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赶超先进水平的道路上迈进
——记江苏南通国棉一厂技术改造的新成就
江苏南通国棉一厂是一个有着七十五年历史的老厂。最近一年多来,全厂六千多名纺织工人在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指引下,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批林批孔斗争中焕发出来的革命干劲,用到老厂技术改造中去,向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挺进,使老厂的面貌发生了振奋人心的变化。
如今,这个厂许多老的机器经过改造,正以崭新的生产成绩同新型的设备比高低。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正在逐步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激光、电子等新技术也开始在纺织技术中研究应用。纱布的日产能力已超过这个厂的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月月超额完成计划。各项生产指标比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或提高。棉纱一级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节约棉花十万多斤,节约粮食二十八万斤。
老厂改造的新成就,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对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深刻批判,是对大肆宣扬孔孟之道、妄图开历史倒车的一切反动派的有力回击!
冲破思想上的旧框框
走进细纱车间,一个机械化、半自动化操作的生产场面展现在眼前。细纱机上,自动落纱插管机不用人操作,自己唰唰地运行,只五十多秒钟就把一台车上四百多只纱锭一只只地落下,并将空纱管一只只地插上。机台旁边,自动管理机象有着无数双灵巧的“手”,把一筐筐零乱的纱管理得整整齐齐。车顶上方,一架架自动吹吸清洁装置来回运行,它那二十只“象鼻子”似的管道,把机器上的飞花吹吸得干干净净。当细纱机上的绒辊和皮辊缠上棉绒时,挡车工人开动电动剥绒辊机和电动绞皮辊机,只一会儿,机器便把棉绒剥除掉,再也不需工人用手去剥了。厂里的同志说,这叫做“细纱生产五自动配套”。这个车间所使用的细纱机,是七十多年前建厂时从外国买来的。正是这些老掉牙的旧机器,经过工人群众的技术改造,使细纱生产的工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细纱的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一年多来,南通国棉一厂的技术改造突破了老框框,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解放以来,南通国棉一厂曾经不断地在老机器上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职工批判了刘少奇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专家治厂”等修正主义黑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群策群力,改造老厂技术设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所有这些技术改造,都还只是使老厂的技术设备能够赶上或达到现在通用的定型设备的生产水平为目标。到一九七二年第四季度,这个老框框被冲破了。
在批林整风运动中,这个厂的广大职工满怀无产阶级义愤,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滔天罪行,革命热情高涨,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来发展大好形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厂党委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制订一个全厂技术改造规划,带领群众把全厂的老机器逐步加以改造。党委领导成员和厂技术改造办公室的同志深入调查了各道工序老机器的工艺水平,搞出了一个草案,决心在三年内,使全厂各道工序设备都达到国内定型设备的生产水平。他们满以为厂老条件差,能达到这个目标已经很不简单。可是,当他们到群众中听取意见以后,深深感到自己的思想是大大落后了。
工人们认为,老厂的技术改造是一场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的战斗,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先进水平。他们说:为什么规划里的技术改造项目都只是照搬人家已经做到的?为什么不敢自己攻尖端,走新路,比如把车间里的运输工作来个彻底的变革,创造新技术和新设备呢?
