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革命小将魏秀英
在天津市南开中学,谁都知道初中二年级学生魏秀英,是一个批林批孔的小闯将,是一个团结的模范,学习的模范。连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也总是说:“要好好向人家魏秀英学!”
魏秀英今年十六岁,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旧社会,她爷爷给地主扛活,病饿而死。伯父被日本侵略者抓去当劳工,惨死在关外。奶奶提着小铁桶,沿街要饭。爸爸不满十岁就到码头当了童工,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粘住了破衣服,脱都脱不下来。解放后,魏秀英一家过上了幸福生活。她爸爸为了使孩子们不忘旧社会的苦,经常用血泪斑斑的家史教育他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阶级仇,民族恨。魏秀英从小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一九六八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高潮中,刚上小学三年级的魏秀英,拿起毛主席的书就要学。那时候,她才十岁。一九七一年,魏秀英成了小学里红小兵团的负责人。为了做好工作,她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情更迫切了。一天,当她听说学校领导和几位老师成立了业余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便跑到校革委会说:“我也要参加!”魏秀英成了这个小组唯一的学生成员。从小学到中学,魏秀英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还学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青年团的任务》和《反杜林论》等马列著作。
小魏的思想觉悟一天一天在提高,由“优秀红小兵”成长为“优秀红卫兵”,又成长为“优秀共青团员”,随后又担任了年级的团支部书记。她的各科学习成绩一贯优秀,还经常帮助同学学好社会主义文化课;参加劳动,开门办学,都是积极分子。
去年下半年,南开中学在教育革命的前进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又单凭分数看学生,作业过重,考试频繁;有的班上形成一股风气,“老师说了算,学生围着转,不管对不对,都得照着办”。一些人对这一套很习惯,觉得这才“正常”。小魏呢,恰恰相反,认为这一百个不正常。她对照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论述,认定这一套正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表现和影响。在党的十大精神的鼓舞下,魏秀英决心反这个错误的潮流。她向同班同学赵维娜谈了自己的想法。赵维娜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兴奋地问:“你看咱们该怎么办?”
“怎么办?贴大字报!”魏秀英说。
第二天,她们就把大字报贴到了校园最显眼的地方。这是南开中学批林批孔中的第一张革命大字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张大字报得到了学校党支部和广大师生的热情支持。不少老师和同学认为小魏她们路线斗争觉悟高,问题看得尖锐。但是,魏秀英所在班的班主任老师开始却不理解,认为这张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大字报是冲着他来的,思想不通,对班上的工作撒手不管;班上有那么几个同学认为,这下再不受纪律约束了。一时,班干部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魏秀英想,一两个人搞不好批林批孔,团结大多数才能把批林批孔进行到底。作为年级的团支部书记,她觉得应该主动协助领导搞好班上的工作。她把班干部们找到一起分析了班上的情况,对大家说:“我们要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基础上,把老师和同学们团结起来。老师的思想认识有个过程,对同学要正确引导。”大家决定分头做工作,召开红卫兵会,在同学中开展谈心活动。
小魏主动承担了帮助班上七个比较调皮的同学的任务。开始,小魏找他们开会,他们拔腿就想走;勉强坐下来,也是小魏一人讲,大家闷着听。后来,换个方式,挨个去家访,又因为当着家长的面批评同学的缺点,有的家长事后训斥了自己的孩子。两次谈心都没有成功。小魏想,我把自己摆在教育人的位子上,那人家怎么会跟你谈心呢?看一个同学,要一分为二。毛主席的教导我学了不知多少遍,可是做起来却又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小魏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再一次满腔热忱地去做这七个同学的工作。
一天中午放学后,魏秀英没顾吃饭,就跑到最调皮的一个同学家里找他谈心。那个同学见魏秀英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又指出不足的地方,态度诚恳,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你们过去老看我不顺眼,我就破罐破摔了。其实,我们也想进步。过去是我错了,今后咱们一起前进。”这位同学帮助魏秀英把那六个同学找在一块,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成立了一个课余学马列小组,连小魏共八个人,原来最调皮的那个同学还当了小组长。他们写大字报向学校党支部表决心:“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也要前进,决心变先进。”从此,他们坚持认真看书学习,积极参加批林批孔斗争。
全班五十多个同学,绝大多数都团结起来了,批林批孔搞得热火朝天。但是,班主任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过弯来。魏秀英和班干部们心里非常着急。这时,班里对老师的议论也多起来了。不少同学提出要求调换班主任。有的同学对魏秀英说:“你给咱向领导要求要求。”小魏正准备同大家商量做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听了这些话后,她向大家说:“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不能这么干。老师和我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他想不通是暂时的,对待思想工作,不能急。老师能调走,可调不走老师身上的旧思想。我们要热情帮助老师,使他和我们站在一起,共同战斗。”为此,魏秀英还给学校党支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们坚信班主任老师在党组织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最后会和我们站在一起同修正主义作斗争的。到那时,我们师生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信中表示决心和班主任老师搞好革命团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起批林批孔。
随着批林批孔的深入,班主任老师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看到老师的进步,魏秀英和同学们很高兴。小魏多次主动找班主任老师谈心。她对老师说:“师道尊严使我们师生之间隔了一堵墙,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要拆掉这堵墙。今后,我们有什么错误,希望老师及时指出,严格要求;老师做得对的,我们坚决支持!”
在学校党支部的教育和帮助下,班主任老师的思想疙瘩解开了。在一次全班批林批孔大会上,他联系实际,批判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从此,这个班主任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和同学们一起批林批孔;经常找同学谈心,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努力搞好班上工作。他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欢迎。
当人们问起小魏,是什么思想促使她这样三番五次地帮助同学和老师时,魏秀英说:这是毛主席对我们红卫兵的教导。毛主席要求红卫兵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
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魏秀英正在茁壮地成长。人们说,要不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哪能培养这样好的革命小将!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徐向前副委员长会见日本律师友好访华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讯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向前,今天下午会见了以日本律师联合会副会长、东京第二律师会会长柏木博为团长的日本律师友好访华代表团,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参加会见的代表团成员有笹原桂辅、三浦赖子、椎木绿司、原后山治、村上直、古川清箕、小林秀正。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何兰阶,中日友协秘书长孙平化,有关方面负责人姜维新、李福德、单达圻、唐家璇等,会见时在座。(附图片)
徐向前副委员长会见日本律师友好访华代表团。这是会见时合影。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阿齐兹·艾哈迈德部长离京回国
乔冠华外长等到机场送行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讯 巴基斯坦国防和外交国务部长阿齐兹·艾哈迈德今天下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我国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副司长章含之、高建中,到机场送行。
到机场送行的还有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阿尔维、大使馆公使米尔查和其他外交官员,伊朗驻中国大使阿巴斯·阿拉姆。
在阿齐兹·艾哈迈德部长离开中国之前,阿尔维大使举行了宴会。乔冠华外长、韩念龙副外长,阿齐兹·艾哈迈德部长,出席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我新任驻伊朗大使郝德青离京赴任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任驻伊朗特命全权大使郝德青,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德黑兰赴任。


