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面向基层 方便群众就医
——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坚持卫生革命的调查
我们向大家推荐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新民县张家屯公社卫生院的两篇报道。
这两个单位的党组织,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中,遵照毛主席关于“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教导,抓紧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认真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自觉性。他们把方便工农群众治病这个问题时刻放在心上,大胆革除陈规旧制,找出各种有效办法,进一步搞好了防病治病工作,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对各级医疗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是很好的鼓舞和启示。     ——编
 者
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现有医务人员一百八十人左右,担负着吉林市昌邑区部分机关、工厂、学校的医疗任务。过去,由于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医院不能适应工农兵患者的需要,未能很好地发挥为工农群众防病治病的作用。改
 革 陈 规 旧 制
批林整风运动提高了第四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他们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除坚持每年抽出百分之十的医务人员,下农村巡回医疗外,并从一九七二年春天起,改革了过去不方便群众就医的陈规旧制。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内、外、妇、儿、五官和中医等六个科中,各抽出一至三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分别深入到医院负责医疗的部分工厂、街道,为工人、居民防病治病。为了充分发挥科室的作用,下厂送医送药一般是以科划片,一个科负责三到五个工厂。火柴厂、玻璃厂的女工较多,就由妇科负责;制材厂许多老工人患有骨质增生的病症,就由外科负责。医疗队每隔一、二天,就碰一次头,交流情况,遇有自己治不了的疾病,就邀请有关大夫协助治疗;遇到疑难病,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下去会诊。下厂的医务人员都在各厂党组织领导下进行工作,取得工厂党组织的支持。医疗队人员每四个月轮换一次。
二、医院实行二十四小时门诊制,保证患者随来随诊,及时得到治疗。
两年多来,他们深入工厂、街道,为一万五千六百多名职工和家属做了健康普查,诊治各种疾病一万五千七百多人次,做各种手术一千七百多人次,培训工厂车间卫生员七十九名。很受工农群众欢迎。几 个 好 处
第四人民医院坚持面向基层,实行昼夜门诊以来,取得了以下初步成绩。
提高了职工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了生产发展。吉林市橡胶厂有一个车间,女工较多。过去,有些女工到医院看妇科病,候诊时间长,影响生产。现在,医疗队协助这个工厂设立了妇科疾病处置室,女工看一次病只要二、三十分钟,使这个车间的出勤率提高了百分之七。对于行动不便的慢性病人,医院就送医上门。木器厂老工人赵新岚,一九七二年患脑血管溢外偏瘫症,半身不遂。过去,每天由两个工人用小车推他上医院看病。医院实行面向基层以后,针灸室一位护士天天到赵师傅家,给他针灸、按摩和敷药。经过连续五个月的治疗,这位老工人的病大有好转,重返生产岗位。
提高了基层卫生人员防治疾病的能力,改变了医院工作的被动局面。过去有的工厂卫生所,因受医疗设备和技术能力的限制,不能满足工人治病的需要。医疗队通过传、帮、带,为每个车间培训了一至两名不脱产的卫生员,并且帮助一些工厂卫生所增设了新针疗法、中草药透入疗法等医疗项目,大量疾病防在基层,治在基层。据十六个工厂统计,一九七二年工厂转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为卫生所门诊量的百分之七十六,一九七三年降到百分之三十三。市制材厂过去平均每天转诊二十五人左右,现在每天转诊一到二人。第四人民医院每日门诊量,也由过去的一千六百人下降到一千人左右。
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质量。过去,这个医院有的医务人员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搞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重视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现在,科学研究题目来自群众,科学研究工作依靠群众,提高了科学研究工作的质量。外科有的医务人员,过去总认为腰腿疼不算啥大病,往往给患者开点“止痛片”一类的药,就应付了事。他们深入工厂以后,亲眼看到有些工人患增生性脊柱炎和腰腿痛病,很痛苦。他们就到劳动现场调查病因,研究发病规律,同时查找资料,搜集群众中的偏方、验方,经过反复试验,制成了“复方山龙丸”等药品,还用按摩、推拿等疗法,给病人进行综合性治疗,使疗效达百分之九十左右。有一位老工人患增生性脊柱炎,不能上班。经过医疗队精心治疗,这位老工人扔掉了拐杖,能够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他们和老工人共同研究,编成了关于预防腰腿痛的顺口溜,编了一套班前活动关节的健身操,受到工人的欢迎。
