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他能多看几着棋
——江阴县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同志带领群众学大寨十年
长江南岸,江苏省江阴县里,有个华西大队。这个大队,十年来,越学大寨,变化越大:过去鸡零狗碎的土地,现在变得棋盘似的平整;解放前一亩不满三担的产量,去年亩产二千二百六十斤;更可喜的是,广大群众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觉悟不断提高,一心为革命种好田。
这么大的变化是怎样得来的?
那里的干部、社员都说:“上靠毛主席革命路线领导,下靠贫下中农努力,还多亏有个好书记吴仁宝!”毛主席叫我们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吴仁宝,在旧社会,十岁就给地主放牛,做长工一直做到解放。解放后,他当了干部,入了党。他总想,要把家乡建设得象个社会主义的样子才好。十年前,他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有关教导,懂得了大寨的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下定决心带领群众学大寨。
学大寨,第一步怎么迈?吴仁宝觉得,要做成一桩事,做到那里算那里是不行的,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常说:若是只有“小想”,没有“大想”,等于不想。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常规走路,无所创造,无所前进,岂不是等于不想么?
吴仁宝不愿按常规走路。他多少次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盘算出了一个“十五年远景规划”:高高低低的地要挑平,零零碎碎的田要搞整,星星点点的村落要建设得集中、整齐;这里的人要爱国家、爱集体、一心奔社会主义;这里的粮食要亩产一吨。
这是个规划,也是幅蓝图。吴仁宝认为:造机器、造工厂、造大桥,无不有图,搞农业建设,为什么不能有图呢?也要有!一九六四年的寒冬,吴仁宝半夜半夜地伏在煤油灯下,一笔笔描绘。他画一阵,想一阵,又跑到田野里看一阵,还把支委会中一直共同战斗的老伙伴找来商量一阵。画了多少个夜晚,那一双刨田铲垄的手,居然画出重新安排河山的平面图来了。那上面,横道道、竖杠杠、圈圈点点,代表着哪儿是田,哪儿是渠,哪儿是房屋,连笔直的路旁要种杨柳树也画了出来。那上面,要挑多少土方,要动员多少劳动力,都有个估计。这幅图,首先在支委会上亮出来,于是,不同的思想也亮出来了。那些老伙伴自然极力支持,但也有几个反对的,他们敲着潮烟筒,愣愣地说:
“把田开成河,把河填成田,这不是无事寻事做?须知河同田,不是油盏里的灯草,可以随便拨来拨去的。”
“若要亩产一吨粮,只好叫稻秆两头生穗。”
“农村干部还是安分种田吧,不要多想花样。”
言语不多,人只几个,却反映了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这种思想,当干部的若是有了,最误大事。吴仁宝决心打通干部的思想。就在那个争论不下的支委会散后,仁宝回家算了一笔账,越算越高兴。次日五更天,他就把支委们叫起来,算给他们听:
“全大队八百多亩田,每年平整五、六十亩,十五年怎么平整不完?解放前地主的租子是‘包三担’,连稻草交上都不够,如今产量不是已经翻了三番了?今后我们再积足肥料,精耕细作,叫它十年内产量每年增一成,十年后每年增半成,干它十五年,何愁达不到亩产一吨粮?”
反对的人听他算得有理,也帮着一起算,说:“头三年增产还不止一成,因为基数低;十年后增长也不止半成,因为那时科学技术更加发达了。”
算来算去,大家意见一致了,算成了一笔思想上政治上的大账:“大寨艰苦奋斗,创造了条件,粮食就翻番。我们也来它几年苦干,为什么翻不了番?要想粮食翻番,先要思想翻番,步子翻番,干劲翻番!”
一张图,一笔账,成了吴仁宝的怀中珍宝。开大会,讲;开小会,讲;走在田岸上,也拿出图来同人讲。人们被他讲得心明眼亮,心花怒放,满心里装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图。
这样一来二去,就有一股风吹起来了。风言风语,都说华西大队是个“吹牛大队”。
吴仁宝怎样对待这股风呢?
他镇静自若,同社员群众说:“说我们吹牛,无非是说我们步子大了。如果眼睛朝后看,同过去的小农经济比,步子确实是大了。如果眼睛朝前看,同大寨比,步子着实还小哩!我们说了话做不到,当然是吹牛;说到做到,就不是吹牛。毛主席叫我们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我们就要用豪情壮志,画在心上,还要用力气、汗水、锄头、扁担,画在祖国的大地上!”
