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周总理同卡翁达总统继续会谈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讯 周恩来总理同卡翁达总统今天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继续举行了会谈。


第2版()
专栏:

卡翁达总统参观中越友好公社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讯 卡翁达总统和其他赞比亚贵宾,今天上午由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吴德陪同,参观了北京市郊区中越友好人民公社,受到公社负责人和社员群众的热烈欢迎。
卡翁达总统一九六七年六月访问中国时曾来到这个公社参观。这次卡翁达总统又一次来公社作客,社员们十分喜悦。今天,在公社革委会所在地,红旗迎风飘扬,横幅标语上写着:“中赞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岁!”“亚非人民大团结万岁!”
当卡翁达总统等赞比亚贵宾来到时,公社革委会负责人曹振祥等热情地同贵宾们握手。少年儿童跳起了花篮舞和腰鼓舞,数百名社员挥动着中赞两国国旗、彩带和花环,向贵宾们致敬。
曹振祥向卡翁达总统等赞比亚贵宾介绍了自一九六七年以来公社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卡翁达总统对公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兴。他说,你们取得巨大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贯彻了毛主席教导伟大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精神。总统表示希望下次再来时,能够看到公社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随后,赞比亚贵宾们参观了公社的修配厂、扬水站、小学和一个大队的合作医疗站,还访问了社员家庭。
赞比亚驻中国大使契文加和中国驻赞比亚大使李强奋也陪同卡翁达总统参观。(附图片)
卡翁达总统和其他赞比亚贵宾由吴德主任陪同,参观了北京市郊区中越友好人民公社。这是在参观公社的扬水站。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圭亚那驻华大使举行招待会
庆祝共和国成立日
姬鹏飞、李强、范子瑜、向仲华等应邀出席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讯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驻中国大使戴维·阿瑟·辛格今天中午举行招待会,庆祝共和国成立日。我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外贸部部长李强,商业部部长范子瑜,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向仲华,有关方面负责人石林、陈维稷、李梦华、阎钧、李恩求、向前等,应邀出席招待会。应邀出席的还有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


第2版()
专栏:

辽宁、黑龙江、吉林、湖北、旅大等省市革委会和中苏友协分会向苏军烈士墓献花圈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讯 在苏联陆海军建军五十六周年前夕,辽宁、黑龙江、吉林、湖北、旅大等省、市革命委员会和中苏友好协会分会,先后向所在地的苏军烈士墓和纪念碑、纪念塔献了花圈,花圈上写着:“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苏友好协会辽宁省分会负责人黄欧东和沈阳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宋光等,向沈阳市的苏军阵亡烈士纪念碑和苏军烈士墓献了花圈。旅大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文淑珍、白清江和中苏友好协会旅大市分会负责人,向大连斯大林广场上的苏军烈士纪念塔和旅顺口的苏军烈士陵园献了花圈。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任仲夷、中苏友好协会黑龙江省分会负责人刘威等,向哈尔滨市的苏军烈士纪念碑、苏军烈士墓献了花圈。黑龙江省满洲里、绥芬河和爱辉等地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也分别向当地的苏军烈士墓、苏军烈士纪念碑献了花圈。
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兰干亭、许肇昌、吴招弟代表省革命委员会和中苏友好协会吉林省分会,向长春市人民广场上的苏军烈士纪念塔献了花圈。
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步青、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熊飞和中苏友好协会湖北省及武汉市分会负责人王登玉,向汉口解放公园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献了花圈。


第2版()
专栏:

