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南京部队某部防化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深入批判林彪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这里选登的是这个连部分干部、战士的批判文章。
“一点两面”的要害是反对打歼灭战
副连长 俞文春 战 士 徐金良
打歼灭战,还是打击溃战,这是我党历史上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篇文章中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接着,毛主席在《三个月总结》一文中又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不论是高级指挥员,或中下级干部,都须学会此种作战方法。”毛主席为我军提出的这一贯彻歼灭战方针的正确战法,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唯物辩证法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一贯反对打歼灭战。他胡说歼灭战“是不容易达到的”“神仙仗”,鼓吹“即使打成击溃战”也算是“完成任务”,算是“胜利”。他在解放战争初期炮制的“一点两面战术”,要害就是反对打歼灭战,鼓吹打击溃战。
马克思指出:“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和打歼灭战是互相联系的,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就没有歼灭战。这是因为,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保证在战术上“以十当一”,也就是说在战役上,在战斗上我们处于绝对的优势,每战有必胜的把握。这样将敌人一口一口地吃掉,才能缩短战争的进程。林彪反对我军在战役战斗的敌我兵力总对比上对敌形成绝对优势,这就抽掉了打歼灭战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林彪是个骗子,经常玩弄诡辩术。他有时也谈集中兵力,但完全是假的。例如,他在讲“一点两面战术”时,说什么将“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的兵力放到主要的“点”上,将“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的兵力放到次要的“面”上。这是否叫集中兵力呢?不是。因为按照林彪的部署,“点”上的部队要“头尖尾巴长”,比如两个师并肩突击,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这样,势必形成我军在狭窄的地段上少数孤军深入,大部分兵力发挥不了作用,不能实施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而“面”上的兵力太少,力量单薄,敌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机动兵力和火力进行顽抗,敌人逃跑我们也堵不住,其结果必定是打成击溃战或消耗战。
我军的作战经验证明,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这是打歼灭战的基本方法。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明目张胆地用“两面”反对毛主席关于“四面包围”的部署原则。他胡说什么“三面、四面更是需要时间”,“实行三面、四面或更多面的同时攻击”是“分散兵力,平均主义,缺乏重点,有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等等。所有这些通通是谬论!不把敌人包围起来,敞开两面到三面让敌人逃跑,那里还谈得上歼灭敌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所鼓吹的“点”,实际上是赶跑敌人的点,所宣扬的“面”,实际上是放走敌人的面。尽管林彪把“一点两面战术”捧为金科玉律,吹得神乎其神,但丝毫掩盖不了它反对打歼灭战的实质。


第2版()
专栏:

“四快一慢”就是消极避战
战 士 赵会来
林彪在一九四七年夏炮制了一个所谓“四快一慢战术”。按照林彪的解释,“四快”,就是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一慢”,就是对敌人总攻发动时间要慢。林彪以“天才军事家”自居,打着“充分准备”的幌子,把“四快一慢”说成是“包打胜仗”的战术原则,简直吹上了天。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毛主席的军事辩证法告诉我们,打仗的情况是复杂而多变的。战斗中的快和慢不是静止的、绝对的,必须根据战斗的地点、时间和敌我双方的情况来定。战斗的实际情况需要快,不管是总攻发起时间还是其它军事行动,就都要快,不能慢,这样才能先发制敌,速战速决,出其不意地歼灭敌人。战斗的实际情况需要慢,那就要慢,不能快,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做好战斗的准备工作,“审时度势”,对敌发起更猛烈的攻击。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正是违背了毛主席的军事辩证法,把快和慢绝对化,快就绝对的快,慢就绝对的慢。这样,不顾具体的战斗情况,胡乱地决定“打”、“等”、“忍”,不仅不能全歼敌人,而且很可能上敌人的圈套。很清楚,林彪鼓吹的“四快一慢战术”,完全是军事保守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的大杂烩。
林彪说:“四快一慢,其实是一个慢字”。这倒是不打自招地道出了“四快一慢”的实质就是消极避战。林彪指责部队主要偏向是“性急打早了”。一九四八年二月,他在《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中说:“为什么打急了呢?第一怕敌人工事加强了;第二怕敌人增援;第三怕敌人跑了。但这几项没有可怕的。”这里林彪用了“贼喊捉贼”的手法,把自己的“怕”强加在广大指战员身上,目的是推销他那个“慢”的黑货。大家知道,本来可以抓住战机给立足未稳的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攻击,如果不去打,敌人工事加强了,就会给我攻击造成困难;本来敌人是孤立的、分散的或少量的,如果一味强调“慢”,以致贻误战机,使分散孤立之敌变为集中强大之敌,最后可能给我们造成很被动的局面,甚至使有把握的胜仗变为失利的战斗。这就不难看出,林彪强调一个“慢”字,实质上正是敌人所需要的。
林彪口头上说什么不要怕“敌人工事加强”,不要怕“敌人增援”,其实正是他自己害怕得要命。在辽沈战役中,他一会儿借口敌人“工事坚固”,一会儿惧怕敌人增援,拒不执行毛主席关于攻打锦州的指示。所以说,他“不怕”是假,怕是真。如果说他不怕敌人跑掉,这倒是实话。在辽沈战役中,他不是拒不执行毛主席关于迅速派兵控制营口堵塞敌人退路的指示,致使敌军一万余人从营口入海逃跑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放过有利的时机,不利用机会调派优势兵力去对付敌人,这就是犯了战争中可能犯的最大的错误。”而林彪却鼓吹什么:“今天不打明天打”,“这一仗打不成还有下一仗”,这就一语道破了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中的所谓“快”是招牌,“慢”是实质;充分“准备”是假,消极避战是真。


