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十年
——记十四名知识青年在大别山区扎根的事迹
在群峰突起的大别山区腹地——安徽省岳西县店前公社有十四名男女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已经十年了。
十年前,同他们一起来到这里插队落户的共有三十名同学,后来因为有的当了工人,有的上大学以及其他情况,陆续走了十六名。他们这十四人一直坚持在当年红军艰苦战斗的革命老根据地,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深山沟里同贫下中农一起并肩战斗。他们同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作斗争,同旧的传统观念作斗争,在山区移风易俗,改天换地,在山腰上建水库、办电站,有的在高山上当民办小学教师,有的被选为地区妇联领导成员,有的被提拔为公社党委副书记。十四名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里,各尽其能,把偏僻的山区搞得热气腾腾。十年的战斗生活,使他们爱上了山区,有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扎根山区,建设山区,一辈子也不下山。
最近在安庆地区召开的坚持乡村十年的知识青年代表会议上,突出地表彰了这十四名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人们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战斗历程:他们在大别山的十年,是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的十年。
“孩子的路走对了”
一九六四年秋天,这些知识青年在初中和高中毕业以后,响应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满怀革命豪情,离开合肥来到大别山区插队落户。在当时,刘少奇的“下乡镀金论”和旧的传统观念,还紧紧地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当这些青年刚迈出第一步时,有的干部就对他们许愿说:“到农村干上一两年,再回城市升学或当干部都可以。”
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行动也很不理解。青年任敬敖出身在一个工程师家庭,两个姐姐都读过大学。父亲一听说这个高中毕业的唯一的儿子要到农村去当农民,慌忙跑到学校找领导说:“我们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继续深造啊!”母亲更是疼爱儿子,整天跟在小任后面劝说:“只要有老头子在,不少你吃的穿的,何必到农村去吃苦呢?”
小任一面劝说父母,一面和几个同学商量:家庭的阻力越大,咱们越是要走得远远的。原先他打算到离合肥市较近的肥西县去插队;现在,他干脆打起背包,跟同学们上山了。临别时,他母亲无可奈何地叹气说:“你两个姐姐都上了大学,唯有你想当农民。我这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呵!”
任敬敖来到店前公社,兴致勃勃地写信给在外地一个医院当医生的大姐,报告他已经来到农村插队了。没想到大姐来信给他泼了一瓢冷水。信上说:接到你的信时,我正在吃饭,一看信我饭也没吃,就回到宿舍哭了。大姐想到弟弟长到十八岁,在家没断过牛奶,到农村一定缺乏营养,便赶紧寄来一袋奶粉。小任收到奶粉后往箱子里一放,没有去理会它。
半年之后,青年的家长们纷纷来店前公社探望自己的子女,任敬敖的母亲也来了。她亲眼看到青年们的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小任担任杨胜大队插队小组组长,正带领他的战友们投入火热的斗争。清早,他们手拿广播筒,站在村头山坡上,向社员宣读党的方针政策;白天,同社员一起插秧、打柴,个个生龙活虎;夜晚,不是集体学习或编排文艺节目,就是分头到各生产队去给民校上课。队上的事情,干部、社员都来同他们商量。老贫农对小任的母亲说:“我们山区过去就是缺文化,生产队连个会计都找不到,只好从外队找个地主分子来干。地主嘛,剥削本性不改,利用职权挪用公款,给自己多记工分,我们不识字也无法查账。知识青年来了,查了他的账,夺了他的权,小任当了生产队的会计,月月公布账目,办事公道。多亏你们把这么好的孩子送到我们山里来啊!”
她听了老贫农这些充满感情的话,又看看儿子身体强健了,人也长高了,说话有分析,办事动脑筋,处理问题用毛泽东思想。她想:贫下中农就是比自己会教育孩子,农村就是锻炼人,孩子的路走对了!
