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景颇山寨落户记
——下乡知识青年傅衍彭坚持乡村的先进事迹
《景颇山寨落户记》这篇通讯所写的事,是很感动人的。象傅衍彭这样的知识青年,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能够坚持乡村,同家庭和社会上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并帮助父母从“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孔孟之道的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是很可贵的。它充分说明: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已经成为千百万知识青年自觉的革命行动。它还说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确实是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向战斗在广阔天地里的知识青年战友们,表示亲切的问候。祝你们坚持乡村,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批林批孔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编 者
这里向读者介绍的,是一个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知识青年傅衍彭,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落户的经过。傅衍彭的父亲是大学副教授,母亲是大学教师,亲戚朋友也大多是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等孔孟之道的流毒,“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偏见,给了他们很深的影响。但是,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傅衍彭冲破了束缚他前进的一道道羁绊,坚定不移地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祖国西南边疆云南省瑞丽县的景颇山上安家落户。批林批孔运动中,通过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批判林彪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反革命罪行,傅衍彭更加坚定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他又带动自己的弟弟傅衍东在景颇山上安家落户。
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辉。傅衍彭在景颇山上安家落户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对他的深刻影响,说明了我们的年轻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一代! 初到户育山区
一九六九年,傅衍彭从昆明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毕业了。这个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又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青年人,怀着火一样的革命热情,决心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到边疆农村去安家落户。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股革命洪流面前,傅衍彭的父母感到大势所趋,同意了儿子的想法。他们抱着这样的希望:既然是接受“再教育”嘛,总不会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很久,国家会把下乡知识青年作为“有用之材”,调回城里来的!
六月,傅衍彭随着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军,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来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江畔。当傅衍彭这伙小青年跨进户育公社弄贤大队第一生产队的山寨时,景颇族贫下中农就象对待亲人一样,热情关怀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火塘边,队干部给傅衍彭讲述了旧社会景颇族人民在山官、土司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剥削压迫下,住草窝棚,穿麻片衣,吃酸粑果的苦难生活;竹楼上,老贫农拿出一根结满疙瘩的绳子,给他讲述了旧社会景颇族人民没有文化,靠刻木结绳记事的情景;牛棚里,生产队指导员控诉了刘少奇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贫下中农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我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千年的苦根,是毛主席、共产党给我们拔掉;万年的甜源,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开创。如今,反动的山官、土司被打倒了,往后的幸福生活还要靠我们去保卫、去建设啊!”