征服汉江
——记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自古以来,经常泛滥成灾的汉江,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后,如今以崭新的面貌为人民造福了。
登上丹江口峰峦起伏的群山,只见雄伟的大坝巍然屹立在汉江之上。坝前,浩瀚的水库,碧水映着蓝天,一平如镜,点点渔帆和满载的船队来来往往。坝后,水电站把强大的电流送往四面八方;上百吨的船只,由升船机轻轻一提,就越过了坝顶。
抚今思昔,汉江两岸人民和英雄的建设者们,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他们激动地说:丹江口水利枢纽是大跃进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的丰硕成果,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一曲嘹亮凯歌!千难万险无阻挡
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宏伟的丹江口工程开工了。湖北、河南等省的十万名建设者,跋山涉水,来到工地,在这沉睡了千万年的荒山野岭之间,摆开了战汉江的广阔战场,隆隆的开山炮象春雷一样响彻了汉江两岸。
建设丹江口枢纽要切断汹涌澎湃的汉江,开挖千万方土石,浇筑几百万方混凝土。当时,兴建这样大型水利工程所需要的重型机械设备还很缺乏,但这并没有难倒英雄的丹江口工程建设者。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精神鼓舞下,他们胸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凌云壮志,自力更生,筑路修房,土法上马。开挖基坑,缺乏风钻,就用人工打眼放炮;没有电铲,就用手镐;没有自卸汽车,就肩挑人抬。浇筑混凝土,从开采砂石到拌和、震捣,开始时也都是采用人工操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在征服汉江的艰苦斗争中,丹江口工程的建设者们战胜了多少困难,经历了多少严峻的考验,表现了多么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啊!
为了清基、筑坝,首先要在汉江的右岸河床修建低水围堰,把江水堵在外面。按照原来的施工方案,修建围堰需要一千多吨钢板桩,而这种钢板桩当时国内还不能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整个工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来自汉江两岸的广大群众,回忆了解放前江水泛滥成灾的悲惨历史:“大水浪滔天,十年就有九年淹;卖掉儿郎换把米,背上包袱走天边。”他们说,决不能让汹涌的汉江再逞凶狂!一些老一辈的革命战士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曾数次强渡丹江口,消灭敌人;今天我们一定要征服汉江!广大建设者们一致表示:没有钢板桩,采用土办法,定要叫汉江低头,河水让路!
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施工方案和建议,设计部门也进行了反复的钻探试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取消钢板桩,采取土砂石组合围堰的方案。
声势浩大的修筑围堰的战斗打响了。经过近六个月的艰苦奋战,在汉江水流中,长达一千三百米、高十三米的低水围堰胜利建成了。群众的智慧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丹江口的建设者不仅战胜了汉江的狂涛恶浪,也经受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狂涛恶浪的考验。当汉江已经胜利截流,大坝正在紧张施工时,刘少奇一伙利用自然灾害造成的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刮起要丹江口工程“下马”的妖风,妄图使丹江口工程中途夭折。
“决不让汉江的灾害重来!”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英勇的丹江口建设者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顶住了“下马风”。当时正在兴建从砂石的开采、运输、筛分到混凝土拌和、预冷、起吊“一条龙”机械化生产系统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把“一条龙”的施工当作和“下马风”斗争的具体行动,他们说:你要“下马”,我们要搞施工机械化!材料不足,他们就修旧利废,自己加工制作。安装皮带机的皮带,没有起重机,工人们摆开了上百人的一字“长蛇阵”,齐心协力把几十条二百多米长的皮带,一条条安装到支架上。他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被誉为“大坝创造厂”的长达两公里多的“一条龙”。当时正在进行接缝灌浆施工的广大工人,怀着对“下马风”的满腔怒火,决心把大坝灌接得更加牢固。他们精心施工,不断革新,努力提高工效。灌浆工人们浇灌成的条条接缝,不仅使大坝有效地制止了汉江水流的冲击,也抵御了“下马风”掀起的狂涛。
东方电机厂的广大职工承担试制、生产十五万瓩发电机组的任务。水蜗轮的叶片焊接,是制造水轮发电机的关键之一。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工人们冒着八十度的高温,连续不断地战斗了五十个昼夜,质量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发电机和水轮机的大轴,有一米多粗,七、八米长,几十吨重,加工要求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东方电机厂当时没有加工这么大的工件的设备,工人们大胆革新,精心操作,用小车床加工出了大工件。我国第一台十五万瓩的水轮发电机组终于胜利制成,它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志气。阔步前进奏凯歌
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洪流,推动着丹江口工程阔步前进。
一九六六年第四季度,丹江口工程建设者们响应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向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发起了猛烈冲击。他们把在文化大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冲天干劲,投入到建设中去,组织了快速施工。为浇灌混凝土担负着开采矿石骨料的砂石厂的职工,一马当先,连创生产新纪录。后面各道工序的工人也紧紧跟了上来。混凝土拌和楼的工人表示决心:你来多少砂石料,我们就“吃”多少。运输工人说:我们决不让浇灌在运输这一环上“卡壳”!平仓震捣的工人们豪迈地说:大坝要在我们手下浇灌起来,我们越累越高兴。工人们的斗志从来没有那样昂扬,干劲从来没有那样充沛,革新不断涌现,纪录不断刷新,大坝逐日高升,整个工地一派热气腾腾的动人景象。
