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朝着远大目标迅跑
——记石圪节煤矿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地发展煤炭生产的事迹
石圪节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矿,自从全国
解放以来,坚持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开源节流,艰苦创业,快速地发展煤炭生产,使地处太行山西半坡这个二十五年前默默无闻的小矿——
从用镐头刨煤到机组采煤;
从提升靠大筐到双层罐笼直上直下;
从运输靠人力推车到井下皮带运输系统;
从年产五万吨到年产六十多万吨。
好大的变化!现在全矿一年生产的煤炭,比解放初期的十二个石圪节矿的年产量加起来还多。
早在六十年代初,石圪节矿就以勤俭矿风闻名全国,被评为勤俭办企业的一面先进旗帜,那时的年产量才三十万吨。
打那时起十多年过去了,石圪节矿又有了新的发展,生产条件更好了,原煤产量更高了。
今年一至八月份,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全矿原煤产量和工作面单产都创造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石圪节矿怎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个坚持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队伍。
群 众 的 带 头 人
“咱矿的带头人,办事路线对,方向明。”这是石圪节矿的工人对党委一班人的称赞。
石圪节矿党委一班人大多是矿工出身,从书记到委员,都是在百米井下摔打出来的。那些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干部,也都是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严峻考验,被工人们推选到党委领导班子中来的。他们干什么事牢记党的基本路线,紧密联系群众,带领群众朝着远大目标前进。
一九七○年,他们为了多产煤炭,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决心对矿井作一次比较大的改造,自力更生打斜井。可是有人说:“石圪节矿出煤量小,不宜搞斜井。”矿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同工人一起进行研究,认为出煤量小,可以扩大煤田,打斜井是扩大生产的需要。他们的意见得到了上级党委的支持。
打斜井的认识问题刚刚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难题。他们发现井筒底下有空巷,打斜井容易塌方。怎么办?党委书记谢拴贵和工人一起反复研究,终于用充填加固的办法妥善解决了空巷的难题。干部亲自到第一线解决生产难题,群众心里更加踏实。大家鼓干劲,争上游,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斜井打成了。一九七三年投入生产,年产量比核定生产能力增长了一倍。
石圪节矿党委一班人,在最危险的时刻,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一次,东一二工作面采完了煤以后,在回收柱子时,由于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发生了事故。有的同志一时没了主意。矿领导干部赶到现场一看,还有几百根铁柱没有回收出来,马上亲自冲进了工作面。
当时的老矿长郭存柱冲进去了;
现在的党委书记谢拴贵冲进去了;
现任党委委员、安全科长王振江也冲进去了;……
矿领导干部进入险区回收铁柱,把工人挡在安全地带负责搬运。从早上干到下午,最后只剩下十几根铁柱子了。老矿长郭存柱叫别的同志都退出险区,留下自己和谢拴贵继续回收。他俩互相关照,努力回收。就在这个时候,老郭一锤打去,大顶压来,一下倒了三根铁柱,顿时顶板“扎扎”作响,矿石铁梁“哗哗”塌落。他俩朝着早就看好的退路,飞步冲出险区。同志们看见这个情景,眼里噙着泪花,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从那以后,石圪节矿规定了一项制度:凡是工作面初次放顶前后和工作面收尾的时候,都要由矿领导干部和安全科长参加,以保证安全。
石圪节矿的干部们继续保持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打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矿山解放那天起,这里的第一任干部就从老解放区带来了这种作风,一直传到现在。
矿党委委员、革委会主任王先孩同志,从一九六四年提拔为副矿长以来,一直不要办公室,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活儿忙,他就战斗在哪里。当时有人要给他单独安排一间办公室。他却说:“要那办公室干什么?坐在办公室,电话线长了,腿就短了,离工人远了,思想就会变了,还是多到坑下跑跑好。”
矿党委第一书记王根保早先就是这个矿的第一把手。文化大革命后,根据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别的单位。今年春天,上级党组织又根据工作需要,派他回石圪节矿担任党委第一书记。王根保已经年过半百,又有多种疾病。可是他到矿上头一天就开始了紧张的战斗:先是向党委报到;接着就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跑到井下转去了;晚上又到采煤一队和工人谈心,了解情况。
矿 山 的 “顶 梁 柱”
