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把蹲点劳动当作一场革命来抓
——记武鸣县委书记王治民坚持蹲点劳动推进学大寨运动的事迹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委,认真改进领导作风,常年坚持蹲点劳动,推进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使武鸣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粮食亩产连年超《纲要》,去年总产达四亿三千多万斤,比一九七○年增加八千多万斤;交售商品粮一亿二千多万斤,比解放初期的总产量还多。今年遇到特大干旱,全县广大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带领群众,狠批“天命论”,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做到了旱天不旱地,农作物获得了好收成。
在基层领导 在点上安家
在武鸣县委机关里,房子里空荡荡,院子内静悄悄,只有少数干部处理日常工作,大部分干部都在下边蹲点劳动,四年多来一直坚持这样做。他们采取分批轮换的办法,经常有四百多干部固定在社队工作。县委、县革委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蹲点劳动在一百天以上。在广大干部中间,形成了以深入基层为荣,以在社队蹲点为乐的新风尚。
武鸣县机关干部的新作风是由县委书记王治民带头兴起来的。四年多来,他带头坚持蹲点,调查研究,参加劳动,在基层领导,在点上安家。平均每年在基层蹲点一百五十天以上。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赞扬:这个头带得好,我们欢迎这样的领导!
一九六九年夏,刚从横县调来武鸣工作的王治民,心里好似一团火。他想:党把这么重的担子放在自己肩上,怎样团结县委一班人,领导全县几十万群众,很快改变武鸣的面貌?自己是一县的带头人,这个头怎么带?王治民跑了许多社队,访问贫下中农,了解农村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领导作风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心里逐渐有了底。
武鸣历史上是个低产多灾的县。几年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但典型经验在面上却推不开。如双桥公社的镇南大队,原来条件较差,由于狠抓阶级斗争,一九六九年就达到平均每人有一亩旱涝保收田,生产一千斤粮,养一头猪,以“三个一”闻名全县。县委作决议,发号召,召开会议,组织参观,但镇南大队农业学大寨的经验还是推不开。
当时县委领导习惯于一般号召。一九七○年春季插秧时,县委认为全县插秧机多,群众也习惯使用,只要号召一下就行了。可是实际使用插秧机插秧的还不到稻田面积的一半。王治民发现这个问题后,便深入下去调查,了解到有的是由于对农业机械化抓得不力;有的是秧苗小不适宜用机插;有的是机器损坏零件供应不上。把这些问题一摆,大家认识到,县委领导成员是坐在机关里指挥生产,还是到基层去具体领导生产,这不只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反映出县委领导成员领导作风和意识形态里的问题,是个路线问题。
王治民和县委、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反复研究这个问题,先后五次开门整风,发动群众提意见。有人说,昔阳县干部一年四季在山沟里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领导生产;武鸣县的干部却是机关坐,面上跑,县委口头上也说蹲点,但是“挂帅不出征”,靠一般号召来领导。尖锐的批评使县委受到很大震动。
王治民和县委的同志认真学习了昔阳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当前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是社会主义的群众运动,不仅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而且要不断清除资产阶级影响,进行一场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在这场深刻的革命运动中,县委本身不进行革命,就不可能领导群众进行革命。要把武鸣建设成大寨式的县,先要转变领导作风,特别是当“班长”的要带头改变。于是王治民毅然地打起了背包,选择全县有代表性的圩镇——陆斡大队蹲点劳动。
四年来,王治民扎扎实实蹲在点上。他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抓批林整风、批林批孔,结合当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刻苦地做后进队的转化工作,做到以点带面,把点上经验逐步在面上推广。
抓在根上 帮在心上
陆斡是个老后进队。陆斡的变化,说服力最大。许多干部、群众反映:如果陆斡上得去,其他社队没说的。王治民选了这个“老大难”大队去蹲点,决心在这里蹲出结果来带动全县。陆斡圩镇大,阶级斗争复杂,人们不看重农业生产,变着法儿捞现钱。王治民来到这里,经过调查研究,觉得陆斡之所以长期上不去,是由于没有抓党的基本路线,解决方向道路问题。他和大队党支部成员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总结陆斡大队的经验教训,分析了资本主义倾向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的反映,看到了阶级敌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破坏。第十生产队有个反革命分子公开煽动劳力外出,说什么“下田干三天,不如圩上转一圈”。通过学习,使大家认识到,不抓路线,不看方向,学大寨就是空的。只有堵塞资本主义道路,才能迈开社会主义的步伐。弄清了问题的症结,他们广泛发动群众,打击阶级敌人,端正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向。通过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使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深入人心,资本主义倾向一露头就有人批。社员们积极投入了集体生产,保水田扩大了将近一倍,一举摘掉了后进的帽子。四年来大幅度增产,每年每亩平均递增百斤以上。
