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持正确路线 积极培养青年干部
大寨大队党支部委员会
随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干部的成长,我们大寨建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现在,全大队各行各业共有二十四名干部,其中青年干部十三名。九名党支部委员中,五十岁以上的老干部有两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干部有三个,二十五岁上下的青年干部有四个。支部委员中有三名女干部。大队财务会计、科学实验小组、林业队和农机管理等方面都配备了青年干部。多年来,我们按照毛主席无产阶级干部路线和政策,积极培养新干部。当年在“老少组”里培养的梁便良、宋立英等青年干部,经过二十多年的锻炼和考验,现在成了大寨领导班子的主要骨干,挑起了领导建设新大寨的革命重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培养的青年干部郭凤莲、贾存锁、贾长锁等,已开始接上了革命事业的班。大寨贫下中农高兴地说:“革命前辈人未老,一代新人跟上来。”
按照什么标准培养青年干部,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按照毛主席无产阶级干部路线和政策培养青年干部,必须坚持搞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的路。然而,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却极力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用地主资产阶级思想腐蚀青年干部,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培养青年干部也是一场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
坚持五条标准选拔青年干部
毛主席讲的五条标准,是选拔干部的标尺。可是,林彪却用“黑三条”篡改、对抗五条,还鼓吹什么“天才”、“超天才”,干扰和破坏我们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生就聪明能干,谁谁生就不是那块材料。”这是一种唯心论的先验论。我们在开始培养梁便良时,就碰到这类问题。
解放初期,大寨成立了“老少组”,贫下中农要选拔梁便良担任副组长。当时,便良只有十六岁,个子长得也不高,手里刚刚放下讨饭棍,一些人对他当干部不放心,阶级敌人恶毒地攻击说:“天生的穷小子,还能扛大旗?”陈永贵同志分析:便良苦大仇深根子正,他热爱党,热爱毛主席,只要老的耐心帮,穷小子一定能够扛大旗!后来,他担任了大寨大队第一任团支部书记。现在,他是党支部副书记。他学习抓得紧,工作认真负责,劳动带头。群众说他“思想红,作风正,全心全意干革命。”梁便良等青年干部的成长过程,对“天才论”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在选拔干部中,有些人喜欢“能说会道,吹吹拍拍”的人。他们认为:“老实疙瘩,是茶壶里煮扁食,有嘴倒不出来。”我们认为:那种“嘴上呱呱叫,行动不对号”的人,接不了革命班。干部,干部,不实干,怎么能当干部呢?当然,要求实干,并不是只埋头干,而要抬头看方向,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因此,我们选拔青年干部,要求立场坚定,方向明确,大公无私,带头劳动,联系群众。比如,贾长锁是一个“思想红,干劲大,哪里艰苦,哪里就有他”的青年。我们选他担任党支部委员,党员满意,群众满意。他上任后,带头实干这个长处坚持得好,但有两个弱点,一是说话少,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差;二是学习少,理论水平低。我们表扬他的长处,批评他的短处,并且耐心帮助他克服短处,使他能够全面地成长。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青年干部