促进了医务人员世界观的改造。医务人员通过深入工厂,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思想、立场、感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一个外科医生,过去嫌工人不干净,离工人远远的。他来到吉林市钢丝厂,和工人一块劳动,发现老工人林善俊下肢患静脉炎,左腿肿得发紫。车间党支部书记多次动员这位老工人休息,老工人却一直坚持生产。工人师傅的高贵品质教育了这个医生,使他的思想感情开始发生了变化。有些工人患增生性脊柱炎,这位医生就利用假日上山采集中草药,摸索医治这种病的疗法。他还去工人家进行按摩治疗,每次都累得满头大汗。工人感动地说:“我们的病是大夫的汗水浇好的。”他却回答:“是工人阶级治好了我的思想病。”
方便工农群众就医。实行昼夜门诊以后,病人随到随诊,节省了患者看病等候的时间。有一次,舒兰县一位老大娘,晚上下火车后,到医院挂号看病,当晚就做了骨穿化验,很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过去验血,病人要饿着肚子,起大早排队挂号,等几个小时,医务人员上班后,才能采血。现在,工人一早到医院就可采血,然后回家吃饭,不耽误上班。在 斗 争 中 前 进
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党总支,从两年多来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卫生革命中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坚持路线教育,才能使卫生革命顺利开展,使新生事物茁壮成长。
开始改革医院的陈规旧制时,曾有人认为:“现在来医院看病的人,十有八九是工农兵,搞好门诊就行了”;也有人认为:“医院人少事多,门诊压力太大,忙不过来。”医院党总支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有关卫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大家认识到:要坚决落实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医务人员首先要解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在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情况下,抽出一部分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送医送药,方便工农患者,正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针对有人担心“门诊压力大,忙不过来”的思想,党总支组织他们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医疗队下到市木器厂,只工作一个星期,就使这个厂转诊人数由每天二十人左右下降到十人左右。事实教育了这些同志,他们成了下厂送医送药的积极分子。
面向基层,昼夜门诊的办法实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人又说:“下工厂干不了什么,会荒废技术。”昼夜门诊的制度也未能很好坚持,有时到后半夜就不挂号了。群众批评说:“大门开了,小门又关了”。医院党总支再一次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大摆下厂送医送药的成绩,进行生动活泼的路线教育。去年以来,医院党总支先后举办了四次下厂汇报会,进一步提高了大家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的自觉性。许多人主动要求走出去送医送药。夜间综合门诊,也改为分科门诊,更好地发挥了夜间门诊的作用。下厂送医送药的范围,也由原来的十六个工厂,扩大到二十三个。
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医院党总支带领医务人员,批判了林彪恶毒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攻击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罪行,大家更自觉地做新生事物的促进派。过去强调条件特殊没有下工厂、街道的一些科室人员,也克服种种困难,走出医院大门,为工人群众服务。口腔科医务人员破除“设备重,难下厂”的思想障碍,背上医疗器械,到吉林市橡胶厂去,一面同工人一起批林批孔,一面为工人防治牙病。两个月来,为职工拔牙、治牙一百四十一人次。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下厂医务人员,正在吉林市针织厂给女工讲解妇女卫生知识。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贫下中农贴心的卫生院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辽宁省新民县张家屯公社卫生院有人提出:医务人员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为贫下中农送医送药上门。但是,也有人认为:医院就在农村,每天都接触贫下中农,还走到哪里去?