浇灌大坝的战斗首先在左岸展开,大坝左岸在迅速上升。这时,为了在大坝全线施工,急需把用来浇灌混凝土的高栈桥从左岸向右岸架设。这座栈桥有几十米高,一架钢梁近三十吨重,而工地起重机起重能力只有十几吨。怎么办?起重工、共产党员崔永才和安装机械队的工人们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双机合吊。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在合吊过程中,如果双机动作稍不协调,起重机就会因为负重不平衡而栽倒。他们说,为了高速度建设大坝,就是刀山火海也要闯。经过充分准备,并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他们在几十米高的大坝上,用两台门式起重机成功地把一架钢梁吊装到桥墩上,架设起了高栈桥。
起重机在高栈桥上隆隆开动,混凝土源源不断地运上大坝,一千多米长的大坝上出现了全线浇灌的繁忙景象。一九六六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连续突破开工以来的最高月产纪录。
批林整风运动深入开展以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更加深入人心,丹江口工程建设者们提出:把刘少奇、林彪破坏干扰所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他们在施工现场狠批林彪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反动的“天才论”。机电安装工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旧工艺,加快了丹江口电站机组安装的进度。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一台十五万瓩的水轮发电机组有一千多吨重,几万个零件、部件要一件件地组合、焊接、紧固、安装成一个整体。安装第一台机组时,他们按老工艺用了一年的时间,革新工艺以后,安装一台只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项革新的成功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全工地技术革新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原来只是搬搬吊吊的起重工们也破除迷信,主动承担了四百吨大型门机的安装任务。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了安装任务。革命熔炉炼新人
英雄的建设者们建成了宏伟的汉江丹江口初期工程。在建设中,丹江口工地涌现了许许多多闪耀着崇高革命精神的英雄模范人物,许许多多工人、农民、干部在这个革命熔炉里锻炼成长起来。
被称为“不怕死的朱祥绪”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朱祥绪是潜水工,共产党员,他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几十米深的水下排除故障,为工程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一次,电站一台机组水下系统突然发生了故障。眼看江水就要漫进厂房,毁坏所有的机组,急需下水把故障排除。而这时,江水还在不断地往里涌,水下管道建筑物又多,潜水作业十分困难,稍一不慎,如果氧气管被挂住,潜水员就有生命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祥绪为了保卫电站安全,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穿起潜水衣,潜入几十米深的水下,勇敢机智地越过重重障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排除了水下的故障,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去年年初,安装第六台机组油压启闭机时,朱祥绪担负了清除水下门槽杂物的任务,当他工作完毕准备浮出水面时,由于在水下长时间的紧张劳动,他的双手失去了控制,不由自主地很快浮出了水面。突然的大幅度降压,使他全身血液淤滞,整个皮肤都变成了紫黑色,面临死亡的边缘。以后经有关部门紧急抢救,刚一恢复健康,他又回到工地,要求继续担负潜水工作。有人劝他:“你已进过死亡大门了,改改行吧。”他回答说:“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能改行呢?”回工地的第三天,他又毫无畏惧地潜入水下投入了新的战斗。
象朱祥绪这样的模范人物,在丹江口工地几乎每一个单位都有。
欧阳仁山,一个普通的浇灌工,人们称他是丹江口的“老黄牛”。不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哪里困难他往哪里走。一次,浇灌电站进水口压力钢管的预留槽,槽缝很窄,钢筋密如蛛网,他带头钻进去,卧着进料,跪着震捣,每次出来都是浑身湿透,沾满水泥浆。
王本立是有二十多年工龄的老木工。他刻苦钻研,制成了形状奇异、结构复杂、当时设计都很困难的电站尾水管模板,解决了施工中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项关福,浇灌大队的队长,在丹江口工程建设中不断作出新贡献。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战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现在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优秀指挥员。
工地上著名的劳动模范电焊工何国荣,来到丹江口工地以前,还是鄂西北山区一个普通的十八岁农村姑娘。当时,她想到的只是一户、一村、一社,来到工地后,宏伟的丹江口工程一下把她吸引住了。她的视野扩大了,心胸开阔了,她积极投入火热的斗争,成了闻名工地的女子队队长。她经历了征服汉江改造自然的斗争锻炼,经历了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考验。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她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和整个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
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了,英雄的丹江口建设者们又肩负起更大的重任,奔赴祖国各地,投入新的战斗。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为保证汉江上下游航运畅通,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设有一台一次可以提升载重一百五十吨的驳船的升船机。 新华社记者摄
参加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工人,认真学习党的十大文件,坚决贯彻十大精神,鼓足干劲,努力完成收尾工程。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