第2版()
专栏:

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大杂烩
班 长 贾颜成
林彪炮制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之一,叫“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林彪把战场上千变万化的情况归纳为“防御”、“退却”、“要退未退”三种情况,又根据这三种情况定了“不能打莽撞仗”、“就要打莽撞仗”、“完全打莽撞仗不对,完全不打莽撞仗亦不对”三种打法。林彪这一套黑货,完全是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大杂烩。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这就告诉我们,战争本身是生动的,发展的,变化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林彪把千变万化的战争情况,简单归纳为三种情况,这完全是主观臆造出来的。稍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打仗的基本类型就是进攻和防御,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进攻和防御又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为用的。怎么能说我们在战场上遇到的敌人,只有防御、退却、要退未退三种情况呢?就拿防御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进攻转为防御,退却转为防御,仓促防御,有准备的阵地防御,等等,应该根据敌人不同的防御,采用不同的打法。再拿退却来说,敌人退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被我打败,狼狈逃窜的退却;有的则是有计划的退却转移;有的则以退却为名,行进攻之实,用退却来掩盖进攻;还有的用退却诱我就范。如果按照林彪对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追”,既不分析判断敌人退却的意图,又不积极做好追击敌人的准备,必然会使我军陷入盲目被动,甚至上敌人的圈套,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和损失。
林彪说的“三种情况”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是主观臆造出来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三种打法”,也是用荒谬的概念和死板的公式来代替灵活运用战术和变换战术。如果按照林彪的“三种打法”的死板公式去应付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其结果只能是打莽撞仗、冒险仗,打败仗。毛主席教导我们:“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而林彪用所谓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这种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死板公式,来代替灵活运用和变换战术,是极端荒谬和反动的。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同林彪的其它所谓“战术原则”一样,都是跟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相对抗的。它的特点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大杂烩。


第2版()
专栏:

发扬革命英雄主义
战 士 李和平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这是毛主席光辉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是我军经过长期革命战争锻炼养成的优良战斗作风。它体现了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彪为了推行他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在提倡“勇敢”的幌子下,提出了一个所谓“三猛战术”,即“猛打、猛冲、猛追”,还胡说这是我军“战斗动作的原则”。然而,骗子吹得再凶,鱼目总变不了珍珠。林彪所说的“三猛战术”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他叫喊说,就是要有“蛮干精神”,“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林彪的所谓“三猛战术”,实际上就是拚命战术。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毛主席总是教导我军指战员要智勇双全,要求“我全军将士必须提高军事艺术,在必胜的战争中勇猛前进”,决不许可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这就告诉我们:发扬勇敢战斗的精神和发挥战术技术效力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我们人民军队来说,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我部特级英雄杨根思在仅有一人的艰难情况下,仍然抓紧间隙加固工事,把剩余的弹药分成几处,忽东忽西,迷惑了敌人,赢得了时间,完成了预定任务。最后,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冲向突入阵地的敌群,谱写了一曲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这跟林彪所鼓吹的不讲战术的死打、有勇无谋的乱冲、不察明情况的瞎追,没有丝毫共同之处。林彪的“三猛”,就是毛主席早就批判过的冒险直冲、“鲁莽灭裂”的行为。与我军勇猛作战的光荣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同的战术和战斗作风是不同作战指导方针的反映,也总是为不同的作战指导方针服务的。我军勇敢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是在正确的作战计划下,发扬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政治优势,压倒敌人、战胜敌人的敢打必胜的作风,是为实现毛主席打歼灭战的作战方针所必须具备的。而林彪在作战方针上,竭力反对打歼灭战,他不是搞击溃战,就是打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三猛战术”正是为他的这个作战方针服务的。在我党历史上,机会主义者往往都是用军事拚命主义和冒险主义来掩盖其极右实质。林彪的“三猛战术”,正是他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必然结果。


