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千里赤地变绿洲
——雷州半岛的报告
(一)
在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六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上,高耸的防风林带绵延不断,碧绿的护田林带纵横交织。纵贯半岛南北的雷州青年运河,接连着蓄水十一亿立方米的“人造海”——鹤地水库,银波闪耀,奔流而下。从运河主河道伸展出来数千公里的干支渠道,组成巨大的水网,灌溉着一百多万亩农田。今日的雷州半岛,郁郁葱葱,美丽如画。
解放前,雷州半岛的历史,是一部天灾人祸的苦难史。三面湛蓝的大海环抱着雷州半岛的上千万亩土地,大部分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原。这里每年的降雨量虽然不少,但蒸发量超过了降雨量,加上每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八九十又集中在夏季,一场暴雨下来,过不了几个钟头,大都流入南海。春季需水,又常常滴雨不下。由于缺水,风沙为害,严重地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解放前,一九四三年和一九四六年两次大旱,雷州半岛四县一市因饥荒和瘟疫就死了十万多人。
今天,雷州千里赤地变绿洲。解放二十五年来,掌握了自己命运的雷州人民,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展开了改造大自然的斗争,把这个多灾、贫穷的地方,建设成了粮、油、糖和橡胶、剑麻等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解放初期,雷州半岛的粮食亩产量,少的几十斤,多的也不过一百多斤。现在,粮食亩产量已经连续四年过《纲要》。解放前,这里连一株橡胶树也找不到。现在,农垦战士和知识青年大规模种植的橡胶树,一半左右已经成林,正是产胶盛期。走在橡胶林里,不时可以看到一辆辆卡车、拖拉机,满载雪白的胶液开往制胶厂。
(二)
驱车在雷州半岛的公路上穿行,你会看到几十株一排的护田林带,把稻田、蔗林、橡胶林划成一个一个的方块,人们称它为“绿色屏障”。来到海边沙滩,被称为“绿色长城”的防风林带更加茂密,如果穿过林带到海边,得走一个多钟头。在半岛西部、北部,雷州林业局所属的几个国营林场里,有大片大片行列齐整的桉树林,你就是坐着汽车跑上一整天,看到的也只是一个角落,真是个“绿色海洋”。现在,雷州半岛上人工造林的面积,已经超过三百八十万亩。这个数字是令人赞叹的。可是,半岛上的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加使人赞叹。
一九五四年春天,中共湛江地委组织的一批绿化工作组出发了,其中有一个组来到了风口上的南三岛。他们沿着南海的边沿,栽种了第一批幼林。可是,没多久,一场大风,就把这批幼树刮得无踪无影。他们再种,又被风刮走了。种了多少万株树苗啊,留下来的竟寥寥无几。然而,这仅有的几株,却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希望。当时的南三乡团支部书记李华瑞领着一批青年,来到海边,认真研究这几株树能够活下来的原因,总结经验,决心再种。树苗在沙子上难扎下根,他们就挑土育苗,带土移栽;幼苗耐不住干旱,他们就在沙滩上刨窝,从沙窝里一勺勺地舀水浇苗。树苗种活了,雷州半岛上的第一条防风林带——南三岛青年林带出现了。它虽然只有几十米宽、几公里长,但它却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榜样:那些认为在沙地上没法造林的人,去南三岛看看,有了信心了;不知道在沙滩上怎样才能把树种活的人,去南三岛看看,有了办法了。
雷州半岛沿海的防风林带一年年迅速伸延和扩展,它改变雷州半岛自然条件的作用,很快地显示出来了。在徐闻县新寮岛,因为有了防风林,流沙固住了,海潮挡住了,大海被迫后退了。在后海大队的防风林带外面,大海已经从防风林下后退了一百多米。他们又在新出现的海滩上种下了几十行树苗,把林带加宽。过不了几年,前面又将是大片新海滩。
雷州半岛人民正在实施一个更大规模的造林规划:用人工造林的办法,把雷州半岛几百万亩沙地、荒坡都覆盖起来。一批一批林业工人,靠一根扁担两只桶,在沙地上浇活了一批批树苗,营造起一片片树林。遂溪林场纵横几十里的黄沙滩,几十年前只有两个小村庄,还被风沙逼走了。现在,林业工人在这里营造了桉树林,征服了风沙,几百户农民搬来了。他们在两个旧村的断墙枯井边,建起了两个新村,开垦了几千亩良田,引来了雷州青年运河的水。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雷州半岛各级党组织由于排除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充分调动了广大贫下中农造林的积极性,雷州半岛林业建设的步伐越迈越快。八年来,半岛上共造林一百八十多万亩。现在,半岛上每年可以砍伐二十多万立方米木材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半岛上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把“遮阳伞”、一个“小水库”。由于大量植树造林,雷州半岛的气候条件也有了变化,六十年代与五十年代比较:半岛地面平均最高气温从摄氏三十八点一度下降到三十七点二度,最大年蒸发量从二千毫米下降到一千八百多毫米,平均年降雨量则从一千六百多毫米增加到二千一百毫米。
(三)
要全面开发雷州半岛,把半岛建设成鱼米之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苦旱缺水的状况。从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开始,雷州半岛的贫下中农就在酝酿着如何治水。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从半岛北部廉江县流入北部湾的九洲江上。
