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老科学家坚持走新路
——记西南农学院教授侯光炯
巴山蜀水,成、渝地区,传颂着“侯教授”的动人事迹。在简阳县的农村和城镇,“侯教授”的故事,更是到处都能听到。
“侯教授”就是西南农学院年近七十的土壤学家、共产党员侯光炯同志。他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和教育,精神焕发,朝气蓬勃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坚持在农村蹲点,同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结合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侯光炯从事土壤科学研究已有四十多年,先后写过《中国农业土壤分类》、《土壤的粘韧曲线》、《土壤生理性》、《土壤学》、《土壤肥力新义》等著作。但是,过去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教学、科学研究、生产长期脱离,学生所学的土壤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用不上,毕业后大多改了行,土壤学专业一度走进死胡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土壤学专业获得了新生,侯光炯自己也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焕发了革命青春。
近几年来,侯光炯转战在四川的仁寿、射洪、剑阁、简阳等县,进行改土、治水、造林等调查研究,为农业学大寨搜集科学资料。前年冬,他要求到丘陵地区的简阳县镇金区农村蹲下来搞科学实验。上级领导考虑他年纪大了,又是高度近视,劝他到农村“走马观花”地作些调查,在学校搞科学研究就行了。但侯光炯认为关门搞科研已经几十年,教训是深刻的,决不能再走老路了。只有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与工农相结合,深入三大革命运动中搞科研,才能有所作为。他坚决要求说:“正因为自己老了,才更应该利用有限之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些工作。”
去年二月,侯光炯带领西南农学院的几位同志来到了镇金。区委领导同志问:“侯教授这次来,要呆多久?”他微笑着答道:“同你们一起干吧,镇金不改变面貌,我就不走。请你经常检查我的工作。”
区委打算安排他在镇金附近的一个大队,大家便于照顾。不料,侯光炯谢绝了。他提出蹲点的两个要求:一,选择土质差的地方;二,住下去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最后,侯光炯选定了镇金公社的联合大队第四生产队蹲了下来。
老教授蹲点的消息很快传开了。贫下中农热情地欢迎他,争相腾出房屋,安排住所,准备饮食,使他第一次领略到生活在贫下中农中间比住校内的高楼大厦更温暖。可是,有些人却说:“蹲在偏僻的丘陵地区,整天忙于劳动、种地,对科学事业能有什么贡献呢?”侯光炯回答得好:把劳动人民的经验科学地总结出来,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这就是对党的最大贡献!他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坚定不移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向前进。
无论是炎热的夏晚,还是隆冬的寒夜,在僻静深丘间的一座茅屋里,总是闪着灯光。社员们都知道,侯光炯这时不是在专心致志地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就是在为农村政治文化夜校编教材;或者正埋头在绘制各种图表。人们一走进他的屋子,只见四周的泥墙上,挂满了他绘制的《简阳县土壤——农业区划图》、《镇金公社联合大队地形图》、《高效有机复合肥配制法的研究》等等图表。方桌上,床头上,堆满了书籍,以及作物实验、土壤调查的记录本。
侯光炯把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请来了,满腔热情地请他们给自己出题目,交任务。大家提出的要求和问题,他都仔细地记下来,准备通过科学种田的实践去寻找答案。侯光炯同生产队的五个知识青年和老农,组成“三结合”科研小组,在十一亩科学试验地里种了棉花、玉米、水稻、油沙果等十多个良种,进行着十多项品种、密度和用肥的对比试验,同时还建立轮间套作示范试验田一百多亩。
平时,经常看见满头白发的侯光炯和社员群众一同劳动,一起研究,随时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科研新课题。
一九七三年春天,侯光炯科研小组从“三省”(省工、省肥、省水)的考虑出发,试验了“大窝培肥”的办法,即在横顺相隔一尺五宽的地方,挖一尺五见方的大窝,施适当的有机肥,每窝种六至八株玉米或棉花。这样做,既深耕了土地,又能集中利用肥效。第二年,再如此换种在空行里。三年后,就可以在省工、省肥、省水的条件下,全部改造这块耕地,实现当年改土当年收益的效果。去年,他们用这个办法种的十一亩科学试验地,土壤含水份比一般土地高百分之四,用肥也与当地一般水平差不多,结果,棉花亩产由一百斤左右上升到一百五十斤至一百八十斤,而且纤维长、成熟早;玉米由四百多斤提高到七百斤至八百九十多斤。今年,他们又用这个办法在从未长过庄稼的丘陵顶上开荒种棉,也是棉桃满枝,长势喜人。科学实验的成功,鼓舞了广大社员群众,推动了科学种田。今年,镇金区各生产队都种有大窝玉米和棉花,长势都比一般的种法好。
侯光炯把科学实验中的收获,写成四十个题目的教材,热心传授给大队干部和社员,帮助大队更好地开展科学种田活动。很快地,联合大队的科研小组发展到了九个,侯光炯的科研点由联合大队扩大到了红星和红旗大队。
侯光炯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不断总结群众的经验,认真进行科学实验,探索科学道理。去年的棉花试验,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贫下中农告诉他,本地棉苗初期要“控”,绝不能“促”,可是他没有领会其中的道理。当他看到另一个公社的棉苗已经中耕三遍、施肥两次的时候,心想两地气候相同,只是土壤前者较粘,后者较砂,总不能因此就说是土壤引起的差异吧,肯定这是栽培学方面的问题,学土壤的管他做什么!于是,也将试验地上的棉苗普遍地灌了一次粪水。夏天来了,灌了粪水的棉花果然普遍陡长,还招来了严重的虫害,结果皮棉产量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类似这样的教训,使侯光炯真正懂得了: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完全有科学道理,必须虚心地学习和研究;对作物生长来说,土壤学和栽培学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由此,他发现土壤的质变,引起种子或作物的质变,这在科学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根据这种认识,他和群众一起分析了气候对作物的影响,不仅限于作物的地上部分,更主要的是作物的地下部分。气候通过土壤影响作物根部的生长,根深才能叶茂。土壤疏松,水热调匀,作物才能稳健生长,高产稳产。但是,气候怎样改变着土壤的水热状况,怎样影响作物的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呢?