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引岗”战歌
——记河北获鹿、平山、元氏人民兴建大型灌渠的事迹
不久以前,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太行山东麓的获鹿县境。只见一条大渠蜿蜒山间。清澈欢腾的渠水,穿过条条隧洞,越过凌空渡槽,向前奔流。这就是河北省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奋战四年建成的引岗大渠,获鹿县人民承担了大渠的主要建筑工程的修建。
引岗大渠紧接平山县岗南水库,绵延二百里,越过二十个山头,跨过五十多条沟河,穿过七条隧洞和二十一座渡槽,把河水引上丘陵岗坡的层层梯田,可灌溉三县的四十四万亩土地,使干旱山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岗渠的建成是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丰硕成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有力见证。
破“天命” 敢叫“银河”落人间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在山区、丘陵地带,水源奇缺,十年九旱。解放以后,这些地区的水利事业有一定发展,但是粮棉产量仍然低而不稳。获鹿县素有“老八成”之说,有人认为:东有河,西有山,“老八成”年景难改变。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广大干部、群众批评县委说:人家一日千里,咱们千日一里,守劲大,创劲小,满足“八成”不得了。群众的批评触动了县委、县革委的同志,他们到山区、平原、丘陵进行调查研究,亲眼看到了庄稼干旱的情况,也看到了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战天斗地的许多动人情景。上寨公社北寨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打井筑坝修梯田,奋战五年,农、林、牧、副业大发展。事实使获鹿县委认识到:“老八成”思想打不倒,大寨精神学不了。县委发动全县人民讨论。大家说:“小打小闹不彻底,我们要搭大台子唱大戏,修引岗渠,重新安排获鹿河山!”也有人说:“八成年景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
引岗渠要不要修,能不能修?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用铁的事实作出了回答。
白鹿泉公社谷家峪大队是个一百多户的山庄,广大贫下中农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凿了一条二百多米长的山洞,引来了清水,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石井公社张庄大队,也打通了一条四百多米长的隧道,建起了扬水站,把河水引进了村庄。这些事例,使获鹿县委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他们想:一百户的村庄能劈山凿洞,全县人民还能搞不成引岗渠!
一九七○年春,获鹿、平山、元氏三县的数万民工在百里工地上摆开了战场,开山劈岭,跨沟架桥,大战引岗的歌声,震撼山谷,响彻云霄。
战“龙潭” 山峰河谷飘彩虹
从引岗渠渠首岗南顺流而下,来到平山县冶河河畔,一座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石拱渡槽,飞架在冶河上空,象一条彩虹飘在两山之间。这就是引岗枢纽工程之一的群英渡槽。渡槽长达一千一百七十多米,宽六米,高二十六米半,站在河心举首仰望,有七、八层楼高,跨度二十米的大槽孔就有四十八个,还有小槽孔一百四十七个,渡槽引着滚滚而来的九个流量的清水,飞越冶河,经过光禄山,流入干渠。是谁巧夺天工,建成这样壮丽的工程?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圣贤”、“天才”,而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庄稼汉。
获鹿县施工团承担了在冶河上修建引岗渠的任务。开始,他们的设计方案不是修渡槽,是在冶河底下修两条倒虹吸。按这一方案,需要四百多吨优质钢材和上万吨高标号水泥。有人说:“巧妇难为无米炊”,要向上级要钢筋水泥。广大干部、民工坚决不当伸手派,他们说:“山上有的是石头,我们修石头渡槽。”县委采纳了群众的意见,制定了修建石拱渡槽的方案。
在冶河上架渡槽,没技术,没机器,怎么办?修石拱渡槽,光石料就需要十多万方。采这么多石头,把全县所有的石匠都调来,十年八年也打不完。怎么办?县委发动群众一讨论,困难一个个解决了。没有图纸,沙滩当纸,树枝作笔,石头蛋作模型;缺乏物料,自己动手,办起了炸药厂、水泥厂、石灰厂;不会技术就边学边干。黄岩岭上,青龙山下,锤钎当当,炮声隆隆,到处都是一派战天斗地的繁忙景象。
挖渡槽墩基坑是一个硬仗。
