方式和别的大队合伙打苇子。这种做法,就是走资本主义的回头路。群众的批评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过去在这个大队蹲点,为什么没把这些看成是方向、路线问题呢?毛主席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国内的基本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过去对毛主席这一教导,我没有很好学习和理解;而对刘少奇散布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谬论,我却很容易接受。我不懂得,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情况下,不同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集体经济就会转向资本主义的邪路。正因为我没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看到怀德县岗地缺水,洼地怕涝,平地缺肥,就认为要想改变怀德县的落后面貌,只有埋头生产,岂不知这样做正中了刘少奇“阶级斗争熄灭论”的毒,执行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
认识到自己犯了路线错误以后,有时我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冒出这么一种想法:我主观上并不想犯错误,只是因为上面有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我是县里的第一把手,那能不执行,不犯错误?这样一想,又感到有点委屈。
这种想法对不对呢?群众和我一起分析搞“分户刨茬”这件事,对我有了进一步的启发。一九六四年秋天,我到一个大队蹲点,发动社员刨茬子搞秋耕。秋天的茬子不好刨,进度慢。有人说:“要想快,把茬子分到各户去刨,谁刨归谁!”一试验,当时进度是快了。我认为这是付灵药,就推广了这个“经验”。群众批评我在这件事上,违背了毛主席关于“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教导,助长了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群众批评得很有道理。可当时我却错误地认为,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茬子包到户才管用。其实,这样做正迎合了小生产者的私有观念,搞了物质刺激。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为什么就看不到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只看到他们有私有观念这一面呢?这正说明我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因此,就很容易和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合拍。我深刻体会到,犯不犯路线错误,不在担任什么职务,而在自己的世界观。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使我认识到,今后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彻底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否则,遇到某种适当的政治气候,旧的一套就可能回潮。调到梨树县工作后,我常想,我有了犯错误的经验教训,工作中只要谨慎一些,就不会再出什么岔子了。其实不然。有一段时间,机关里有些人议论说,文化大革命搞了七、八年,粉碎了刘少奇和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排除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我们以后可以好好抓抓生产了。乍一听,觉着有些道理。可是,当回想到文化大革命初期群众对我的批判时,就觉得有问题了:照这种说法搞下去,不是又要回到我过去搞的“生产第一”的老路上去了吗?于是,我重温毛主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吸取两条路线斗争中的教训,进一步体会到,那种把革命与生产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甚至颠倒过来的论调,是反对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修正主义谬论在新形势下的翻版。毛主席教导说:“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起初,我之所以觉得那种说法还有道理,正说明有些旧东西在我头脑里还是根深蒂固的。我认真地总结了这个教训,懂得了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回潮,消极防守是不行的,必须主动向它进攻。从此以后,我就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同头脑里旧的观念、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逐步提高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自觉性。去年以来,我们在批林整风运动中,通过树立典型,向群众和干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坚持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重钱轻粮、弃农经商等资本主义倾向。革命的深入,促进生产的发展。去年全县粮食产量比一九七二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九。
随着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的逐步提高,思想上的警惕性也渐渐增强。当社会上有人说“工宣队、贫宣队领导学校不行”的时候,我和县委其他成员马上分析研究,认为这是否定和攻击教育革命的右倾复辟思潮。于是,县委从巩固、发展文化大革命成果和反修防修的高度,认真抓了意识形态领域里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在深入批林批孔斗争中,我们决心继续这样做下去。


第4版()
专栏:

文化大革命使我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
天津市武清县周杨庄大队党支部书记 杨茂永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批评我走错了道路,搞的不是社会主义,我听了心里想不通。心想,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把我从苦海里救出来的,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我都积极带头干,怎么说我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呢?
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被揪了出来。广大群众愤怒批判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在广大革命群众帮助下,我回想起当支部书记时办的几件事。
一九六二年,为了提高劳动日值,我提议在大队办起了加工麻刀的副业。为了搞原料,我就采取请客送礼等办法到处拉关系。不久,副业生产上去了,农业生产却下来了。一些人光想在副业生产上赚大钱,不想在农业生产上流大汗。我决心狠抓一下农业生产。听说有的地方实行“包工包产”,我就按照这个路子搞起所谓“包工定工”,用提高工分的办法来刺激社员的“积极性”。这些做法都和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沾着边了。群众批评我路线错了,正是击中了我的要害。这样一想,群众的意见就听得入耳了。在大伙的耐心帮助下,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作了比较深刻的检查,得到了群众的谅解。一九七一年六月,我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我重新当选为支部书记后,家里的人说,你过去管副业犯了错误,这回可别再沾边了。我觉得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过去犯错误不是犯在抓副业上,而是没有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要真正吸取过去的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就不应回避这个问题。党支部研究后,我们领导群众分清了正当的副业生产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界限。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副业生产的领导。这样坚持三年,全大队粮食亩产量由文化大革命前的二、三百斤增加到一九七三年的五百四十多斤。真是路线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仅帮助我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还使我密切了和群众的关系。
文化大革命初期,群众给我提了一百多条意见,我认为这是一些人和我作对,有意把我整垮。我想,自己从小是扛长活出身。解放后,当干部十几年,“两袖清风”,怕什么?今后,不当干部也可以,但这些问题不闹个水落石出还怎么见人?由于老是在个人得失上打圈子,越想“怨气”越大。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我的思想也不断起变化。有两件事对我教育特别深:一是正当群众批判我的时候,家里急需要盖三间房。我想自己是被批判对象,谁还肯给我帮忙呢?正在为难的时候,村里好多人,就连对我意见最大的人都帮忙来了。另一件事发生在解放我的时候。我原来认为“墙倒众人推”,谁还愿意给自己说话呢?可是事实正和我想的相反。广大群众不但指出了我的缺点和错误,而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肯定了我这些年的工作成绩。群众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经过认真思考,我认识到,群众给我提意见,不是要把我整垮,而是为了挽救我。群众提意见时,有的说得轻些,有的说得重些,这是正常的。批评尖锐的,无非是要引起我思想上的重视,要我尽快改正错误,这有什么不好呢?一个共产党员,对广大群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来的革命积极性,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应该从心里感到高兴,有什么理由发“怨气”呢?想到这些,我的思想渐渐开朗起来。从此,我把群众给我提的意见,当成珍贵礼物接受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经常想一想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警觉起来,不使老毛病重犯。


第4版()
专栏:

大连钢厂工人出身的新干部姜连洪(左二),在劳动中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技术革新问题。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
三结合增强了县委的战斗力
中共河北省永年县委是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十三名县委常委中,有五名是年轻干部。这些年轻干部具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高,思想敏锐,朝气蓬勃,斗争性强的特点。他们参加县委领导以后,增强了县委的战斗力。
永年县新县委刚建立时,林彪反党集团主要成员陈伯达等,在河北省一些地方刮起一股破坏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妖风。县委中的老干部根据自己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感到这股风虽然是上面的“大人物”刮下来的,但事关路线,不能盲目服从。可是,县委能否抵制得住,他们信心不大。这时,新干部发挥了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敢于斗争的长处。他们要求县委坚决抵制这股妖风,并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向县委提出积极的建议。县委坚决抵制了这股妖风,狠狠打击了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推动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县委中的老干部在回顾这段斗争历程时,深有感触地说:“多亏老、中、青三结合,要是没有青年干部的斗争精神,光我们几个老干部,对于错误路线不会顶得那么坚决。”
年轻的新干部不仅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对于县委内部的错误思想,也能打破情面,开展思想斗争。有个时候,县委一些同志经常议论永年县在邯郸地区有“三个第一”(第一个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第一个建立了新县委,粮食第一个超《纲要》)。青年干部觉得这种骄傲自满情绪如不及时破除,就可能背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在县委会议上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县委决定立即开门整风,反骄破满,检查了由于骄傲自满而产生的右倾保守思想,振奋了
“一班人”的革命精神。
在青年干部这种坚持革命的精神影响下,县委中的老干部和中年干部,不断批判刘少奇、林彪贩卖的“中庸之道”等反动处世哲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有一个时期,县委书记、老干部杨耀贤被日常事务缠身,成天忙忙碌碌,分散了抓大事的精力。中年干部崔守身向他尖锐地指出:“你这样下去,还会走老路!”杨耀贤同志接受了批评,检查了思想,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中,老干部也用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帮助新干部。有一名青年干部敢于斗争,但有时工作方法比较简单。县委开门整风时,群众向他提了一些意见,他一时想不通。杨耀贤等多次找他谈心,帮助他克服缺点。
永年县委实行老、中、青三结合,促进了新干部的迅速成长。县委副书记刘管柱,文化大革命前是个一般干部。他担任县委领导成员后,除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外,很注意到后进大队去蹲点,经受阶级斗争的锻炼,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工人出身的青年新干部焦兴礼,担任县委副书记后,主持生产指挥部的工作,虚心向老干部学习,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这两名新干部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锻炼,都成了比较得力的领导干部。一九七二年,正当三夏大忙季节,县委十几个常委,有的外出开会,有的因病住院,只剩下他们两人主持工作。他俩积极主动,勇挑革命重担,互相配合,各项工作搞得很好。看到这种情况,老干部高兴地说:青年人变成顶梁柱了!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在斗争中坚持老、中、青三结合
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 顾祖兴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陆续选拔了二十六名优秀的工人新干部,参加钟表行业各厂三结合领导班子,担任工厂党组织的正副书记。公司党委班子,除三名老干部外,其余都是工人新干部。这些同志分别担任了各组室的领导工作。实践证明,他们完全能够挑起革命重担,搞好各项工作。
但是,坚持老、中、青三结合,是有斗争的。我初到钟表工业公司时,公司里存在着不团结的问题。我一时搞不清原因,又怕搞坏关系,工作上缩手缩脚。公司的几位新干部思想比我敏锐,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团结的原因,是一种排斥新干部的守旧思想在作怪,这是路线斗争。听了这些同志的分析,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于是,我们在公司机关内进行路线教育,对一些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有守旧思想的同志提高了政治觉悟,认识到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把大批新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之一。坚持还是反对老、中、青三结合原则,爱护还是歧视新干部,是检验我们能不能正确对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试金石。经过这场路线斗争,新老干部团结了,各项工作大有进步。在当前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决心深入批判林彪和孔老二的复辟谬论,进一步搞好三结合,使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


第4版()
专栏: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山西省山阴县合盛堡公社高山町大队五名党支部委员中,有青年干部两名,中年干部两名,老干部一名。党支部书记崔凤林,是二十五岁的青年干部。崔凤林很注意抓支委会“一班人”的思想工作,带领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了支委们的阶级斗争观念。
开头,有的支部委员嘴上也喊要抓阶级斗争,实际上并没有去抓。崔凤林就组织大家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使大家认识到社会主义是斗出来的。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通过学习,大家决定做到:凡是阶级敌人干坏事就要斗,说坏话就要批,这就有力地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支部也很注意对社员群众进行基本路线教育,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全大队出现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气象。
高山町大队党支部委员中的青年干部、中年干部和老年干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他们在斗争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一次,为了一点事情,青年干部崔凤林当着群众的面狠狠批评了一队队长,弄得对方下不了台,提出不干了。老干部崔守章知道后,耐心地批评了崔凤林。崔凤林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并在支部会和队长会上作了检查。一队队长见他态度诚恳,也作了自我批评,又主动挑起了担子。青年干部和中年干部,在接受老干部“传、帮、带”的同时,也注意促老干部。在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崔守章认为,高山町原是“老落后”,能建成一千亩水浇地也就不错了。而崔凤林认为,只要放手发动群众,当年可以建成两千亩水浇地,到来年夏季就可建成三千五百亩水浇地。他找中年干部崔泰章一起调查研究,认为他提出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他们用事实说服了崔守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他们的设想是可行的。这件事教育了崔守章,使他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习青年干部和中年干部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主动兼任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队的领导,干得非常出色。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