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阿尔巴尼亚召开第三次老战士全国代表会议
霍查同志致贺词,号召加强国防,随时迎击并粉碎敌人侵略
新华社地拉那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二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阿尔巴尼亚老战士全国委员会于三月二十日和二十一日在科尔察市召开第三次老战士全国代表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人民议会主席团主席哈·列希,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国防部长、老战士全国委员会主席贝·巴卢库,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拉·阿利雅,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皮·皮里斯特里,人民议会主席团副主席、老战士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谢·佩奇等。
与会者首先听取了恩维尔·霍查同志致这次代表会议的贺词录音。
霍查同志在贺词中首先代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向阿尔巴尼亚的老战士们表示最衷心的兄弟般的祝贺。
霍查同志说,阿尔巴尼亚人民十分尊敬和钦佩老战士。深刻的爱国主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憎恨国内外的敌人——这些就是阿尔巴尼亚老战士的特点。
霍查同志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是强大的,她的国际威望提高了,她在世界上的声誉增长了。我们的朋友和同情者遍及各大洲,我们得到各国革命力量和民主进步人们的声援和支持。我们有人民中国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伟大、坚强、诚挚和忠实的朋友,并同他们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有着全面的兄弟般的合作,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幸运和荣誉。”
霍查同志在贺词中说,我们获得了自由与独立,卓有成效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基础,有着钢铁般的人民军,并决心在党为我们开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是我们没有忘记,我们还有着许多敌人,没有忘记美帝国主义者、苏联修正主义者和其他反动派不断地策划反对我们的阴谋,企图推翻我们的人民政权、取消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果实。因此,党教导我们要不倦地劳动,以便增加我们的胜利果实,更加加强国防,有力地迎击并粉碎敌人的思想侵略和其他任何形式的侵略。
霍查同志在贺词中说:“历史教导和迫使我们这一小国人民永远手握枪杆警惕地屹立着,随时对付任何危险。我们永远不放下手中枪,永远不放下手中镐,因为捍卫祖国才能确保卓有成效地建设社会主义,而加强经济和国家的全面发展又加强着自由与独立。”
霍查同志的贺词不断被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所打断。
接着,巴卢库同志代表阿尔巴尼亚老战士全国委员会作了关于这个委员会活动的报告。
会议进行了讨论和发言。二十一日,通过了会议的决议,并选举了阿尔巴尼亚老战士全国委员会的领导机构。巴卢库同志再次当选为老战士全国委员会主席。
阿尔巴尼亚老战士全国委员会是在解放后成立的,在各区和各街道都有相应的组织。在各级委员会指导下,参加过民族解放战争的现已退休的阿尔巴尼亚老战士,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展各种活动,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还把辅导民兵进行军事训练作为自己的一项光荣职责。由于老战士们永葆革命青春,积极参加各种革命工作,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第6版()
专栏:

巴基斯坦举行阅兵式庆祝国庆日
伊拉希总统和布托总理检阅陆海空军和民防部队
新华社拉瓦尔品第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三日电 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国庆日的时候,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在拉瓦尔品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由陆、海、空军和民防部队组成的队伍列队走过检阅台前,接受巴基斯坦总统乔德里·法兹尔·伊拉希和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的检阅。
出席阅兵式的还有陆、海、空三军参谋长和副参谋长,政府部长,议员,其他高级军官以及各国驻巴基斯坦的外交使节。
伊拉希总统在阅兵式上发表了讲话。他赞扬巴基斯坦军队在和平和战争时期表现的爱国精神和忠于职守。他说:“巴基斯坦政府正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使武装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国家的完整和团结是高于一切的。”
布托总理为巴基斯坦国庆日发表了文告。他在文告中回顾了一年来巴基斯坦所取得的成就。他指出,不久前在拉合尔举行的第二次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证明巴基斯坦在国际上不是一个任人剥夺它的合法地位的国家。
布托谈到巴基斯坦面临的任务时说,“巩固国家完整和防止分裂的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


第6版()
专栏:

朝鲜和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建交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电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就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于三月十六日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签署了一项联合公报。
联合公报说,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决定在完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第6版()
专栏:

阿根廷一周刊发表文章指出
两个超级大国加紧争夺欧洲
日本报纸揭露苏美在印度洋争夺势力范围愈演愈烈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三日电 阿根廷《全景》周刊最近在一篇关于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的文章中,评论了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的争夺。
文章说,目前世界的台风中心在欧洲。“在今天,口头上大谈‘缓和’,高唱‘和平共处’的赞歌,只使那些愿意受骗上当的人产生幻想。华盛顿和莫斯科并没有停止用这些口号来掩饰它们的本质上是侵略的外交。与此同时,它们在把军事预算增加到前所未见的水平的时候,还用‘计算’所谓限制战略核武器的谈判的次数来‘显示’其减少军事预算的愿望。”
文章说,美国的目的是要在西欧推行同苏联在东欧推行的一样的统治形式。它说,“苏联人既不愿意他们的伙伴兼对手巩固这种霸权,也不愿意存在一个政治上和军事上独立于(苏美)两方的九国欧洲。”
文章问道:“如果西方邻国真正摆脱美国超级大国而得到独立时,(苏联)对它的东欧阵地又将怎么办呢?”它说,“也许会在地平线上出现更多的杜布切克”,而勃列日涅夫很可能必须出动他的装甲师团,“以便同时摧毁好几个‘布拉格之春’”。
新华社东京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电 日本《每日新闻》三月二十四日发表社论指出,苏美在印度洋“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
社论说,“中东局势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去年十月的中东战争前后,苏联将其驻印度洋的海军兵力增加了一倍。如果今年内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那么,苏联舰艇向印度洋的扩张,将会变得更加容易”。
社论说,“美国自去年十月中东战争以来,加强了在印度洋的海军巡逻。目前正打算通过扩充迪戈加西亚岛上的基地,牢固地建立美国军事力量的据点”。
社论认为,苏联加强印度洋海军力量的企图是:“保障苏联向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政治渗透;阻止美国核动力导弹潜艇进入印度洋;有利于牵制中东局势的发展”。苏联要在印度洋及东南亚海域确立“驻军”体制。
社论最后指出,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对由于大国的渗入而使印度洋的局势日益紧张感到不安。


第6版()
专栏:

日本神奈川县渔民反对苏渔船破坏渔业资源
据新华社东京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电 日本神奈川县广大渔民强烈反对苏联破坏日本渔业资源的恶劣行径,要求苏联渔船队立即离开日本沿海渔场,并赔偿日本渔民的损失。
据《神奈川新闻》三月二十日报道,神奈川县的一些渔业工会和渔业团体三月十九日派代表前往日本国会和水产厅、农林省、外务省等有关部门,要求采取措施,让目前正在伊豆诸岛海域活动的苏联渔船立即离开日本近海。
伊豆诸岛海域是日本近海为数不多的青花鱼产卵渔场。在这一海域活动的苏联大型渔船队用拖网大量捕捞青花鱼,影响了青花鱼的繁殖,使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据报道,日本社会党议员大出俊三月二十二日在众议院内阁委员会上就苏联大型渔船队在伊豆诸岛附近海域捕鱼问题提出质询时说,“应该要求苏联方面赔偿损失”。