贫下中农的话,使傅衍彭受到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教育。他盼望自己象景颇山上高大的榕树那样,把根子深深地扎在广阔天地的肥土沃壤之中。他了解自己身上的弱点:从小生长在城市,家庭生活优裕,从来没有吃过苦。他下定决心,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进行刻苦的锻炼。他把自己的住处,搬到生产队生活比较困难的一户贫农家里。姐姐来信说:“家里的条件不需要你粗茶淡饭,你还是出来自己开伙,或者到生活好一点的社员家去吃饭吧!”可是,傅衍彭认为:“在这里吃饭,可以使我每天想到贫下中农,坚定自己改变生产队落后面貌的决心。”他风里雨里学挑秧,泥里水里学犁田,爬山涉水学背柴。在景颇族贫下中农的热情帮助下,傅衍彭较快地熟悉了各项农活。栽插挑秧,别人挑六十把,他挑一百二十把;秋收挑谷子,别人挑十二把,他挑二十把;进山扛木板,别人扛三块,他扛六块。休息时间,他热心帮助烈军属和体弱多病的老人挑柴、背水、做家务。那个贫下中农得了重病,他就送到医院,亲自护理。深更半夜了,他还常常身带长刀,奔走在山间地头,查看水田和秧苗。
在傅衍彭等知识青年的帮助下,山寨办起了政治夜校和小学。傅衍彭担任教师,一面劳动,一面教书,成了寨子里的大忙人。景颇族姑娘木鲁看到傅衍彭很关心集体和社员,经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便问他:“人家说你是一个比蜜蜂还忙的人。你象亲哥哥一样关心我们,象亲儿子一样照顾老人,你又不是这里人,为什么这么白天黑夜地为景颇族的事奔忙?”傅衍彭回答说:“我们不是经常说,要向英雄人物学习嘛!你想想,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为什么要为我们的今天,献出自己的生命?”天真的木鲁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山上长的铁刀木树越砍越肯长,坚持乡村的傅衍彭在艰苦环境中越锻炼越坚强。贫下中农看准傅衍彭是一棵好苗苗,一致推选他担任了队委会的生产委员。 走毛主席指引的路
一九七一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抽调一部分下乡知识青年到工业战线上去。许多知识青年认为,傅衍彭是当之无愧的被推荐的对象。可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傅衍彭觉得农村很需要自己,自己更需要农村,不让推荐他。贫下中农知道这一消息,亲切地勉励他说:“小傅,山寨需要你,你就留在这儿,和我们一起干吧!”贫下中农的殷切希望,感动得小傅久久不能平静。
一天,傅衍彭正在田间劳动,突然接到上级的通知,要他立即到县里报到,准备到外地去工作。傅衍彭来到县城,向县里的负责同志谈了自己要求扎根山寨,建设边疆的想法。听着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县里的负责同志会心地笑了:多么可爱的年轻人,多么可贵的革命精神!
“好,党组织支持你!”县里的负责同志支持了他的革命要求。
傅衍彭不参加招工而重上景颇山的消息传到昆明,一下子把对儿子上山下乡只作了两、三年思想准备的母亲急病了。父亲来信说:“我们虽然不提倡古人所说的‘乌鸟反哺之情’,但是儿子在父母身边,总是一个安慰,也让我们少担一份心。”
想当初,傅衍彭奔赴边疆农村插队落户时,他的父母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还不理解,只是勉强同意了。从那以后,父母生怕傅衍彭在农村苦着累着,每月都要寄些钱来,让他好好保养身体。如今,父亲又来信催他。是回到城市,回到父母身边?还是留在山寨,和贫下中农一起战斗?这一“走”一“留”,充满着多么尖锐、多么复杂的思想斗争啊!他想起两年多来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教育和关怀,想起生产队的建设和自己的责任,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知识青年,要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走下去,就必须改变自己头脑里的旧思想,还应当同家庭以及社会上的旧传统观念作斗争。
想到这里,傅衍彭毅然提起笔来,给父母写信,详细汇报了自己在景颇山上落户两年多来的进步,介绍了贫下中农对自己的关怀,同时剖析了父母的旧思想。他写道:“爸妈的世界观还是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这是由于几十年的生活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你们的生活目的,生活希望,跟不上今天时代的发展,甚至在许多时候和社会主义的新思想直接违背。这种旧思想,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是历史的惰性力’。你们叫我离开农村,离开贫下中农,我感情上不愿意,思想上不舒服”。“因而从政治上讲,我希望父母认清时代潮流,让儿子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我首先是党的儿子,然后才是你们的儿子”。
父母亲接到儿子的来信,开始感到自己已经落在时代的后面了,表示要支持儿子走他所选择的革命道路。但当大学开始招生时,家里听说县上和公社几次准备推荐傅衍彭,思想上又出现了反复,认为这是一个“名正言顺”地离开农村的机会,就马上写信给傅衍彭说:“千万不要固执己见。你年龄也大了,要为自己的前途好好想一想。”
前途,难道只有上大学才有前途,当农民就没有前途吗?傅衍彭意识到,这还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传统观念在父母的头脑里作怪。他在回信中写道:“认为吃过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上大学,这实际上还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种旧观念的新花样。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坚持与工农相结合,走毛主席指引的路,这才是我的前途!” 在农村大有作为