群众的意见,使厂党委的同志深受教育,他们体会到毛主席关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导,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反映了工人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深夜,党委书记和负责技术工作的厂革委会副主任还在灯下分析和研究创造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越谈越兴奋。
思想认识提高了,行动紧紧跟上。在厂党委的领导下,他们广泛收集和研究了国内外纺织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和资料,经过全厂职工的反复讨论,订出了《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生产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把七十多年的老厂改造成为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纺织厂”。这个鼓舞人心的技术改造的蓝图,激励着人们团结战斗。
群众是技术改造的主人
当技术改造的战斗打响后,一大批有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结合小组在全厂纷纷建立起来。单是攻战重点项目的三结合小组就有二十九个。他们在厂党委领导下,生气勃勃地活跃在各个车间和工段,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改造力量。
在纺纱车间里,有一台自动化的筒管运输设备在哗哗地运行着。摇纱工段各台车上用过的六种不同颜色的空筒管,很有秩序地进入各自的输送带,徐徐地流进储管仓。在几十米以外的细纱工段,有一台电气控制箱,箱上有一排电钮。工人一按电钮,筒管便从储管仓内源源地自动送来。要什么颜色的筒管,按动相应的电钮,便来什么颜色的筒管。这样,解放了纺织厂里历来用人工推车运送筒管的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条筒管自动运输线,就是三结合小组搞出来的。
筒管自动运输线三结合小组在试验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困难。他们先后到面粉厂参观面粉运输,到钢铁厂参观焦炭运输,到港口码头参观货物运输,受到不少启发,但所看到的,全都是一点进、一点出的单一运输。而他们要搞的却是六种不同颜色的筒管在一条运输线上运输,并且根据各台车的需要,要能够多点进,一点出,有先有后地自动运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怎么办?老工人严汉恩坚定地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新技术是人创出来的。”严师傅出身很苦,干运纱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三结合小组后,同小组里的技术员黄文炳密切合作。他们互相学习,反复研究,先后设计出五种方案。三结合小组对这五个方案逐个加以试验,进行对比,取长补短,反复研究,终于克服困难,创造出了多点进、一点出的筒管自动运输线。
每个三结合小组都有自己的主攻目标。每当一项任务完成后,他们又为自己提出新的任务。严师傅那个三结合小组在搞成筒管自动运输线后,紧接着又先后搞成了成包自动运输线和筒子自动运输线。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管纱地下自动运输线的研究试制工作。在纺纱车间里,逐步摆脱掮、背、推、拉的笨重体力劳动,正在向着运输机械化、自动化的目标迈进。
三结合小组是技术改造的骨干力量。他们紧紧依靠工人群众,不搞关门试验。他们的试验方案都向群众公布,他们的试验实物就摆在车间里,广泛听取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有时三结合小组碰到难题,经群众一指点,便迎刃而解了。
还要努力作战
南通国棉一厂广大职工为实现工厂三年技术发展规划,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新成果。一年多来,搞成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项目四百二十多项,使道道工序有革新,台台老机有改进。职工们说:这些成果仅仅是工厂全面技术改造的第一步,要攀登纺织生产技术的高峰,还有更加艰巨的战斗在后头。
他们把成绩作为起跑线,又在向新的目标进军了。
厂党委和革委会的领导干部们,在领导工厂技术改造的实践中,看到了群众的力量,信心更足了。他们对技术改造的初步成果进行了总结,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决心把分散的局部改革,发展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配套成龙,逐步实现全厂从原料到成品的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厂党委向全厂职工发出“以批林批孔为强大动力,实现技术改造配套‘一条龙’”的战斗号召。党委书记带领一批干部深入到车间,和工人们一起研究儒法斗争史,研究技术改造的新方案。全厂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热潮。
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南通国棉一厂的工人以必胜的信心,在加速老厂改造、赶超先进水平的大道上昂首阔步,奋勇向前。南通市革委会报道组


第3版()
专栏:

自力更生搞革新
当我们走进阳泉市任家峪锅厂的铸锅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巨龙般的流水线,隆隆地转动着。这条流水线长七十八米,重九十多吨,上面排列着四十五个不同规格的铁锅模型。由于机器代替了笨重的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平均二十六秒钟可产一口锅。
任家峪锅厂铸锅流水线的建成投产,是经历了一场斗争的。一九七三年,为了挖掘企业潜力,改变手工操作的落后生产方式,厂党支部向全厂职工提出“大战七个月,实现铸锅生产机械化”的号召。这个号召一提出,多数同志拍手叫好,坚决拥护。但也有少数同志信心不足,说什么:“流水线好是好,上级不给设备没法搞。”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党支部领导成员分头深入车间班组,发动广大工人狠批林彪鼓吹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许多老工人联系实际,回顾铸锅由沙模改为硬模生产,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事实,批判了铸锅生产工艺不能搞革命,厂小设备差,不能搞革新的错误观点。
去年七月,这个厂在提高广大职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的基础上,决定建设铸锅生产流水线。这条流水线有八千多个部件,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工件加工需要自己解决。工人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在三台旧皮带车床上干了起来。大方盘是流水线上的关键部件,要加工这样大的部件,必须有二米以上的立式车床或大头车床。但这个厂只有一台大皮带床,只能加工直径八百毫米的工件。怎么办?共产党员任银贵代表机修组向党支部表示:“加工大方盘的任务我们包了!”任银贵带领全组同志夜以继日地干,克服各种困难,四十五块大方盘的加工任务,只用了十多天就拿下来了。