第6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团结战斗铸友谊
坦桑尼亚和中国虽然相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同属于第三世界,历史上的共同遭遇和今天面临的战斗任务促使两国人民在反帝、反殖、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和建设各自国家的斗争中,紧密合作,互相学习。两国人民的友谊,正在团结战斗中日益增进。
亲 切 的 关 怀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医疗队姆索马医疗组到离尼雷尔总统的故乡布蒂亚马村附近的“乌贾马”村去巡回医疗。在回程的路上,中国医疗队翻译于华同志不慎摔伤。十二月十五日,尼雷尔总统来到家乡休假,得知这事以后,即派他的弟弟约瑟夫·尼雷尔去中国医疗队,代表他向于华和其他中国医务人员表示慰问,并给中国医疗组送去两只羊。约瑟夫·尼雷尔在看望于华同志时还特地说明,那只绵羊本来是总统过圣诞节吃的,那只山羊是他本人送的,这是总统的心意,也是他自己的心意,一定要医疗组收下。医疗组同志表示深切感谢,并一再婉言谢绝,但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了这两只羊,接受了坦桑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不久,尼雷尔总统和他的夫人又分别亲自去中国医疗组看望于华同志。总统夫人说:“按照我们非洲人的风俗习惯,只有给最亲密的朋友、亲戚才送活的带血的礼物。我们正是把你们看作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和姊妹。”
尼雷尔总统的关怀不仅使于华同志和医疗队的全体中国医务人员深受感动,而且也激励着在坦桑尼亚工作的其他中国援外工作人员。他们表示: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更好地为坦桑尼亚人民服务,为进一步发展中坦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以良好的工作成绩来答谢尼雷尔总统、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现在,于华同志已恢复健康,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泉 甘 友 谊 深
坦桑尼亚中部高原的多多马专区孔多阿县,是坦桑尼亚有名的干旱地区。据当地老百姓说,这个地区四年一大旱。独立前,殖民主义者垄断着水源,一遇干旱年头,就大地龟裂,牧草枯萎,人畜成批死亡。农民要用水,得用牛去换,有时一头牛只能换上几葫芦水。有的人为了喝几口水,就被迫在殖民主义者的农场上当苦工,许多人因此离乡背井,家破人亡。
殖民主义的统治造成多年的水土流失,使这一带的河床淤塞。平时,除雨季外,多数河流是干涸的,居民饮水要到河床里把沙子掏开一个洞,等水渗出来,再用葫芦盛着回家。农业,只能靠在每年十二月到次年四月的雨季播种。水,对这个地区的人民来说,又是多么珍贵稀罕的生活必需品呵!
独立后,孔多阿人民在政府支持下,行动起来,自力更生寻找水源,开挖水渠,将山上的泉水引下来。现在,中国打井队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同当地人民一道,在水井土建工地上日夜奋战。口口井的建成都凝结着中坦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滴滴井水都是中坦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汗水的结晶。
中国打井队十分感激坦桑尼亚政府有关部门向他们所提供的方便。一九七二年开始考察时,多多马专区水利局长贾姆布主动将自己的一辆新吉普车供他们使用,宁愿自己用旧车。钻井和土建施工需要的原料,地方政府总是给予大力帮助,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他们每到一个区和“乌贾马”村,区和村的领导总要亲自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带路,漫山遍野看地形、查地质,以掌握确定井位的第一手资料。在打井队到伊科瓦“乌贾马”村工作时,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支部主席穆萨,亲自几次引路,领着他们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山谷野林中调查,还组织该村男女老少,用一天时间砍树、平地,赶修了一条五公里长的路,为打井队运输机械。在东斯村打井时,中国人员在野林里宿营,这个村的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支部主席朱利叶斯·马提尼主动为他们守夜,赶走来袭的猛兽。
多多马地区的河流平时往往只是一条条干涸的河床,除了沙和石子外见不到一滴水。山洪爆发时却又急流滚滚,咆哮奔腾。有一次,中国工作人员的车子陷进了一条大沙河的沙坑里。正急着开不出去时,上游又突然山洪爆发,不久,河水就步步迫近,把车子的下半部淹在水里。就在这危急关头,附近的教师、学生和农民闻讯赶来,纷纷跳下了水,和中国同志一道,把车子拖上了岸。
去年七月,两国工作人员经过几天几夜的紧张工作,在马洪戈村打成了一口井。消息传开,附近群众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赶来庆贺,并且在井台边举行了庆祝大会。群众一遍遍地高呼:“尼雷尔—毛泽东奥耶(万岁)!毛泽东—尼雷尔奥耶!坦桑尼亚—中国奥耶!中国—坦桑尼亚奥耶!”马洪戈村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把他自己用斯瓦希利语文精心雕刻着“乌呼鲁(斯瓦希利语,意为自由,独立,解放)和毛泽东”字样和美丽花纹图案的盛水用的葫芦瓢赠给了中国朋友作纪念。他说:“送这件礼物是为了表达马洪戈村居民对中国人民和毛主席的友好感情,请把我们的心意转达给远方的朋友——中国人民。”