后来,王治民又来到罗波公社凤林大队蹲点。这里的支部书记韦信荣,听说县委书记要来凤林,心里犯了愁:说不定要挨一顿批评,要不就是撤职换班。原来,这个大队条件并不算坏,可是粮食亩产多年徘徊在五、六百斤上下,群众形容是:“黄牛拉磨原地转”。过去,工作组一来就调换干部,可是越换工作越上不去。韦信荣当了支部书记后,也采取了消极态度,凤林仍然落后。
王治民来到凤林,住在老贫农家里,向贫下中农进行调查,觉得韦信荣出身苦、本质好,就是路线觉悟不高。王治民想,简单撤换不是办法,换人不如换思想。王治民满腔热情地用党的基本路线帮助韦信荣提高觉悟,并在凤林大队展开了群众性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全大队收集了旧社会地主剥削农民的昧心斗秤、长工扁担等实物三百多件,举办了新旧社会对比展览。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来,县委吸收凤林的经验,又举办了“壮乡怒火”阶级教育展览,对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治民还组织大队主要干部,听老贫农龚继文忆苦思甜。说到旧社会的苦难岁月,每个干部都泣不成声。龚继文说:“毛主席和人民给了你们权,大伙把家交给你们掌管,你们不好好管,共产党员不想共产主义,不批资本主义,你们带的是什么头?走的是什么路?”从此,韦信荣变了,他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带头修水库、开渠道、挖泥塘,凤林出现了新局面。
王治民发现,有的干部犯错误主要是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因此他每到一处,都注意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第五生产队有一个反革命分子不出集体工,躲在家里搞木工活,还散布什么“蝙蝠夜夜飞,不及蛤蟆坐地肥。”王治民抓住这种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例,组织干部群众展开大批判,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许多社队干部、社员深有感受地说:“王书记教人教在根上,帮人帮在心上。”
深入一点 推动全般
王治民在点上经常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他头天晚上来到凤林大队,第二天一早就冒雨来到水利工地,和干部群众一起,看砂石流向,查工程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在王治民带动下,大家学习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顽强精神,发动群众四战风化岩,用修暗渠的方法,防止了砂石的流动。苦战两个月,完成了四万多土石方,修通了十一华里长的环山渠,使流水绕过山头,把一千七百多亩望天田变成了保水田。两个月完成了三年没能完成的工程,使全大队的保水田面积增加了一倍。
王治民在英圩大队蹲点时,这个大队确定要积肥,可是干部没有出来带头干。王治民看到这种情况二话没说,一下跳进泥沟干起来。县委书记的行动,成了无声命令,全大队很快掀起了积肥的热潮。
王治民在蹲点中了解到,有的干部下不去、蹲不住,除思想作风问题外,还因为怕抓了点丢了面。他决心在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应用毛主席一贯提倡的“深入一点,取得经验,推动全般”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做到蹲好一点,带动一片,经常开现场会,交流经验。一九七三年早稻插秧时,自治区党委号召扩大早稻面积,王治民和其他领导成员研究,认识到只一般号召,没典型经验,还是流于空谈。于是王治民就到英圩大队和干部社员查看了全大队的田地,通过开荒造田、利用河边、改造荒塘等办法,全大队扩大了早稻面积一百七十五亩。经过推广英圩经验,原来全县计划扩大早稻面积三万亩,结果达到了四万七千亩,仅这一项措施就增产粮食一千五百多万斤。
四年来,王治民和县委其他领导成员蹲点劳动,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县的工作。批林批孔以来,他们更自觉地把蹲点劳动当作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来抓,促进县委领导成员的思想革命化。县委领导作风的转变,促进了全县面貌大改变。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蹲得住 抓得准
郭大江
读了武鸣县委领导同志长期坚持蹲点劳动的通讯,使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一是蹲得住。农业要大上,干部要大下,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蹲点劳动……。这些道理许多同志都是知道的,可是往往做不到;或者蹲下去,过一阵又浮了上来。武鸣县委领导同志却能做到长期坚持,四年如一日,这是很可贵的。
二是抓得准。蹲到点上抓什么?这里也有不同的作法。有的是看到生产上不去,就单纯去抓生产;有的是碰到什么具体问题就抓什么。这样,自然就陷于事务,抓不住主要矛盾。武鸣县委书记却不是这样。他找了一个阶级斗争比较复杂的老大难队去蹲点,紧紧抓住党的基本路线,解决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因为抓得准,这个队的后进面貌迅速改观。
要做到这两点,首先县委本身要来一场革命。从武鸣县委的经验中可以看到,他们能做到蹲得住,抓得准,是经历过一场思想路线斗争的。武鸣县委开始并不自觉,他们也是习惯于浮在上边,开开会,发发号召,一般化地领导。经过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他们认真学习了昔阳县委的经验,把深入基层蹲点劳动当作一场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来抓,在县委本身进行革命,学大寨就出现了新局面。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在深入发展,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越来越高涨,迫切要求党组织领导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新的形势面前,县委领导应该怎么办?武鸣县委蹲点的经验可供参考。