这需要随时对土壤和作物进行诊断,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他认为这是当前各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在他的建议下,西南农学院组织土化、农学、农机、植保等七个系的部分教师积极参加这项科学研究,中共内江地委、内江地区和简阳县的气象部门也积极派人参加这项科研活动。现在,各个学科正在密切配合,共同探讨,积极开展科学种田所需的诊断技术、仪器和方法的研究,并且已经初步制成了测土壤水热动态的仪器。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在农村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侯光炯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改造思想,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无论是挖地打土,还是开厢下种,踩水栽秧,样样农活他都争着干。可是,在他参加劳动的时候,社员们夺他的锄,拿走他的筐,说:“你年纪大了,摔坏了身子怎么办?!在旁边给我们指点指点就行啦。”侯光炯总是诚恳地说:“我才开始为人民服务,不能休息。你们总是嫌我老了,瞧不起我是吗?”说完,大家都开怀地笑了。
侯光炯和群众在一起,对贫下中农的病痛很关心。一个漆黑的夜晚,侯光炯得知社员李西云的孩子得了急病,发烧昏迷,便立刻请人摸黑把自备的药品送去,使孩子转危为安。又一次,社员郑永德生了重病,侯光炯多次去他床前探望,亲自送药给他吃,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社员群众都感动地说:“侯教授关心我们贫下中农,胜于关心他自己。”
去年“五一”节前夕,中共重庆市委和西南农学院党委研究了侯光炯同志的工作,认为他长年在农村蹲点,工作负担太重,对他的健康不利,想说服他回校搞科研,点上的工作由另外的同志继续搞下去;可是,又考虑到,如果直说,他不会回来。怎么办呢?最后决定,通知他有别的事情,要他立即回来。侯光炯赶回农学院,了解了领导的心意后,第二天便直奔火车站。同行的同志劝他说:“侯老师,你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连自己的家门都没进,就要走了?”侯光炯说:“现在正是准备夏收夏种的大忙季节,我怎能丢下点上的工作,在家休息呢!”他乘上火车,很快就返回战斗的岗位。
这天黄昏,当侯光炯走在联合大队崎岖的丘顶上,顿时,从山坡、田间、院坝里,到处响起热情的招呼声:“侯教授,回来啦!”
“侯教授,怎么回得这么快?”傍晚,侯光炯坐在茅屋里,激动地挥笔向党组织写了一封长信,感谢党对他的深切关怀:“党和人民越是关心我,我越要下决心蹲在农村。我一定不辜负毛主席的教导,把晚年献给党和人民。”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发展的大好形势下
安徽努力增产轻工业和手工业产品
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省九十七种主要轻工业和手工业产品都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据新华社合肥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电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安徽省轻工业和手工业系统采取措施,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的需要。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省主要轻、手工业产品,如卷烟、酒、日用搪瓷、电池、棉毛衫裤、毛呢等九十七种产品,都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安徽省各级党委以及轻、手工业系统各级党组织,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的指示,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切实加强对轻工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领导。轻、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合肥、蚌埠、芜湖、安庆等市的市委负责人和轻、手工业部门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基层,狠抓重点企业,切实解决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今年安徽省烟叶获得丰收,但是,生产卷烟纸的淮南造纸厂,一度因为纸浆等问题使生产上不去,影响了卷烟生产。淮南造纸厂的领导干部便深入车间,一边劳动,一边同工人一起研究解决增产纸浆的问题,使卷烟纸的生产不断上升,为全省卷烟增产提供了条件。芜湖卷烟厂的党委书记在深入车间劳动时,发现卷烟车间的生产赶不上包装车间,就和卷烟车间的工人们一起研究试验,适当提高了卷烟机的速度,使产量很快提高了百分之十。安徽全省的卷烟产量近几个月来一月比一月提高。
优先安排人民生活中常用而需要量又较大的碗、铁锅、铝锅、日用玻璃器皿、小五金、小百货和木制家具等产品,是安徽省努力增产轻、手工业产品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以生产碗为主的繁昌县瓷厂,今年以来经过不断扩大原材料来源,大搞技术革新,使产量很快由去年的二十万件增长到八十万件。生产各种铁锅、铝锅的工厂和手工业合作社职工团结战斗,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许多厂、社经过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肃清“利润挂帅”等流毒,进一步克服了不愿生产产值小、利润少的小商品的倾向,坚持按照人民的需要安排生产。宣城县水车板刷厂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利用边角碎木,生产了城乡市场需要的木衣夹三百多万只;一些生产其它产品的工厂,利用生产中剩下来的边角余料,采用拼接等办法,生产出大批桌、椅、柜、橱等木器家具,利用小杂竹生产了大批淘米箩、菜篮等供应市场,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各地轻、手工业部门还积极会同商业部门,调查研究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扩大轻、手工业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寿县生产的轻、手工业品品种较少,过去大部分要靠外地调进。十月以来,这个县仅生产的针织、编织、炊事用具、五金工具等产品就扩大到一千八百多种,花色增多,质量提高。
全省各地在增产轻、手工业产品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广辟原料来源和开展原材料节约代用工作。芜湖地区手工业局为了保证所属厂、社的生产,认真进行清仓查库,仅各种小钢材就调出二百五十多吨。许多地区和市的物资部门对轻、手工业生产所需的物资,努力做到优先保证供给,专材专用,不挤不让。