把意识形态领域这一仗打到底
斗争还在继续。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曾煽动一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倒流回城市。他们散布什么“上山下乡是刘少奇搞的修正主义路线,你们当了牺牲品啦!”有的散布说:“知识青年是‘过路客’,他们在农村是兔子尾巴——长不了。”青年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指示,警觉到这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他们要扎根,有人硬是要拔根。大家坚定地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指引的路,就是用老牛也不能把我们拖回头!”他们带头起来批判刘少奇的“下乡镀金论”,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他们还针对有些插队青年倒流回城市的情况,及时在省报上发表了一个倡议,号召他们“打回农村去,就地闹革命!”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这场扎根与拔根的斗争中,林彪一伙后来赤膊上阵,跳出来恶毒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一些受旧思想影响的人,也利用招工、招生的机会,拉关系,搞不正之风,引诱知识青年离开农村。十四名知识青年在这些复杂的斗争面前,坚决顶住了。他们组成大批判队,同贫下中农一起狠批林彪的反动谬论。有的贫下中农还亲自登门鼓励他们说:“农村需要你们,你们不能走啊!”青年们回答说:“农村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农村!”有人劝李小林去上大学,小李爽朗地回答说“农村不是最好的大学吗?”有人为张明义找到回城市当汽车司机的机会,可是他却开起了公社的拖拉机。
移风易俗 改造山区
十四名知识青年在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中,茁壮地成长起来。他们在这偏僻的山区中,敢于冲破一切旧思想的束缚,带头移风易俗,用社会主义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成为山区中一支活跃的政治力量。
在山区,曾经有一些没有改造好的旧艺人公开说黑书,唱旧戏,散布封、资、修的毒素。青年们便自己买了大鼓,自编新鼓词,练习说书,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还经常配合党在农村的各项政治运动,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热情歌颂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英雄模范人物。年老的贫下中农去世了,青年们带头扎花圈,开追悼会,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搜集贫下中农的苦难家史和村史,办起展览馆,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有四个同学晚上当生产队的会计,白天当民办小学教师,他们登门说服一些家长克服“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把女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使全公社百分之九十六的学龄儿童入了学。
一九六九年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时,劳力十分紧张,现任公社革委会常委、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的于全玲,当时和女同学们带头下田栽秧、割稻,并且说服女社员打破山区妇女历来不下水田的旧习惯,使全公社的妇女都下了水田。山区群众从来没有拾粪的习惯,现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南朝阳,从一九六四年冬天起,就发动战友们背起了粪筐,早晚坚持拾粪。现在,广大社员早晨起来拾粪,已经成为风气。
有个生产队的一片梨园,由于无人管理,有十多年只开花不结果。一九七○年冬天,社员们要砍掉种庄稼,青年们不同意。他们自己作水、土、虫情的调查,经过一个冬春的治虫、修枝和打杈,当年就收了五千多斤梨子。有人说:“这是旺果年,全是靠天收的。”这话反映了人们的迷信思想。他们便继续加强梨园管理,第二年照说不是“旺果年”了,可是梨园又收了八千多斤梨子,为集体增加了一千三百多元收入。近两年来梨园年年丰收,“靠天收”的思想打破了。社员们通过这件事,受到了一次唯物论的教育。他们说:“还是要靠人不靠天,科学就是顶用!”
大别山区的“活雷锋”
店前公社十四名知识青年,在十年的征途中,依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改造世界观,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力量。有的青年刻苦读书,已经写了三十多本、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日记。
一九六五年秋天,毗邻的前河公社羊河大队缺一名民办教师,上级决定调知识青年李小林去担任。李小林怀着满腔热情,挑着简朴的行装,翻山越岭,一口气走了三十多里,爬上位于群峰之巅的大山顶,羊河小学就座落在这里。他放下行装一了解,全校有五十多名小学生,两个班四个年级,派到这里的教师由于环境艰苦,来一个走一个,现在连他一共只有两名教师。这里前后左右都是大山耸立,附近村庄稀少,一片沉寂。夜晚,他躺在床上不能入睡:“这样的环境能坚持下去吗?”他动摇了。
第二天,他走访了附近的村庄,贫下中农都象接待亲人一样拥来,家家户户都炒一盘瓜籽盛情地招待他。李小林心里想:贫下中农这样热情,他们一生一世都战斗在这高山大岭上,他们的子女是多么需要学文化啊!他决心坚持下去。
李小林一边教学,一边起早摸黑烧饭备课。由于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孩子们上学早出晚归。一遇雨天,山洪暴发,孩子们不是不能上学,就是回不了家,全靠两个老师接来背去。小李的脑子里又闪出一个念头:“这样书还能教下去吗?”
