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细致的刻画 深入的开掘
——试谈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中英嫂形象的塑造
总后勤部某部 刘祯祥
“东海深,泰山重,哪比得上军民阶级情!”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是一曲描写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阶级深情的热情颂歌。
《红云岗》的故事发生在“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解放战争年代。这出戏通过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英嫂,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中国人民解放军伤员方铁军,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伤员的感人事迹,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与关怀,深刻揭示了军民之间鱼水相依的阶级关系。这是我们进行拥军爱民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对叛徒、卖国贼林彪散布的“群众落后论”的一个有力批判。
《红云岗》既写了民拥军,也写了军爱民,但重点是写民拥军。这个重大主题,是通过全剧的主要英雄人物英嫂体现出来的。它把英嫂放在典型化的矛盾冲突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着重在英雄性格的主要特征上进行细致的刻画,深入的开掘,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塑造了英嫂这个光辉的英雄典型。
抓住英雄性格的主要特征细刻深掘,并不是不要开拓多侧面立体化的广度。作为人民群众拥军的代表,英嫂掩护伤员的活动必须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这个需要出发,《红云岗》安排了以下的情节:张大娘担着风险,为伤员敛集干粮,准备刀伤药;赵大爷在粉碎敌人的阴谋诡计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机智的小明,勇敢地挑起了传递消息,掩护英嫂活动的担子;胆小怕事的中农郑英田,也在妻子英嫂的教育帮助下,挺起胸膛,走向了战斗的前列……。有了这些广度上的开拓,英嫂形象就不是高踞鸡群的孤鹤,而是绿叶扶托的红花。作为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英嫂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对英嫂性格的本身,也必须有多侧面的刻画。从这个需要出发,这出戏把英嫂放置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英嫂内心世界的广度:她对旧社会和反动派的强烈的阶级恨,对共产党和人民子弟兵的深厚的阶级爱;她深刻理解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满怀胜利的信心;她既英勇顽强,又沉着机智;她既敢于同敌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又善于对同志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但是,广度和深度是辩证的统一。如果单纯追求广度上的表现,不在英雄人物性格的主要侧面上加强深度,广度就是虚的,人物形象就会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不吸引人,教育作用不大。英嫂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戏剧在刻画这个形象时不仅有广度上的措施,而且在深度上下了功夫。戏剧围绕英嫂掩护方铁军和敌人搜查伤员的斗争,通过英嫂用乳汁抢救伤员,为亲人细熬鸡汤,给丈夫做思想工作,以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保护子弟兵等重要场面与情节,层层推进地组织矛盾冲突,深入细致地刻画了英嫂形象的主要侧面——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
这出戏一开始,就以英嫂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珍藏军鞋的动人情节,表现了这个“贫农女儿心”。旧社会,她“皮鞭下度日月难熬难挨……”,八路军挺进沂蒙,她才苦尽甜来得翻身。饮水思源,她“心头凝聚恨和爱,手拨灯花做军鞋”。一双军鞋,“针连线线连心”,针针线线连着军民阶级情,不管有多大的风险,她也要把军鞋珍藏起来,送给亲人子弟兵。英嫂珍藏的不单是一双军鞋,而且是她对子弟兵的一颗火热的心。为了保住一双军鞋,她敢冒那么大的风险,为了保护亲人子弟兵,她还有什么舍不得牺牲呢?英嫂性格的主要特征,正是从这个起点上生发开去的。
第三场《抢救亲人》,是一场承上启下的重点戏。它通过英嫂用乳汁抢救伤员的典型事件,细腻地、有层次地表现了英嫂对人民军队的阶级深情。第一层从“血”展开:英嫂在剜野菜的时候,蓦然发现菜上有血,为之一惊;循着血迹寻找,找到方铁军,又为之一喜。这一“惊”一“喜”,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刻画了英嫂时刻把人民子弟兵的安危放在心上的阶级情意。第二层从“水”展开:英嫂向前探视,见伤员声音低微地要水喝,取过水壶,已经无水,心情非常焦急;她想到河边去取水,马上察觉“冷水不能救伤员”;想要回家去烧水,随即感到“回家烧水路太远,又怕碰见还乡团”。水,象征着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为了点滴温水救亲人,英嫂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思。第三层从“奶”展开:英嫂急中生智,意识到自己的乳汁可以救伤员,但又觉得有点为难;这时,她想起“同志他为我们生死不顾,救亲人,还顾得什么羞羞惭惭!”便下决心用乳汁救醒了方排长。这个典型事件,象征着是人民群众哺育自己的子弟兵。戏剧通过这三个层次,不仅使英嫂的内心活动真挚感人,而且在波澜起伏之中,把英嫂对子弟兵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步步推进到了高潮。
为了进一步深化英嫂性格的主导侧面,剧本在紧接第三场之后,又给英嫂安排了一个细熬鸡汤的动人场面。她所杀掉的老母鸡,是家中仅有的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也是她丈夫郑英田在转移中冒着风险去逮的那只老母鸡。她“平日里只煮过粗茶淡饭”,现在为抢救亲人却毫不犹豫地杀了这只鸡。围绕这锅“非同寻常”的鸡汤,戏剧在静场里为英嫂设计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唱段,在红彤彤的炉火烘托下,把她的内心世界照得通红透亮:她哺乳汁,熬鸡汤,件件桩桩,一个目的,就是盼亲人“早日里身强壮重返战场,踏平原越山林去打豺狼……”这锅鸡汤,倾注着英嫂多么深厚的阶级感情!那一把把蒙山柴,一瓢瓢沂河水,又凝聚着多少乡亲们的心愿!