在这座矿山,无论在井上,还是在井下,无论是在掘进巷道里,还是在回采的工作面,到处都可以看到一批老工人精神抖擞地战斗在抓革命、促生产的第一线。
这些老矿工,有的参加过当年解放石圪节的武装斗争,有的是新中国诞生时就来到矿山的工人。
如今,他们年老不服老,发白心更红。他们,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向旧的传统观念决裂;他们,敢于挑起抓革命、促生产的重担,向一切艰难困苦做顽强的斗争……。
二队队长、老工人岳秋安今年五十三岁了,是石圪节煤矿采煤队当中最老的一个队长。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更加激发了革命干劲,把多产一锹煤,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给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紧紧联在一起。过去,他在部队南征北战,今天,他又处处以身作则,带头实干,每月下井劳动在二十四个班以上。
今年八月份,队里组织夺高产的战斗,他始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因为他身体有病,别人劝他上井休息。他说:“国家需要煤,人民需要煤,怎能休息?”一次,北二一四工作面,突然顶板塌落透水,碗粗的水柱直往外冒,眼看着国家财产要受损失。岳秋安急红了眼,只听他喊了声:“排水!”头一个跳进齐腿深的水塘里,积极排水,抢救物资。衣服湿透了,他不管,腿被冷水浸得麻木了,他不在乎。他和同志们一起连续战斗了两个班,才排完了水,抢救了物资,恢复了正常生产,按时完成了当天的生产任务。在他的带动下,二队八月份夺得了工作面单产三万一千六百四十四吨的好成绩,创造了本局采煤队月产历史最高水平。
被誉为矿山“铁人”的老工人郝小明,在井下生产二十多年如一日,没缺一天勤,没请过一天假。他说:“矿是我的家,我是矿的人。”他当采煤工,一看见人手少了,就自己打眼,自己装炮;他当放炮员,一有空就去装煤、打柱;现在他当了安全员,也是这样,一有空,就参加回柱、放顶、运木料。今年春天他的儿子也加入了矿工队伍的行列。郝小明和他的老伴都喜在心头。可是在谈到让儿子干哪个工种时,却引起了争论:老伴说:“你下了一辈子井,可不能再让孩子下井了。你去跟领导说说,给孩子在井上找个活干。”郝小明说:“孩子是革命的接班人,只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才能接好革命的班。”老伴听他说得在理,也就同意了。于是,郝小明亲自把儿子送到井下,当了采煤工。
在石圪节矿,象岳秋安、郝小明这样的老工人又何止一个两个!
更新厂的崔丑孩也是个心红志坚的老工人。一次,他干活过猛,病倒了。在领导和医生的劝阻下,他住进了医院。可是这位老工人三天不干活,手就痒痒。他在医院里住了没几天,就跑到工房干活去了。有一次,他在局里开会,吃晚饭时,他想到厂里正开着化铁炉,晚上要搞翻砂铸件,就连夜赶回厂里,整整干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步行二十里,又赶到矿务局去继续参加会议。
崔丑孩就是这样顽强地战斗着。他在日记本上写道:“革命不怕难,‘难’字面前不低头;革命不怕苦,‘苦’字面前不摇头;革命不怕死,生死关头冲前头。”
石圪节矿的老工人,不仅努力增产煤炭,而且十分注意节约。他们对矿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很珍惜,千方百计做到物尽其用。
机电一队有个叫李培芳的老工人,带着木工组的几个工人,常在废料堆里打主意,边角下料上做文章。他们把井下用坏了的锹把收起来,改成镐把;镐把坏了,又改成锤把;锤把坏了,又改成斧头把。改来改去剩下一小节了,还舍不得扔掉,又做成木楔子,送到井下使用。象这样点点滴滴利用废物的事情,在石圪节实在太多了。
生气勃勃的接班人
石圪节的许多老矿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一批批奔赴祖国各地去开发新的矿山。同时,又有一批批青年人来到了这里,象老一辈矿工那样,龙腾虎跃地战斗在百米井下。
在石圪节煤矿,每当一批青年工人来到矿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赠发毛主席著作;要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老工人忆矿史和家史;要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参观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和资本家杀害矿工的“万人坑”。然后,由老工人从思想上帮,作风上带,技术上传,使青年一代不断提高思想和政治路线觉悟,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
采煤三队,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一个新队。全队一百二十多人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是进矿不到三年的青年工人。队干部面对着队新、人新、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组织了以老工人为主的传、帮、带小组,精心培育年轻的一代。
一九七○年,青年工人孔红宪被分配到采煤三队当打炮工。开始,这小伙子有股子虎劲,可是干了一段,他愁眉苦脸了,见了人连句话也不想说了。老工人刘福龙开始以为他没有掌握打眼放炮的要领,累得顶不住了,就去给他讲怎样打眼放炮。没想到,小孔表示不想干这个活了。刘师傅感到小孔缺少的不光是打炮技术,更主要的是缺乏为革命采煤的思想。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找小孔谈心,给他讲矿史、家史,启发他的阶级觉悟。这个青年工人,在刘师傅的帮助下,进步很快。不久,小孔担任了一班班长,处处以身作则。他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一班很快改变了后进面貌,成了先进班。