第2版()
专栏:

模式化的队形 唯心论的战术
副指导员 温廷金
战争是生动的,战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战争时
“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可是,林彪无视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把战斗队形和战斗编组的一种方法,作为他的发明,并说成是一成不变的“战术原则”加以兜售,为他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服务。他在一九四五年底和一九四六年初炮制出来的“三三制”战术原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林彪的“三三制”讲的是什么呢?他自己曾标榜过“三三制大家不要只了解是个队形,而它也是个好的战术”。其实,“三三制”本来讲的就是战斗队形和战斗编组问题,林彪大肆吹嘘它是一个“好的战术”,我们不妨剖析一下他的这个“战术”“好”在哪里?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于是利用地形地物,采取跃进运动,疏散队形等种种方法都产生了。林彪正是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把我军为了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而采取的多种不同的战斗队形和种种方法,刻板地固定为一种,即“三三制”,不管战场情况如何,只用一种方法去套,其结果必然是限制了自己,便利了敌人,不但达不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还有被敌人消灭的可能。这就是林彪所宣扬的“好的战术”的“好”处。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战斗队形,这是一个普遍原则。我军历来都是这样做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就采用过小群疏散的战斗队形。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许多部队在实践中总结出班以下编成三至四个小组,即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混合编组的办法,这样既是战斗组织,又是思想互助、团结教育、巩固部队的组织。战斗中在班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敌情、地形,把三角队形作为灵活运用的战斗队形。可是,林彪把我军的三角队形和战斗编组作为他的发明创造,并篡改为刻板的“三三制”战术,强令部队在作战中机械地用这一种队形去应付千变万化的战场情况,代替根据实际情况所采用的其它各种不同的战斗队形,这是十足的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林彪的“三三制”战术也和其它几个所谓“战术原则”一样,是主观唯心论的产物,根本不是什么客观实践的反映,因而,必然经不起战争实践的检验。我军长期以来的战斗经验证明,凡是按照毛主席关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打仗的就一定胜利,凡是受林彪唯心论和机械论的战术原则影响的就必然招致损失。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原则,狠批林彪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让毛主席的光辉军事思想在我们头脑中永远扎根。


第2版()
专栏:

不许歪曲和篡改我军的战斗经验
技 师 张岳明
林彪在推行他的机会主义战术时,惯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剽窃别人的成果加以篡改,装潢门面,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所谓“四组一队”就是其中一例。林彪把我军长期以来在攻坚战斗中行之有效的突击队各种编组方法,武断地定为“四组一队”(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和支援组组成一个突击队),作为他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之一,并规定在任何攻坚战斗中,突击队的编组一律要采用这个“四组一队”。这是十分荒谬的。
我们知道,在攻坚战斗中,突击队的编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敌人工事情况,当时的地形条件来决定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打土围子时,就采用过梯子队、突击队、火力队等战斗编组。抗日战争时期,在攻打较坚固碉堡的土围子时,采用了送炸药爆破的方法,因此突击队主要是由爆破组、火力组编成的。在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突击队的组成又有了发展。我军“在攻克石家庄、运城、四平、洛阳、宜川、宝鸡、潍县、临汾、开封等城市的作战中学会了攻坚战术”。当时,运用的攻坚战术就有:连续爆破——以炸药对敌人各种防御设施进行连续爆破;坑道作业——秘密掘进到敌人碉堡或城墙底下,用炸药炸开,随即发起猛烈突击;对壕作业——对着敌人的坚固工事,挖掘壕沟,荫蔽接近敌人,突然发起冲击;抛射炸药包——利用抛射筒式迫击炮发射炸药包,破坏敌人防御工事,等等。由于这些攻坚战术的不同,在突击队的编组上也有所不同。后来,在天津攻坚战斗中,突击队还编有架桥组、架梯组。这些都说明,在攻坚战斗中,突击队的战斗编组,是随着战斗的变化、敌人的防御特点和我军的装备情况而变化的,决不能成为固定不变的形式。
林彪的所谓“四组一队”,是他把我军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歪曲篡改搞出来的。他把不断随着情况变化而灵活运用的战斗编组加以固定化,宣称为普遍的战术原则,使战斗编组成为机械的、刻板的、公式化的东西,这就充分暴露了林彪这个所谓“天才军事家”是一个根本不懂战术的资产阶级野心家。我军作战的经验证明,林彪这一套战术在实际作战中是行不通的,因而遭到了广大指战员的抵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