拥军爱民,是由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构成的统一体。戏剧在重点写民拥军这一侧面的同时,也注意了写军爱民的这一侧面,用方铁军来烘托英嫂的英雄形象。方铁军同英嫂是一根藤上的苦瓜,是毛主席、共产党把他从苦海里解救出来的。他“参军后时刻铭记党的话,与人民共患难骨肉一家”。即使在山林养伤的情况下,他也时刻惦念着白色恐怖下的乡亲们,做梦也在想着冲锋杀敌,解救乡亲出苦难。当英嫂冲破重重困难,把干粮和鸡汤送上红云岗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动人肺腑的画面。英嫂担心:“一天没来送饭,可把你饿坏了”,赶紧递过干粮和汤饭。方铁军却告诉英嫂:“昨天送来的干粮还有哪。”英嫂疑惑,拿过方排长的挎包,掏出一把野菜来,不由得激情难抑。苦根野菜根连根,革命军民心连心。英嫂和乡亲们心中时刻想着方排长,宁可自己吃野菜,也要把干粮、鸡汤送上岗来。方铁军却为了减少人民群众的困难,自觉地在山上吃野菜,把干粮省了下来。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英嫂心潮翻涌,思绪万千。“乡亲们正经受千难万苦,这汤饭我怎能张口咽下!”这是方铁军的爱民之心。“只要你养好伤早回前线,乡亲们喝口苦水也觉甜。”这是英嫂的拥军之情。两个侧面,出发于一个共同的阶级根源,又凝结成一个共同的革命理想:“军民团结,消灭蒋匪”,“迎来个新中国地久天长”。英嫂热爱子弟兵的崇高品德,在方铁军的有力衬托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英嫂对人民军队的阶级深情,是在矛盾冲突的步步激化中层层推进的。全剧的矛盾冲突,围绕着英嫂千方百计掩护方铁军和敌人反复搜查伤员的斗争而展开,英嫂始终处在矛盾斗争的漩涡里。随着剧情的发展,到第四场,敌人刁鬼已把搜查目标集中到英嫂身上来了。正当英嫂为亲人细熬鸡汤的时候,刁鬼突然闯进门来,抓住鸡汤大做“文章”。出于热爱人民军队的一颗红心,英嫂无私无畏,镇定自若,以有力的反击,挫败了刁鬼的寻衅。到第六场《一心向党》,矛盾冲突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刁鬼为了查出伤员,一面监视英嫂一家,一面准备火烧红云岗。在敌人加剧白色恐怖的情况下,英嫂再也不能不把自己掩藏伤员的秘密告诉丈夫了,而且必须启发郑英田的阶级觉悟,鼓励他挺起胸膛,投入战斗,共同救出方铁军。剧本在突出敌我矛盾的前提下,很好地掌握了英嫂与郑英田矛盾冲突的分寸。夫妻二人的一个大段对唱,既表现了英嫂循循诱导,善于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更酣畅地表达了英嫂在紧要关头的钢铁意志:“不怕它火焚家舍,刺刀对胸,也要救出亲人子弟兵!”英嫂晓以革命的大义,开阔了郑英田的心胸;动以阶级深情,激发了郑英田的斗志。在他们得知敌人火烧红云岗的阴谋,侯三又窜进家门盯住他们的时候,郑英田一镢头打死侯三,夫妻二人夺门而出,一个奔向东山去送信,一个上岗转移方排长。郑英田的觉悟,有力地衬托了英嫂舍生忘死救亲人的崇高品德。第七场,是矛盾冲突的最高潮。敌人发现了方铁军的隐蔽处,并且一步步缩小了包围圈。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英嫂为了保住方铁军,不惜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拧哭孩子,把敌人引向自己。方铁军则把人民群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贵重,挺身而出,掩护英嫂和孩子。到这里,英嫂的英雄形象在方铁军的烘托下,犹如红云岗的红云,映红了沂蒙山区。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的强大推动下,《红云岗》剧组的文艺战士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学习运用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努力实践,反复修改,在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上狠下功夫,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园地增添了一朵鲜花。《红云岗》创作、演出的成功,是革命文艺战士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取得的丰硕成果。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当前,批林批孔运动正在普及、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革命形势一派大好。我们要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英嫂为榜样,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第3版()
专栏: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沂蒙山区军民座谈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纪要
军民情意深似海
赵鹏程(某部副政委):
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是一曲军民团结的壮丽颂歌。在蒋匪疯狂地向沂蒙进犯、还乡团残暴地反攻倒算的艰险日子里,贫农女儿英嫂冒着风险珍藏军鞋,用自己的乳汁救伤员,表现了她热爱人民子弟兵的火热心肠。为了让亲人养好伤,“早日里身强壮重返战场”,英嫂更是千方百计掩护,不怕担风险,悉心照料比亲人还亲。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她为亲人细熬鸡汤;在刁鬼逼近方铁军隐蔽的秫秸垛时,她急中生智,引狼扑身;刁鬼找不到伤员要摔死她的孩子时,英嫂舍生忘死,为了掩护伤员宁愿献出自己的亲骨肉。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军民阶级情比骨肉还亲,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我军生存的依靠,成长的根基。英嫂对人民子弟兵无限热爱的高贵品质,以及她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的勇敢、智慧和积极性,正是中国人民、特别是贫下中农高贵品质的集中体现。林彪胡说什么老百姓“想的是怎样搞钱,怎样搞米,油盐酱醋柴,妻子儿女”,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诬蔑。英嫂的英雄行为和高贵品质,正是对林彪无耻谰言的深刻批判。