今年年初,新工人龙兴福被分配到这个班当采煤工。小龙是个复员军人,他刚到矿山,曾经错误地认为:“过去扛枪杆,保卫祖国是干革命,现在拿锹挖煤是挣大钱,没啥出息。”
班长孔红宪就象刘福龙师傅帮助自己那样耐心细致地帮助小龙。在一次批林批孔会上,孔红宪用自己血泪斑斑的家史,控诉了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他愤怒地说:“林彪要‘克己复礼’,开历史的倒车,我们就是要针锋相对,为社会主义开快车,为国家多出煤,出好煤。”
台上,孔红宪字字血、声声泪的批判,使台下的龙兴福想起了自己一家在旧社会的同样遭遇。孔红宪的话音刚落,龙兴福霍地站起来接上说:“孔红宪一家在旧社会很苦,我的一家那时候也不甜。同样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前一段时间,我曾经错误地认为扛枪杆是干革命,现在我认识到拿锹挖煤也是干革命。”
打这以后,龙兴福不仅天天出满勤,还主动找活干。过去两个人,每班装五节四吨煤溜子的煤,现在,两个人每班能装十二节,效率高出一倍多。
小龙进步了,他也象他的班长孔红宪那样,注意做其他同志的思想工作。全队的青年工人,就是这样,一帮一,一带一地茁壮成长起来。
采煤三队年轻一代的成长,只不过是石圪节煤矿一代又一代青年矿工成长的一个缩影。石圪节煤矿这座具有光荣传统的矿山,就象一座革命的大熔炉,青年人进了这个革命熔炉,就会锻炼成钢。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辽宁本溪煤矿二一三掘进队丙班工人连续创造了掘进新纪录,为增产煤炭做出贡献。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黔阳地区建成了公路交通网
湖南省黔阳地区努力发展山区公路交通事业。目前,全区公路通车里程由解放初期的五百多公里增加到近四千公里。全区从城镇到乡村,基本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黔阳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边远山区,境内到处是大山。解放前,交通阻塞,来往很不方便。解放以后,山区广大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成筑路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改变交通状况,日夜奋战。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使山区交通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群众狠批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积极修建山区公路。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侗、汉、苗、瑶人民聚居的山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县委和交通部门的领导人走遍村村寨寨,向群众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把公路建设和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劳力。由于把公路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受到了广大社员的热烈拥护。如地处海拔一千多米高寒山区的独坡公社,过去没有公路,社员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牙屯堡挑运。县委作出结合改造低产田,修建独坡至牙屯堡的公路的决定后,广大社员奔走相告,积极响应,很快就修通了十八公里的公路。位于湘、黔边境的木脚公社溪上大队,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一九七一年,当地贫下中农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在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奋战四个月,修通了十五公里盘山公路。
黔阳地区在修建公路过程中,曾经遇到设备、器材不足的困难。各级党组织就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有关艰苦奋斗的教导,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勘察设备缺乏,他们便用竹竿涂上红白漆当标杆,用手水准代替水平仪,搓草绳当皮尺,因陋就简进行勘察测量。在紧张施工的日子,他们发扬革命的硬骨头精神,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悬空砌石,劈山架桥,艰苦奋战。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区仅社、队公路就修通了一千五百二十二公里。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访新兴工业城市韶关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广东北部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韶关市。
