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咱不掌鞭谁掌鞭!”
——评彩色故事片《青松岭》
宿燕
在彩色故事片《青松岭》中,有一场夺鞭好戏。暗藏的阶级敌人、车把式钱广,因煽动社员走资本主义道路受到批判抵制,便故作姿态,甩鞭不干,企图以此要挟贫下中农。正当大队长周成叫喊“撤了钱广,谁来赶车?”打算低声下气地把钱广追回来重新掌鞭的时候,老饲养员张万山一跃上前,大喊一声:“我来赶!”立刻,群情激动,全场惊喜,社员们都关注地看着这位患有严重寒腿病的老把式,又崇敬,又担心。但是,张万山豪迈地向大家说:“为了保卫社会主义江山,为了所有受苦的人们都过好日子,我这把老骨头就是早几天入土又有啥舍不得!……大叔受过苦中苦哇,我知道从哪条道上才能找到甜上甜。要让大车走正路,咱不掌鞭谁掌鞭!”影片正是通过这一场好戏,使这位老英雄形象在银幕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场戏形成了全剧的高潮,也是张万山和钱广矛盾冲突的顶点。影片通过由谁掌鞭赶车的冲突,展开剧情,揭示了在农业战线上应该依靠什么人,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影片是以它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特殊性展现这场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的。
以“惊马”这个情节为例。不论是小青年秀梅,还是老把式张万山,车一到红石口,三匹马就咆哮狂奔,几乎车毁人亡,两次造成严重事故。可是,钱广驾车赶到这里,却能安然通过。这是为什么?这个“谜”从影片开头就吸引着观众,直到影片结尾,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原来是钱广为了把持掌鞭大权和车把式的位置,以便进行反革命破坏勾当,不惜丧心病狂地在红石口对这三匹马进行了特殊的训练。他眼看秀梅和张万山将有生命危险,却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用心何其毒也!影片正是通过这个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反映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和隐蔽的特点。
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从来不一般地反对戏剧性,恰恰相反,为了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作用,在展开矛盾冲突的时候,它需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而反对那种千篇一律、平淡无奇、看了头就知道尾的写法。不过,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生动的情节,应该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而又能反映生活本质的。我们反对那种违背生活真实,离开革命的主题思想,故弄玄虚、卖弄噱头的资产阶级倾向。《青松岭》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矛盾冲突展开过程中,既设计了富于戏剧性的、丰富生动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又是紧紧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体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同时,这些情节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集中地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普遍规律。
文艺作品(包括电影创作)中的矛盾冲突,应该是社会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一方面,应该体现阶级斗争的普遍规律,体现党的基本路线,体现工农群众、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和必然胜利的趋势。离开这一点写矛盾冲突,就会滑向修正主义歧途,歪曲生活,丑化群众,或者散布和平麻痹思想,或者散布悲观失望情绪……。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的特点是形象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总要求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特殊性反映普遍性。离开这一点,作品就会千篇一律,情节雷同,缺乏感人的思想艺术力量。《青松岭》就比较注意通过矛盾冲突的特殊性,表现矛盾冲突的普遍性。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阶级敌人一般地采取隐蔽的、合法的斗争形式,这是矛盾的普遍性。《青松岭》里的钱广也正是这样的。他的反革命活动符合于这个普遍规律。可是,不同的阶级敌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条件下,他们所采取的斗争手段、方法又有不同,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海港》里的钱守维是利用他的调度权力,腐蚀青年韩小强,制造散包事故,破坏援外任务;《龙江颂》里的王国禄是利用李志田“扩大了的私字”破坏堵江抗旱。他们的活动方式是各不相同的。《青松岭》里的钱广的反革命活动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主要是凭借他所窃踞的掌车大权和运输阵地,甚至凭借红石口惊马“绝招”,进行要挟破坏,挖社会主义墙脚。因此,影片中以张万山为代表的贫下中农,和以钱广为代表的地主、富农之间,在由谁掌鞭赶车上的一场矛盾冲突,既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普遍性,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正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具有典型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尖锐复杂的,但它又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以基本路线为纲,从实际生活出发,才能够概括出典型的矛盾冲突来。
《青松岭》在反映阶级斗争的同时,也反映了路线斗争的问题。老车把式张万山和党支部书记方纪云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大队长周成在很多根本问题上却违背了这条正确路线,给阶级敌人钱广钻了空子。方纪云、张万山和周成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两条路线的斗争。在这部影片中,由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较好地交织在一起,矛盾冲突展开得就比较充分、激烈。夺鞭那一场好戏,就是在这两种斗争交错发展中达到高潮的。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他的思想性格才能得到深刻的表现。正因为《青松岭》提供的阶级斗争矛盾冲突的环境比较典型,所以张万山这个典型人物有了比较充分的用武之地。不仅在夺鞭一场高潮戏中,而且在支持青年掌握赶车技术、抵制歪风邪气、揭露钱广毒害牲口等等一系列矛盾冲突中,通过他和钱广之间的阶级斗争、他和周成之间的路线斗争,多方面地、有层次地展示了这位老英雄崇高的精神境界。扮演张万山的演员也演得好,坚定、淳朴、性格鲜明、感情充沛,不矫揉造作,塑造了一个对毛主席、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赤胆忠心的老贫农的形象,可敬可亲,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但是,在张万山、方纪云、秀梅这三个人物之间,有笔墨分散、互相“抢戏”的现象。张万山作为主要英雄人物还不够突出。同时,张万山这个人物,朴素的阶级感情超过路线斗争觉悟,作为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捍卫者来要求,形象还不够高大。例如,在张家院内张万山找钱广谈话的一场戏,就表现了对敌斗争的水平不高,有损于这个英雄人物形象。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作者想要突出和提高张万山这个人物,但又受原话剧《青松岭》的局限,采取了修补的做法,没有根据人物形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再创造。
