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斗争
——北京平谷县许家务大队在批林批孔中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
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发展,使平谷县许家务大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狠批林彪和孔老二宣扬的“男尊女卑”、“妇女无用”等反动思想,打破了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进一步落实了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妇女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断高涨,成为集体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真正顶起了“半边天”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许家务。田野里一派丰收景象:高大的玉米结出一尺多长的大棒子,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头,六百亩的大果园里,果实累累压弯枝头。活跃在田间、果园的社员中,妇女占了半数以上。队干部说:如今妇女真是顶起了“半边天”!
现在,许家务大队四个生产队的四个猪场,共有二十一名饲养员,女饲养员就占十五名;十四名拖拉机手中,女拖拉机手占二分之一。过去,这个大队不许妇女进猪场,说什么“猪场是生产队的半个家业,不能让妇女去搞”。如今,妇女进了猪场,猪养得很好。有一个猪场,四名妇女喂二百多头猪,喂得大猪肥胖,仔猪满圈。年仅十七岁的女青年陈子玲,把二十多头牲口喂得膘肥体壮。
打井盖房、扶耠撒种、喂牲口,从前都认为这些活妇女不能干。说什么“妇女进圈,六畜不旺”。批林批孔中,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祥为了打破这种封建思想,专门挑选几名妇女去撒种。她们撒种出来的苗,又匀又齐,合乎合理密植的要求。种水稻是个技术活,按照老规矩,妇女也不能参加。但插秧任务大,活茬紧,不发动妇女参加,很难完成任务。现在男女社员齐上阵,很快就完成了插秧任务。就连打井、盖房等技术活,很多青年妇女都参加了。事实打破了旧的传统观念,妇女真正顶起了“半边天”。
这几年,许家务大队生产迅速发展。妇女的充分发动,保证农业生产有充足的劳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去年,这个大队粮食亩产达一千一百多斤,今年小麦亩产七百九十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秋庄稼又获得丰收。
不是争工分 而是为革命
许家务大队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是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激烈的斗争。早在一九六八年,新的大队党支部成立后,就把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和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联系起来,当作农业学大寨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一开始斗争就很激烈,有的说,“毛丫头、老娘们,那能和男的挣同样工分?”还说什么“好女不如赖男”。一队有个社员,听说自己爱人评了十分工,回家去就和爱人吵:你怎么能和我挣一样工分?他又气冲冲地去找队长说理,坚决反对给妇女评十分。有些妇女也产生了自卑感,觉得自己和男的挣一样工分,理不直,气不壮,有的甚至自动去找队长退工分。
大队党支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教导,并用妇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表现,说明妇女的作用。同时,还为妇女参加劳动创造条件,让她们经受锻炼,解放思想。经过不断斗争,男女同工同酬政策逐步落实。但因对孔老二宣扬的“男尊女卑”反动思想批判不够,思想问题没有真正解决,男的不服气,女的受窝囊气,互相之间不团结,妇女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还是得不到充分发挥。
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群众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孔孟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进一步找到了轻视妇女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广大妇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孔孟之道的流毒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过去开会妇女很少发言。现在,她们有说不完的话。一队女社员刘月花每次开批判会都抢先发言。她说:“孔老二把我们妇女说成‘小人’,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妇女是国家的主人!”青年妇女抢先发言批判,老年妇女也不示弱,六十岁的陈常贵,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成了一个“老积极”,她经常用自己在新旧社会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不但妇女批,男的也起来批。四队社员石国顺说:“过去我们中孔孟之道的流毒很深,什么‘男不治内,女不治外’。今后应当改变这种旧观念,共同分担家务。”过去,在许家务大队,男的从来不做饭不管家务事。男女都出工,收工回家后,妇女忙着做饭,男的却坐着吸烟,等着吃饭。现在是男女共同分担家务,互相帮助。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不断破除,社员们的思想大解放。大家认识到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不是简单地给妇女多记几个工分,而是从政治上、经济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妇女们认识到争取同工同酬,不是只为工分,而是要打破轻视妇女的旧思想,求得妇女的彻底解放。妇女的思想觉悟提高了,社会主义积极性大发扬,出勤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男社员的思想也在转变。过去有些人推车送肥故意超过妇女往前跑,现在安排活茬时,尽量照顾妇女的生理特点,出现了男女互帮互助、团结战斗的新气象。今年第一季度评分的结果,有七十六名妇女被评为十分,打破了“男十分女八分”的旧习惯,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
破除旧习 移风易俗
批林批孔的浩荡东风,不仅破除了“男尊女卑”的旧思想,解决了男女同工同酬问题,而且进一步冲击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歧视妇女的旧风俗、旧习惯。
以前,许家务大队“重男轻女”的思想很普遍,认为女孩子总是人家的人,一家不管有几个女孩,只要没有男孩,夫妇之间都为此而忧愁。为了打破这种旧观念,大队党支部决定,许家务的姑娘可以娶女婿来村安家落户。这一破旧立新的决定,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二队社员陈志中,有五个女儿,一直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现在他高兴地说:“社会主义就是好。”现在他干起活来特别有劲,一心扑在集体上。这个大队已有三个姑娘娶了女婿,有的女婿还担任了队干部。
过去许家务的社员有早婚的习惯,青年人如果二十几岁不结婚,就感到有点不“光彩”。现在提倡晚婚,二十五岁以上没结婚的青年不再感到不光彩,反而认为这是新社会青年人的进步表现。结婚新事新办,订婚不要彩礼,蔚然成风。有的已经收了彩礼,又主动退回。女青年陈凤订婚时婆家送了彩礼。陈凤在批判会上说,要彩礼是旧社会买卖婚姻的反映,新中国的妇女是国家的主人,不能再要彩礼。她主动退回彩礼,并说明退礼不退婚。节约办婚事在许家务更为普遍。最近,他们又提倡一件新事:新媳妇一到许家务,不是先去婆家,而是由队干部陪同新夫妇先去阶级教育展览室,对他们进行村史、家史和许家务远景规划的教育,鼓励新婚夫妇把结婚成家看作继续革命的新起点。
当前许家务大队批林批孔运动正在深入发展,“男尊女卑”等反动思想不断破除,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大发扬。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不只是工分问题
郭大江
许家务大队在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过程中,斗争是很激烈的。这反映了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开展,正在引起深刻的变化。
旧社会的妇女,处于被地主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最低层。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从根本上铲除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为妇女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广大妇女积极投入三大革命运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战斗力量。但是,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总是不肯轻易退走的,要彻底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就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一场斗争,深入批判林彪、孔老二宣扬的“男尊女卑”、“妇女无用”等反动思想,提高广大干部、社员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各项无产阶级政策。
许家务大队几年前就开始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收到一定效果。但因没有批深批透“男尊女卑”、“妇女无用”等反动思想,只是改变一些评分制度和办法,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深批“男尊女卑”等旧思想,打破了几千年来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男女社员团结战斗,革命和生产的面貌一新。
毛主席教导说:“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强调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绝不仅是照顾妇女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进一步打破孔孟宣扬的“男尊女卑”等旧的传统观念,实现男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求得妇女的彻底解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妇女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她们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妇女的解放,是无产阶级伟大事业的一部分。贯彻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不仅是妇女的事,也是男同志的事;不仅是几个工分的问题,而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我们应当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