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同时,党支部成员带领医务人员到全社十六个大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有些大队合作医疗刚刚办起来,还不能充分满足贫下中农防病治病的需要;有些生产队离公社卫生院较远,社员生了病,常常得不到及时治疗。
通过学习和调查,大家认识到: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这是农村卫生院的正确方向。但是,当时全院只有十几个人,差不多每个科室都是一个人,抽走一个,就要空下一摊。卫生院的领导分析了这种情况,认识到:要坚持深入农村,不但要解决医务人员的思想问题,还要改变医务人员分工过细的状况。他们在全院开展了西医学中医、医护人员互相学习的活动,并把一些医务人员送到上级医院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院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都学会了多种医疗技术,有的同志既会西医,又会中医,既能诊治一般内科疾病,又能做一些外科和妇科手术;有的同志既能透视、化验,又能做药士工作;有的医生还学会了财务工作,兼管现金、伙食等。
他们长年把全院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员派到大队巡回医疗,其中一部分人每半年和赤脚医生对换,既有利于医务人员下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又有利于赤脚医生上来总结实践经验。这对医务人员的思想革命化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医务人员和贫下中农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和各项政治运动,请老贫农讲村史、家史,受到了深刻教育。医生张喜春过去资产阶级医疗作风比较严重,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他的思想感情有了转变。董屯大队五保户王大娘患腰腿疼三十余年,行动困难。张喜春把行李搬到大娘家,每天给大娘针灸、拔罐,还为大娘挑水、做饭,端屎、端尿。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大娘扔掉拐棍,生活也能够自理了。几年来,张家屯卫生院的同志冬天一头霜,雨天两脚泥,身背药箱,走遍了全社千家万户,在农村开设家庭病床两千多张,诊治各种疾病五万八千多人次,做计划生育和下腹手术二千四百多例。
在坚持深入农村的过程中,张家屯公社卫生院党支部把培训赤脚医生、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现在,绝大多数赤脚医生能防治农村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社十六个大队的合作医疗站,都有土药厂,自制药品占总用药量的百分之四十,有的达百分之六十。
张家屯公社卫生院坚持深入农村,促进了医院工作的革命化。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来,卫生院党支部带领全院人员,批判了反动的儒家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表现,批判了“圣人创造医学”的唯心史观和“医道尊严”等反动思想,进一步提高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现在,在张家屯公社卫生院里,不分白天黑夜,病人随到随看。很多医务人员节日假日都不休息。一天晚上,女大夫娄秀莲的孩子病了,正在服药治疗。但当她听说社员乔宝才的孩子生病,立即拿起诊包赶到乔家,给孩子打针、用药,直到孩子病情好转才离开。
在一段时间里,卫生院同志发现住院的患者中,有的人来院时生活用品带得不全,到这里需要现买;也有的患者夜里想吃点点心,而卫生院距离供销社较远,很不方便。党支部在全院职工大会上,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讨论。第二天,一个出售香烟、糕点、肥皂等十多种日用商品的小卖店,便在挂号室里开始营业了,负责挂号的同志边挂号,边收款,边卖货。从此,患者不出大门就能买到一些急需的物品。
一天,卫生院党支部书记正在挂号室里和同志们商量怎样增加为贫下中农服务的项目,一个社员走进来打电话,说病人准备出院,要队里派车来接。这件事引起了支部书记的注意。于是,一辆小驴车很快拴起来了。从此以后,每逢患者出院,同志们便争着赶车去送;社员患了病,需要到卫生院治疗,只要打个电话来,小驴车就会赶到患者的门前。群众高兴地称这辆小车是“驴吉普”、“土救护车”,赞扬说:“我们没有想到的事,卫生院的同志给我们办到了!”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孤儿不孤
山东省淄博市杨寨大队 高庆信
我今年十六岁。早年失去父母,可是,我经历的一切,谁能说我是一个孤儿呢?