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培养新干部,必须解决一个如何看待青年干部的问题。有的人对青年干部不放心,说什么:“黄毛丫头扛大旗,不如老的干几年。”还有的人对青年干部看不惯,说什么:“年轻人说话不牢,办事不稳,闯天弄祸难收场。”甚至有少数人用“显微镜”看青年干部的弱点,说什么:“如今的青年不如老年。”这些看法和说法都是错误的,是培养青年干部的阻力。有什么“不放心”呢?象我们大寨的郭凤莲、贾存锁,都是二十多岁的女青年,可说是黄毛丫头了吧!但是,我们给她们重担子挑,让她们在斗争中积累经验,逐渐能够独立工作,接上革命班,贫下中农是很放心的。有什么“看不惯”呢?青年人敢想,敢说,敢干,有创造精神,如果把这些看成“闯天弄祸”,那并不是青年干部的毛病,而正是反映了老干部工作中的弱点。那种“如今的青年不如老年”的说法,更是错误的。我们这一代青年,靠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有广大群众的教育,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的锻炼,正在健康地成长。他们是大有希望的,是一代超过一代的。
我们培养青年干部,坚持三条:“看优点,找缺点,抓特点。”首先要看到青年干部的主流是好的。“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其次,要承认青年干部有缺点、弱点,这正是我们党支部教育的重点。第三,教育青年干部要抓住特点。在错误面前,要帮助青年干部斗“怨气”,犯了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就好;在失败面前,要帮助青年干部总结教训,继续干;在困难面前,要帮助青年干部挺直腰杆,战胜困难;在成绩面前,要帮助青年干部找差距,加劲干。
坚持在斗争中考验青年干部
一个青年干部,只有一般的工作能力是不行的,一定要让他到阶级斗争的风浪中去锻炼,培养成为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懂得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具有反潮流精神的先进分子。“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斗争,斗争,就是要天天斗,天天争。青年干部不能怕斗争,甚至坐牢、杀头都不要怕。青年干部更要警惕阶级敌人糖衣炮弹的袭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敌人一般不会公开出来反对你,他们会用资产阶级的思想吹你、捧你,青年干部如果被人家说上几句好话,就“坐上飞机也不觉高啦!”这要吃大亏,上大当。郭凤莲谈她自己成长的体会说:“青年干部要在斗争中成长。开始,我当团干部,只知道好好干就行了,多做些脏活、重活、苦活,那时不懂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认识到大寨是斗出来的,一定要坚持斗争哲学。”
坚持在实践中锻炼青年干部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实践中炼”,青年干部要积极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智慧从实践中来,办法从群众中来。我们狠批刘少奇的“闭门修养”,狠批林彪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青年干部到实践中去闯。多年来,我们要求青年干部过好思想关、作风关、劳动关,努力在实践中改造世界观。老队长贾承让是大寨第一任会计。十多年来,他先后培养两任会计。他培养赵素恒的时候,发现这个年轻会计,劳动不过硬,当会计不下地,跟群众成了两张皮。贾承让建议党支部让素恒再回到农业上劳动锻炼。素恒劳动过硬了,后来当会计成了红管家,被选为支部委员。一九七○年,贫下中农送赵素恒上清华大学后,老队长又着手培养小会计赵存堂。存堂是个高中毕业生,他在大寨这所“农业大学”里,一面工作,一面劳动。他说:“实践是好课堂,贫下中农是好老师。”
坚持在群众中培养青年干部
大寨贫下中农说:“庄稼离开水土就要枯死,青年干部离开群众就要变色。”这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大寨的青年干部都在群众的监督下成长,永远是人民的勤务员,坚持革命,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如果当了几天干部,就高高在上,只发号施令,不接触群众,就成了光杆司令。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去年春天,团支部书记贾存锁到省里开团代会的时候,陈永贵同志再三嘱咐她:“你思想上要往高比,工作上要求严些,生活上要和群众一样。不要一当上个什么,住房要大点,坐车要小点,看戏靠前点,吃饭方便点,那就脱离了群众,丢掉了劳动人民的本色。”贾存锁在会上和代表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附图片)
大寨大队党支部委员在学习毛主席著作。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他虚心向新干部学习