第4版()
专栏:

兰州市城关区各小学少年儿童
用唱儿歌讲故事形式参加批林批孔
新华社兰州电 兰州市城关区各小学广泛开展唱革命儿歌,讲革命故事的活动。广大少年儿童运用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参加批林批孔斗争。
在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中,学生们自编自演了故事《骗子将军》,儿歌《林彪是个怕死鬼》等,在全区少年儿童中广为传播,剥开了林彪“天才军事家”、“常胜将军”的画皮,热情歌颂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为了让少年儿童从小粗知一点马克思主义,敢于批判林彪、孔老二,兰州市城关区革委会重视在小学批林批孔中采用唱儿歌、讲故事的形式。九月份,他们在这项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静宁路学校召开了现场会,十月份又举办了全区革命儿歌故事会,促使全区各小学批林批孔运动更加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区各小学已经组织起故事队八百多个,有故事员两千七百多人,已经讲故事一千多场次,其中自编故事七十九个。全区少年儿童创作的新儿歌更多,各小学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儿歌演唱会。广大师生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运用故事、儿歌的形式参加批林批孔斗争,不断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讲故事、编儿歌的活动,也更加丰富了各小学开门办学的内容。许多学校把学生带到附近农村、工厂、街道,听工人、贫下中农忆苦思甜,和工农兵一起同学习同批判。
新桥小学组织学生到城关区第一机械厂,同工人叔叔一起批林批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学生们在儿歌中写道:“红小兵,排好队,参加工厂批判会,叔叔上台批
‘复礼’,阿姨上台批倒退,我们愤怒呼口号,打倒林彪卖国贼!”教师还给学生们讲儿歌和故事的写作方法,把学生们自编的好的儿歌和故事作为补充教材,让学生自己谈编儿歌、讲故事的收获和体会,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
现在,许多小学生回到家里,也给爸爸妈妈讲革命故事,教弟弟妹妹唱新儿歌。