为了帮助父母转变旧思想,傅衍彭写了一封封充满激情的信,还托回城探亲的人,向父母介绍景颇族人民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介绍山寨里今天的每一个变化,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当地景颇族群众中,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在那遥远遥远的年代,有个力大无穷的勇敢的景颇族青年,跋涉千山万水,历尽种种艰险,杀死了危害景颇山的一条火龙,从火龙口中夺得了一颗夜明珠,把景颇山的黑夜照亮。后来,这颗夜明珠被贪婪的山官骗去,独自霸占,不尽的黑夜又笼罩了山寨,景颇族人民世世代代只得点火把。
解放了,天亮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着边疆大地。党和人民政府曾把一部发电机赠送给景颇族人民,但由于缺乏技术力量,发电机一直在仓库里搁着。知识青年来了以后,勘测到寨子后面有一股泉水,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建个水电站。傅衍彭、赵永康等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胜利地建成了这里的第一座水电站,夜明珠又落到山寨,古老的神话终于变成现实。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傅衍彭等知识青年的建议下,生产队又购置了拖拉机、电动打谷机、扬场机等,机耕面积逐年增加,农作物的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傅衍彭和贫下中农一起,平田改土,开荒造田,修堤筑坝,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他们打破了景颇族种田不上肥料的旧风俗,组织妇女积肥送粪,施用化肥、化学除草剂等;他们大面积推广良种,并在山上种植了甘蔗、油桐、紫胶、草果等经济作物……。过去这个在全县比较落后的山寨,如今成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在给爸爸妈妈的信中,傅衍彭还详尽地介绍了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切身体会,描绘了景颇山寨的美好远景。他自豪地说:“正是为了建设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曾经以任何人看了也将为之感动的奋斗精神战斗过。我们工作的意义,那些社会庸人们是无法理解的”;“我们是最幸福的战士”;“你们为自己的儿子骄傲吧,我要继续上农村这个大学”。
这一封又一封的红色家信,满载着儿子火热的心和新的思想,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父母头脑里的陈旧观念。批林整风运动中,父亲写信给儿子说:“由于在旧的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我这几年的确成了你前进道路上的‘惰性力’。这几年,我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但是,都交了不及格的卷子。这是世界观问题。” 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
一九七三年初,傅衍彭回家探亲,在昆明下火车以后,想把带不走的一些东西,寄放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亲戚家里。那家的门口有几个邻居在聊天,见他一身农民打扮,就有几分看不起。来到亲戚家里,傅衍彭说明来意以后,亲戚懒洋洋地说:“你自己去放吧!”第二天,傅衍彭的弟弟傅衍东去取东西,亲戚问:“昨天寄放东西的是谁?”傅衍东说是他的哥哥,亲戚不禁大吃一惊,说:“怎么会是小彭呢?几年不见,简直认不出来了,我们还以为是郊区的泥脚杆呢!”又说:“回去向傅教授和你哥哥道个歉,我们失礼了!”弟弟回来讲了这件事,傅衍彭心里很不平静。他想了许多许多问题:为什么因为我象个农民,就遭别人的白眼!?为什么工厂招工、大学招生时,亲戚朋友听说我还没回昆明,就又是摇头又是感叹!?难道我走错路了吗?不是,决不是!这正好说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深深地触及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旧思想、旧习惯、旧观念。我们选定的这条道路,就是要同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改变这种轻视农业,看不起农民的旧思想、旧习惯、旧观念。
当天,吃晚饭的时候,傅衍彭组织全家开了一次批判会。他激动地说:“我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天天吃的大米饭是从哪里来的?是亿万个泥脚杆顶着雨淋日晒,踏着冰霜露雪,出大力,流大汗种出来的。可是,社会上却有那么一些人,每天吃着农民种的粮食,却因为我们脸黑皮肤粗,脚上有牛屎,手上有老茧,就瞧不起我们。这是吃的亏心饭!我希望我的亲友们,每天吃饭时都想想这些,就不会瞧不起农民了!”父亲表示赞同儿子的意见,说:“象个农民有什么不好?就是要当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民嘛。”
这年十二月,傅衍彭的父亲患了重病,小傅回家看望父亲,父亲问他:“听说今年瑞丽受了灾,收成受影响了吗?”小傅告诉父亲:由于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全力抗灾,收成影响不大。自己正是在抗灾斗争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兴奋地坐了起来,仔细端详着这全家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眼中滚出激动的泪花。他从儿子身上,看到了毛主席指引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道路无比正确。