九洲江,过去是一条变幻无常的灾河。每年暴雨一来,洪水便把沿岸的村庄、田园一次又一次地荡平。如果建设一个大水库,把九洲江的洪水拦蓄起来,然后从水库向南,开凿一条纵贯半岛的人造河,再加上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水库,成千上万的小型水利设施,构成一个灌溉网,使几十亿方的水,按照人们的愿望,要蓄就蓄,要放就放,那末,雷州半岛北部和中部几百万亩苦旱的土地就可以得到滋润了。雷州半岛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地渴望着这个宏伟的治水蓝图早日变为现实。然而,一些眼光短浅、思想保守的人却忧心忡忡,说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别有用心的人则攻击说,搞这样大的工程是劳民伤财。雷州半岛的各级党组织,围绕着运河工程建与不建,快建还是慢建,是靠自力更生,还是靠向上伸手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一场两条路线的斗争。
一九五八年春天,雷州大地春雷滚滚,中共湛江地委根据千百万雷州人民的强烈愿望,决定建设人造河——雷州青年运河。这一激动人心的战斗号令,立即传遍了半岛。每个村庄、每个家庭都动员起来了。“修运河去!”几十万民工汇成巨流,踊向修河工地。他们仅用了十四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鹤地水库。接着,三十万民工立即转战运河工地,大战六个多月,挖通了长达一百七十多公里的雷州青年运河主河道。目前,半岛上已有一百五十多万亩农田得到运河水灌溉。
“运河水悠悠,洗去千年愁。”
运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发生巨大的变化。紧靠运河干渠的遂溪县洋青公社水流大队,过去是个苦旱难熬的穷地方。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过一条小溪,后来被流沙掩埋了。人们向往着有朝一日重见溪水长流,于是给这个村子起名叫“水流村”。一九六○年夏天,运河水通到了水流大队。七十多岁的老贫农梁应高,看到村前哗哗流过的运河水,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引来幸福水,喝一捧甜水心头醉。只有今天,先辈起的村名才算有名有实了。”十五年来,水流大队连年增产。去年,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比运河通水前增长十倍。遂溪县现在已拥有三十四万亩旱涝保收的水田,一九七三年全县水稻总产量比运河通水前增长一倍多。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一步焕发了雷州人民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他们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胜利。为了使运河水灌溉更多的土地,雷州人民以更加顽强的斗志,继续同大自然作斗争。在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县,人们可以看到新开的英雄渠、南北渠,穿过四千多米隧道,跨过一道道“天桥”,盘山过涧,伸向田野,灌溉着半岛南端的苦旱土地。
(四)
最近,在青年运河管理局的大楼里,党委领导成员和当年修建运河的治水模范、技术人员又聚集在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规划。鹤地水库将继续扩大;运河河床将全面进行改造。运河受益区各县已经在运河渗漏严重的沙质河段铺上了一百一十多万平方米的水泥,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公里长的干支渠道的防渗工程,提高了运河的输水能力,扩大了运河的灌溉面积。为了使运河水能输送到远离干渠的社队,一批沟通运河的中小型蓄水工程正在继续兴建。他们还在不断地开挖新的渠道,准备把半岛数以千计的山塘、水库和运河连接起来,汛期蓄旱时用,闲时蓄忙时用,不断提高工程效益。
雷州大地,是一幅尚未织就的锦绣长轴。三百多万英雄的雷州儿女,正乘批林批孔的强劲东风,以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继续完成这一幅杰作。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愚公岭”
——记安徽省歙县璜田公社蜈蚣岭大队五年巨变
从古老的徽城出发,扬帆直下新安江,在与浙江隔河相望的一条深山谷里,攀登而上,便来到了被群众誉为“愚公岭”的蜈蚣岭大队。
“三条大岭五面坡,山高土薄石头多”的蜈蚣岭,解放后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一九六八年冬天,蜈蚣岭广大贫下中农选派党支部书记方佛先去大寨大队参观学习。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寨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激荡着老方的心。方佛先回到蜈蚣岭的当天夜里,就向贫下中农传达了大寨大队改天换地的事迹,并召开支委会,研究了蜈蚣岭学大寨的规划。大家满怀豪情,决心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安排蜈蚣岭的山河。
就在这年冬天,一支治山治水大军,开进了里四坞、上塔岭、水枧培工地。荒凉的山野,顿时成了铁锤叮当、炮声隆隆的战场。治山治水的英雄们,硬是把一座座乱石岗刨开了几层,用开出来的石头砌成磅,用扒出来的土填成地,每隔一段还修了登高石阶和让山洪流过的涵洞。平均二米多高的水平梯地,分别向石塔山高处伸延了近五十层。人们从低处仰望,犹如蜿蜒的长城;从高处俯视,眼下却是一层层带状人造平原。造这样的一亩地,要投入一千个工,采出一千方石头,担上六百方土。五年来,蜈蚣岭广大贫下中农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凿石不止,垒磅不停,使二十万方左右的石头、十二万方的泥土搬了家。
一提到里四坞这个移山造地的战场,这里的群众就会纷纷向你介绍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主任方摇林的事迹。在治山治水的劳动中,他带头吃大苦耐大劳。每逢施工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社员们立刻会听到方摇林果断有力的声音:“我来!”一九七二年春节的前几天,方摇林发现一条磅砌得不合要求,决定返工。在动员会上,他首先表态:“我来一个!”大家二话没说,一直坚持干到大年三十把磅重新砌好为止。社员们说,这真是干部带了头,群众添劲头。