铸工组的攻关战斗,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流水线的主机传动部分,有一个直径一米二五的传动齿轮,按设计要求应该是铸钢件,到外单位加工,要两个月时间。这时老铸工任拉宝同志提出:“时间只能争,不能等!”他们硬是用手工一个一个地把九十六个牙齿“抠”出来,经过运转试验,完全合乎要求。
一九七四年二月,铸锅生产流水线正式建成投产。今年头九个月,这个厂已经完成年计划的百分之八十多。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右图:为了适应我国港口建设的需要,山海关桥梁厂广大职工群策群力,制成起重十吨的吊车。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设计要敢于大胆创新
交通部第三铁路设计院桥墩台革新组
过去我们在铁路桥梁墩台设计上,大多是照搬照抄国外计算理论,修建起来的铁路桥的墩台,被群众称为“肥梁胖柱”、“傻、大、粗”,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对此,现场工人曾经提出过不少批评意见。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人敢碰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批判了刘少奇鼓吹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组成了设计人员同工人、干部三结合桥墩台革新小组,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依靠群众的集体智慧,设计出了我国自己的小截面桥墩台。这种桥墩台比原来的墩台每个平均节省混凝土百分之三十左右。目前已有三百多座铁路桥按照革新后的图纸施工。所节约的混凝土,又可另建一百多座同样大小的铁路桥的墩台。
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批判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坚持革新,反对守旧倒退,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乘胜前进,又设计出了更加轻型的柔性桥墩台。这种新型的桥墩台每个比旧式的桥墩台节约混凝土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过去修一个桥墩台所用的混凝土,现在可以修三个。
在革新桥墩台的过程中,开始曾有人抱怀疑态度,认为新设计的柔性桥墩台又细又高,“缺乏科学根据”,想打退堂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一次深入现场,先后对一百一十六座旧桥墩台进行了调查;同时还按照新的设计修建了六座试验性桥梁,与施工、运营、科研等单位一起进行了一百多次现场试验,取得了大量的各种实测数据,从而掌握了革新桥墩台的充分的科学依据。当我们拿着设计图纸到建桥工人中征求意见时,工人们高兴地说:“俗话说‘立木顶千斤’,你们设计的这个细柱子桥墩有道理,我们工人坚决支持。”
二百多吨重的架桥机缓缓地开进了桥头,高二十多米、直径一米的柔性桥墩就要架梁了。这时有的同志又担心地说:“架了这么多桥,也没见过这么细这么高的桥墩”。架桥工人把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三结合小组对架桥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都仔细地作了研究,并制定了十四条安全措施,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架梁任务。为了进行通车试验,邯郸机务段5087号机车包乘组的工人同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驾驶着满载的高速列车在桥上往返跑行,并进行了近百次紧急刹车试验,一个个柔性桥墩在强大制动力的冲击下,巍然不动,胜利地经受住了考验。


第3版()
专栏:

路线对头,“占田”变“造田”
辽宁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露天采煤、采矿,一般要在开采前建设一个排土场,堆放从矿层上部剥离下来的土层和岩石。过去,设计这种排土场往往要占用大量的农田,形成采矿和农业争地的矛盾。例如,有一个油页岩露天矿的排土场,原设计排土场要占用一万三千多亩高产田,在排土场围堤内的常年积水还威胁着附近的庄稼。这样的设计,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同时也给当地的工农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后来,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认识到排土场多占地与少占地、占好地与占次地,不仅反映出设计工作上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而且也是关系到巩固工农联盟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同当地的工人和贫下中农一道,花了两个月时间,对矿区周围的住户、人口、房屋以及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并在这个基础上选定了一个新的排土场。这个排土场比原设计的排土场只增加了半公里运距,但却比原排土场少占一万一千多亩农田,同时还解除了附近农田遭受水淹的威胁。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特别是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院广大职工进一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大家认识到,只要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导设计工作,排土场和农业争地的矛盾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得到解决的。比如,有一个露天煤矿是我院在一九五九年设计的。这个露天矿的排土场占用了大约三千亩农田。今年六月份,我院又派出了一个设计组到这个矿去进行改建和扩建设计。大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同工人和贫下中农一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扩建排土场不再占用农田,而把剥离下来的土层覆盖在原排土场的乱石堆上,同时填平附近的几个山沟,造田、造林三千七百亩的设计方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已经占用了的农田恢复青春,而且还可让附近的荒山和沟壑披上绿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个设计方案提出后,受到了当地贫下中农的一致称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