茫茫河滩,乱石滚滚,主河道稀泥没膝,人称“龙潭”。十冬腊月,寒风凛冽,民工们踏着刺骨冰水,在基坑里挖沙取石。水灌满了胶鞋,浸透了雨裤,腿脚冻得发紫,手上崩满了血口,但广大民工不叫苦,不喊疼。挖到八米深,坑壁塌陷,潜流激猛,怎么办?县委负责同志来到工地,召开了“诸葛亮”会,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提出打铆筋桩。有人说他们是“用荷叶,强包粽子”。民工李万才、王付书等说:“我们有革命的红心铁手,海水能掏干,地球能抠透,铆筋桩打定了。”他们反复研究,按着打机井下管的道理,实行真空浇注,经过十多次的试验,终于使三十五个“铆筋桩”顶着槽墩冲天矗立,战胜了“龙潭”难关。
随着槽墩的节节升高,高空运料又成了难题。民工们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用“六人抬,六人架,六人前后推和拉”的办法,从架板上把料石抬上两三丈高的槽墩。槽墩高出地面十多米了,要把上万斤的木托架架在上边作拱券,没有吊车怎么办?民工宗清俊、张墨臣、张春恒等,一连四天四夜没合眼,利用滑轮、绞磨搞成了“独柱摇臂土吊车”,一块六、七百斤的大料石,一分钟就送上拱券和槽墙上。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在广大民工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就修起了群英渡槽。在二百里的引岗渠上,象这样的石拱渡槽大大小小共有十八座,总长六华里。
闯“虎穴” 敢于入地凿“长龙”
逢山凿隧洞,遇沟架渡槽,搭渡槽难,凿隧洞险,千难万险,难不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引岗战士。他们手握钢钎,凿透了二十座山,打通了七条总长十二华里的隧洞。“红光”、“军民团结”等隧洞都在地质结构复杂、岩层多变的深山。这里有连续塌方的“豆腐渣”,有喷泉四射的“水帘洞”,也有犬牙交错的“老虎口”,……严重的塌方,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民工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投入战塌方的战斗,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军民团结隧洞”,长达两千七百多米,高宽各五米多,洞内全部用料石衬砌,是引岗渠上最长的隧洞之一。在修建这个隧洞时,洞内几处险段的洞顶洞壁的泥石常常塌落,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在这种艰险的情况下,有的人产生了畏难情绪,主张采用“大揭盖”,有的人干脆提出要绕开隧洞,另找出路。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吹邪风,胡说这是吃的阳间饭,干的阴间活。
面对大自然的艰险和阶级敌人的破坏,铜冶公社施工营的广大干部和民工,从不停工,日夜同塌方、沥水搏斗。获鹿县委负责同志来到工地,和他们一起学习《愚公移山》,开展大批判。人们越批劲头越足,越批胆子越壮,大家立壮志,决心闯“虎穴”,破难关。
在老虎口垒拱券的战斗中,突然,一块巨石落下来,共产党员史永计朝着民工们一挥手,喊了声:“快……”一句话没说完,塌方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史永计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英雄倒下来,千万个英雄冲上去。史永计的战友“抢险英雄”李大会,在引岗工地先后排险二十多次。就在史永计牺牲的当天,他接过史永计的工具,化悲痛为力量,带领战友们重进险区,清除了塌方,砌好了最后一道拱券,终于闯过了险区,拿下了“老虎口”。
百里引岗工地上,象史永计、李大会这样的英雄模范举不胜举,就是这些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群众,使条条隧洞穿山过,座座渡槽凌空飞,创造了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的人民,经过四年奋战,用工一千三百多万个,动用土石方七百五十多万立米,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引岗战歌。
引来一渠水,换来万担粮。引岗工程完工后,大大促进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三个县水浇地可扩大到四十多万亩。今年已通水浇地二十多万亩。获鹿县在引岗工程动工前的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只有四百三十斤,今年粮食亩产已达到八百零二斤。现在,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人民决心进一步搞好工程配套,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使引岗渠把库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网。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修引岗渠的民工在学习《实践论》。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屋脊”出平湖