第3版()
专栏:

山东花生在山西结果
山西榆次县大发大队试种的十二亩花生获得丰收,平均亩产四百零四斤。老队长魏来根捧着颗颗个大粒饱的花生,无限深情地说:“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新成果,是农业学大寨的丰收果,也是山东人民的风格果啊!”
过去,人们认为榆次的土质、气候不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没有种植花生的习惯。去年冬,在地、县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大发大队党支部书记丁宁到山东栖霞县等地参观学习,专门研究了花生的生产经验,决心让山东花生在山西结果。栖霞县庙后公社的群众还特地挖开积雪,装了两小塑料袋土,让丁宁拿回山西进行土壤对比化验。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的同志不仅提供了技术资料,并拨给大发大队四百斤优种试种。
今年“五一”前后,按山西晋中的气候,正是花生下种的好季节。可是从未种过花生的大发大队,第一次播种仍感到有不少困难。正在这节骨眼上,山东栖霞县汪家夼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科研队负责人徐洪雁,带着山东贫下中农的深情厚意,来到了山西大发大队。汪家夼大队是山东烟台地区有名的粮油双高产先进队。近几年来粮食亩产超千斤,花生亩产稳定在七百斤以上。老徐一到就和大发大队的贫下中农一起干。他亲自参加整地、选种、拌砂、浸种、催芽。晚上还几次给大发大队政治夜校讲课,介绍种花生的各种技术措施,和他们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战天斗地,取得粮油双丰收的经验。
天气好象故意考验这新落户的十二亩花生,播种以后一连三个月没有下场透雨。山东同志很关心它的生长。七月上旬,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单位到大寨参观的同志来到了大发,具体教给大发大队的社员如何培土抗旱管好花生;又在晋中有关单位的要求和配合下,先后到昔阳、祁县、介休、榆次等县深入田间、地头,察看土质、日照,了解无霜期等情况,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晋中一带适合花生的生长,并整理出一套花生栽培资料,为全区发展花生生产提供了科学数据。
山东人民的风格,大发的经验,对榆次和晋中一些县启发很大。大家认识到,种植花生发展油料作物,是广大群众的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大事。晋中地委计划明年在全区九个县、市种花生三万多亩,进一步摸索大面积种植花生的经验。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图为山东花生研究所育种组长崔务峰和大发大队党支部书记丁宁在检查花生品种质量。


第3版()
专栏:

永顺县油茶发展
湖南省永顺县,是我国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这里出产的茶油色清味香,是良好的食油;茶壳还可烧碱作肥料。这个县的广大土家族人民,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油生产互相促进,使油茶产量连年上升。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全县今年油茶的总产量达二百八十多万斤,比去年增长一成多,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八倍。


第3版()
专栏:

北流县油料增产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今年花生大丰收,并提前超额完成了收购入库任务。
今年以来,北流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以批林批孔为纲,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油料生产。今年全县花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四成多。为了做好花生收购工作,各社队认真落实党的各项经济政策,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保证留足种子和完成交售任务,又使社员食油有所提高。西壤公社横壤大队第十二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在讨论“花生增产后怎么办”的问题时,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多分多吃、不顾国家需要的错误思想。这个队除了留足种子和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外,还多卖给国家一千四百多斤油。


第3版()
专栏:

注溪公社花生丰收
贵州省岑巩县注溪公社今年花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四倍半。
花生是注溪公社传统种植的油料作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不能全面落实,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有所下降。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公社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花生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今年,广大干部和社员积极投入批林批孔的战斗,扫除修正主义和“天命论”、“上智下愚”等反动观念对发展生产的障碍,鼓足干劲,抓革命,促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增产措施,夺得了花生大丰收。目前,注溪公社广大干部和社员正怀着丰收的喜悦,积极向国家交售花生。


第3版()
专栏:

刘家公社喜收葵花子
吉林省农安县刘家公社今年葵花子喜获丰收。
为了种好葵花,多向国家提供油料,今年刘家公社党委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对干部和社员进行了路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大家既看到国家对油料作物的需要,又看到本地有适宜发展葵花生产的条件,而且种植葵花能改良低洼盐碱地的土壤,还可为养猪业提供饲料。干部和社员懂得了这些道理,今年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情况下,种葵花一万五千多亩。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他们精心管理葵花,战胜了自然灾害,获得了葵花子丰收。现在,全公社的葵花已经全部收割进场,正在收打。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四川双流县机投公社十大队油菜籽丰收。图为社员在打场。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