我一岁的时候,患小儿麻痹症,一条腿瘫痪了,虽经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腰直不起来,脚后跟不能落地,走路要用一只手扶着病腿。今年三月,我听说周村区张坊医院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效果较好,就坐车赶到了周村。但是,事情不凑巧,天下起雨来,不但没有看上病,还回不了家。没办法,我就到周村旅馆门前避雨。旅馆革委会主任王成和叔叔知道我的情况后,就让我在旅馆住下。第二天早上,王成和叔叔和旅馆的王裕河大爷推来自行车,把我送到了张坊医院。医院里的大夫了解我的病情和身世后,让我优先住院治疗。因为骨头已经畸形,医院大夫决定给我动手术。
手术那天,王成和叔叔、王裕河大爷和旅馆里的另外几位叔叔、婶婶、大姐,带了糖果、水果、饼干,一直在医院守候着我。当我清醒过来时,一眼看到王叔叔等人坐在我的床前,我的眼泪象泉水一样流下来,流在王叔叔的手上,流湿了枕头。在旧社会,象我这样一个孤儿,早就冻饿死了;可是,在毛主席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些不相识的叔叔、婶婶,就象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关怀我,叫我怎么能不激动!
手术以后,需要继续调养。我没有父母,谁来护理我呢?大队党支部派人来接我回家,说找一个五保户大娘护理我。周村旅馆的叔叔、婶婶听说后,不让我回家,说城镇条件比农村好,旅馆离医院近,坚持要把我接回旅馆。于是,我第二次来到旅馆。我的腿上打上了石膏,不能下床。旅馆的婶婶、大姐每天到半里路远的食堂给我打饭,风雨无阻,坚持了三个月,直到我能下床走路为止。为了促进我的患肢血液循环,他们为我用热水烫脚,还给我针灸;有时,做过手术的腿疼痛,王成和叔叔就坐在我的床头,为我按摩。大队党支部的叔叔三番五次到医院和旅馆看望我。医院里的手术大夫和麻醉大夫,也多次到旅馆来给我检查伤口情况,教给我怎样锻炼,并且买糖给我。
在张坊医院医务人员和周村旅馆叔叔、婶婶、大姐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我的腿慢慢好了,腰能挺直了,脚也能放平走路了。七月四日,杨寨大队党支部书记于庆池、贫协主任谭玉柏等人,从淄川赶到周村接我回家。周村旅馆的叔叔、婶婶、大姐象送闺女出嫁一样,既为我恢复健康而高兴,又都依依不舍。四个月的生活,使我和周村旅馆的叔叔、婶婶们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我的泪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我回到家后,大队马上推荐我到淄博市第十六中学念书。吃饭有困难,学校就把我安排在学校食堂吃饭,每月给我助学金。
“三秋”大忙,学校放农忙假,我就为队里深翻土地,抢种小麦。我虽然是个孤儿,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和其他青年一样,茁壮成长。


第3版()
专栏:

祖国处处有亲人
朝阳灿烂,金风送爽。在广东省东莞县太平人民医院外科楼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香港同胞谭胜紧紧握着一位医生的手,连声赞叹:“社会主义制度好,祖国医生如亲人!”原来,他在香港拖了多年的胃病在这里治愈了,今天就要出院,正在和医生、护士、病友们告别。
今春,谭胜从香港回乡探亲,胃病突然发作,亲友把他送进太平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热情地接待他。外科负责人亲自为他查诊,发现他的胃大面积重度溃疡,并有一部分穿孔,必须马上做手术急救。但这位同胞身体太弱,不能立即施行病灶切除根治手术,医生就先为他作了胃穿孔修补术,并且本着负责到底的精神,要他半年后再来做溃疡部位切除手术。
半年过去了,谭胜怀着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信赖的心情,第二次专程由香港又回到太平人民医院就医。一到医院,医护人员就象欢迎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为他妥善安排食宿,给他细心检查病情。经过反复修改手术方案,并作了周密的准备工作,才为他作了溃疡部位的切除手术。手术以后,医护人员经常到谭胜的床前问寒问暖,为他送来可口的食物,还鼓励他加强锻炼,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