不怕亩产不上一吨,只怕人的思想不奔社会主义
要把最新最美的画图画在祖国大地上,便要人来做。这人,若是眼睛只盯着灶头屋角,若是心里只顾自己一世过得快活,若是背上背着旧制度的包袱,便做不成。吴仁宝常说:不怕亩产不上一吨,只怕人的思想不奔社会主义。农业学大寨,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象大寨党支部那样,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农民。
就在学大寨的第一年,阶级敌人就出来捣乱,在两百担公粮里掺了八百斤烂泥。稻谷都已挑到河埠头,有些已经上了船,仁宝走过来,抄一把细看,发现有鬼!当即叫把船里的、岸上的两百担稻谷统统挑回去,仔细重筛。这一筛,筛出了泥沙,也筛出了坏人。干部和社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
两条道路的斗争是长期的,有时是很激烈的。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是华西大队党支部的一项经常任务。
第一生产队的队长,曾用集体的资金买黄豆,做豆腐,卖高价,弄得许多人没有心思种田。吴仁宝知道后,让他们把几百斤豆腐全部挑到大队,按平价卖给社员;又开个大会,进行思想教育。他说:“今天吃这豆腐,却要细细思量,做个贫下中农,该走哪条道路?”又回过头来教育那个队长:“你领头做这种事,要把群众领到哪条路上去?”那个队长没料到仁宝这样不留情面,觉得这把刀未免太快了。仁宝说:“同资本主义倾向斗,这把刀就是要快。”
第二生产队有个社员叫阿龙,常常捞鱼摸蟹捉黄鳝,不好生务农,后来,竟离开华西,跑到邻省去了。吴仁宝想:阿龙是贫农,却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干部的责任,不把他拉回来,对不起阶级兄弟。他就两次跋山涉水去找阿龙,同他一起忆苦思甜,说:“你我同岁,旧社会受了那么多的剥削苦,怎么便忘了,却滑到邪路上去?乡亲们都在建设社会主义,你一定要回来,和乡亲们一起走毛主席指引的阳关道。”仁宝细细说理,耐心开导,终于把他找回来了。如今阿龙种田着实出力。他的“老朋友”也曾叫他农闲去做些老行当,他回答得可响亮了:“建设社会主义农业,没有农忙农闲,即使有闲,我也不走资本主义邪路!”
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十年来,吴仁宝花了多大的心血,下了多大的功夫啊!
譬如说,有些青年不安心农业,手捏锄头柄,眼望烟囱顶,总想学点手艺,出去赚个快活钱。吴仁宝思前想后,当机立断,一个电报就把刚被公社派到外省去做木工的儿子叫回来务农。儿子是早就学了木匠的,心里想:“手续是合法的,收入是交队的,为什么叫我回来?”仁宝数落他说:“解放前,你爷爷一家八口,只有一亩三分田,缺吃少穿,想种田哪来田种?现在我们又是一家八口,吃饱穿暖,毛主席把田交给贫下中农,该种田的却不想种田了么?你是贫农的后代,干部的子弟,你不带头谁带头?”儿子终于想通了,做出好榜样,带动了一大片。
十年的心血,十年的功夫,初步开花结果了。如今,在华西,阶级敌人是不大容易钻空子了。就说那个阿龙吧,见富农的“本家”殷殷勤勤叫他“阿龙伯”,他立刻说:“什么阿叔阿伯?过去我们贫下中农给你们做得要死,谁曾见你有好嘴脸来?”
如今,在华西,广大干部一心奔社会主义,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大队干部每人平均劳动天数,一九七二年是三百十五天,一九七三年是三百十六天。吴仁宝同志,一九七三年参加党的十大和省里的读书班八十多天,还劳动了二百零二天。
如今,在华西,无论早工夜工,都是上工不用敲钟,下工却要“动员”。爱国家、爱集体,几乎成了一种习惯。老太婆搓稻草绳,草上有谷,一粒粒摸下来,积得几斤,叫媳妇拿去交给大队,却不许说姓名。去年双抢季节,一块田有一只角没有灌够水,若要再灌,别处吃水就太多了。怎么办?有个社员,不声不响,拿个面盆,从塘里来回端水,浇透了这一角。
到过华西大队的人都说:“看这精神面貌,真有几分象大寨贫下中农的味道,难怪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话不假。华西大队从一九六五年起动手实现
“规划”。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烈火锤炼的华西贫下中农,思想大解放,干劲大发扬,什么苦活都不在话下。他们连年战斗,终于在一九七二年完成了十年前提出来的十五年规划,亩产达到了二千斤。
要让群众的力气,点点滴滴都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上
学大寨的道路,是依靠群众的道路。一百多万个土方,是群众挑出来的;一亩地产一吨粮食,是群众种出来的。要群众发挥这样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干部就得满心里装着群众。
正当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干苦干的时候,曾有人称华西为“做煞大队”,理由是“不关心群众生活”!