湖南株洲电厂党委书记阎安广,参加革命三十多年了,每当他看到一批批新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时,总是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
一段时间里,七号炉检修进度慢,阎安广批评“下面没抓紧”。这时,一个“毛丫头”不同意他的意见,当场给他放了一“炮”:“我看,并不是下面没抓紧,而是上面的头头没下去抓!”她还尖锐地指出:“你不批评上面的头头,光批评下面,这个做法不对。”
这个放“炮”的女将,就是新干部罗云英,是一位不脱产的市委委员、厂党委委员。她除了开会学习外,天天在基层和工人一起劳动。群众喜欢接近她,有意见喜欢向她反映,她也敢于向党委转达群众的意见。
罗云英这一“炮”,在老干部中引起了震动。有的认为,这个“毛丫头”太放肆,对老书记太冲撞了。阎安广却赞扬罗云英这一炮“轰得好”,说:“小罗敢这样尖锐地给我们提意见,是对我们老干部负责,对工作负责,这种品质可贵。”
从这以后,阎安广不仅自己工作艰苦深入,还严格要求和督促其他常委领导同志一起下车间、班组去参加劳动,狠抓薄弱环节,很快地完成了七号炉检修任务。
一天晚上,阎安广到工人村去串门谈心,罗云英的邻居对他说,这位委员天天夜里总要看书学习。说话间,老阎发现罗云英房里还亮着灯。进去一看,原来小罗正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桌上还摆着一个生字本,记满了不认识的字。她一面翻字典,一面读书,已经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还学习了马列著作。阎安广很感动,从心眼里钦佩小罗。他想:难怪小罗接受新事物快,大胆支持群众的正确意见,工作上能够吃大苦,耐大劳,原来她从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中吸取了力量。
阎安广从小放羊、挖煤窑,祖宗三代没念过书。参加革命以后,蹲壕沟,打日本,做敌占区群众工作,开始识了几个字。从一九五三年起,他学了两年多文化,才摘掉文盲帽子。毛主席、党中央号召干部读马列的书,他感到困难不小,有时学习信心不太足。看到罗云英刻苦学习,阎安广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他多次在党委会上要求大家学习罗云英刻苦读书的精神,并以身作则,认真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两年来,他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的六本书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看了群众的大字报以后
——记铜盆公社党委的一场讨论
一九七三年八月的一天清晨,在湖南省汨罗县铜盆公社所在地的墙上,出现了一张醒目的大字报,批评公社党委:一、办农机厂的方向不对头;二、党委抓劳力回队,言行不一;三、书记到群众家吃吃喝喝。这张大字报在公社党委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多数同志为群众的这一革命行动叫好,但也有少数同志议论开了:
“一个公社万把人,万张嘴,意见横竖有,听得了那么多?”
“意见好是好,就是话说得太刺耳了!”
“有的意见是无中生有,不能打‘收条’。”
应该怎样看待这张大字报呢?就在这时,传来了党的十大闭幕的喜讯。公社党委在学习十大文件中,联系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是“警钟”还是“耳边风”?
“人多嘴杂意见多,可以不认真听么?”讨论从这里开始了。
“不行!”党委委员涂署秋说:“人多意见多,说明群众关心革命,关心领导,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他首先批判了那种错误说法,接着还回顾了自己的一段教训。一九六五年,老涂负责修建一条贯穿全社的机耕路。当时认为自己是“老铜盆”,山熟水熟,就闭门造了个规划,群众对这个规划提了意见,老涂却听不进。结果搞了两个冬春,造了一条废路,人不愿走,车不能过。文化大革命中,群众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老涂联系这件事深有所感地说:革命群众提意见,就是给领导敲“警钟”,提醒我们不要走错了路。
“对!”负责抓公社企业的党委委员杨建辉也说:“大字报说农机厂方向不对头,提得在理。以前,我们只顾在利润上打算盘,算来算去,把农机厂的‘农’字算掉了,放下支农产品不修,给城里的工厂加工汽车大梁,造电焊机。群众一句话就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我们不能不听取。”
为什么听不进尖锐的批评?