糖,友 谊 的 结 晶
在桑给巴尔市东北面的马洪达县,人们从椰林掩映中老远就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排高大的灰色厂房,这就是桑给巴尔的马洪达“自力更生糖厂”。
两年前,这里还是遍地野林、杂草丛生的小丘陵。在桑给巴尔工人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下,边施工,边安装,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就在去年年底进行了试产,用白糖迎接了桑给巴尔一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
马洪达“自力更生糖厂”全部投产后,年产白糖六千吨,可以基本供应整个岛上居民的吃糖。以前桑岛每年要进口五千吨糖,花去不少外汇。糖厂附设的酒精车间年产酒精七百吨,可以部分满足医疗需要。
在建厂过程中,无论是在平整场地、建设厂房、安装机器,还是解决制糖技术中的问题,双方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总是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石灰是糖厂必需的沉清剂,没有石灰,蔗水就无法熬成白糖。为了就地解决石灰石问题,桑给巴尔农业部的一位官员哈桑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岛子。遇到丛林,车子进不去,他们就下来步行,不管晴天雨天,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在当地一个烧石灰的农民的帮助下,找到了很好的石灰原料基地。
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试产那天,全厂象过节一样,各车间工人齐集在制糖车间门口等候,甘蔗种植园的工人及附近的居民也跑来参观。为保证出好糖,制糖车间主任已守在车间整整两天两夜了。他说:“不见白糖,我睡不着觉。”当雪白的糖粒顺着漏斗下来时,工人们一齐拥了上来欢呼,而且奔走相告:“出糖啦!出糖啦!”有的工人高喊:“坦桑尼亚糖!桑给巴尔糖!沙瓦,沙瓦(好!好)!”坦桑尼亚朋友一边品尝白糖,一边激动地说:“这甜蜜蜜的白糖,是坦、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座落在印度洋岸边的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到西南高原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边境的通杜马,坦赞铁路横贯坦桑尼亚大陆全境。这段铁路全长九百七十七公里,有隧道二十二个,桥梁二百余座。从一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破土动工,到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就提前完成了全部铺轨工程。铁路在前进,坦、赞、中三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也在不断巩固和发展。
当坦赞铁路修到姆贝亚专区的姆博兹县时,施工队碰到沙源缺乏的困难。当时,这段长一百二十公里的施工地段被认为是无沙区,不得不从较远的地方取运沙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的进展。不久,姆贝亚专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执行书记姆布拉代表专员和专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来到这里视察。他走遍了大小工地,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和姆博兹县领导人分别到全县的“乌贾马”村里去发动群众,帮助寻找沙源。没有几天,许多“乌贾马”村的老人、妇女、孩子、青年送来了用报纸、用手绢或者香蕉树叶包着的一包包沙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沙源线索。接着,施工队来到了姆奔巴河畔。根据介绍,这条小河的河床里有大量的沙子。但不知在什么地段。可巧在河边有一座小学校,他们就来到学校请求帮助。校长立即把正在上课的孩子召集起来,问他们是否知道沙源的位置。两个小学生站了出来,自告奋勇愿意去带路。施工队的人员担心这会耽误了孩子们的课程,但是校长说:“找沙子是为了建铁路,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孩子们的课我给他们补上。”这时,天下起小雨来,两个孩子冒雨走了三公里,把中国技术人员带到了沙源地点。
藏量丰富的沙源终于找到了,可是沙子是在水下,无法使用机械。这个县的领导人知道了这一问题后,又亲自来到沿河的几个“乌贾马”村,动员群众帮助捞沙子。村民们立即积极响应,自己带了各种工具来参加。就这样,在姆贝亚专区政府、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组织和人民的支持下,在“无沙带”解决了施工用沙问题。全段一百二十多公里主体工程用沙的百分之六十来自姆奔巴河。一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的巨大支持,我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