在改建蜈蚣岭的战斗中,迎着困难说“我来!”的何止一个方摇林!被社员们誉为“活愚公”的方玉祝,已经七十六岁了,但他不服老,每年出工三百天。春节,蜈蚣岭下了一场大雪。闲不住的方老汉,在大年初四那天,串连了十几个青年,顶着刺骨的寒风,刨开积雪,敲碎冻冰,叮叮当当地干了起来。
在向顽石作斗争中,蜈蚣岭的妇女也不示弱。过去,打炮、抬石、砌磅这一类事都不让妇女参加。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蜈蚣岭的妇女,狠批了孔孟散布的种种鄙视妇女的反动谬论,坚决要求上山和男社员一样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反动的封建礼教宣战。不会打炮,她们就白天干农活,晚上借着月光学打炮技术。就这样,全大队的妇女和男社员一样打炮、抬石、砌磅,顽强地战斗在治山治水工地上。她们豪迈地说:“学大寨,为社会主义创大业,女的和男的一样干!”
一九七○年冬天,筹建小水电站时,有人想要求上级帮助。党支部号召大家学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自己测量设计,经过十次勘察、五次绘图,终于拿出了一个巧锁双溪,聚水汇流建电站的设计方案。建电站资金不足,他们就自己想办法,坚决不要国家补助。炸药自己造,草绳自己搓……能自己动手的,就不花钱买。水泥不够了,党支部发动社员献计献策。八名石匠在深山峡谷里开采了五百六十多块青石板,铺成了一条四百八十米长的盘山渠。仅这一项,就节约十九吨水泥。整个电站只投资五万元就建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蜈蚣岭男女老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蜈蚣岭,有不少这样的事:建机房时,小石子不够了,第二天,工地上出现了五、六方完全符合标准的石子。这是一百多个社员起早摸黑打出来的。铺水泥地面时,细沙没有了。第二天,沙坑里又出现了一大堆沙。这是五十多个民兵三更起床,到十里路外的璜田河里挑来的。广大社员为了改变山河面貌,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大干,换来了大变。从一九六八年冬天以来,蜈蚣岭的广大社员修造了一百六十多亩大寨地,封山育林五百亩,建成了一座小型水电站、一座茶叶初制厂,还栽植了果树,开挖了鱼塘。粮食、油料产量大幅度增长;去年,茶叶产量,比一九六八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五;全大队的总收入,比一九六八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七。蜈蚣岭贫下中农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用自己的双肩担来了幸福。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石山林立,素称“九分石头一分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县人民自力更生、难苦奋斗,积极治山造田,成为自治区“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单位。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四个月胜过四年
最近,辽宁绥中县西甸子公社杨家大队松岭子生产队,建成了一座可容水十万多方的塘坝,全队二百八十亩土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干部、群众说:“过去四年没有干成的事,现在四个月就实现了,不是批林批孔可办不到呀!”
原来,这个生产队在一九六九年修了一座容水一万方的小塘坝。由于蓄水少,只能解决抗旱播种和十几亩稻田的用水。群众根据这个塘坝的地形,建议把它加高培厚,建成一座十万方的大塘坝,解决全队土地的用水问题。生产队领导班子的成员一算,建这样一座塘坝,需要动用土石五千多方,用工五千多个,全队男女劳力别的活不干,光干它也得四个多月。越想越困难,于是就把这个建议放下了。后来,群众又几次提出意见,可是由于领导班子成员看不到群众的力量,还是不敢大动工,只是利用农闲时间修修补补。就这样,四年中干干停停,始终没有修成。
今年年初,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通过批判林彪、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和他们散布的孔孟之道,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大家热情帮助领导班子查思想,管路线。在一次会上,老贫农代长贵说:“你们在建塘坝的问题上,只见土方不见人,听不进群众的意见,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光坐在屋子里算人数,摆困难,这就是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流毒的表现。”
群众的尖锐批评,使领导班子成员受到很大震动。他们狠批了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检查了自己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的错误思想,带领广大社员掀起了建塘坝的热潮。
初春时节,寒气未消,工地上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副队长郝连仲抡着十八磅的大锤,一口气就打几十下。干部走在头里,群众干劲更足。
春播大忙季节,生产和水利建设发生了矛盾。大家“两副重担一肩挑”,白天搞播种,晚上搞水利。全队社员起早贪黑,修坝、种地两不误。经过四个月的奋战,容水十万方的大塘坝终于在汛期前建成了。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