党委委员邹松乐谈了他刚看到大字报时的心情:一看到上面有“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话,脑袋就发胀了,有意见就提嘛,犯得着用这么尖刻的词句!后来想到毛主席关于“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的教导,渐渐冷静下来,又去把大字报仔细看了一遍。群众的话虽然说得“冲”,但是很中肯。他回顾前几年,由于阶级敌人煽动,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大量劳力外出搞副业,影响了农业生产。再想想自己负责的几个副业项目,总认为收入大,舍不得压缩,让三百多人继续留在城里。公社这样搞,下面跟着干,劳力老是集中不到农业第一线来。由此可见,群众批评我们“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不仅没有过火,而且正是打中了我们的要害。
讨论到这里,大家说:群众的大字报既然打中了我们的要害,我们为什么不认真检查自己,反而去挑剔和责怪群众呢?党委书记黄红燕带头挖了思想根源。他说:“我们听不进群众措词尖锐的批评,无非是怕失威信,丢面子,总觉得领导高明,群众落后。事实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敢于接受群众尖锐的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失掉的恰恰不是个人威信、面子,而是资产阶级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得到的却是群众真正的信任和拥护。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破坏党的优良作风,就是妄图使我们党脱离群众,改变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我们千万要警惕,决不能上他们的当!”
怎样看待与事实有出入的意见?
讨论转到如何看待与事实有出入的意见。党委委员陈才高说:“前不久,我和老黄去礼加大队。中午时分,正在家里休假的公社炊事员拉我们到他家去吃饭,老黄当时不肯,几番推辞才去了,吃的也是家常便饭。大字报上指名道姓说老黄到群众家里吃吃喝喝,我看了很恼火。老黄却不这样看。他说,提意见的都是贫下中农,他们是爱护我们,要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老黄的话,对我很有启发帮助。”老黄接着陈才高的话说:“看了大字报以后,我检查自己,觉得头脑里并没有彻底清除特权观念,某些时候也有搞特殊化的毛病。群众这次点一下,又等于打了一次‘防疫针’,今后更要注意改造世界观,永远不脱离群众。”
老黄发言后,讨论更活跃了。大家认为,对群众意见求全苛责,稍有出入就一顶了之,无疑是要堵住群众的嘴巴,拒绝群众的批评。到头来必然是堵塞言路,搞“一言堂”。
讨论会以后,公社党委召开了一个贫下中农代表大会,表扬了写大字报的革命群众,进一步发动大家对党委提意见,揭矛盾。党委派了贫下中农代表到公社农机厂帮助整顿,端正办厂方向。党委领导成员,亲自督促外出劳力迅速回到农业第一线上来。全公社很快出现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谈“刺”
 唐生平
铜盆公社党委对群众带“刺”的批评所采取的态度,给人以启发。
起初,他们中有人认为:“群众的意见好是好,就是话说得太刺耳了!”后来,他们对这些意见作了具体分析,认识到这些批评意见的矛头是向着修正主义路线的,是向着资产阶级思想的。这样的批评好得很。于是,他们表示虚心接受,认真检查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由此可见,对群众带“刺”的批评,采取分析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就是要有“刺”。我们批判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和错误倾向,难道能吞吞吐吐、不痛不痒吗?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群众关心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关心领导班子的建设,敢于对错误倾向提出尖锐的批评,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李庆霖反潮流的信,张铁生发人深省的答卷,黄帅洋溢着战斗精神的来信和日记,柴春泽、钟志民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书信和报告,都有“刺”。他们所“刺”的,是修正主义路线和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
为什么有些同志对于带“刺”的批评不是首先作具体分析,而是一听到就火冒三丈呢?这是因为他们口头上承认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遇到具体问题,总觉得自己高明。爱吹不爱批,这是一种很坏的作风。共产党人应该欢迎和支持群众的批评,要不怕带“刺”的批评。而要这样做,就必须深入批林批孔,批判“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和“中庸之道”,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
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五条之一,“决不允许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是上了我们党章的。既然是共产党员,怎么能不按党章办事?其实,自身有丑遮不住,有短护不住,群众的嘴巴堵不住,自下而上的批评压不住,最后只能搞得自己很被动。
“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一个共产党员,对于群众带“刺”的批评,不应该一触即跳,而应该耐心地听,认真地作具体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