第4版()
专栏:

孟秀珍的变化
在山东高密县前塚子大队,一提起三队社员孟秀珍,大伙都称赞说:批林批孔使孟秀珍变了样。
孟秀珍刚结婚那阵子,对集体很关心,样样活儿干在前头,见有损于集体的事就管。后来,有的人对她宣扬孔孟之道,说什么“栽花香千里,栽刺扎自己”。孟秀珍因阶级斗争观念不强,在孔孟之道的影响下,慢慢地变成了埋头干活、“百事不问”的人。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妇女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狠批林彪、孔老二贩卖的“中庸之道”,使孟秀珍提高了思想觉悟。她在批判会上说:林彪贩卖的“中庸之道”,就是复辟之道,其罪恶目的就是要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从此,孟秀珍不但干活劲头大,而且积极参加批林批孔运动,见到有损集体的事就管。一次,她见到有人锄草不净,就马上批评指出;麦收时,看到有人割的麦茬高了,她就当场作出样子。
麦收之前,队里忙着抗旱,加强田间管理,一度忽视了夏播作物的套种。孟秀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收工后,她就去找队长商量,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孟秀珍的进步,受到大家的称赞。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批林批孔的强劲东风,冲击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孔孟之道对群众的思想束缚,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习惯、新风尚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在批林批孔斗争中,河南省新县陈店公社细吴大队狠批林彪贩卖的孔孟之道,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普遍高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出现了团结战斗的新气象。
群众性革命大批判的深入发展,改变着旧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去那种“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论调吃不开了。新型的父子关系、干群关系正在形成。第四生产队贫农社员邵文富,由于受旧思想的影响,对集体的事不大关心,只是埋头搞生产,还经常劝说别人“少管闲事”。他的女儿邵金荣批评他,他还有点想不通。一天晚上,金荣召开家庭忆苦思甜会,发动弟妹开展革命大批判,帮助父亲提高认识。金荣对她父亲说:“你不是常说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吗?那就要听党的话,按毛主席指示办事。不克服‘中庸之道’的思想,不讲阶级斗争,就会上阶级敌人的当。”
家庭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此,生产队开会,邵文富总是积极参加,见损害集体的事就批评。今年薅稻秧时,队干部不在场,有的青年只图进度快,不讲质量好。他当场提出了批评,保证了薅秧质量。在细吴大队,象邵金荣一家这样的新人新事,说也说不完。
批林批孔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觉悟,改变了过去那种“干部管线,群众管干”的状态,社员积极帮助干部管思想,抓路线,看方向,有矛盾就揭,有错误就帮。十一队队长吴华芬一度只顾埋头苦干,不注意路线。个别人开小片荒,他不管不问。批林批孔中,群众批评他对资本主义倾向不抵制,不抓阶级斗争,对他触动很大。他到贫下中农家里,广泛听取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和群众一起学习,一起批判,大家都受到了教育。
这个队还组成了一支理论队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既是生产能手,又是革命的闯将。他们经常辅导社员学习,还搜集渗透孔孟之道的反动谚语、格言七十多条,分类整理,联系林彪和孔老二的反动言论进行批判。
经过学习、批判,细吴大队社会主义正气大发扬,干部、群众心情舒畅,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4版()
专栏:

他敢于坚持原则
在辽宁省桓仁县木盂子公社,人们传颂着新干部、党委副书记孙立忠同志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事迹。
一九七三年底,孙立忠由公社的一般干部提拔为公社党委副书记。今年春天,他在仙人洞大队蹲点,听说这个大队的一个干部,未经支委会研究,为自家修房子砍了些集体的木材。经调查属实后,孙立忠立即赶到加工厂,叫马上停止加工,把木材交给集体。当时,有的干部觉得大家都挺熟的,这样处理在情面上有点过不去。孙立忠严肃指出,文化大革命前,有的干部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面前,表现软弱、动摇,犯了错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广大革命群众的批判。我们新班子对错误倾向如果不坚持原则,岂不是重复过去的错误吗?经过孙立忠的启发教育,大家很快统一了认识,对那个干部进行了批评教育。事后,有的人对孙立忠说:“你当干部才几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得罪人!”孙立忠坚定地表示:“我当干部虽然没几天,但要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党的原则在任何人面前也不能改变。”
不久前,公社党委书记外出开会,在家的党委成员听说他的岳母病故,有的主张派几个人给送丧礼去。孙立忠认为,办婚丧事时请客送礼,是旧的传统观念,应该破除。他主张派人去帮助破旧立新办丧事,并解释说:我们要用社会主义进一步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大家帮助用新法办丧事,这才是对同志最好的关心。


第4版()
专栏:

深批孔孟之道 康公面貌一新
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正在冲击着旧的意识形态,改变着人的思想面貌。在山西沁县松村公社康公大队,我们看到了这种新的变化:
李德德的变化
过去,康公大队有些干部受孔孟之道的影响,遇事不敢坚持原则。在批林批孔斗争中,他们懂得了必须坚持斗争哲学,才能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李德德,过去遇事不敢坚持原则。通过批林批孔,他认识到这正是孔孟之道的流毒。从此,他对阶级敌人敢斗敢管,对损害集体的事敢于坚持原则。一次,他发现一头猪跑到集体地里糟踏庄稼。经过了解,这头猪是他侄女家的。要在过去,他就会掩盖过去完事,可这一次他想: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又是大队干部,一定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于是,他马上找到他侄女,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他侄女主动作了自我批评,并保证以后圈好猪。大家都说,李德德真是变了。
不光李德德在变,康公大队的干部和社员都在变。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对不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违背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敢说敢斗,不讲情面。
村里找不到干部
我们到康公大队想找大队干部,可是在村里那儿也找不到。一个老人说:“今年俺村干部可和过去不一样了,都下地去了。”这是批林批孔以来的又一个新变化。过去这个大队的干部也参加劳动,但不经常,经过批判孔孟宣扬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反动观点,大队主要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自觉性提高了,今年上半年,每人平均劳动一百五十多天。党支部书记李庆堂,总是第一个下地,最后一个收工。社员们说:“干部有这股子干劲,群众还能没有劲?”
妇女走出了家门
过去,这个大队的妇女大多数不参加田间劳动,经常出勤的只占妇女劳力的四分之一。经过批判林彪、孔老二宣扬的“男尊女卑”、“妇女无用”等谬论,大大激发了妇女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她们说:毛主席把我们从“管米管面管针线”的小天地里解放出来,叫我们“管天管地管路线”,我们一定要为毛主席争光,为新中国妇女争气!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上半年妇女出工数约占全队出工总数的一半。人们都说,妇女真是顶起了“半边天”。由于妇女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各项农活都干得又快又好,今年虽然大旱,康公却夺得了丰收。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天津市宝坻县窦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侯隽,带领知识青年,狠批孔孟之道,畅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决心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