朱仲全(战斗模范、李家峪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戏里的解放军排长方铁军,“参军后时刻铭记党的话,与人民共患难骨肉一家”。他身负重伤,但想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看山下乡亲正受难,恨不得一步跨阵前痛把敌歼”。他伤重体弱,但想到“乡亲们正经受千难万苦”,群众送来的汤饭他不忍咽下,而挣扎着起来去挖野菜。他看到“乡亲们处在水火间”,伤未愈就要上东山找地方党组织来解救群众。在刁鬼要摔死英嫂孩子的紧急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方铁军时刻想到人民的疾苦,处处不忘人民的利益,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子弟兵是俺贫下中农的亲骨肉。
苗学九(某部科长):
毛主席教导我们:“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英嫂无限热爱子弟兵,方铁军处处关心人民的疾苦,是有其深厚的阶级根源的。人民爱子弟兵,子弟兵爱人民,是因为在旧社会,军民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共同的阶级利益、共同的革命理想,使军民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英嫂“豁上掉了脑袋”掩护方铁军,方铁军负重伤陷敌后睡梦中也想着把敌杀,为的是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就是“迎来个新中国地久天长”。
军民团结 威力无比
张著勋(某部政治部主任):
《红云岗》深刻地反映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一伟大真理。我们看到,在敌军压境的情况下,英嫂刚毅地唱道:“军和民斗顽敌携手并肩,几片乌云遮不住光明日月,根据地永远是晴朗的天。”这既充分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对军民团结的力量抱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又是对军民团结伟大力量的歌颂。英嫂能舍生忘死珍藏军鞋、掩护伤员,张大娘为亲人敢担风险,赵大爷为亲人不怕牺牲,生动地说明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因为有这些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我军排长方铁军才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安全养伤,并且最后和民兵一起歼灭了敌人,这充分显示了军民团结的无敌力量。
李桂芳(沂水县妇联主任):
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在沂蒙山区担任过八路军医院护士、地方妇救会长、乡长等工作。看了这出反映战争年代军民关系的戏,感到格外亲切。
剧中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情景,使我回想到了烽火连天的那些岁月。一九四一年秋,日寇对我们这里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四十二天“大扫荡”,我军机关部队转移时有三百多名伤员疏散在这里。那时我们这一带,村村是医院,户户是病房,人人都是护理员。广大群众爱护伤员胜过亲人。在斗争最残酷的日子里,地下党领导群众在周围山中挖了五百多个山洞,把伤员和八路军的文件、药品全部隐蔽起来。为了保护伤员,老贫农代文周父子直至被敌人杀害,也没吐出有关伤员的半个字。就这样,敌人“扫荡”四十二天,不但一个伤员没被抓去,我们却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打死鬼子一百多个。我们老根据地正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靠军民团结的力量,才粉碎了日本鬼子的“扫荡”、蒋介石的进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的。
加强军民团结 争取更大胜利
杨继文(对荆峪大队民兵指导员):
《红云岗》是对我们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部形象化教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拥军爱民的光荣传统。今年八月,沂蒙山区暴雨倾盆,沂沭河出现特大洪峰,亲人解放军立即动员了大批人力物力,组成抢险队、医疗队、工作队奔赴抗洪第一线,哪里最困难他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向哪里冲,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了我们人民的生命财产。我们要学习解放军,做军民团结的模范。
齐法滋(某部通信三连战士):
看了这个戏,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民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还是高踞于人民群众之上,脱离群众,体现了两条对立的建军路线。叛徒、卖国贼林彪极力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用种种卑劣手段妄图破坏军民团结,其目的就是想把毛主席亲自缔造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变成他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我们决不辜负人民的希望,一定要和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让毛主席亲手培育的拥军爱民的光荣传统,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附图片)
在北京市平谷县黄松峪大队的打谷场上,中国京剧团《平原作战》剧组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同社员一起欢庆丰收。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