文艺作品中的典型环境,主要是指典型的阶级斗争的环境。同时也要求作品中的场景、细节等等具有典型性,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就后面这一点来说,《青松岭》是存在缺点的,如:布景设计中社员的住房内部空间太大,脱离农村生活的实际,就是不够典型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思想艺术力量。
《青松岭》矛盾冲突的处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夺鞭一场高潮过去,钱广就无所活动,矛盾冲突就不再发展,后面的戏就平了一些。就阶级敌人的本性来说,钱广是不会就此罢休、俯首就范的,而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倒是符合这个反革命分子的思想逻辑和性格特征的。
钱广最后是完蛋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依然存在,钱广一类的阶级敌人,还在采取多种多样的阴险恶毒的手段从事破坏和捣乱。这部影片必将鼓舞成千上万张万山式的英雄人物,挺身而出,团结广大贫下中农,为捍卫人民公社的铁打江山、坚持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而奋斗到底!(附图片)
左图:当大队长周成叫喊:“撤了钱广,谁来赶车?”的时候,老饲养员张万山一跃上前,抢过鞭子,大喊一声:“我来赶!” 中国电影公司供稿


第3版()
专栏:文艺短评

欢迎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
洪新
彩色故事影片《火红的年代》、《艳阳天》等上映后,在报纸上发表了一批工农兵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写的电影评论文章。这些影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力求做到实事求是。
毛主席说:“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无产阶级的文艺批评,是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思想进行斗争的战斗武器,是执行和捍卫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揭露和批判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战斗武器,是总结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经验、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繁荣和发展的战斗武器。文艺评论既然是战斗武器,就必须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提倡实事求是。
当前,文艺战线形势大好。我们的文艺评论必须满腔热情地歌颂文艺战线的大好形势,宣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鼓励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支持新生事物。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文艺领域里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还十分激烈。我们的文艺评论必须在大好形势下分析阶级斗争的动向,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斗争,进一步批判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艺术观,批判毒草,对那些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反动谬论,必须猛烈回击,严加驳斥。
对具体的作品,我们的文艺评论要坚持毛主席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进行具体的分析。对革命样板戏和优秀文艺创作的经验、思想、艺术成就,要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加以宣传推广。有些作品虽然还不十分成熟,但只要内容是革命的,形式健康,就要热情支持,肯定成绩,同时又要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肯定成绩是鼓励,实事求是的批评也是一种鼓励。鲁迅曾指出:“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对群众的创作横加指责挑剔的贵族老爷态度,也要反对那种庸俗捧场的资产阶级作风。一些电影评论,以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热情地肯定几部故事片的成绩和优点,同时又指出它们的不足之处。这对作者和观众都是有益的。这种实事求是的评论还有助于文艺创作问题的讨论,使作品逐步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推动文艺创作的发展。
文艺评论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求我们通过复杂的文艺现象,研究它的本质,探讨它的规律性的东西。评论作品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提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研究创作思想的问题。当前文艺创作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无冲突论”的影响,这必须引起重视。四部故事影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有的影片在不同程度上还受到“无冲突论”的影响。“无冲突论”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在文艺上的反映。深入分析它的政治实质,揭露它的严重危害,是文艺评论的重要任务。对资产阶级的创作思想,就是要针锋相对,敢于批判,敢于斗争,文艺评论本身也决不能搞“无冲突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革命样板戏空前普及,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深入人心,工农兵群众的文艺评论活动十分活跃。工农兵群众评论作品旗帜鲜明,实事求是,有鼓励,有批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共同努力,进一步发展战斗的群众性的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队伍的建设,推动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胜利前进!


