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黄巢农民起义的反孔斗争
北京永定机械厂工人理论组
公元八七四年和八七五年,在山东、河南一带,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农民高举“冲天”和“均平”的大旗,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燃起了大规模的反封建的斗争烈火。
唐王朝是在隋末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地主阶级政权。唐朝统治者极力用孔孟之道维护它的统治,拚命提倡尊孔读经。他们制定讲经仪式,编纂经书,大兴孔学,还规定全国郡邑都要设置孔庙,祭祀孔丘。唐朝中叶以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唐玄宗李隆基又追谥孔老二为“文宣王”,封孔老二后代为世袭褒圣侯,诏令用孔孟之道“美政教,移风俗”,极力抬高孔学。唐朝统治者在不断加紧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统治。唐朝后期,皇室、外戚、官僚贵族更加恣意兼并农民的土地,“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加上藩镇割据,连年混战,使得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广大农民终年辛劳,到头来还是“无米复无柴”,过着“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取橡实”的悲惨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反动统治阶级要贫苦农民交纳的赋税,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要征徭役,逼得广大劳动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就必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
从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农民的反抗越来越多地采取了武装斗争的方式。许多地区都发生了农民起义和暴动。其中斗争最激烈的是浙东和徐泗地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元八七四年王仙芝带领数千农民在河南长垣起义,第二年黄巢带领数千农民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县)起义响应,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规模反封建斗争的序幕。公元八七八年,王仙芝战死,起义军由黄巢领导。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这个“冲天”和“均平”的反封建、反孔学的革命口号,反映了革命农民推翻唐王朝反动统治的决心,要求改变社会财富不均现象,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冲天”和“均平”的革命口号鼓舞下,黄巢起义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出山东,入河南,经湖北、安徽、浙江,占领福州、广州等地。起义军到了广州后,发布檄文,揭露唐朝廷罪恶,向北进军。一路上纪律严明,把没收官僚地主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扩大到几十万人。黄巢还利用藩镇与唐朝廷的矛盾,叫他们“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宣布要亲自向唐王朝统治者问罪。起义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把唐朝反动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同时扫荡了各郡邑设置的孔庙,吓得反动儒生抱头鼠窜。
在黄巢起义军取得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唐朝统治者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公元八八一年,起义军突破潼关,直逼长安。反动统治者更如热锅上的蚂蚁,慌乱成一团。唐僖宗李儇和掌权的宦官田令孜,仓皇溜出长安,向四川逃命。什么“王权神授”、“受命于天”,都受到农民革命大风暴的猛烈冲击。
黄巢起义军以冲天的革命气概,向孔孟的“天命论”挑战。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这正表现了广大革命农民敢于藐视“天命”、反抗“天命”的大无畏精神。孔孟的“天命论”,是历代反动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他们为了压制和麻痹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总是抬出“天命”来为他们作辩护,鼓吹什么“王权神授”、“唯天子受命于天”这一套反动谬论。恩格斯指出:“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四○一页)黄巢起义军提出的“冲天”革命口号,剥去了蒙在反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的“天命”外衣,戳穿了他们欺骗人民的关于“天命”的鬼话。这是对于孔孟之道的“天命论”的否定,是对“王权神授”、“唯天子受命于天”的反动说教的有力批判。
黄巢起义军不仅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冲破了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命”的精神枷锁,而且以“均平”的革命思想,批判了儒家所维护的封建剥削制度。
早在公元八七四年,王仙芝领导的起义军刚刚揭起义旗,就以满腔的阶级义愤揭露了唐王朝官吏贪残、赋税繁重等罪状,愤怒地控诉了唐王朝黑暗统治下的不平现实。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表示了革命农民要改变人间贫富不均现象的决心。千百年来,孔孟之徒一直鼓吹“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的反动说教,宣扬“剥削有理”、“压迫有理”、“造反有罪”的反动谬论,以维护吃人的封建制度。唐末农民起义提出“均平”的口号,就是要割富济贫,均分财富,这正是对儒家“剥削有理”的反动说教的有力批判和否定。这种政治思想,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革命的思想”,“因为它反映了反对封建农奴制的不平等现象的斗争”(《列宁全集》第十三卷,第二一七页)。这次农民起义在我国农民斗争史上,第一次打出“均平”的旗号,把我国古代农民革命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黄巢起义军不仅在思想上展开对儒家反动思想的批判,而且在实践上也努力实现“均平”的革命主张。公元八八一年,起义军攻克长安,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他们进入长安后,首先发表文告,在政治上表明了对人民的态度。文告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在行动上,起义军坚持割富济贫,“见贫者往往施与之”,同时还对唐宗室、官吏、门阀大族进行了严厉镇压,没收他们掠夺和霸占来的大批财物,分发给广大贫苦农民。
恩格斯说:“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五五四页)在农民革命政权领导下,劳动人民扬眉吐气。“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反动派的威风扫地以尽。
反动地主阶级和儒生坚持孔孟之道的顽固立场,对于农民革命政权充满着刻骨仇恨。一批反动儒生公然在农民政权尚书省的门上书写反动诗词,惊呼农民的革命政权是“贵落深坑贱出泥”,“扶犁黑手翻持笏”,叫嚣封建等级制是“平不得”的,同“南山”一样不能动摇。但是,这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只不过是反动官吏和反动儒生的绝望哀鸣,最后都被革命政权粉碎了。
唐朝的封建统治阶级恶毒咒骂黄巢农民起义“纵兵屠杀,血流成川”,后来的反动派更变本加厉地胡说什么“黄巢杀人八百万”,这完全是造谣污蔑。事实上,黄巢起义军纪律很好,对于广大人民不但不掳掠,而且坚持割富济贫。起义军杀的只是一小撮反动的皇族、官僚和儒生。这是任何一次人民革命运动所必须采取的专政措施。在这个问题上,黄巢起义军不是做得过分了,而是做得不够,致使唐朝的反动残余势力,获得喘息时机,得以拼凑起反动武装,向起义军进行反扑。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教训。
黄巢起义军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攻入长安后没有乘胜消灭唐王朝的残余势力,后来在关键时刻部将叛变投敌。由于这种种原因,黄巢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们那种敢于冲破“天命”枷锁,举起“均平”大旗,向反动的封建统治和孔孟之道进行勇猛进攻的革命精神,在我国劳动人民反孔斗争历史上,却永放光芒!