小李通过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终于下了决心,要在这高山之巅战斗下去。思想感情的变化,带来了力量和办法。为了方便贫下中农子女上学,他采取巡回教学的办法,把居住在山高路远的二十多个孩子,分成三个教学点,每天他身背小黑板,手拿小闹钟,袋里装着课本和粉笔,腰间挎着贫下中农送给他自卫的土枪,一大清早就出发了。他每天往返四十多里,寒冬冰雪封路也从不间断。贫下中农和孩子们每天象迎接亲人一样迎接他。有时天黑了,社员群众就打着火把送他回校。贫下中农称赞他是大别山区的“活雷锋”;共青团员们推选他当大队团支部书记;一九六六年,县里给了他优秀共青团员和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
带领弟妹们阔步前进
十四名知识青年在大别山区扎下根以后,吸引了一些新的知识青年也来落户了。一九六八年十二月间,发表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十四名知识青年欢欣鼓舞。他们先后回到合肥,把自己念完初中、高中的十一个弟妹,接到大别山区来一道插队。十四名“老知识青年”言传身教,带领他们的弟弟妹妹踏着自己走过的脚印前进。
新战友林平刚来到劲松大队司坂生产队时,她的哥哥林匆匆和嫂子吴洁瑗便给送来一双草鞋。林平觉得很新鲜,但是穿起来却嚷着“草鞋扎人”。嫂子吴洁瑗用自己的经历对小姑子进行教育。她说:“这不是扎人,是炼人。当初我穿上贫下中农送来的草鞋,也觉得很扎人。但仔细一想,就从这里看出了我们同贫下中农之间的差距。后来我脱掉鞋袜穿草鞋,和社员们一样地上山打柴,下地干活,经过劳动的磨练,我开始喜欢草鞋了。贫下中农看了后高兴地说,这才有个庄户人家的样子呢!”
吴洁瑗抓住这双草鞋,教育小姑子下决心向贫下中农学习,磨出一双铁脚板。她还一边唱着草鞋歌诀:“前耳长,后耳短,扁扁后跟朝上篏;前三后四中五指,鼻子尖尖往回赶。”一边手把手地教林平学习打草鞋。这一切,使刚来到农村的林平对草鞋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认真向贫下中农学习,刻苦磨练,不到一年时间,她同山里的姑娘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从打柴、割麦到插秧,什么都干得利利落落。
嫂子的模范行动使林平很受教育。当她被群众推选担任司坂生产队的会计时,也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把财务管得一清二楚,四年多来从没发生过一次错账、漏账的事。去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林平估计社员们都在队上等她记账,便踏着山间的羊肠小道,冒着大雨赶来。电光闪过,周围一片漆黑,她一步迈空栽到了河沟里,结果右脚腕脱臼了,脚板被割破,鲜血直流。小林忍着剧痛一跛一拐地摸到队屋里。社员们看了都齐声称赞她:“林平真是我们队上的好社员,毛主席的好青年!”