第4版()
专栏:

蒲圻县中小学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蒲圻县各中、小学结合学工、学农,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到目前为止,全县中、小学校共开辟小茶园二百八十多个,开垦农田、菜地九百多亩,种植松杉林、竹林、果木林等两千八百多亩,零星植树四十万棵。不少学校开展了“小秋收”活动,还办起了小工厂。通过这些勤工俭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好思想,也增加了学校收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蒲圻县地处丘陵地带,种茶历史悠久,山坡荒地较多,气候湿润,适合发展茶叶生产。种茶、采茶劳动也适合中、小学生参加。所以,大部分学校开展了以开辟小茶园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除少数平原地区的学校外,基本做到了校校有茶园。有十二所学校开辟的茶园在百亩以上。目前,小茶园的收益面积正在逐年增加,今年一季春茶就收了五万二千斤。泉口公社东风小学只有师生二百四十人,一九七○年开辟茶园五十亩,去年收益一千零五十元,做到了大队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免收杂费。
蒲圻县各中、小学把勤工俭学作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在勤工俭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感情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同时,学校把勤工俭学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工、学农结合起来。城关车站学校结合农业基础课教学,办起微生物车间,生产出“五四○六”菌种等多种微生物制品,已经向四十多个农村社队和五十多个农村学校传授技术,供应菌种。学校通过总结这些实践经验编写了补充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推动了教学改革。


第4版()
专栏: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朝鲜宽银幕故事片《一个护士的故事》观后
北京市红星中朝友好人民公社赤脚医生 张玉荣
在朝鲜解放战争的艰苦斗争年代里,朝鲜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响应劳动党和金日成同志的号召,日日夜夜奋战在硝烟弥漫的前线,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朝鲜宽银幕故事片《一个护士的故事》中的年青女护士姜莲玉,就是朝鲜千万英雄儿女中的一个代表。
影片重点突出了姜莲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使我们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姜莲玉是一个平凡的护士,又是一个英雄的战士。她热爱党和自己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对人民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早日消灭美国侵略者,她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在“二三一”高地的一次激烈战斗中,她随着前线军医所党支部书记车德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到了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当德俊大叔告诉她这里危险的时候,她斩钉截铁地说:“我是来打仗的,什么也不怕。”这简短的话语,揭示了她那崇高的精神境界。
对党和自己领袖的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使姜莲玉焕发出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革命的征途上,她接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党交给她的任务。当姜莲玉刚接到护送重伤员去野战医院的任务时,信心是很大的。但是,在途中意外的情况发生了,敌人封锁了公路交通,他们只好绕道山间小路。在这严峻的时刻,姜莲玉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朝鲜劳动党党员崔成林等几位人民军伤员,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给姜莲玉很大支持,更使她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艰苦的行军途中,姜莲玉处处以劳动党党员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她把精心护理伤员作为自己应尽的革命职责。由于敌人的破坏,野战医院转移了,医药和治疗都发生了困难。这时,重伤员明浩的伤势开始恶化,处于昏迷状态。姜莲玉为了挽救明浩的生命,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抽出了自己的鲜血,输进了明浩的血管中。行军在继续,斗争越来越艰苦,眼看着粮食也要中断。姜莲玉想到战友们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自己是一个革命的护士,绝不能让伤员们吃苦。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一夜往返百余里路,从敌占区人民那里背来了大米。当我们看到伤员们吃着喷香的米饭,而姜莲玉却因过度疲劳捧着饭碗睡着了的时候,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殷红的鲜血,这雪白的米饭,展示了姜莲玉对同志对战友的火一般的阶级深情,表现了她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共产主义思想。
姜莲玉经受了革命战争的考验,终于实现了自己最美好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朝鲜劳动党党员。姜莲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又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次,当敌机轰炸军医所时,姜莲玉冒着熊熊的烈火,几进几出抢救伤员。她不顾天上嚎叫的敌机,无视如泻的子弹,冲进燃烧着将要倒塌的军医所,救出了最后一个伤员。当万恶的敌机向伤员俯冲扫射时,姜莲玉奋不顾身,趴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姜莲玉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姜莲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彻底革命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我们赤脚医生,要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大熔炉里锻炼自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努力办好农村合作医疗,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做一个受贫下中农欢迎的赤脚医生,为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作出贡献。(附图片)
姜莲玉和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上前抢救伤员。
中国电影公司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