第4版()
专栏:

华国锋同志会见巴基斯坦新闻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讯 华国锋同志今天下午会见了由巴基斯坦新闻广播部秘书纳西姆·艾哈迈德率领的巴基斯坦新闻代表团全体成员,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阿尔维和大使馆公使米尔查参加了会见。
会见时在座的有新华通讯社社长朱穆之,有关方面负责人李哲夫、肖泽曜、彭迪、晏鸿亮、肖希明。(附图片)
华国锋同志会见巴基斯坦新闻代表团。图为会见时情形。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卢邦达大使举行招待会
庆祝扎伊尔第二共和国成立九周年
李水清、张文碧,沙林察等应邀出席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讯 扎伊尔驻中国大使恩古武卢·卢邦达今天下午举行招待会,庆祝扎伊尔第二共和国成立九周年。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有一机部部长李水清,水电部部长张文碧,外交部副部长马文波,外经部副部长陈慕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有关方面负责人梁昌武、阎钧、解力夫、丁雪松、周荣国等。
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外交大臣沙林察,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也应邀出席。


第4版()
专栏:

什图拉大使举行电影招待会
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三十周年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讯 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什图拉和夫人今天下午举行电影招待会,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三十周年。
应邀出席电影招待会的有:外交部副部长余湛,中联部副部长任允中,外经部副部长韩宗正,外贸部副部长柴树藩,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才千,有关方面负责人刘皑风、李青川、沈图、杨寿山、李恩求等。
电影招待会上放映了阿尔巴尼亚彩色影片《山姑娘》。


第4版()
专栏:

为巴基斯坦新闻代表团访华
阿尔维大使举行招待会
新华社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讯 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阿尔维和夫人,二十四日晚为以巴基斯坦新闻广播部秘书纳西姆·艾哈迈德率领的巴基斯坦新闻代表团访华,举行招待会。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有新华通讯社社长朱穆之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李哲夫、王珍、王植范、师海云、肖泽曜、孟纪青、段连城、王立行、彭迪等。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总书记查禾多,书记处书记杉山市平、达阿马塞纳·曼努维拉、赛义德·萨利姆·阿卜杜拉、杨翊等也出席了招待会。


第4版()
专栏:外事往来

外事往来
肖鹏宴请毛里求斯合作社和合作发展部秘书德西瑞
农林部副部长肖鹏二十四日晚上会见并宴请毛里求斯合作社和合作发展部秘书德西瑞,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农林部有关方面负责人秦凤翥、陈宗烈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德西瑞秘书是二十四日上午乘飞机到达北京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将于二十五日离开北京。
我政府贸易代表团结束对赞比亚等三国访问后回京
由外贸部副部长陈洁率领的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结束了对赞比亚、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三个国家的友好访问,二十四日乘飞机回到北京。到机场迎接代表团的有外贸部副部长陈树福等。赞比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卡桑达、商务参赞林亚玛和坦桑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二秘恩噶碓喀也到机场迎接。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