有些后来的青年在老知识青年的帮助下,克服了不安心农村的思想,下决心坚持乡村闹革命。一九六八年冬天来插队落户的谢小明,开始听人说,山区风景如画,“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毛栗笑哈哈,一年四季有野果,你爱吃啥就吃啥”。他抱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来到了大别山区。后来他在劳动中遇到困难,思想有些动摇,生产队副队长和他哥哥、老知识青年谢志明一起,给小谢讲队史、村史,提高他的阶级觉悟,激发他对山区的感情。晚上,又有人专门教他掌握农活技术。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小谢安心下来。后来,有的知识青年被推荐上了大学,谢小明的思想又发生了波动,甚至一度有些灰心丧气。老知识青年李小林亲切地同他谈话,李小林说:“你不安心在农村,这个责任不在你,怪我们没有带好班。”他向小谢详细谈了自己解决扎根农村思想的经过和体会。这种谈心使小谢感到又温暖,又惭愧,表示决心要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后来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小谢同几个小青年一起成立突击队,拉车夜战,运土运石,在艰苦的劳动中找自己思想上的差距,注意改造世界观。两年多来,小谢的变化可大了,精神面貌同以前大不一样。贫下中农夸奖说:“小谢生产上是一把好手,学习上是一个好辅导员,在革命大批判中是一个尖兵。”
现在,店前公社十四名老知识青年,正同二十多名新战友并肩前进,决心在大别山区战斗一辈子。贫下中农赞扬说:“店前的山变地变面貌变,处处都有知识青年的血和汗。”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上海市广大革命家长争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派。这是金训华的母亲谢香云(中)、朱克家的母亲高文兰(右)、顾常根的母亲徐大楼(左),她们在一起畅谈教子女务农的体会。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阔步前进
百万知识青年在黑龙江农村茁壮成长
他们坚持认真看书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据新华社哈尔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电 在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鼓舞下,百万知识青年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和哈尔滨等城市来到黑龙江省,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他们坚持认真看书学习,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发挥战斗作用。他们当中,已经有二万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万人加入了共青团,一万七千多人参加了各级领导班子,还有三万九千多人成了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上海知识青年金训华和天津知识青年张勇都是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他们的事迹在全国知识青年中广泛传颂。
在辽阔的黑龙江省农村,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刻苦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积极参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被贫下中农称为革命的好后代。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下乡知识青年结合看书学习,深入批判林彪“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批判林彪恶毒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的反动谬论,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学而优则仕”等孔孟之道,更加认清了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并且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骨干。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三十三团一连,有一个由来自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十九名知识青年组成的学哲学小组。他们一面劳动、一面学习。近几年来,他们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又读了《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等马列著作,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逐步深入地研究儒法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写出了九十多篇大批判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三十多篇,被评为先进集体。在北安县城郊公社繁荣大队插队的任铁英,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痛斥林彪一伙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谬论。有个从外地潜逃来的富农分子,采用许多阴险恶毒的手法,企图搅散青年点,并手持凶器对任铁英进行恐吓。任铁英面对阶级敌人,毫无惧色,勇敢战斗。最后,在生产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终于揪出了那个隐藏多年的阶级敌人。现在,任铁英已经担任了北安县团县委书记。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许多知识青年作农业学大寨的闯将,当科学实验的尖兵。他们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一个个新的开荒点不断建立起来。山河农场十二分场就是以知识青年为主开荒建立的。一九七○年以来,四百多名来自上海、北京、鸡西、牡丹江等城市的知识青年,经过几年的艰苦劳动,把这里的荒原变成了米粮仓。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还把文化科学知识带到农村,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生产队都组成了由贫下中农、干部和知识青年参加的科学实验小组,进行优良品种培育、化肥密度、种子密度、作物栽培等试验,为农业增产创造好条件。在宾县新立公社新立四队插队的知识青年决心摘掉大豆低产帽子,引进良种,改进耕作方法。到一九六七年,他们把大豆平均亩产量提高到二百八十斤;又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他们培育出大豆新品种白脐大豆王,进行大面积播种,又把大豆平均亩产量提高到四百九十斤。几年来,他们和全国一百多个单位交换了这个品种,亩产都在四百斤以上。
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除了积极参加农业生产之外,很多人还参加了林业、工业、教育、卫生、文艺等方面的工作。
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和考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已经成长起一大批年轻的领导干部。现在,全省从基层单位到省级机关,都有这些年轻干部在工作。他们充满活力,斗志昂扬地战斗在各个岗位上。山河农场的各级领导干部中有一半以上是知识青年。他们和全场职工及知识青年战天斗地,连年夺得农业丰收。今年,这个农场按全场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向国家交售两千斤商品粮。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团副政委冯继芳,下乡以来,喂过鸡,养过牛,当过普通农工。担任领导干部后,她仍然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每年劳动不少于二百四十天,一九七二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标兵。去年八月,冯继芳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大,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