第3版()
专栏:

火红的年代 壮丽的斗争
——彩色故事片《火红的年代》观后
吴士余
《火红的年代》是一部反映工业题材的彩色故事片。这部影片,通过上海钢铁厂试炼“争气钢”的典型事件,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火红年代里的壮丽的革命斗争。
影片《火红的年代》有个鲜明的特点:它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描绘和概括了一九六二年春上海钢铁工人在试炼“争气钢”过程中所出现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影片以炉长赵四海坚持炼“争气钢”的情节为中心,安排了三条矛盾线:一,厂长白显舟把试炼制造舰艇的高级合金钢的基点放在进口合金元素上,随之引起一场社会主义企业究竟是坚持自力更生,还是依赖进口的两条路线斗争。二,为粉碎阶级敌人应家培破坏“争气钢”试验的反革命阴谋而展开的尖锐的阶级斗争。三,与副炉长陈有根所谓“稳着点”的屈服于错误路线的保守思想的斗争。
在这些错综复杂、互相交织的矛盾和斗争中,影片紧紧抓住赵四海与白显舟的路线斗争的主线,有层次地展开了矛盾冲突。影片一开始,就通过赵四海与白显舟关于要不要承担试炼“争气钢”任务的争论,将路线斗争的序幕拉开了。随着两种方案的争执,试验失败,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步步激化,直到应家培挑拨,白显舟写“退货书”,赵四海炉前斗争等几场戏,把矛盾冲突推到了高潮。影片中的这些矛盾冲突生动地表明:赵四海与白显舟在对待炼“争气钢”问题上的分歧,是要不要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斗争,是坚持自力更生还是依赖进口的两条路线的斗争。
在影片里,我们看到:赵四海与白显舟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阶级敌人应家培,配合帝、修、反的颠覆活动,千方百计破坏炼“争气钢”。影片通过对应家培挑拨离间,怂恿白显舟制止试验;煽动、欺骗群众报喜,激怒白显舟;调换元素,破坏炼钢,迫使白显舟反对试验等一系列反革命活动及其阴暗内心世界的揭露,促使赵四海与白显舟的矛盾冲突向纵深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把社会上阶级斗争和党内路线斗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和特点。影片在写阶级斗争这条线时,主要缺点是没有把阶级敌人应家培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影片还表现了工人队伍内部“闯”与“保”的思想斗争,这是社会主义企业里存在的矛盾斗争的一个方面。《火红的年代》敢于接触和反映这方面的矛盾是好的,不足之处是对于这方面的矛盾处理显得不够细致。
《火红的年代》还努力把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矛盾冲突与揭示人物世界观的根源结合起来。厂长白显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条件差的情况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建造地下兵工厂,为革命战争作出过贡献。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白显舟却忘记了党的光荣传统,丢掉了自力更生的方针,而站在错误路线上压制赵四海的试验。影片揭示了白显舟犯路线错误的思想根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面前,白显舟在思想上产生了骄傲和麻痹情绪,看不到革命的深入、斗争的复杂。他“业务挂帅”,认为“钢就是政治”,见物不见人。他迷信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权威”,不相信群众,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只要工人能“听话”,服从“指挥”就行了。白显舟由于资产阶级世界观在作祟,在实际行动中就背离了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解除了武装,分不清敌我,受应家培的怂恿和影响,在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
《火红的年代》在较完满地解决炼“争气钢”的戏剧冲突后,又运用含蓄的意味深长的结尾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长期的,斗争还没有结束,斗争还要继续下去。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赵四海小组战胜一切困难,终于炼成了“争气钢”。在去参观快艇试航的路上,党委书记与白显舟,赵四海与总工程师之间的一段对话,反映着新的思想分歧,预示着这场斗争将要继续下去。这个结尾,不仅进一步烘托了《火红的年代》中特定的矛盾和斗争,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