第2版()
专栏:

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批判《三字经》宣扬的唯心史观
解放军某部 何从飚
毒液满篇的《三字经》,打着“读诸史”、“考世系”的幌子,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所谓“廿二史”,把我国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为一部帝王将相的历史。这是儒家唯心史观的大暴露。
是谁主宰历史的命运?是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不是帝王将相。
就以《三字经》所鼓吹的“八百载,最长久”的周朝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主阶级实行极其落后反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广大奴隶不但被囚禁在“井田”里进行繁重的劳动,还常常无辜地被杀害。正是奴隶主的反动统治,阻碍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但是,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只能激起人民群众起来造反,而决阻止不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在周朝奴隶主贵族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奴隶们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春秋末期,杰出的反孔英雄柳下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就是当时奴隶们反抗斗争的一面旗帜。柳下跖率领的奴隶起义军达到九千人,他们纵横天下,所向无敌,使奴隶主贵族及其反动武装闻风丧胆,望风披靡。奴隶的起义和暴动,给奴隶主贵族以沉重的打击,破坏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借助于奴隶阶级的力量,终于用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用地主阶级的专政代替了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
在封建社会,也是历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推动了社会前进。毛主席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历代反动儒家顽固地站在反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对农民的起义和战争,恨之入骨。《三字经》把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说成是“寇如林”。这是无耻的攻击和谩骂。
明朝末叶,由于反动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加之连年大旱,广大人民极其贫困,饿莩遍野。为了推翻明王朝的残暴统治,公元一六二八年,陕北农民点燃了起义的烈火。李自成参加了高迎祥的起义队伍,出生入死,转战陕西、河南、安徽等省。公元一六三六年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继续领导农民的起义战争。
“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高举“均田”、“免赋”的大旗,英勇战斗,割富济贫,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公元一六四四年,起义军攻入明朝统治者的老窠北京,从而结束了明王朝的反动统治。
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称得上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他不畏强暴,能骑善射。他在战争中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后死于沙场。他爱护士兵,爱护人民,尊重其他将领,遇事都同大家一起商量。他还一贯保持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就连反动统治阶级编写的史书,也不得不承认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明史》卷三○九)。反动儒家无耻的攻击和诬蔑是徒劳的,李自成的英雄形象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林彪和反动的儒家一样,鼓吹唯心论的“天才论”,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胡说什么历史是少数“天才”、“英雄”创造的。林彪也和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小丑一样,最终落得个可耻的下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命运是由人民群众来主宰的,反动的唯心史观只能遭到彻底的破产。


第2版()
专栏:

琢成什么样的“器”?
谢本洪 刘志强
反动透顶的《三字经》,宣扬什么“玉不琢,不成器”,这是有其反革命目的的。
《三字经》要用什么对人进行“琢”磨使之成“器”呢?它抛出了一大堆乌七八糟的破烂货,什么“论语者,二十篇”,“孟子者,七篇止”,什么《中庸》、《大学》,以及什么“诗书易”,“礼春秋”,等等。一言以蔽之:“我教子,唯一经”,就是“四书”、“六经”等孔孟之道的秕糠。
为了引导人们“尊孔读经”,《三字经》叫嚣什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苟不学,曷为人”。就是说,作父母的如果不用孔孟之道去“琢”磨子女,就是一种“罪过”;当老师的如果不用孔孟之道去“琢”磨学生,就是一种懒惰失职行为;当学生的如果不自觉地用孔孟之道来“琢”磨自己,就是白白活着。反动统治阶级正是玩弄这套把戏,教人或逼人走上“尊孔读经”的道路的。
《三字经》拚命诱导人们关起门来读死书,死读书。为了强调这一点,它还特意把那个为了教子读经而“三迁住宅”的孟母端了出来,企图进一步说明:离开劳动和劳动人民越远越好,而只有闭门苦读才是为人安身立命之本。这一套完全是从孔老二那里来的。当年孔老二就竭力主张“闭门读书”,反对参加劳动,并把向他“请学稼”,“请学为圃”的樊迟斥骂为“小人”。为了诱使人们走上这条“闭门读书”的道路,《三字经》还以官、禄、名、利为钓饵,大肆鼓吹孔孟“学而优则仕”的反动说教,什么学好了,就可以升官发财,“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让人们把读书当作向上爬的阶梯。
对于“琢”成的“器”用来干什么?《三字经》也作了回答:“上致君,下泽民”。所谓“上致君”,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充当反动统治阶级的奴才和帮凶。所谓“下泽民”,就是“劳心者治人”,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这就道破了《三字经》宣扬“琢”玉成“器”,推行封建教育思想的罪恶目的和反动实质。
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政治路线和经济基础服务的。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总是把教育工作视为事关他们生死存亡的大事,因而拚命地利用教育这块阵地来培训他们的接班人,以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从孔孟拚命鼓吹“学而优则仕”,到刘少奇竭力宣扬“读书做官”,再到林彪奉行“教子读经”,无不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修正主义的教育制度,使教育这块阵地真正回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手中。林彪对此极端仇恨。他一方面恶毒攻击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一方面躲在阴暗的角落里鼓吹“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大搞“教子读经”,宣扬闭门读书,妄图把青年重新引上“三脱离”的老路,变成他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然而,这只是痴心妄想!
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教育革命,教育战线形势一派大好。我们要继续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孔孟之道,巩固和发展教育革命的成果,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第2版()
专栏:

从孟母“三迁”和“断织”谈起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公社盘阳大队下乡知识青年 荣学证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反动统治阶级从他们的反革命政治需要出发,编造了许多骗人的故事和寓言。所谓“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两段故事,便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例子。
所谓“孟母三迁”,是说孟轲小时候家住坟场附近,玩耍时经常学着哭丧。他母亲认为这不是教育儿子的好地方,便搬家和一个屠夫做了邻居。谁知孟轲又去学屠宰之事。他母亲觉得这更不理想,又把家搬到了一座学宫旁边。于是孟轲便每天学习“周礼”,他母亲很满意,就定居在这里。所谓“孟母断织”,是说孟轲少年时跟着孔老二的孙子子思上学很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孟轲逃学回家,他母亲见了很生气,就断了正在织布用着的梭子教训他。从此孟轲用功不止,成了一个大儒。千百年来,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直把这两段故事作为教子的典范大加赞扬。《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话,散播的就是这种毒素。
孟母为了教子而搬家三处,一次比一次远离劳动人民,这正暴露了她对劳动人民的极端轻视。在孟母的眼里,劳动人民是一群下贱的愚氓。她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能够继承孔老二衣钵,担当起“复礼”重任的奴才,就不能使她的儿子受到劳动人民的感染,直到把家搬到学宫边上,看到儿子连玩耍都在演习那些腐朽不堪的古代礼仪时才放心。可见,在如何教育后代的问题上,阶级的利益从来就是起决定作用的。
请看:《红楼梦》中描写的封建制度卫道士贾政,见宝玉不愿尊孔读经便暴跳如雷,咬牙切齿地要“不如趁今日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独夫民贼蒋介石也教训他的儿子要熟读《大学》和《中庸》。叛徒、卖国贼林彪为了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建立林家法西斯王朝,也一再要其法西斯儿子以所谓“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攻读孔孟之道。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凡是要拉历史倒退的反动派,无不乞灵于孔孟之道,无不把尊孔读经作为培养后代的根本。而所谓“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故事,则只不过是他们树立的一个黑样板而已。但是,历史总是要前进的,那些妄图倒转历史车轮的反动派,只能一个个地被辗得粉身碎骨!
毛主席教导我们:“轻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就不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反动阶级宣扬“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故事,就是一个反面教材。这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教育后代问题上存在着十分尖锐的阶级斗争。让子女接近谁,学什么,实质上是要把子女培养成哪个阶级接班人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蓬勃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千年大计。广大知识青年踊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家长积极支持子女下乡务农,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对反动阶级宣扬“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有力回击。我们一定要抓紧批林批孔,把我们的伟大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