——访西藏虎头山水库
在念青唐古拉山下,有一条由西向东流的撒当河,它翻波涌浪来到林周的广阔平原。过去,每逢洪汛,撒当河象撒野的黄龙,横冲直撞,人们说它是“黄龙串出虎头山,多少好地变河滩。”林周人民多么盼望能锁住这条龙,让它去浇灌干渴的土地。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人们千百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高十八米、底宽八十三米、长一千米的拦河大坝在虎头山下横峪而立,大坝南端八百五十米长、四十米宽的溢洪道,用石块密排砌成。北端二百零九米长的输水隧道穿山而过。在这高原隆冬季节,一点五平方公里的湖面碧波荡漾,湖边的冬麦田里一片葱绿。
虎头山水库完工后,可灌溉土地约十万亩。一个农场修建这样大的水库,在高原上还是第一次。水库建设者们深有体会地说:“山有脉,水有源,虎头山水库的真正源头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一九七二年冬,林周农场党委响应西藏自治区党委“学大寨,赶列麦,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战斗号召,提出在虎头山下筑大坝,拦住撒当河水灌溉农田。当时,有人认为过去洋人和“专家”都不敢在老虎头上动土,咱们既没有地质资料,又没有技术设备,怎能拿下这么大的工程?究竟能不能修?他们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同志们说:党把林周这块地方交给我们,是让我们带领群众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大步前进,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只想修修补补混日子,这样对不起党和人民。大家坚定地表示,洋人和“专家”没有敢搞的,我们要搞;千百年来没有实现的大业,我们要亲手创!缺地质水文资料,他们就在河滩里挖深坑,勘察地质,或者到群众中去调查;缺技术力量,他们就把参加过一些小水利建设的干部组织起来搞测量。一九七三年二月十日,两千人的水利大军开进工地,虎头山上飘起“农业学大寨”的红旗。
开工初期,碰到许多困难,施工十分艰苦,阶级敌人散布说:“修水库是群众吃苦头,干部出风头。”面对这尖锐复杂的斗争,工地党支部毫不动摇,他们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修水库不仅是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而且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党委书记带领“一班人”走访一个个工地帐篷,听取群众意见。农奴出身的曲珍阿妈拉着党委成员的手说:“你们带领大家走毛主席指引的大寨道路,身后站着广大翻身农奴,困难没有什么可怕,你们就大胆领着我们干吧!”群众的话,坚定了领导的信心;领导敢闯敢干的气魄,又鼓舞着群众去破难关。穿山放水,需要修建隧洞和溢洪道,按工程设计,除必须有钢筋水泥管道外,还要七百吨水泥。可是,现有的设备制造不出钢筋水泥管道,又弄不到这么大数量的水泥。眼看洪水季节就要到来,如果停工待料,大坝就有被洪水冲坏的危险。工地指挥部发动群众,人人动脑筋,个个献计策。老石匠扎西旺堆说:“我们这里有的是石头,难道坚硬的石头代替不了钢筋水泥吗?”于是,大家动手打拱型块石,用水泥浆砌成管道;打条石,砌溢洪道,没用多少水泥就建成了。
在水库工地上,有一支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的西藏妇女劳动大军,占整个水库建设人数一半以上。她们个个都是战天斗地的闯将。在采石场上,十九岁的打锤能手贡觉拉姆立在悬崖上,腰系绳索,手抡铁锤,干得很出色。她刚到工地时,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干什么好。在紧张的施工中,她看到修大坝需要大量的规格石,采石场上人手不够,她就要求到采石场去学打锤。这时阶级敌人就散布什么“女人抡锤打钎要得罪山神,打下的石头筑坝要垮。”她听了非常气愤,心里想,女的有开飞机的,有开汽车的,难道打锤掌钎就把我难住了?不能!于是,工余时间,她和姑娘们把钢钎插在草地上,练打各种动作。一连几天,累得腰酸腿痛,手起血泡。她们拜老石匠格桑朗杰为师,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打锤要领。从此,人们在隧洞里,在悬崖上,在规格石场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女石匠”。在这一支妇女劳动大军中,还成长了一批年轻的女干部。农奴的女儿其美在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阶级觉悟迅速提高,光荣地入了党,并当了队长,领导一百五十多人的施工队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海上常委”
山东省长岛县县委常委王亲寿,今年五十二岁了。文化大革命中,他批判修正主义,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更加焕发了革命青春。