是不关心群众生活吗?不,吴仁宝不这么看。他认为,关心群众生活,就是要让人人都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都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分力量。集体经济发展了,对国家有了大贡献,社员也能够共同富裕。若是只叫大家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风凉,实际上是最不关心群众。
的确,华西大队闲不着人,党支部千方百计要把各种人都安排好劳动。那里方圆几十里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华西大队有个荷英姑娘,自小儿两腿瘫痪,长到十七岁,还在家里吃闲饭。家里苦恼,姑娘苦恼,吴仁宝也很苦恼。仁宝想,这姑娘脚残手不残,让她去学做皮匠吧!他就一趟趟同镇上的领导、有关行业的负责人、皮匠老师傅去联系。联系好了,摇着船,亲自把荷英送了去。一个残废的女孩儿家,独自出外学手艺,生活上有多少事情要安排!都是仁宝一一托付妥当。一年多后,荷英学徒满师,又是仁宝摇着船把她接回来,安排在大队里为大家修鞋、打掌、补雨衣。现在,这姑娘已经劳动五年了,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怎怪她每日里飞针走线时都象花儿一般在笑。
吴仁宝认为,越是大忙时节,越要保护劳动力,越要关心社员的生活。大队年年办半个月农忙食堂,每顿有荤腥。为了让人盛夏从田里回来能吃得下饭,还先送上些西瓜、蕃茄!在华西,每年的双抢大忙,的确是火辣辣的战斗,但是社员的身体却都很健康。
吴仁宝对群众的关心,的确称得起“比关心自己为重”。风雨来时,寒冬雪夜,过年过节,他都要同党支部委员们一起,到那些年老的、有病的、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家去看望,问屋可漏?床可暖?自己却总是盖着那条三十几年前的老棉絮。华西大队现在家家都住进宽大敞亮的新屋了,但仁宝却是等百分之八十的社员造好新屋,自己才造的。许多社员都说:书记这样为大家操心,要多给他点补贴,但仁宝决不多拿。如今他的收入比同等劳力的社员还低。他常说:应该让社员穿的盖的都比干部好一点,这才算尽到了责任。否则,你这个干部就该考虑考虑:“你代表什么阶级?”
吴仁宝不但对群众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样样想得到,他还想到更大、更远、更重要的事情哩!最近这一两年,他常常说:“群众积极性越高,干部越要当心,不要犯瞎指挥的错误。我们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爱护群众的积极性,要让群众一滴汗、一点力气都不白费,点点滴滴都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上。”
胜利鼓舞着人们前进,胜利也孕育着新的斗争。华西大队提前完成了十五年规划之后,村里村外,话又多起来了,说:“土地平整了,产量高了,房子新了,生活好了,可以享享福了。”有人还开玩笑说,华西大队可以改个名字,叫做“享福大队”。
“享福大队”?华西大队党支部的同志们听在耳里,惊在心上,懂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决心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永不停步,不断前进,继续革命。
他们把这项工作还是看得那么远,做得那么细。
远,远到又订出了第二个十五年规划,当前正在着手干。细,细到植树时听见个待嫁的姑娘叹一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便把近几年嫁出去的姑娘都请回来学习,鼓励她们无论到哪里,都要积极干革命。
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和华西大队的贫下中农一起,也在继续前进。在蓬蓬勃勃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吴仁宝深深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不是一个十五年规划、两个十五年规划的事。只有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深入批林批孔,坚持革命,反对倒退,才能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如果不抓大事,不抓路线,不抓政治思想工作,上去的产量还会降下来,造好的新村还会拆掉,贫下中农还会回到苦难重重的老路上去。十年的征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前面的战斗还多着哪!