韶关市原是一个小小的城镇,面积不到三平方公里。解放前,这里只有几家私人办的发电、火柴、卷烟、机械修配等小工厂。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韶关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漫步韶关,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工矿企业,星罗棋布。在北面,有水轮机厂、油泵油嘴厂;在南面,有发电厂和正在兴建的铁矿以及已经投产出钢的钢铁厂;在西面的武江之滨,芙蓉山下,有柴油机厂、机床厂、水泥厂、工具厂、齿轮厂、农药厂、烧碱厂、手扶拖拉机厂和棉纺厂;在东面,有锻压机械厂、化工厂、木材厂等。全市一百多座中、小型现代化企业中,有半数以上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兴建的,加上街道工业,现在全市企业总数共有二百七十多个,能生产一百多种主要产品。去年全市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一九四九年的一百六十一倍,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三倍多,今年头八个月又比去年同期有新的提高。
韶关钢铁厂在文化大革命中以较短的时间迅速建成一个小而全的钢铁联合企业的事例,是韶关工业建设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韶关钢铁厂是一九五八年开始兴建的。到一九六一年已建成了冶炼、机修等车间。可是当韶钢刚刚出钢的时候,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被迫“下马”。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职工奋起批判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韶钢重新上马了。广大职工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炼钢车间,接着又建起了轧制钢板、耐火材料、制氧等车间,此外还新建了三座高炉和一座炼焦炉。现在的韶钢,已成为一个能够炼制特种钢、不锈钢、高速工具钢、滚珠轴承钢等优质钢材的钢铁联合企业。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自己造设备,自己武装自己,这是韶关工人阶级发展工业的一个特点。我们在访问中看到,在全市各工矿企业的机械设备中,除少数是国家调拨的以外,大部分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配备的,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制的成套“专机”和其它通用设备。韶关空气压缩机厂,就是其中一例。这个厂原来只有十一台破旧的皮带车床,只能生产简单的矿车。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大打矿山之仗的需要,他们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制造出各种通用机床、专用设备九十七台,占全厂现有设备的百分之七十多,有效地改善了全厂的技术装备,扩大了生产能力。去年以来,这个厂已能成批生产空气压缩机、减速机、破碎机等矿山机械设备,为支援矿山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访问过程中,占全市人口半数的韶关工人阶级,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韶关铸锻厂的炼钢炉前,我们见到了厂党委副书记、快速炼钢能手张汉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他在广州重型机器厂曾和同班工人一道,连续十六次创造快速炼钢的新纪录,一九六九年,他从广州来到这里。如今他虽年过四十,但仍不减当年的朝气,经常和工人一起奋战在炉前。一次正值盛夏,炼钢炉要“中修”。按常规,熄火“冷修”要停产三天。时间就是钢啊!张汉明与工人们商量,改“冷修”为“热修”。停炉刚三小时,炉膛里还放射着红光,他就穿上石棉衣裤,戴上护面罩,冒着高温的辐射,第一个冲到炉台上,拆卸炉衬。工人们一个个轮流冲上去,每一分钟换一次人,就象“接力赛”一样。拆完炉衬,他又带头跳进炉膛进行抢修。结果,奋战八小时就抢修完毕,炉子又投入了正常生产。
韶关的青年工人在党组织的关怀教育下,在老工人的帮助下,正在迅速成长起来。在韶关棉纺厂,我们见到一九六九年才进厂的青年工人余金妹。几年来,由于她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学习老工人的优秀品质,努力钻研生产技术,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作出了显著成绩,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被评为韶关市工业劳动模范,现在担任了车间党支部书记。
韶关,这座古老山城,正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当前,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全市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决心进一步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夺取更大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