父亲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他把傅衍彭叫到床前,紧紧地握住儿子的双手,吃力地说:“你要把……生产队的事……抓……好。”
父亲去世以后,领导上考虑到傅衍彭家庭的困难,讨论了把他的弟弟、应届中学毕业生傅衍东留在昆明工作的问题。但在哥哥的影响下,傅衍东选定了上山下乡这条洒满阳光的道路。他决心同哥哥一道,到景颇山上去安家落户。临行前,妈妈一再叮嘱小儿子:要虚心接受景颇族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向哥哥学习,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如今,时间又过去了整整一年。傅衍彭和傅衍东在景颇山上有那些新的进步呢?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他们兄弟俩积极投入了这场伟大的斗争,分别参加了大队和生产队的理论学习小组,和景颇族的贫下中农一起,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孔孟之道,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他们和生产队的干部社员一起,深入批判了孔老二鼓吹的反动的“天命论”,焕发出冲天的革命干劲。今年,他们生产队的田地普遍实行了“四犁三耙”,良种面积扩大到百分之六十五,粮食产量比去年增长二成以上。
傅衍彭还用自己下乡五年多来的经历,批判了林彪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的反动谬论。他在一次批判会上激动地说:“象我这样一个出身在教授家庭的青年,要不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只能成为资产阶级的精神贵族。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我反复学习领会马克思关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的教导,逐渐懂得了应该爱谁恨谁,懂得了应该跟那条路线走,更加坚定了坚持乡村的信心。林彪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什么‘变相劳改’,妄图煽动我们离开农村,离开贫下中农,成为他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这只能是痴心妄想!我虽然在景颇山上落户了,但落户并不是目的;我的理想和抱负是:为改变山寨面貌发挥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边疆贡献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本报通讯员
《云南日报》记者(附图片)
傅衍彭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茁壮成长。这是他(中)和景颇族社员一起出工去。


第2版()
专栏:

德阳耐火材料厂党委举办学习班
培训职工子女做好下乡准备
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四川省德阳耐火材料厂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采用办学习班的办法,培训高、初中毕业但还没有下乡的职工子女,组织他们认真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本领,做好上山下乡的准备。
这个厂很重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党委成立了有副书记参加的领导小组,设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并派了两名干部带领下乡知识青年。几年来,全厂下乡的近百名知识青年中,有十六人加入了共青团,十三人参加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每个人都有一些进步。
全厂大多数中学毕业的职工子女下乡以后,还有二十三名高、初中已经毕业但尚未下乡的青年学生。对这些青年管不管?厂党委成员中曾有不同看法。有的同志说:“厂里的事还顾不过来,哪有精力管他们。”批林批孔运动中,大家经过学习讨论,一致认为应该管,因为这是关系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问题。八月份,厂党委采用办学习班的形式,把这批知识青年组织起来,根据农村的需要,把他们分成农机修理、电工、医疗等学习小组,由厂里负责培训,使每个青年都学到一些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本领。
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全厂职工积极支持这一新生事物。工人师傅手把手地教这些青年学技术,医生认真地讲解防病治病知识。几个月来,他们进步很快,有的可以接照明线、动力线,安电灯、日光灯,绕线圈,修马达等;有的熟悉了钳工活,能够修理水泵;有的学会了针灸、打针和处理常见的小伤小病。同这个厂挂钩的一个公社的干部看见这种情况,称赞说:“这很好!为我们农村培养了需要的人材。”
厂党委更重视对这些青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先后两次请老贫农给他们讲村史、家史,忆苦思甜。国庆期间,还组织这些青年跟随厂里文艺宣传队,到本厂安置下乡知识青年的三个公社进行慰问演出,让他们熟悉自己即将插队落户的地方,学习这里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通过以上活动,这些青年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纷纷向党组织表决心:只要时间一到,立即奔赴农村,为农业学大寨贡献力量。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