吴仁宝,这个目光远大的共产党员,放眼望着华西大队平整的棋盘也似的土地,不,他放眼望着毛主席亲手摆下的全国一盘棋,决心沿着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一着着前进,一着着走向共产主义!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老模范的新贡献
——记张北县五·七农牧场党支部女副书记李淑梅改良绵羊的事迹
李淑梅是一位年轻的老劳动模范。
她在一九五四年就开始做配种工作,成为河北省张家口坝上草原第一个绵羊女配种员。一九五八年,十九岁的李淑梅在绵羊人工授精工作中创造了一种新的稀释法,为加快绵羊改良做出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她曾经四次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六○年,党和贫下中农送她到河北农业大学畜牧系学习。一九六四年大学毕业后,她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的教导,回到她原来工作的地方,继续做绵羊改良工作。
现在,李淑梅是河北省张北县五·七农牧场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同时又是地委、县委委员,省妇联委员。
一九六九年春天,李淑梅来到张北县五·七农牧场。当时,场子里有上千只绵羊。她满怀信心,要在这里给国家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细毛羊来。可是,这些绵羊,体小体弱,死亡率达百分之五十;毛粗短,每只羊产毛量平均六点四斤,最高不过十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个农牧场过去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影响,有的人认为“养羊是赔钱买卖”,主张把羊全部处理掉。结果,造成管理制度不健全,放牧人员不固定,配种工作无计划,种公羊长期不调换。加上饲养管理粗放,羊只死亡严重。牧工们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有一次,在党支部委员会上,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人说:养羊不合算,每年赔两千多元。李淑梅一面讲关于发展养羊业的重要意义,一面分析所谓“养羊赔钱”问题。她说:“赔钱不赔钱,关键在路线。过去赔钱,是因为路线不对;要是路线对了,根本不会给国家造成损失。”接着,她又说出了由亏转盈的打算。支委们听了李淑梅的话觉得在理,多数人表示积极支持。就这样,“砍羊风”被顶住了。李淑梅积极带领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批判资本主义,使广大职工迅速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绵羊改良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李淑梅当了领导干部之后,仍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农牧场里给她准备的好房子,她没有去住,却把行李搬到了离总场十多里的黄鹤宫羊点。
黄鹤宫羊点是在一个偏僻的山坡上。这里,除了茫茫草滩外,就是孤零零的几个羊圈、几间牧工们住的小屋子。生活很艰苦。李淑梅以苦为乐,成天和工人们战斗在这荒山野滩。
一九七○年春天,坝上气温仍然停留在摄氏零下二十多度,“白毛风雪”还在逞凶,羊开始产羔了。往年一到这时候,羊只死亡很多。这一年,李淑梅和牧工们早早就准备了产羔栏,窗口用胡麻柴堵得严严实实,还盘了个小泥炉。产羔时,李淑梅和牧工们轮流值班,夜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生怕羊羔产在外头冻死。一天深夜,李淑梅冒着寒冷刺骨的西北风,到羊圈认真地检查了每一只母羊,看是否快产羔。她忽然发现,有只羊羔下到了栏外,冻得已经发硬。李淑梅心疼地把它抱在怀里,跑回宿舍,先用皮袄裹起来,又用逐渐增温的水轻轻拭擦羊羔全身,同时配合做人工呼吸,终于把这只羊羔抢救过来。李淑梅的行动,使牧工们深受感动。
在李淑梅的带动下,牧工人人为绵羊改良工作出力、操心。一次,一只羊生病,毛脱光了,全身赤条条的。牧工王荣看见了,就给羊缝了个“皮袄”穿上,使它迅速恢复了健康。缺少饲草,是这个农牧场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造成羊只死亡的主要原因。过去,牧工们认为饲草够不够,那是领导的事,用不着自己管。现在,他们想到,多喂好一只羊,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多贡献一分力量,千方百计解决饲草问题。喂料添草时,改变了过去乱扔乱放现象,尽量减少抛撒。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为集体打草,出去带一把镰,回来带一捆草。冬天,采取“小雪带扫帚放牧”的办法。这样,就把饲草问题解决了,使羊只成活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三。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羊只生活条件,是绵羊改良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引起牧工的高度重视,李淑梅亲自做了试验。她从初生羔中选出两只单独喂养,注意精粗料的合理搭配,根据发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样饲养出来的羊产毛量比其它羊提高了九斤。
据一些资料介绍,“定向培育”是培育优良畜种的有效途径,不少地方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李淑梅决定根据“定向培育”的原理,进行科学试验。
选种选配,对于定向地改造有机体的遗传性,具有主导作用。李淑梅根据这个道理,除了有计划地选调外地优良种公羊外,每年下羔期,抓住幼畜可塑性大的特点,把体型体质好,个大体重,毛色纯白,而且毛细、毛长、毛密、油汗适中的羊羔挑选出来,建立“核心群”,精心料理,科学喂养。每只羊都标了耳记,建立档案,详细地记录下它们的发育情况、繁殖性能、羊毛质量,认真研究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培育期间,还不断进行优中选优,把嘴头粗、鼻孔大、发情早、坝上生活适应性强的羊再次挑选出来,留作种羊。
经过精心培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羊的质量迅速提高。第一代“核心群”的羊,一周岁产毛量就平均十一斤九两,比原来提高五斤,而且羊的生活力很强。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后的今天,张北县五·七农牧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李淑梅和牧工们的努力下,终于培育出了既能产优质毛,又耐寒、耐粗料、能爬山的细毛羊。通过鉴定,毛的细度、长度、弯曲度和油汗适中等都符合标准。羊只成活率也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四点三,每年每只羊平均产毛量由过去的六点四斤提高到十三点七斤,最高达四十二斤。平均每只羊的成本由五十八元五角降低到二十三元二角五分。全农牧场也由亏转盈。四年来,这个场为国家生产优质羊毛四万零六百多斤,支援兄弟省、地区纯种羊两千五百八十多只。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