一九六九年,王亲寿分工抓渔业。他把家里的工作安排好,背着行李上了船。在船上,他和渔民一块掌舵拔锚,撒网打鱼,样样都干,每年出海劳动平均都达二百多天。
渔民们看他干活,就说:“老王,你能出海,我们打心里高兴,船上的活儿我们干,你站在旁边指点指点就行了。”王亲寿说:“船不捻要漏,人不劳动要变修。不干活,凭啥给大伙指点?”在船上,担子他拣最重的挑,工作他拣最苦的做。打台鱼,当“渔眼”的活最苦最险,他争着干。当“渔眼”,要爬到两丈多高的桅杆顶,观察鱼群,指挥下网。有风有浪,船在海上颠,人在桅上晃,有时太阳晒得头昏脑胀,有时冻得直打牙帮。这一切,他全然不顾,一上桅就是四、五个小时。一天午后,他发现东南方有浪花闪动,断定是鱼群,就指挥渔船全速前进,撵上了领头鱼,把鱼围进了网膛。当他艰难地从软梯上下来后,几乎不会动弹了。船员们在他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忘我地劳动,迅速将四万多斤鱼捞进了渔舱。
王亲寿从不把自己放在心上,但对群众却关怀备至。每当海上大风大雾,他总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组织查找,直到渔船都有了着落,心里才踏实。今年初春的一天,海上狂风大作,寒气袭人,浪头泼到船上就是一层冰。傍晚,渔船大都返回避风港,唯独“长渔二十三号”机帆船还没有踪影。王亲寿守在电报机旁,发报联络,四处查找。午夜时分,风力逐渐增强到八级。王亲寿心想,“长渔二十三号”的处境一定很困难,必须前去抢救。他和“渔政一号”船的同志们迎着狂风巨浪,冲进茫茫夜海,与风浪搏斗了六、七个小时,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发现“长渔二十三号”正处在危险中——全船一片白,简直成了一条冰船。在“渔政一号”船的帮助下,“长渔二十三号”的渔民们战胜了风浪、冰冻,胜利返航。
由于王亲寿深入实际,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每当他所在的渔船一收港,舵楼里总是挤满了人,有的向他汇报情况,有的找他了解渔情,有的和他促膝谈心。干部、群众都热情地称他为“我们的海上常委”。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他们和群众一样干
今年年初,在山西平遥县王家庄公社的一个学习班上,同志们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讨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意义,公社党委书记常山海忽然向十一个大队的领导干部提出:“来,把手伸出来!”
出现在常山海面前的,有布满老茧的手,有裂了口子的手,也有少数光光溜溜的手。西游驾大队党支部书记要奇的手最引大家注目:一层层的老茧,一道道的裂子,有的指甲也劈开了……。有人紧紧地握着这双手,也有人悄悄地藏起自己的手。这双手象镜子、象尺子,照出了人们思想深处的东西,量出了人们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差距。
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步步深入,王家庄公社干部的思想作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道备大队的干部过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较少,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毛主席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一系列教导,狠批了林彪和孔孟散布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谬论,联系到文化大革命前一些干部犯错误的教训,使大家认识到,干部脱离劳动,脱离群众,就会受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走上修正主义的邪路。现在,这个大队干部经常参加劳动,白天在办公室找不到他们。
在东游驾大队的田地里,一群人在平田整地,人人一身土,个个两腿泥。谁是干部?怎么也看不出来。这个大队的干部过去虽然也参加劳动,但是实干的少,指手画脚的多。他们通过批林批孔,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并尽量做到给群众分派啥活计,干部也干啥活计;要群众完成的任务,干部也必须努力去完成。最脏最累的活,干部首先带头干。干部带头干,群众的干劲就更大。大队修建一座高灌站,原计划要用半个月,后来,干部带头干,群众积极性更高了,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
在蒋家堡大队,干部通过参加劳动,密切了干群关系。这个大队的干部过去存在骄傲自满情绪,学大寨步子较慢。批林批孔运动中,群众尖锐地提出批评。干部狠破骄傲自满的思想,带领群众大干苦干,今年各项生产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